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乘以0 經典947
《947愛樂廳·歐洲現場》將繼續為你播出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之小提琴奏鳴曲與大提琴奏鳴曲。
在如今的音樂會舞臺上,除了上一期說的《》頻繁亮相外,貝多芬另一部受到高度關注的小提琴奏鳴曲便是《A大調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克魯採」》了(Op.47)。
此曲龐大的結構冠絕貝多芬的全部十首小提琴奏鳴曲,無出其右者,也表現出巧妙的動機發展與戲劇化的和聲變化。
在作品出版時,貝多芬在封面寫道「本奏鳴曲是以協奏風格手法,為鋼琴和小提琴助奏而創作,幾乎是協奏曲」,但從實際情況看,小提琴遠不限於「助奏」,比重幾乎與鋼琴持平,兩者時而互動時而競奏,好生熱鬧華麗。
按照貝多芬本人的說法,此曲是為小提琴名家和卓越的鋼琴家在音樂廳演奏給大眾欣賞而設計的,不是供貴族社交娛樂之用。
標題中的克魯採,即巴黎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魯道夫·克魯採,他的演奏風格給貝多芬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但令人意外的是,這部作品起初的題獻對象另有其人,而克魯採本人也因為覺得此作不適合自己而終生未演,音樂之外的故事也充滿著種種陰差陽錯,戲劇感十足。
克魯採(1766-1831)
原本,貝多芬將《A大調第九小提琴奏鳴曲》題獻給非裔波蘭籍小提琴家喬治·布裡奇託爾。他的父親曾服務於埃斯特哈齊宮廷,因而也有機會讓他長期浸潤於宮廷樂隊的藝術薰陶中。
1789年,11歲的布裡奇託爾首次在巴黎亮相,後又在英國演出,得到了王儲喬治·奧古斯塔特·腓特烈(即後來當選為國王的喬治四世)的大力贊助,並進一步推動了他的音樂學習。後來他入選皇家音樂家協會,獲得劍橋大學音樂學位,並成為皇家愛樂協會的首批成員之一。
喬治·布裡奇託爾(1778-1860)
1802年,布裡齊託爾離開英國前往德勒斯登探望母親,後被邀請至音樂重鎮維也納,很快與貝多芬結識為好友。受他演奏風格的啟發,貝多芬寫下了Op.47。
首演中,他的才華彰顯得淋漓盡致,一度讓貝多芬從座位上站起身來去緊緊相擁,興奮說道:「再來一次,我親愛的孩子」。
但後來因為一些不可調和的原因,兩人交惡,唯有原稿右上方貝多芬親筆致以的「偉大的混血作曲家和瘋狂的人」,才讓我們有機會回顧這段曾經的歷史。
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從創作時間上看很有意思。前九部集中於1797年至1803年間完成,其中第一至第三首(op.12)獻給了自己的老師薩列裡,承襲傳統的同時又能看到藝術格局上旭日初升的態勢。
放眼望去,在貝多芬的一生中,鋼琴工藝的發展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他的創作,小提琴又何嘗不是?
在早先的16、17世紀,義大利不僅是小提琴的發源地,也在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方面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後來,出生於義大利的作曲家、指揮家呂利移居到了法國,他倒並沒有特別專注於小提琴音樂,但在對樂隊的指導中,法國小提琴家的技藝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加之像斯特拉迪瓦裡、瓜奈利等制琴家族的努力耕耘,一些小提琴傑作和優秀演奏家應運而生。
到了18世紀,隨著義大利人喬瓦尼·巴蒂斯塔·維奧蒂的到來,很大程度上為法國小提琴演奏和教學方法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他的演奏形象讓人聯想到巴洛克時期義大利著名小提琴家科雷利的精湛技藝,音樂中充滿了表現力和歌唱性,有力而飽滿。他的幾個學生也個個才華出眾,其中就包括魯道夫·克魯採、皮埃爾·羅德等。
貝多芬的最後一部小提琴奏鳴曲寫於1812年,與前階段的9部整整相隔了9年,題獻對象之一正是皮埃爾·羅德,田園風般的樂思及內斂的和聲色彩、即興的幻想風格搭配變奏曲式,並加入賦格技法的創作,展現了貝多芬晚期創作的自由風格,痛苦和掙扎被親切和溫暖取而代之。
首演時,貝多芬的學生、贊助人魯道夫大公參與鋼琴演奏,與羅德配合。魯道夫可謂貝多芬一生的知音,這部作品也同時獻給了他。
維奧蒂(1755-1824)
本周的節目除了呈現貝多芬的全套小提琴奏鳴曲外,在周一(7月13日)晚上,奧地利大提琴家克萊門斯·哈根與俄羅斯鋼琴家基裡爾·格斯坦一起,獻演貝多芬的全部五首大提琴奏鳴曲,這是2014年瑞士韋爾比耶音樂節上的一場演出。克萊門斯·哈根與他的家庭成員組有著名的哈根四重奏,因而對室內樂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理解。
克萊門斯·哈根
回到這五首作品上來,我們也能聽出較為清晰的風格走向,前期的兩首作品《F大調第一大提琴奏鳴曲》和《g小調第二大提琴奏鳴曲》為法國大提琴家杜波特兄弟而作。
伏爾泰曾對年輕的杜波特說:「你讓我相信奇蹟,因為我看到你能把一頭牛變成一隻夜鶯」。1796年,兩部作品在柏林宮廷演出,由貝多芬坐鎮鋼琴聲部。儘管大提琴間續演奏著華麗的旋律,但伴奏的「職責」無不體現,鋼琴則雄辯地表達著自己的心聲。從這點看,古典風格的烙印甚濃。
從《A大調第三大提琴奏鳴曲》開始,兩件樂器開始趨於平衡,貝多芬將它獻給了自己的好友、大提琴家伊格納茨·格萊辛斯坦。當貝多芬的學生和私人助理費迪南德·裡斯於1805年離開維也納時,格萊辛斯坦開始接管,協助貝多芬處理了相當多的雜瑣事務。
最後兩首大提琴奏鳴曲的由來也很有故事性。1808年,拉祖莫夫斯基伯爵要求小提琴家舒潘齊格組建「歐洲最好的弦樂四重奏」,大提琴家約瑟夫·林克也應邀加入。林克的演奏技藝無懈可擊,這支組合也完成了貝多芬諸多弦樂四重奏的首演。
上周的導賞《》中我們曾作過介紹,1808年聖誕,舒潘齊格、林克和貝多芬在贊助人埃爾多迪伯爵夫人的家中進行了鋼琴三重奏《鬼魂》的首演。無奈一場大火讓拉祖莫夫斯基的宮殿毀於一旦,家產損失無數,四重奏失去了最重要的贊助人。
好在埃爾多迪伯爵夫人聞訊後伸出了援助之手,供林克度過財務難關。後來,林克和埃爾多迪夫婦一起離開了維也納,前往克羅埃西亞,《C大調第四大提琴奏鳴曲》和《D大調第五大提琴奏鳴曲》便是貝多芬向林克告別而寫的,極具實驗性和戲劇性。
行文至此,貝多芬系列專題也將告一段落。貝多芬的一生經歷著種種坎坷,但一想到有如此多的朋友因為懂他的作品而予以贊助和鼓勵,琴瑟和鳴,不斷延續他的藝術生命,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想必對我們來說也是。
相關閱讀:
《947愛樂廳-歐洲現場》收聽方式:打開收音機,調到FM94.7經典947,或是用手機打開阿基米德APP搜索「947愛樂廳 歐洲現場」,即可收聽。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九)
由經典947(FM94.7)與歐洲廣播聯盟(EBU)合作呈現,全國唯一一檔每天播出來自歐洲名家名團與音樂節最新現場音樂會實況的節目。自開播之日起就受到聽眾和業內專家的密切關注與一致好評,頗具影響力。
廣播收聽方式:上海地區聽眾可打開收音機調至FM94.7收聽
手機收聽方式:下載阿基米德APP,搜索「947愛樂廳 歐洲現場」,進入節目社區收聽及回聽往期節目
主播/統籌:周婕
編輯製作:周婕、晨曦、小鈴、應玥、馮程、長纓
融媒體:應玥、晨曦
監製:舒強、紅柳
撰文:x0
編輯:應玥
原標題:《克魯採一生未演奏「克魯採」?這部貝多芬最有名的小提琴奏鳴曲到底有怎樣的隱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