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聽小提琴奏鳴曲 尋脈貝多芬生命軌跡

2021-01-10 青瞳視角

弓弦上的樂聖:寧峰、黃秋寧演繹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專題音樂會將於1月9日19:30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屆時,享譽全球的小提琴家寧峰將與留美青年鋼琴演奏家黃秋寧共同登臺,為樂迷呈現第一、二、四、八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覆蓋貝多芬早期與中期的創作。貝多芬所處的古典主義時期,小提琴奏鳴曲這種形式,通常由鋼琴與小提琴共同演奏。貝多芬前兩部小提琴奏鳴曲在遵循了維也納古典樂派傳統的基礎上,開始出現小提琴與鋼琴均衡和諧的重奏效果。在創作第八號小提琴奏鳴曲時,貝多芬正值高產的旺盛時期,豐富的抒情性和對以往形式大刀闊斧變革的熱情加以融合。貫穿在貝多芬創作生涯中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成為了他生命軌跡的縮影。當晚7:15,北青-北京頭條文化視頻直播欄目《後臺》將對導賞及演出進行直播。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樂曲介紹🌸《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 🌸《悲愴奏鳴曲》(Sonata Pathétique)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馮·李希諾夫斯基親王。這部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作者最初命名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為「悲愴的大奏鳴曲」。《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一個生命浸透貝多芬精神的人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響?貝多芬一生最匱乏的是什麼?《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雙重幻想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關於貝多芬你不知道的17件事傅雷簡評貝多芬《悲愴奏鳴曲》貝多芬為何拒絕了海頓的要求?《致愛麗絲》到底是獻給誰的?
  • 「貝多芬馬拉松」導賞 |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重點聽什麼?
    這時貝多芬已經31歲,創作技巧已趨成熟,個性已基本形成,他無比熱愛生活的熾熱和激情在這首奏鳴曲中完全體現出來了。全曲4個樂章的主題都具有絢麗、甜美、如春光燦爛的氣質,因此被人們稱之為《春天奏鳴曲》。在這首作品中鋼琴部分寫得很精彩,它並不處於從屬小提琴的地位,而是與小提琴並駕齊驅,互相競奏,一唱一和,好像一對戀人二重唱一樣,共同唱出了青春之歌。
  • 理解貝多芬32首奏鳴曲需要了解的創作背景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看到貝多芬用他的生命來書寫著這些華麗的篇章,給我們留下寶貴的財富。一個生命浸透貝多芬精神的人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響?貝多芬一生最匱乏的是什麼?《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雙重幻想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關於貝多芬你不知道的17件事傅雷簡評貝多芬《悲愴奏鳴曲》貝多芬為何拒絕了海頓的要求?《致愛麗絲》到底是獻給誰的?
  •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
    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熱情》奏鳴曲是他傑出代表作之一,這首奏鳴曲充分展現了貝多芬獨特的音樂風格和高深的精神內涵。貝多芬畢生創作涉及了各類的音樂作品,他的鋼琴奏鳴曲在音樂史上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是西方鋼琴作品中的經典,被稱為鋼琴家的「新約全書」。貝多芬繼承和發展了古典時期的優秀創作風格,並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從中又創造性的加入了英雄式的旋律風格在其中,充分反映出他思想的融合和音樂發展軌跡的變更。
  • 雷敏宏博士談貝多芬奏鳴曲【連載9】
    在有關傳記這方面,別忘了在貝多芬的生命中,1796年因為遠途旅行而顯得特別,這是作曲家生命當中最為豐富的幾年之一:二月到布拉格,四月到德列斯登,五月到柏林,十一月到普萊斯堡(Pressburg,現稱Bratislava)及佩斯特(Pest,布達佩斯的東半部)。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1] 曲式分析編輯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
  • 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藏著怎樣的故事?丨揭秘
    相較於鋼琴奏鳴曲均勻貫穿於貝多芬近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之中,小提琴奏鳴曲的前九首寫作都集中於1798年至1802年這五年間,也就是貝多芬28歲至32歲這一音樂創造力旺盛、個人風格正在成型的重要時期。這些作品一如既往地展現出貝多芬全面研習傳統技法、並拓展超越同時代的審美範疇的劃時代意味,它們符合古典主義最嚴整的格式範疇,又顯而易見的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內核。新京報揭秘全套小提琴奏鳴曲風格形成過程。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故事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裡,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
  • 貝多芬在聽,生活依舊豐盛
    恰恰在疫情蔓延的絕望彷徨之中,我尋到了一份安靜,一種不做他想他求的自我克服,自我安慰。在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的循環播放中,我做了一個帶有治癒和勵志提示的「貝多芬必聽榜單」。為什麼是貝多芬?因為他的音樂是慰藉,是救贖,更是解藥和續命神丹。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技術分析
    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性人物,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貝多芬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 | 青春的悸動與詠嘆
    為了保持對音樂的敏銳,為了不寂寞,時不時,我會回到貝多芬32首奏鳴曲裡聆聽,這裡有我曾經探尋過的記憶。音樂不同於文字,古典而鮮活,每次都是不同的感悟。這一晚,是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結合貝多芬少有的親自為這首奏鳴曲標註了「悲愴」標題,似乎讓人感受到「樂聖」加持的力量而沉迷其中。羅曼·羅蘭說「到了第二樂章,情潮似乎安定下來,沐浴在寧靜的氣氛中」;有人說蕭邦《別離曲》可以說是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進化版,是歌謠風細膩的音質;有人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比較,指出兩者間存在共通的「青春哀傷感」;也有人說聽著聽著感到生命的悲涼慢慢地變成了一條河。
  • 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奏鳴曲全集,重奏作品!
    可掃碼聽此專輯貝多芬為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與樂隊而作的《三重協奏曲》(作品56號) 與那些具有反映歷史重大題材與博大精深充滿人類至愛、每個音符都迸發著思想火花的交響曲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這首《三重協奏曲》創作於1803年。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
    《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Op.27 No.1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的運用導讀:拿坡裡和弦是和聲理論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和弦,尤其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被廣泛應用。有些國外著名的音樂學者如金德曼與查爾斯·羅森,分別在討論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時,提到此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的大量運用,但是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更為深刻的論述。因此本文要針對貝多芬的拿坡裡和弦進行系統化的梳理。
  • 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齊默爾曼演繹貝多芬《第八奏鳴曲「悲愴」》淺析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導讀:貝多芬的創作深刻地反映著資產階級民主理想的歌頌和渴望,具有強烈的英雄主義和鬥爭精神。《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奏鳴曲之一,是他初期鋼琴奏鳴曲的頂峰之作。在這首奏鳴曲中,莫扎特和海頓的影響已經完全消失。
  •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這一次,讓他的傳人彈給你聽!
    貝多芬有天晚上在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上散步,聽一間小屋裡傳來鋼琴的聲音,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走近茅屋,聽裡面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彈的,那有多好啊!」貝多芬聽到後,就推開門走了進去。看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一位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卻失明了。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傳說&音樂欣賞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喜愛古典音樂的人,對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這些名詞都不會陌生。奏鳴曲(sonata)作為最常見的音樂體裁,不但在音樂會的曲目單中經常出現,還伴隨著琴童們每個階段的練習。尤其是彈鋼琴的學生,只要說起貝多芬的「月光」「熱情」「暴風雨」「黎明」(標題都是後人起的)奏鳴曲,總有一兩個「在手上」的。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成熟時期(1802-1814 年),在這個時期,貝多芬使用了一些新的創作題材,其作品《f 小調奏鳴曲》 讓他的創作到達巔峰。晚年時期(1815-1827 年),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創作的許多藝術構思複雜並且深刻的作品。   1801年,貝多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月光奏鳴曲》被創作了出來。 這首作品打破了快、慢、快的傳統曲式結構,表現出一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