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片段為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9 In A, Op.47-「Kreutzer」:1. Adagio sostenuto - Presto。貝多芬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克羅採」第一樂章:柔板,不間斷的,轉為急板,A大調。演奏家: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德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克羅採」是貝多芬的中期作品,在寫作此曲的同時,他還在創作英雄交響曲。這部作品原本是要獻給喬治·布裡治陶爾(George Bridgetower)的。1803年5月24日,這位小提琴家在奧加唐劇院(Augarten Theatre)首次演奏了這支曲子。布裡治陶爾在演出前從來沒有看過此曲的樂譜,更沒有進行過彩排,但他與貝多芬的即興合作卻獲得了成功。因為兩人愉快的合作,貝多芬將此曲獻給了他。克羅採奏鳴曲以其所需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深沉熱烈的感情和近四十分鐘的演奏時長而聞名。
1889年,列夫·託爾斯泰出版了中篇小說《克羅採奏鳴曲》,後來被改編成各種舞臺和電影作品。
魯道夫·雷尼爾(Rudolph Johann Joseph Rainier),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皇家王子,奧洛穆茨的紅衣主教大主教,是哈布斯堡王朝洛林家族的成員。1819年,他被奉為奧洛穆克大主教,並於同年成為紅衣主教。他的愛好之一便是贊助藝術,其中就包括貝多芬,而貝多芬也創作了很多作品獻給他。
魯道夫出生在託斯卡納的佛羅倫斯,他是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和公主瑪利亞最小的兒子。在1803年至1804年,貝多芬作為魯道夫的鋼琴和作曲教師,後來兩人成為朋友,魯道夫也就成為了貝多芬的支持者和贊助人。他們定期會面一直持續到1824年。貝多芬為魯道夫創作了14首作品,包括著名的《大公三重奏》(Archduke Trio),《第二十九奏鳴曲「錘子鍵琴」》(Hammerklavier Sonata),《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Emperor Concerto),《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1809年拿破崙入侵維也納時,魯道夫隨行,貝多芬創作了《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Les Adieux)來表達對於魯道夫大公的情感。魯道夫也將自己的一部作品獻給貝多芬。兩人之間的來信保存於維也納的音樂博物館。
不僅貝多芬為魯道夫創作了音樂作品,其他音樂作家包括舒伯特(Schubert)和裡斯(Ferdinand Ries)也曾創作作品獻給魯道夫。1819年3月24日,魯道夫被任命為奧洛穆克大主教。同年6月4日被任命為蒙託利奧聖彼得大教堂( S. Pietro in Montorio)的紅衣主教。
在1823–1824年間,迪亞貝利出版的音樂作品集《Vaterländischer Künstlerverein》中包含了魯道夫大公創作的一首變奏曲,由縮寫「SRD」(Serenissimus Rudolfus Dux)命名並發行的。
1831年7月24日魯道夫去世於維也納巴登,享年43歲,被埋葬在維也納的皇家墓穴。心臟被埋葬在奧洛穆克的聖瓦茨拉夫大教堂(Saint Wenceslas Cathedral)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