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至死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2021-02-15 每晚一張音樂CD

莫扎特的偉大還在於他對人生理解吧,天生的樂觀精神他運用了35年,而貝多芬至死卻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當然,這個只是笑談。——作者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指南

馬勒交響樂中的管理經驗

鍵盤獅王丨威廉·巴克豪斯

貝多芬作品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馬勒《第四交響曲》欣賞指南

 

    在今天以前,我還是貝多芬忠實的追隨者。儘管我沒法很快說出來某一個片段是他的第幾號交響曲第幾樂章,儘管他的四重奏總是象迷霧一樣讓我難以琢磨又無法逃離。但是「貝多芬」三個字卻早已成為堅強的意志,不屈精神的代名詞。

    人們說他的脾氣不太好,總有些歇斯底裡的憤怒,總是用不信賴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總是孤身一人,總是暴躁……那是因為他總是遭遇一次又一次命運帶來的毀滅性的撞擊。

    可是這些都沒有腐蝕他的堅強意志,反而把他磨練成生活的巨人。於是他的作品變的抗爭,矛盾,孤獨,堅定,充滿熱情和力量。命運用猙獰的面孔來迎接他,他卻毫不畏懼的扼住了他的喉嚨。這,就是貝多芬。

     作為音樂家,他真的遭遇了太多,可是他並沒有被絕望打倒。耳聾的劫難,並沒有讓他放棄,儘管他曾經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但是他之後還是走出來了,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聊以慰藉,並且再此之後創作了《田園》等很多不朽的名篇。

   晚年他與侄子的矛盾,他自己的貧窮落魄,卻也築成了貝多芬靈魂的再一次升華,把他推向了創作的頂峰!他寫了《合唱》,他歌頌歡樂,他作為一個傳教士把人們引入自由博愛的國度。這個人,就是耳聾的貝多芬。

△貝多芬 弦樂四重奏 Op.135

    儘管他的晚期四重奏聽來都有些苦味,但是你卻在能在黑暗裡感受他遠處黎明的光,這就是貝多芬。

   如果你了解了這些,僅僅了解了這些,你也就不能再挺直腰板站在他的面前。雖然這種卑躬屈膝的舉動並不符合他的個性。可是你看到越多就越會覺得自己的卑微。不要說我把他神化了,因為他本身就是音樂的奇蹟,精神的領袖,甚至是人類的一個奇蹟。

    於是我讓貝多芬的精神附著在自己身上,我想有了他作為榜樣,我就能實現一切,我就是這麼想的,堅定地信仰著他。

    直到天使莫扎特的出現,突然讓我有了些不知所措。因為我從來不知道,快樂也是面對生活的有力武器。

    一個天才的音樂神童,自從降臨到薩爾茲堡的那刻起,就註定會照亮無數人的心。他是個多產的作曲家,更是與音樂融為一體的快樂使者。

   莫扎特的的一生並不是順利的。他是宮廷的高級奴僕,是父親賺錢的工具,他沒有童年,很小就被逼迫學習音樂到處演出。但是他的音樂卻帶給人們童年般的純真氣息,有時還參雜著小小的淘氣和任性。這就是莫扎特的神奇。不管薩裡耶裡是不是有暗中加害他,不管他的灰金如土使他的生活陷入何等的窘境,他卻總是能排除一切外界的幹擾在腦子裡孕育快樂的音符。

     也許對於很多愛樂者來說,莫扎特的偉大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吧,就象羅曼羅蘭評價的那樣:「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儘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一個用盡全力去撞擊,冒著粉身碎骨和徒勞的危險,另一個卻是用純潔的快樂取化解一切!我有時想:莫扎特的偉大還在於他對人生理解吧,天生的樂觀精神他運用了35年,而貝多芬至死卻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當然,這個只是笑談。

    我很開心。因為從今天起我要讓莫扎特的音樂慢慢徵服自己。我要驅散心頭上本不屬於自己的陰霾。這種做法,我想不該叫做拋棄。只是我的人生既然不能和貝多芬這樣相比,我又何需象他一樣對生活懷有敵意呢?

   也希望所有喜歡音樂的朋友,無論是不是莫扎特迷,都要感受到他的守護,敞開胸懷在他的音樂中盡情得到快樂。要記住:人生,其實還能用另一種態度去面對……

推薦語:《貝多芬傳》中,作者懷著詩人的激情,以巧妙的構思,細膩的描繪和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偉大的受難者的形象。貝多芬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同命運、同世界、同自己的靈魂進行鬥爭的雄渾宏偉的交響曲!

推薦語:克裡姆遼夫是蘇聯著名的音樂學家,他的《貝多鋼琴奏鳴曲作品解讀》堪稱一本經典之作。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對貝多芬各首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予以詳實論述,同時加入羅曼·羅蘭、魯兵斯坦、蘭茲、謝洛夫、烏遼貝舍夫等大師的作品認知,結合音樂本體剖析,以求對每首奏鳴曲作以客觀而中肯的評價。

只要您有任何關於貝多芬的圖書,均可加入古典音樂群,一起閱讀、分享、交流與貝多芬相關的一切內容!請掃文末圖片二維碼添加微信申請入群。古典音樂讓世界更美好!

來古典音樂微信群一起聽音樂

     古爾德相關推薦:1、每天一首巴赫丨格倫·古爾德彈巴赫(CBC電視節目);2、古爾德昭示了「一個藝術家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壓力下,能夠以怎樣的方式和態度面對自己和大眾!」 3、「我真的很怪」丨「電話狂人」古爾德眼裡的「快樂時光」;4、張卜天丨格倫·古爾德隨想丨他在瞬間使你完全沉浸於他的世界中!5、古爾德丨「不管在表演中還是錄音中,所需的都不止是單純的技術範圍的挖掘。」 6、古爾德談話錄丨「格裡格是我曾祖父的表兄弟。」 

     7、古爾德訪談丨「你為何將這首蕭邦奏鳴曲獻給我們?」 8、古爾德惟一看中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9、詩人張棗論古爾德丨美的心靈到處都有見證人!10、古爾德彈奏巴赫,最大的特點是線條如刀鑿斧刻般的明晰!11、席夫與古爾德對巴赫《法國組曲》(BWV812)的不同理解;12、馬慧元丨冬夜聽古爾德,他是一個熱愛嚴寒的人;13、因為不懂才上了古爾德的當嗎?14、重溫「古爾德神話」丨他了解這是個八卦世界;他從不聽從金錢召喚,總感到另一種使命的存在;

    15、「天才」一詞在古爾德家是被禁止的丨拒絕古爾德成為莫扎特!16、格倫·古爾德丨這麼彈「可以讓音色更精緻,讓聲音中鋼琴的成分最小化」;17、「我並不需要他們的靈魂」丨魯賓斯坦和古爾德論音樂會;18、有的人為了出生而死去丨古爾德在自己的葬禮上「出生」!19、理性而又狂亂、迷惘而又孤獨丨格倫.古爾德小記;20、他所要挖掘和表達的是巴赫的什麼丨聽古爾德演繹《二、三部創意曲》     

免費申請樂譜與音樂資料群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在世界音樂史上享譽盛名,不過有趣的是,關於這位音樂天才的死亡原因,卻在後世成為了難以破解的謎團。當後世學者還在為貝多芬之死而爭論不休時,科學家通過化驗他死後的一縷頭髮,最終揭開了這個謎團。貝多芬的死因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知否》形勢比人強,這個道理明蘭明白的太晚了
    她沒有如蘭那樣的高貴出身,也沒有墨蘭那樣一個受寵的母親,所以她不爭不搶,受了委屈也只能忍著,只因為她懂得形勢比人強,可這個道理她終究明白的太晚了。長大後的明蘭唯唯諾諾,在盛家任何一個人都不敢惹,當心儀的小公爺送筆給她後,自己的兩位姐姐為此爭執,她把心儀之人的東西送給兩位姐姐,在她被墨蘭誣陷偷窺外男之時,她也不敢以理據爭,只得回歸拒絕的去跪祠堂,即便是跪的睡著了,也絲毫不敢放鬆,依舊維持著開始的姿勢,明蘭在盛家過得的確不算好,卻也正是因為如此,她才能在這個大宅院中存活下來。
  • 貝多芬的三段故事
    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裡,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納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
  • 偉人的品格——貝多芬
    作為一個音樂家來說聽不見聲音必定是無比痛苦的,以至於後來上臺指揮聽不到樂隊演奏被趕下臺,承受了無比的痛苦,而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還創作了如此多著名樂曲(他的經典作品幾乎都是在他耳聾後創作的)非常令人尊敬。後來在1823年,他指揮演奏了自己最後一部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合唱》,演奏完畢,觀眾全部都起來歡呼、鼓掌,而背對觀眾的貝多芬完全聽不到。
  • 貝多芬是黑人?
    反方一辯認為,真就欺負貝多芬入土為安,張口就來了唄?這是基於貝多芬的家譜研究嗎?這就是預設貝多芬的祖先那幾輩有私生子撒!(圖源:wionews.com)反方網友補刀:鬧呢?要真的想玩還不如用這個圖,1823年用原版的Photoshop,當場給貝多芬拍的照片好吧?我在現場,我就是那隻筆。(網圖,元出處不詳。
  • 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被家庭所累了!
    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被家庭所累了節選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宣化上人   講述  【 佛子。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執著它了,不會被家庭所累了,就不會生那麼多煩惱了,不會一天忙忙碌碌:   你說這個心什麼時候能完呢?啊!淨土宗學佛淨土宗學佛阿彌陀佛孔子說,「棄老而取幼」,不管老人,只在意小孩子,「家之不祥」。現在全世界都不強調孝道,老人很可憐,都在養老院,然後小孩子越來越囂張,變小皇帝、皇太后了。
  • 貝多芬為什麼耳聾?
    然而,貝多芬在27歲時就患上了耳疾,30歲以後,他的耳病更加嚴重,由此他變得孤僻,痛苦之極,每天都在憂鬱中度過。貝多芬一度絕望地想到了死。但死的意志最終轉化為對生的渴望,從而他大多數作品中體現了這種掙扎的狀態。貝多芬究竟如何成為聾人的,跟隨今天的文章一探究竟。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原文出處。
  • 《貝多芬病毒》中了貝多芬病毒了
    而且他罵人也是有道理的,這種即佔在有道理一方而且又非常有實力,把人罵得無從反駁的情形真是爽!    看得出劇組的形像設計是有意識的高老薑把頭髮湯成貝多芬的樣式,而且他所穿的西裝也有復古的味道。    還有一群配角的出色演出真的讓本劇增色不少。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結局,匆忙收尾。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第三樂章對於手指的顆粒性、速度以及力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這些也是練習這個樂章所面臨最大的挑戰。樂曲開始便以快速的分解和旋急速的向上跑動,在快速跑動時候同時又要求弱處理,這種幅度需要很好的控制,所以極大的增加了演奏難度,在跑句的頂端的和旋要求乾淨利落,sf要演奏到位,要非常的響亮。
  • 貝多芬是黑人???
    作者還說歐洲人有「洗白」歷史的傾向,所以貝多芬的真實血統可能被隱瞞了。由於貝多芬的年代沒有照片,肖像畫又並不靠譜,所以無法確切證實他的種族。但作者找到貝多芬死亡面具death mask作為證據,告訴大家去google一下圖片就能明白,貝多芬確實可能是黑人。
  • 貝多芬、莫扎特與巴赫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隨想
    貝多芬的作品是我青壯年時的最愛,年邁之後就差了,聽他的作品需要有精氣神。貝多芬是位承先啟後又攀至巔峰的過渡者,他是位拉大音量差至極限,仍保持旋律流暢的大師。聽貝多芬的作品會心潮澎湃情緒激動,久久不能平靜。它把你帶入哥德式教堂,一股宏偉升騰的形式感裹挾聽者的靈魂向上生發!這種感覺很奇妙,很神聖!
  • 羅逍然|一部真正的「新」貝多芬傳
    一個十分明顯的回答是,我們還在不時地發現新的草稿、信箋等等能夠拓展我們現有知識與文獻的資料——新的發現在西方近代音樂學、藝術史、思想史與歷史等領域的確經常出現,舉例說來,近至2011年還有一封貝多芬所寫的六頁長信在德國被發現。
  • 趙薇最新專訪:愛情最沒意思,你多少歲才明白這個道理的?
    趙薇最新專訪:愛情最沒意思,你多少歲才明白這個道理的?趙薇是一位非常有主見的女人,獨立自主,事業心很重,她就是典型的現代新女性!,她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她外出拍戲、錄製綜藝,甚至還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導演,一個女人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的位置,非常不容易。
  • 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是標誌貝多芬創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裡程碑式的、劃時代的不朽名曲。這部交響曲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都大大超出了維也納古典交響曲的局限,它完全確立了貝多芬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時代特徵。   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祖籍佛蘭德。父親嗜酒如命,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
  • 沒有什麼,比聽一場「貝九」更適合告別「貝多芬年」了!
    250年前的12月17日,一個剛出生的小男孩受洗於德國波恩,從此,人類多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這個小男孩就是「樂聖」貝多芬。關於他出生的確切日期,學術界並沒有定論,根據文字記載他受洗於12月17日,按推論他的生日有可能是12月16或17日,作曲家本人也這樣認為。
  • 「2020致敬貝多芬」音樂學系系列推文|段喬:貝多芬的人生·音樂·精神(上)
    當與死神相互凝視之際,貝多芬的做法與同樣處境的音樂家大不相同:他不像病怏怏的蕭邦,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無力的呻吟,最終也就那麼的去了;他也不像多愁善感的柴科夫斯基,在面臨不得不死的情況下猶猶豫豫,仍舊保留著對「生」的無比眷戀;他更不像神經質的馬勒,欣然接受死亡、構建死亡,甚至還對往生世界進行一下憧憬與描繪,欲把無窮浩瀚當作自己的畢生歸宿。
  • 《國產凌凌漆》:愛情沒有道理
    看著那麼多子彈都射向他,我們都以為凌凌漆死了。但是萬萬沒想到,他穿了防彈衣,只是大腿被打中了。凌凌漆的死裡逃生把袁詠儀也嚇一跳,正當她準備再動手的時候,凌凌漆突然送給她白玫瑰。想想,凌凌漆如果不是去摘那些花兒,根本不會受傷。如此,真的感動了冷面殺手袁詠儀。眾所周知,殺手是不能有感情的。一旦動情,任務鐵定失敗。她不僅幫著取下凌凌漆大腿的子彈,還真真實實地愛上了他。
  • 一個非常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傳奇故事
    他是一個音樂家,貝多芬,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貝多芬,這個像藝術般存在的人是那麼的讓人刮目相看,不過這個天才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的悲催,我今天就來說一說,貝多芬的故事。其實在這個時候,病情已經是非常嚴重的地步了,因為在貝多芬剛剛30歲的時候,貝多芬自己就發現了自己的一些問題,貝多芬發現了自己的聽力是越來越差了,但是當時的貝多芬並沒有去太在意,只是一心一意的去創作自己的音樂,所以這樣的痛苦一直伴隨著貝多芬的身上,在很多年之後,他終於發現了這種情況越來越糟糕了,持續了幾年的痛苦,實在是受不了了,所以說就開始到處的找醫生,想要治自己的病,但是就在這個過程當中
  • 讓貝多芬的「分貝」來得更「多」些
    一個貝多芬音樂的愛好者,能夠趕上百年整數關,並參與紀念活動,應該是幸運的。可是,我回想了一下,50年前的1970年12月16日,自己及所在的社會處在怎樣的一種狀態?自己呢,還是個正上著初小的學生,什麼都不懂,更別提了解貝多芬了;社會呢,還處在一個不正常年代的中期,貝多芬是媒體和社交上的冷僻詞,更別提紀念他的音樂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