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同學一天彈完32首貝多芬奏鳴曲,準備了兩輛救護車!

2021-02-14 鋼琴家

鋼琴愛好者的秘密基地

下面,附上時長九小時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估計也沒有人能一次聽完)

弗裡德裡希·古爾達版    

威廉·巴克豪斯版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曲單及音頻

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Piano Sonata No.4 Op.7 1796-1797 

Piano Sonata No.5 Op.10-1 1796-1798 

Piano Sonata No.6 Op.10-2 

Piano Sonata No.7 Op.10-3

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Piano Sonata No.9 Op.14-1 1798-1799 

Piano Sonata No.10 Op.14-2 

Piano Sonata No.11 Op.22 1800 

Piano Sonata No.12 Op.26 1800-1801 

Piano Sonata No.13 Op.27-1 1800-1801

Piano Sonata No.14 Op.27-2 1801 

Piano Sonata No.15 Op.28 1801 

Piano Sonata No.16 Op.31-1 1801-1802

Piano Sonata No.17 Op.31-2 

Piano Sonata No.18 Op.31-3 

Piano Sonata No.19 Op.49-1 1805

作品49由兩部鋼琴奏鳴曲組成。從較為簡單的演奏難度上來看,有人認為很可能是為了學生們練習而作的,但其中的音樂之美卻非比尋常,藝術品味極高。

Piano Sonata No.20 Op.49-2

第20號鋼琴奏鳴曲比前一首第19號還要短小,共兩個樂章,建立在明朗的G大調上。其中第二樂章中優雅的小步舞曲節奏主題,與《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第三樂章的主題相同。

Piano Sonata No.21 Op.53 1803-1804 

第21號奏鳴曲因貝多芬題贈給好友華爾斯坦伯爵而得名。不過人們更熟悉的是它後來的名字「黎明」,大概是因為在第二樂章的朦朧晨意之後,緊接而來的末樂章起首,給人一種太陽噴薄而出的壯麗和暢美。它處處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氣息和抒情的詩趣,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Piano Sonata No.22 Op.54 1804

第22號奏鳴曲是夾在「黎明」與「熱情」之間的一首小奏鳴曲。它並不是太流行,倒不是因為它很平常或傳統,而是因為極其不符合傳統。貝多芬並沒有在這裡探求高度和深度,而是開發了其別具一格的超然幽默,有「音的遊戲」之稱。

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

第23號「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中期創作中的鋼琴傑作之一。這個標題沒有貝多芬的認可,但用於這部英雄豪邁、氣勢磅礴的作品,是相當恰當的。列寧曾在聽過這首奏鳴曲後說道:「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每天都聽一聽。」

Piano Sonata No.24 Op.78 1809

「熱情」奏鳴曲誕生4年後,貝多芬寫下了這首第24號奏鳴曲,這首作品結構小巧、幽靜而又溫文爾雅,從另一側面發揮了鋼琴纖細微妙的表現力。此曲呈獻給貝多芬心愛的泰麗莎,因此也有「泰麗莎」奏鳴曲之稱。

Piano Sonata No.25 Op.79 1809 

第25號鋼琴奏鳴曲與24號同樣小巧玲瓏。貝多芬在1810年7月21日給出版社的一封信中寫到:「請將這兩首奏鳴曲(第24號、第25號)分別出版。假如要同時出版,則請將G大調命名為「簡易奏鳴曲」或「小奏鳴曲」。1810年9月的初版,標題就依照貝多芬的要求用了「小奏鳴曲」。由於在樂曲中可以聽到杜鵑的叫聲,所以這首後來也得名「杜鵑」奏鳴曲。

Piano Sonata No.26 Op.81a 1809

第26號「告別」奏鳴曲,呈獻給魯道夫大公爵——貝多芬的資助人,亦是摯友。他以1809年魯道夫因法國軍隊侵佔維也納而憤然離去的故事為背景,創作了第一樂章「告別」;當一年後大公爵再次返回故土時,貝多芬創作了「重逢」作為第三樂章;後以大公爵離鄉這段時間為背景,作了第二樂章「別後」,構成奏鳴曲後正式出版發行。

Piano Sonata No.27 Op.90 1814 

寫作第27號鋼琴奏鳴曲時,貝多芬已因為第七、第八交響曲等作品聞名遐邇。但個人生活上(比如愛情)卻連連受挫。這首作品呈獻給李希諾夫斯基,據說當時李希諾夫斯基詢問作品的內涵,貝多芬說第一樂章是「理性與感情之爭」,第二樂章是「與情人對話」。

Piano Sonata No.28 Op.101 1815-1816

貝多芬最後五首奏鳴曲結構宏大,技法艱深,集中體現了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一些主要特徵。貝多芬將第28號奏鳴曲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鋼琴家多羅蒂亞·艾特曼夫人。貝多芬在信中寫道:「這是我很早就想奉獻給你的樂譜,藉以略表我對你的藝術天賦和對你人格的敬意。」

Piano Sonata No.29 Op.106 1818-1819 

這是貝多芬規模最大,演奏難度極高的一首鋼琴奏鳴曲。1818年夏,倫敦鋼琴製造商布洛德沃德送給貝多芬一架鋼琴,激發了他創作這首奏鳴曲。這部長大的作品從最初一個小小的核心出發,音樂在最濃縮的思維中發展,素材更為集中,技法極其巧妙。

Piano Sonata No.30 Op.109 1818

第30號鋼琴奏鳴曲完成於1818年,當時的貝多芬已是風燭殘年,他的健康每況愈下,完全耳聾、風溼、肺炎、心臟病、黃疸、眼疾、胃炎、潰瘍性結腸炎、肝炎等等,一併向他襲來...這首作品中飽含的情感深度令人震顫,難以忘懷。

Piano Sonata No.31 Op.110 1821

第31號奏鳴曲是在《莊嚴大彌撒》創作中抽空而作,全曲籠罩著一層深沉又不失光亮的神性。悲而不嘆,樂觀堅定,能夠從中聽到一個內在的、深沉的、高貴的心聲,感受到的是一種向上的衝動、一種熱力。

Piano Sonata No.32 Op.111 1819-1822

貝多芬的最後一部鋼琴奏鳴曲,運用他喜愛的c小調。第一樂章是擁有如暴風驟雨般的激烈與緊縮起來的緊張感,而第二樂章則是將精神解放,並高揚於無窮無盡的世界中。據說貝多芬周圍的人不停地提出對於第三樂章的詢問,而貝多芬只回答了一句話,「因為時間不夠」。完成這部作品後,在貝多芬最後的5年生命裡,並沒有再寫鋼琴奏鳴曲。

時至今日,他的音樂作品仍是維繫世界人民共同情感的紐帶,《歡樂頌》如今已成為了歐盟盟歌,他的《月光曲》更是以傳說的形式出現在中國小學語文課本上……

他是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是連接古典主義晚期到浪漫主義早期音樂的橋梁。

⊙版權聲明:內容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

相關焦點

  • 郎朗的加拿大同學一天彈完32首貝多芬奏鳴曲,準備了兩輛救護車!魯豫:我不信
    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第23號「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中期創作中的鋼琴傑作之一。這個標題沒有貝多芬的認可,但用於這部英雄豪邁、氣勢磅礴的作品,是相當恰當的。列寧曾在聽過這首奏鳴曲後說道:「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每天都聽一聽。」
  • 理解貝多芬32首奏鳴曲需要了解的創作背景
    32首奏鳴曲的創作背景與意義導讀:貝多芬作為西方音樂史上的集大成者,一生創作了大量的經典優秀作品,其中,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音樂中的「新約聖經」,在西方音樂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看到貝多芬用他的生命來書寫著這些華麗的篇章,給我們留下寶貴的財富。
  •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
    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熱情》奏鳴曲是他傑出代表作之一,這首奏鳴曲充分展現了貝多芬獨特的音樂風格和高深的精神內涵。演奏:郎朗          一、貝多芬的生平經歷及他的音樂創作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家,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音樂家庭,年少家境貧寒,中年時期患耳疾晚年徹底失聰。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月光」奏鳴曲的情感表達及演奏技巧導讀: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的音樂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樂派向浪漫主義樂派過度的橋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
    《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Op.27 No.1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的運用導讀:拿坡裡和弦是和聲理論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和弦,尤其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被廣泛應用。有些國外著名的音樂學者如金德曼與查爾斯·羅森,分別在討論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時,提到此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的大量運用,但是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更為深刻的論述。因此本文要針對貝多芬的拿坡裡和弦進行系統化的梳理。
  •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詳解(早期:維也納時期)
    首先推出的是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完整分析和唱片推薦試聽(分三期)。值得收藏!去荒島帶什麼音樂?資源匱乏的島上,生存恐怕是最大的渴求。其次,是精神需求,摯愛的書籍和音樂。像魯濱遜,找到一本沉入海中以後被衝到了岸上而晾乾的書;像英國病人,身處何地,身邊有一本希羅多德的歷史書。至於音樂,人聲最愛,器樂難捨。如果必須唯一,那麼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是首選。
  • 聆聽肯普夫及其貝多芬奏鳴曲全集
    第31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31 Op.110 1821 降A大調第32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32 Op.111 1819-1822 E小調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完成於1795年—1822年,長達27年。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樂曲介紹🌸《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 🌸《悲愴奏鳴曲》(Sonata Pathétique)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馮·李希諾夫斯基親王。這部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作者最初命名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為「悲愴的大奏鳴曲」。《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1] 曲式分析編輯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 | 青春的悸動與詠嘆
    為了保持對音樂的敏銳,為了不寂寞,時不時,我會回到貝多芬32首奏鳴曲裡聆聽,這裡有我曾經探尋過的記憶。音樂不同於文字,古典而鮮活,每次都是不同的感悟。這一晚,是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結合貝多芬少有的親自為這首奏鳴曲標註了「悲愴」標題,似乎讓人感受到「樂聖」加持的力量而沉迷其中。羅曼·羅蘭說「到了第二樂章,情潮似乎安定下來,沐浴在寧靜的氣氛中」;有人說蕭邦《別離曲》可以說是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進化版,是歌謠風細膩的音質;有人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比較,指出兩者間存在共通的「青春哀傷感」;也有人說聽著聽著感到生命的悲涼慢慢地變成了一條河。
  • 中國首部音樂會電影 :郎朗《熱情奏鳴曲》
    中國首部音樂會電影 :郎朗《熱情奏鳴曲》——郎朗《熱情奏鳴曲》首映禮 暨新專輯《莫扎特》見面會2014
  •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詳解(晚期:走向哲思的終局)
    首先推出的是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完整分析和唱片推薦試聽。值得收藏!晚期5首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大概在1816年-1825年期間。由於失聰而與感受力極度隔離,精神上孤寂痛苦。從中期英雄風格,走向晚期哲人沉思的意境,初聽幾分苦澀、幾分狂狷,但這正意味著他不妥協、不忍讓的最後內心掙扎。
  • 肯普夫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
    他一生一共創作了35首鋼琴奏鳴曲,本文對其中的《升C小調奏鳴曲》也就是我國人民熟知的《月光曲》進行了分析。                鋼琴是貝多芬最喜歡的樂器,他在鋼琴上迸發出的靈感幫助他完成了32首具有深刻內涵的鋼琴奏鳴曲的創作。
  •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
    德國作曲家、鋼琴家路德維希.範.貝多芬(LudwigVanBeethven)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也是近代鋼琴史上最偉大的鋼琴大師。    奏鳴曲(sonata)是一種大型器樂體裁,其曲式利用主題之間的對比與展開、音樂的矛盾與衝突、調性富於邏輯的布局等特點為鋼琴這一鍵盤樂器提供了極好的表現環境。許多著名的古典鋼琴大師們都善於使用這一體裁,並利用這一體裁創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如海頓52首,莫扎持17首等。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故事
    《月光曲》故事: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演奏技巧指南
    Op.109、110、111淺析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的演奏技巧導讀: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史中佔有獨一無二的位置,他把鋼琴奏鳴曲這一形式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提高了鋼琴奏鳴曲的藝術表現力。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
  • 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齊默爾曼演繹貝多芬《第八奏鳴曲「悲愴」》淺析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導讀:貝多芬的創作深刻地反映著資產階級民主理想的歌頌和渴望,具有強烈的英雄主義和鬥爭精神。《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奏鳴曲之一,是他初期鋼琴奏鳴曲的頂峰之作。在這首奏鳴曲中,莫扎特和海頓的影響已經完全消失。
  •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詳解(中期:十年英雄時期)
    首先推出的是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完整分析和唱片推薦試聽。值得收藏!貝多芬奏鳴曲中期的創作大概在1800年-1815年期間,進一步擺脫了古典主義奏鳴曲的舊有形式和傳統手法,把情感內容作為他創作的源泉。古典時期音樂的嚴謹與和諧,已被不可抑制的情感、鋪天蓋地的直覺與狂熱所衝破,預示著他的情感向浪漫主義前行。
  • 雷敏宏博士談貝多芬奏鳴曲【連載9】
    確切地來說,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巡迴演出之間途經維也納的那幾天,貝多芬寫了嬌小的《D大調四手聯彈奏鳴曲,作品6》及目前這首《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回到維也納之後,貝多芬因為和朋友們重逢而顯得非常滿足,因而再度開始他身為作曲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