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為雷敏宏博士即將出版的著作《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歷史與解析》的連載,文字版權歸雷敏宏博士所有,禁止他人隨意轉載;
2.本篇推送是本書連載的一部分,後續部分將繼續公布,關注本公眾號即可長期訂閱;
3.希望老師們擁有高質量的音樂課堂,覺得本文實用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同行們。
當前三首奏鳴曲於1796年問世之際,貝多芬的鋼琴家之身份同時也達到顛峰。
在那之前他已經在維也納和當代最負盛名的技巧巨匠競爭過(例如沃爾弗),而兩個演奏者各自的支持者為此事紛擾的爭議持續了許久。
一段時日之後,同樣的情形於1836年在巴黎再度上演,演員為鍵盤上兩個卓越的對手:李斯特和瑞士鋼琴家泰伯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
貝多芬所享有的鋼琴家名聲自奧地利首都傳播開來,雖然有些人持不同意見。
在1796年冬天至來年春天之間,他走遍了紐倫堡、布拉格、萊比錫及柏林,在那裡他於普魯士宮廷前舉行了一場音樂會。
在有關傳記這方面,別忘了在貝多芬的生命中,1796年因為遠途旅行而顯得特別,這是作曲家生命當中最為豐富的幾年之一:二月到布拉格,四月到德列斯登,五月到柏林,十一月到普萊斯堡(Pressburg,現稱Bratislava)及佩斯特(Pest,布達佩斯的東半部)。
確切地來說,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巡迴演出之間途經維也納的那幾天,貝多芬寫了嬌小的《D大調四手聯彈奏鳴曲,作品6》及目前這首《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
回到維也納之後,貝多芬因為和朋友們重逢而顯得非常滿足,因而再度開始他身為作曲家的工作。
在那時他寫作了他的《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這個作品和前三首奏鳴曲之間,隔了《降E大調弦樂三重奏,作品3》、《降E大調弦樂五重奏,作品4》、《兩首奏鳴曲,作品5》(寫給鋼琴和大提琴)、《D大調奏鳴曲,作品6》(寫給鋼琴四手聯彈奏),以及《G大調奏鳴曲,作品49之2》(第二十首鋼琴奏鳴曲)。
《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在彙編中屬於第四首鋼琴奏鳴曲,於1797年10月帶著「獨奏奏鳴曲」之標題出版。
《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寫於1796年年底(這次年代順序的標註和編號相吻合),被一致定位為「貝多芬的第一個傑作」。
此外,因為作曲家本身也將它定義為「宏偉的(grand)」。「大奏鳴曲」(「Grand Sonata」)的通稱在他自己的記載裡是少數的,這表示了作曲家認為它有著相當的重要性。
首先,《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因著它異常的規模顯得特別突出(除了巨大的《降B大調奏鳴曲,作品106》之外,這首是所有32首鋼琴奏鳴曲裡最為冗長的);
在此之外,它因著奏鳴曲式的宏偉長度、主題元素無與倫比的豐富性及持續支撐住整個作品的情感動力,被認為是早期奏鳴曲裡最為傑出的之一。
在貝多芬時期的維也納,這個作品也被稱為「柔情奏鳴曲」,當然是因為它在情感上不尋常的脈動,即便浸淫在一種平衡的優雅中,為什麼不充分「柔情」?
另外,由於這個作品題獻給科格列維奇伯爵夫人(也就是貝多芬所鍾愛的學生),感情關聯性、令人不舒服的眉來眼去及毫無根據的假設又大行其道了。
這個作品也曾經帶著法文標題及獻詞出現,而原始的標題如下:「給大鍵琴或古鋼琴的大奏鳴曲,作品七號,由路易‧範‧貝多芬作曲,並題獻給科格列維奇伯爵夫人,於維也納由阿爾塔利亞出版」(「Grande Sonate pour le clavecin ou piano-forte composée et dediée a Mademoiselle la Comtesse Babette de Keglevics, par Louis van Beethoven, Oeuvre 7. A Vienne chez Artaria et Comp.」)。
當時,《維也納時報》(Wiener Zeitung)公告了這首奏鳴曲及寫給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的《D大調小夜曲,作品8》的出版,兩首都出版於1796年。
科格列維奇伯爵夫人(Countess Anna Louise Barbara von Keglevich de Buzin, 1780~1813)為當時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弟子之一,之後她因為和歐德斯加斯巴‧安東‧卡爾奇家族(Odescalchi)的姻緣而成為這號人物家族裡的公主。
毫無疑問地,伯爵夫人應當是一個很好的演奏家,因為貝多芬不只將這首奏鳴曲,也將其他幾首重要作品題獻給她,例如《C大調協奏曲,作品15》。
幾乎和先前所有奏鳴曲之所有樂章一樣,這首奏鳴曲整體上的個性忠實地反映出周遭環境及這位年輕音樂家愉悅之精神狀態。
此時的貝多芬正接受貴族的款待,享受著相對地比較無憂無慮的生活,置身於他首度勝利的內在滿足之中。
眼見他的作品一一地出版,貝多芬於1797年05月充滿喜悅地寫信給他的好友威格勒道:「現在所有事情都很完美,雖然我可以說事情應該仍會越來越好。」
這段內心的表白已經足夠證明那燦爛的樂觀主義、那對生命的喜悅、那洋溢於他大部份最早期的作品內的年輕熱情,以及有時由一些憂鬱的陰影(有如接下來幾年即將來到的預兆)所取代的開朗。
當第四首奏鳴曲在維也納出現時,它因著奏鳴曲式這個古典型式開始獲得的情感之寬廣度及表現力,喚醒了相當程度的讚嘆及驚訝。
此外,因著它的華麗性及困難度,它甚至在某些時候成為一些演奏家的最愛。樂曲的開頭是如此地精力充沛且含有節奏的那種表現力,連茲在一些樂段裡指出了貝多芬後期的痕跡。
至於其他評論家,也證實了他們開始查覺到貝多芬浪漫主義的香味;若我們注意觀察樂念的心理傾向,這個浪漫主義已經在前三首奏鳴曲裡的不同樂段裡用不同的方式宣告了。
除此之外,《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證實了貝多芬對於降E大調的偏好;實際上,我們可以想到許多貝多芬的作品是寫於這個調性上的。
若我們將這首奏鳴曲納入一起觀察,我們將查覺到它不同的樂章所呈現的對比:在第一樂章裡年輕的個性,而它的開頭宣告了《降E大調交響曲,作品55》開頭的熱情(且兩者皆寫於降E大調);第二樂章更加富於感情,並帶點莫扎特的味道;第三樂章,詼諧曲式;最後,在終樂章裡,迴旋曲的中段完全採取莫扎特式的外貌。
四個樂章都是無庸置疑地唯美,第一樂章因著它超乎尋常的豐富主題相當吸引人(在眾多的愜意中,不應該忽略寄居於其中,帶著親切的維也納風味之短小旋律)。
而第三樂章是一首帶有中段的小步舞曲(儘管不帶有明確的標題),根據拉塔利諾的說法:「以它不尋常的熱情說服了眾人它有著和舒伯特樂興之時或即興曲一樣的高度。」
最後一個樂章是迴旋曲,這段輕巧及天真的音樂以它音響的春意魅力消除了這首奏鳴曲在闡述的過程中所累積的「風暴語調」。
但是,真正深得評論家及聽眾的心的是中間的廣板樂章,它被認為是貝多芬的作品裡最重要的慢板樂章之一:不僅僅由於一股從未止息的靈感,而且在此之外也因為它寫作手法的複雜性及細膩風格。
本曲內的調性基礎為主調─下中調(大調)─主調─主調。
史貝赫特說道:「儘管因著特有的春意盎然及無憂無慮之自然氣息,它洋溢著愛和幸福,《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已經不再帶有任何程度的莫扎特色彩了。」
拉塔利諾說道:「這首奏鳴曲代表了貝多芬不應該被放置在陰影中之人格特質的一個面向,一般來說比較容易在貝多芬的人格裡觀察到較為傷感及悲慟的一面,或者有時也有較為幽默及詼諧的一面。
《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將詩意的一面完全凸顯出來,我們可以將這個方面定義為『舒伯特式』的,而且這個面向我們之後還會再見識到。」
特朗歇弗說道:「在《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裡,貝多芬開創了一種『交響式』系列,在這裡鋼琴似乎成為了樂團裡的不同音色,這是在貝多芬之後的奏鳴曲裡與眾不同的角色之一。」
針對慢板樂章,法國作曲家布果列史立維(AndréBoucourechliev, 1925~1997)說道:「不同音量及音響質量的對立、相互交錯的節奏結構、不同音域及相對的休止符之爆發、提升至自主的力量,一同創造了前所未見的戲劇性張力。」
這個作品最初是為奧地利鋼琴家沃爾弗所寫的,貝多芬在出版前將它題獻給他最鍾愛的學生之一,布津(Buzin)的科格列維奇伯爵夫人,暱稱為「巴蓓德」(Babette)。
根據科格列維奇伯爵夫人之外甥的說法,住在科格列維奇伯爵夫人的宮殿對街的貝多芬時常穿著家居服、拖鞋及睡帽去給科格列維奇伯爵夫人上課。
這個說法驚動了評論家斯古德裡,他將這個「事件」做為一個真正的評論問題來談論:「貝多芬告訴我們他時常出入城市裡最為華麗且大量知識分子聚集的場合,並希望能夠很快地掌握維也納的藝術生活圈,尤其是以奢華及優雅的風格。
所以,怎麼可以在一個堂皇的豪宅中以如此不合適的服裝出現?此外,不管師生兩人的關係如何,這樣和高尚品味完全無關的展現不可能使科格列維奇伯爵夫人感到愉快的,因為她無疑地擁有優雅的氣質,也是維也納貴族裡最為耀眼的一位女士。」
科格列維奇伯爵夫人嫁給了伊諾岑思王子(Innozenz Fürst von Odescalchi d'Erba),於1813年很年輕就辭世了,但是由於她成立了一個基金會,所以繼續在維也納圈子裡享有歷久不衰的聲望。
在這裡提醒,貝多芬也將以下作品題獻給這位夫人:《C大調協奏曲,作品15》、《降B大調變奏曲,WoO. 73》及《F大調變奏曲,作品34》。
(未完待續)
雷敏宏簡介
「…不著痕跡的卓越技巧,聰明絕頂的美妙詮釋,造就了幾近完美的音響組合…」──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以渾厚的音色所包覆的綿密音樂思維,完全展現了一位成熟藝術家的大師風範…」──德國斯圖加特報(Stuttgarter Zeitung)
「…首位將西班牙鋼琴音樂詮釋得如此傳神的亞洲鋼琴家,完全且透徹地掌握了西班牙音樂外露的豪放及內斂的柔情…」──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
雷敏宏,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美國馬裡蘭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德國國立斯圖加特音樂院演奏家博士,德國國立斯圖加特音樂院藝術家碩士,為少數同時擁有歐洲及美國鋼琴演奏雙博士學位的鋼琴家,早年前往南美洲阿根廷之移民對其專業訓練紮下極穩固之基礎,尤其阿根廷國寶級音樂家卡曼紐教授對其專業培養過程產生了決定性之影響,隨後經過歐洲及美洲音樂文化之洗禮後,藝術家特質更臻成熟。他的演奏廣獲國際樂評讚譽(包括美國華盛頓郵報、德國斯圖加特報及西班牙國家報),也受到眾多著名國際鋼琴家之極高度評價。除了於正規教育各階段裡所跟隨之鋼琴名師,雷敏宏亦多次接受包括斯東貝爾、亞辛斯基、沃斯克列辛斯基、佛萊雪、萊格拉夫、瓦茲在內之國際級鋼琴名家之個別指導,皆獲得極大之肯定及極高之評價。
留學歐洲期間,曾經接受德國表演權開發有限公司基金會之全額資助,參加眾多國際性大賽並榮獲獎項。雷敏宏之演奏足跡到達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等地最具代表性之音樂廳,以獨奏者、室內樂組合成員及協奏曲獨奏家的身份演出,所到之處媒體無不對其藝術家特質給予極高之評價。
雷敏宏於2016年和臺灣鋼琴家、奧地利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博士陳芝羽女士組成「樂緻鋼琴二重奏」(Duo Pianiximo),在鋼琴表演藝術的領域邁開了新的腳步。
雷敏宏為貝多芬音樂文獻資深研究者,曾經完整演出貝多芬全系列鋼琴奏鳴曲,目前更進一步規劃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系列、貝多芬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系列及貝多芬鋼琴三重奏系列之演出。身為教育家,在執教之十多年時間裡所指導之學生不計其數,指導過的學生在許多地區性及國際性之鋼琴比賽中脫穎而出,獲獎無數,廣獲好評。此外,雷敏宏亦為許多地區性及國際性鋼琴比賽之固定評審團成員。
其他文章:
巴赫小前奏曲與賦格曲音頻匯總(人音版1-12首)
巴赫小前奏曲音頻匯總(人音版13-24首)
但昭義公開課:解析蕭邦風格與聲音技巧兩大核心主題
早鳥開售|百老匯經典名劇登陸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