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年4月的一天,接近黃昏時,貝多芬獨處室中,消磨著傍晚的寂寞,他在等待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學生來上鋼琴課。窗外細雨綿綿,愛麗絲也許不會來了吧。
貝多芬這時已近40歲,仍然孑然一身,眼前這流水落花春將去的情景觸發他感時傷世的落寞。他坐在鋼琴旁,隨意撫弄著黑白琴鍵。四周一片靜寂,只有窗前簷下不斷滴落的雨水,發出一串串錯落有致的聲響,那聲音單調,卻透出一種韻致。貝多芬捕捉住瞬間的靈感,在鋼琴上不斷重複,又有新的樂思不斷湧出,不斷加入。
貝多芬知道,一首精彩的鋼琴小品將要誕生,他抓起筆,飛速地把樂曲記錄下來,生怕它會逃逸而去。樂譜剛剛記好,門開了,是純真柔美的少女愛麗絲,秀髮上掛著雨珠,洋溢著春的氣息,在燭光的映襯下美麗動人,受到感動的貝多芬當即拿起筆,在樂譜上題下了《致愛麗絲》。一首傳世名曲就這樣誕生了。
《致愛麗絲》的故事應該很多人多多少少都聽說過,邏輯自洽,流露出的真摯情感感人至深……
《a小調巴加泰勒》(即《致愛麗絲》)
當年,貝多芬完成《a小調巴加泰勒》之後的確曾經題贈給一位女士,不過她的名字不叫愛麗絲,而是叫特蕾澤·瑪爾法蒂。
1808至1810年,特蕾澤曾跟貝多芬學過鋼琴,貝多芬對她懷有好感。1810年,貝多芬特意寫了一首鋼琴小品贈給她,並且在樂譜上題寫了「獻給特蕾澤」,後來,這份樂譜一直留在特蕾澤那裡。
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傳記,在特蕾澤的遺物中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1867年,諾爾在斯圖加特出版了這首鋼琴小品,由於貝多芬的親筆題字已經模糊不清,於是諾爾便自作主張地把曲名誤寫成《致愛麗絲》。
擁有另一個感人故事的曲子
是《月光奏鳴曲》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這一次
貝多芬「被安排」
來到了波恩的大街上散步
貝多芬忽然他聽見小屋裡有人在彈奏自己的作品。於是他推開門走進去,見到一個盲女正在彈琴。貝多芬立即坐下來為盲女彈奏。彈著彈著他注意到灑落在鋼琴上的月光好鮮活,於是他情不自禁,讓月光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彈奏的旋律。隨後他趕緊回家,點燃油燈,親筆寫下這首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
另一個版本則出現了盲女的弟弟,雖然弟弟與故事發展不大相關,但也離不開用琴聲來描述月光的橋段。
那麼《月光》之名到底從何而來呢?
其實這個典故,出自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他評論貝多芬這首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
朦朧的月光映照湖面,波浪陰鬱衝擊黑暗的湖邊,漆黑的山影湧現,世界自此與天堂境界告別,天鵝如幽靈一般低吟,而廢墟的那一頭,卻傳來一把風鳴豎琴渴望愛情的弦音。
1852年著名的貝多芬學者威廉·馮·蘭茲(Wilhelm von Lenz)開始研究上述評論,他重新詮釋和形容第一樂章:「就好像一葉輕舟,在寧靜的8月的夜空下,披著月光,在琉森湖擺渡。」(如此說來,院院覺得,第三樂章就像船翻了)
《月光奏鳴曲》
從此月光再也離不開這首如夢似幻的奏鳴曲,正式以別名《月光奏鳴曲》揚名天下。
有。
貝多芬在創作《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時,是以拿破崙為對象而創作的,因此他在總譜扉頁上寫有「題獻給波拿巴」的字樣。
當他聽說拿破崙稱帝時,大怒:這個人也不過是個凡夫俗子罷了,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大肆蹂躪全人類的權利,把自己置於萬人之上,成為了一個獨裁者!接著憤而扯破總譜的封面,以致扉頁都被擦破。1804年10月此曲出版時,改名為「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寫的交響曲」。
1805年,《英雄交響曲》在貝多芬親自指揮下於維也納首演。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這是一首通天徹地的英雄之音。「英雄」是這首交響曲中最為光輝燦爛的字眼,僅僅是聽到 、想到這個名詞,沉澱於心的「生」的狂喜、「死」的悲慟、「奮爭」的欲望都一併奔湧,瀰漫周圍的空間,灼熱人的情懷。
唯美動人的《致愛麗絲》
為盲女彈奏的《月光》
出現在小學閱讀理解中
勤奮練習需用冷水給手指降溫的貝多芬
怒而撕破總譜封面的貝多芬
…………
無論故事真假
但音樂總能給予人以溫情或力量
或許這也是貝多芬之於普羅大眾的意義
諮詢熱線:025-85437777/85438888
官網購票:www.jsartcentre.org
微信購票:關注微信號「江蘇大劇院票務管家」,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在線選座、微信支付,註冊後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會務諮詢:025-8771777/8577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