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童年並不幸福,他常常從警察手裡接過爛醉如泥的父親,從未享受過家庭的溫情。當父親發現貝多芬有音樂天賦時,就企圖把他變成搖錢樹,強迫幼小的貝多芬練習繁重的琴藝,而且常常在半夜三更醉酒回家後把貝多芬從床上拖起來練琴。8歲時,貝多芬被父親拉著沿萊茵河賣藝,11歲時,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工作。
他的母親在1787年逝世後,父親幾乎每晚都爛醉歸來,身為長子的貝多芬,只好挑起了養家的重擔,撫養兩個弟弟。不久後,他受聘為宮廷的古鋼琴與風琴樂師,兼作鋼琴家庭教師。
1792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先後受教於音樂家海頓、作曲家申克、音樂理論大師布列希貝克以及作曲家薩利耶等名師。1795年,他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彈奏了自己創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迅速折服了維也納的貴族和市民。此後的五年間,他又創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一三號鋼琴協奏曲,在1799年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
這些震驚樂壇的名作,瀰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出空前的自由意境。貝多芬的面前展現出了光明的前程,而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樂觀與歡悅的情緒。
但是,不幸卻在此時降臨到年輕的貝多芬身上——他患了嚴重的耳病,開始是經常性的耳鳴,到後來發展為高音受不了,低音又聽不到。為了不讓別人發覺自己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1801年,他與一個17歲的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但古奇阿帝在兩年後離開了他,嫁給了一位伯爵。
1802年,貝多芬遷到維也納不遠的一個寧靜的村莊作曲,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病的惡化使他痛苦萬分,他甚至寫下了遺書,陳述自己的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重建信心,並在1803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後的幾年裡,他又完成了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採」、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歌劇「費黛裡歐」、「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等不朽名作。1806年,貝多芬再次戀愛,對方是丹蘭斯,古奇阿帝的表妹,兩人在那一年訂了婚,但這場愛情也只維持了四年,丹蘭斯也離開了貝多芬。
再次遭受失戀打擊的貝多芬變得更加落魄,行為舉止也更加放肆。1809年,拿破崙攻佔維也納,貝多芬的保護人和朋友紛紛逃難,他陷入孤獨與經濟拮据的雙重困境之中。但他還是完成了「莊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是後者的演出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月歡欣。
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的春雷驟雨中,貝多芬辭別了人世,享年57歲。約有兩萬多的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