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巴倫博伊姆,這位樂壇常青樹,
作為享譽世界的指揮家、鋼琴家。
這位具傳奇色彩的阿根廷人,
在2020貝多芬誕辰250年之際,
用音樂,獻上了自己對貝多芬
這位古典音樂巨匠最真誠的敬意!
這一年,他錄製的貝多芬作品
大到交響曲,小到鋼琴獨奏,
幾乎涵蓋了貝多芬所有重要作品。
著實為大家送上了一份
貝多芬超級大禮包!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01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巴倫博伊姆與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可掃碼聽此專輯
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是一個擁有近450年傳統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管弦樂團之一。早在1742年,德國國王腓特烈二世就建造了林登歌劇院,柏林國立歌劇院的前身。世界上最偉大交響曲的締造,被譽為「樂聖」的貝多芬,其一生中所創作的九大交響曲,「無人能望其項背」。其中有三首被世界納入世界音樂史最偉大的十首交響曲之中,其餘六首也在世界交響曲排名中名列前茅。正如比才所說:「像你一樣,我把貝多芬交響曲置於最偉大之上,最富盛名。帶合唱的交響樂對我來說是藝術的巔峰,無論是誰都無權和貝多芬爭奪『巨人泰坦』的桂冠。」這九首交響曲是貝多芬的勝利,完全無人能與之匹敵。由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大師穆拉文斯基與列寧格勒愛樂樂團以無與倫比的極強感染力完美演繹貝多芬交響曲不朽的藝術魅力,讓聽者仿佛置身於整個的創造過程之中,其與德奧系樂團完全不同的音色理念和充斥整張唱片的最柔美的弱和最富有力量的強,給人一種完全不同於一般的音響02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巴倫博伊姆與馬友友、穆特
貝多芬為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與樂隊而作的《三重協奏曲》(作品56號) 與那些具有反映歷史重大題材與博大精深充滿人類至愛、每個音符都迸發著思想火花的交響曲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
這首《三重協奏曲》創作於1803年。當時憤世嫉俗的貝多芬在寫作他的《英雄交響曲》的同時, 又要為取悅於他的一位貴族學生同時也是他的主要經濟贊助人魯道夫公爵而創作.這位魯道夫公爵曾經當了貝多芬20多年的鋼琴學生, 在此期間他曾經給予過貝多芬以極為豐厚的報酬與物質資助, 從而使貝多芬能得以減輕生活的重負而專心從事作曲並為世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駭俗之作.從這個意義上講, 魯道夫公爵的善舉確實值得稱頌.貝多芬為了感謝公爵遂決定創作一首作品題獻給他, 以示回報.運用什麼體裁寫作使貝多芬大傷腦筋, 雖然當時公爵已做了貝多芬多年的學生, 但據資料證實, 魯道夫公爵的琴藝仍屬極為一般.貝多芬為了讓這位特殊的學生能在當時的上流社會社交場所中具有顯山露水公開上臺演奏的機會與能力, 於是在反覆思量後便決定採用以三重奏協奏曲的形式來進行音樂創作。
03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麥可·巴倫博伊姆、基安·索爾塔尼
貝多芬開始創作鋼琴三重奏這種型式,受到海頓的影響很深。在1792年他22歲時,旅行到貝多芬的故鄉波昂,貝多芬拿了自己的作品去向他請教,海頓立刻決定要收他為徒,海頓一生創作相當大量出色的鋼琴三重奏,貝多芬在這段受教的期間因此也跟著開始創作這類音樂,其中第一套作品,即收錄在本片中的降E大調三重奏小快板樂章,雖然在同時期完成,卻一直到1855年才第一次出版,此曲一般相信是和十四段變奏曲同一時間完成的。貝多芬第一套正式發表的鋼琴三重奏,不像海頓的三重奏,是指明附有小提琴和大提琴伴奏的鋼琴奏鳴曲,其中很多時候,大提琴和小提琴的聲部都只是重複鋼琴的聲部,貝多芬卻是讓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擁有自己的聲部和旋律,或許這和樂曲題贈人有關,李奇諾夫斯基王子是莫扎特的學生,愛好演奏,貝多芬是為了他在演奏時獲得樂趣而這樣寫的。04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第八號》
巴倫博伊姆與帕胡德
這張專輯,又是一張別出心裁之作。巴倫博伊姆與著名的長笛演奏家,帕胡德合作演奏了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這裡,大家是否會問,小提琴奏鳴曲為啥和長笛演奏家合作?其實啊,這裡是將貝多芬原作,《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用長笛來演繹。同樣的旋律,如果用不同的樂器來演奏,聲音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啦!這首曲子的小提琴部分,一旦改成了長笛,就將原本小提琴這件樂器的熱情洋溢、十分明亮的音色,換成了長笛的優雅、謙虛與含蓄,從音量的角度來說,長笛也會比小提琴稍弱一些。這種樂器間的互相替換,帶來了音色的變化,品味的變化,進而產生全新的聽覺體驗,從而改變了作品原有的音樂形象,是古典音樂在當代的一種有趣的嘗試。05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關於巴倫博伊姆對於德奧作品的熱愛,從他樂此不疲的反覆錄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就能看出巴叔對於音樂的精益求精,對藝術不斷探索的精神。巴倫博伊姆曾經錄製過3次貝多芬奏鳴曲,算上2020年的最新一次,一共是四次。分別是1967-1970年、1981-1984年、2004年以及2020年。從這次最新錄製的唱片,可以聽出巴叔對於貝多芬十分地道、深刻的詮釋。巴叔的演奏風格天生帶有拉美民族的熱情與衝動,這符合貝多芬音樂的氣質,他在德奧古典音樂的嚴格框架下,流露著自身自由、不羈的那份天性。他並不追求過分精緻的演奏,更多考慮的是自己內心與音樂之間的距離,演繹出他對貝多芬音樂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