鋼琴愛好者的秘密基地
下面,附上時長九小時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估計也沒有人能一次聽完)
弗裡德裡希·古爾達版
威廉·巴克豪斯版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曲單及音頻
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Piano Sonata No.4 Op.7 1796-1797
Piano Sonata No.5 Op.10-1 1796-1798
Piano Sonata No.6 Op.10-2
Piano Sonata No.7 Op.10-3
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Piano Sonata No.9 Op.14-1 1798-1799
Piano Sonata No.10 Op.14-2
Piano Sonata No.11 Op.22 1800
Piano Sonata No.12 Op.26 1800-1801
Piano Sonata No.13 Op.27-1 1800-1801
Piano Sonata No.14 Op.27-2 1801
Piano Sonata No.15 Op.28 1801
Piano Sonata No.16 Op.31-1 1801-1802
Piano Sonata No.17 Op.31-2
Piano Sonata No.18 Op.31-3
Piano Sonata No.19 Op.49-1 1805
作品49由兩部鋼琴奏鳴曲組成。從較為簡單的演奏難度上來看,有人認為很可能是為了學生們練習而作的,但其中的音樂之美卻非比尋常,藝術品味極高。
Piano Sonata No.20 Op.49-2
第20號鋼琴奏鳴曲比前一首第19號還要短小,共兩個樂章,建立在明朗的G大調上。其中第二樂章中優雅的小步舞曲節奏主題,與《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第三樂章的主題相同。
Piano Sonata No.21 Op.53 1803-1804
第21號奏鳴曲因貝多芬題贈給好友華爾斯坦伯爵而得名。不過人們更熟悉的是它後來的名字「黎明」,大概是因為在第二樂章的朦朧晨意之後,緊接而來的末樂章起首,給人一種太陽噴薄而出的壯麗和暢美。它處處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氣息和抒情的詩趣,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Piano Sonata No.22 Op.54 1804
第22號奏鳴曲是夾在「黎明」與「熱情」之間的一首小奏鳴曲。它並不是太流行,倒不是因為它很平常或傳統,而是因為極其不符合傳統。貝多芬並沒有在這裡探求高度和深度,而是開發了其別具一格的超然幽默,有「音的遊戲」之稱。
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
第23號「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中期創作中的鋼琴傑作之一。這個標題沒有貝多芬的認可,但用於這部英雄豪邁、氣勢磅礴的作品,是相當恰當的。列寧曾在聽過這首奏鳴曲後說道:「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每天都聽一聽。」
Piano Sonata No.24 Op.78 1809
「熱情」奏鳴曲誕生4年後,貝多芬寫下了這首第24號奏鳴曲,這首作品結構小巧、幽靜而又溫文爾雅,從另一側面發揮了鋼琴纖細微妙的表現力。此曲呈獻給貝多芬心愛的泰麗莎,因此也有「泰麗莎」奏鳴曲之稱。
Piano Sonata No.25 Op.79 1809
第25號鋼琴奏鳴曲與24號同樣小巧玲瓏。貝多芬在1810年7月21日給出版社的一封信中寫到:「請將這兩首奏鳴曲(第24號、第25號)分別出版。假如要同時出版,則請將G大調命名為「簡易奏鳴曲」或「小奏鳴曲」。1810年9月的初版,標題就依照貝多芬的要求用了「小奏鳴曲」。由於在樂曲中可以聽到杜鵑的叫聲,所以這首後來也得名「杜鵑」奏鳴曲。
Piano Sonata No.26 Op.81a 1809
第26號「告別」奏鳴曲,呈獻給魯道夫大公爵——貝多芬的資助人,亦是摯友。他以1809年魯道夫因法國軍隊侵佔維也納而憤然離去的故事為背景,創作了第一樂章「告別」;當一年後大公爵再次返回故土時,貝多芬創作了「重逢」作為第三樂章;後以大公爵離鄉這段時間為背景,作了第二樂章「別後」,構成奏鳴曲後正式出版發行。
Piano Sonata No.27 Op.90 1814
寫作第27號鋼琴奏鳴曲時,貝多芬已因為第七、第八交響曲等作品聞名遐邇。但個人生活上(比如愛情)卻連連受挫。這首作品呈獻給李希諾夫斯基,據說當時李希諾夫斯基詢問作品的內涵,貝多芬說第一樂章是「理性與感情之爭」,第二樂章是「與情人對話」。
Piano Sonata No.28 Op.101 1815-1816
貝多芬最後五首奏鳴曲結構宏大,技法艱深,集中體現了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一些主要特徵。貝多芬將第28號奏鳴曲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鋼琴家多羅蒂亞·艾特曼夫人。貝多芬在信中寫道:「這是我很早就想奉獻給你的樂譜,藉以略表我對你的藝術天賦和對你人格的敬意。」
Piano Sonata No.29 Op.106 1818-1819
這是貝多芬規模最大,演奏難度極高的一首鋼琴奏鳴曲。1818年夏,倫敦鋼琴製造商布洛德沃德送給貝多芬一架鋼琴,激發了他創作這首奏鳴曲。這部長大的作品從最初一個小小的核心出發,音樂在最濃縮的思維中發展,素材更為集中,技法極其巧妙。
Piano Sonata No.30 Op.109 1818
第30號鋼琴奏鳴曲完成於1818年,當時的貝多芬已是風燭殘年,他的健康每況愈下,完全耳聾、風溼、肺炎、心臟病、黃疸、眼疾、胃炎、潰瘍性結腸炎、肝炎等等,一併向他襲來...這首作品中飽含的情感深度令人震顫,難以忘懷。
Piano Sonata No.31 Op.110 1821
第31號奏鳴曲是在《莊嚴大彌撒》創作中抽空而作,全曲籠罩著一層深沉又不失光亮的神性。悲而不嘆,樂觀堅定,能夠從中聽到一個內在的、深沉的、高貴的心聲,感受到的是一種向上的衝動、一種熱力。
Piano Sonata No.32 Op.111 1819-1822
貝多芬的最後一部鋼琴奏鳴曲,運用他喜愛的c小調。第一樂章是擁有如暴風驟雨般的激烈與緊縮起來的緊張感,而第二樂章則是將精神解放,並高揚於無窮無盡的世界中。據說貝多芬周圍的人不停地提出對於第三樂章的詢問,而貝多芬只回答了一句話,「因為時間不夠」。完成這部作品後,在貝多芬最後的5年生命裡,並沒有再寫鋼琴奏鳴曲。
時至今日,他的音樂作品仍是維繫世界人民共同情感的紐帶,《歡樂頌》如今已成為了歐盟盟歌,他的《月光曲》更是以傳說的形式出現在中國小學語文課本上……
他是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是連接古典主義晚期到浪漫主義早期音樂的橋梁。
⊙版權聲明:內容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