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中的貝多芬交響曲

2021-02-22 古典縱橫

欣賞古典音樂的途徑無非是現場和錄音,在錄音科技誕生之前,現場是欣賞音樂的唯一途徑,到了錄音科技成為商業直至一個行業,慢慢取代現場,成為人們欣賞古典音樂的主要途徑。普遍而言,現在獲得古典音樂的途徑90%來自錄音。

在1990s之前,也就是大致是卡拉揚去世前,古典音樂的錄音基本上來自各唱片公司,主要是以前被稱為「五大」、「四大」的唱片集團。到了1990s後,隨著唱片行業泡沫的破裂,以前「吹」大的「帳」是要還的,歷史錄音和廣播錄音成為唱片行業的兩大資源的開墾地。

到了現在,歷史錄音的資源基本開發殆盡,廣播錄音的還源源不斷地出現。廣播錄音的資源在坊間流傳,也不是近10、20年的事,以前一直有人通過郵件,後來是電郵來私下售賣這些錄音。這種做法當然是違法的,錄音版權也沒有過時一說——關於版權的事這裡暫且不提,具體請查閱相關的法律條文:日內瓦國際版權公約、羅馬條約和數字千年法案。這些通過私下售賣而流傳的錄音,基本上都是唱片公司商業錄音以外的資源,大部分是演出的現場實況錄音。由於當年的商業錄音基本上收到監製和錄音的因素影響較大,這些現場演出往往也透露出這些演奏家在 商業錄音以外的藝術面貌。所以即使存在的版權方面的問題,聽眾對這些資源的渴求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有唱片公司或者團體,甚至個人,從1980s開始,就組織出版這種錄音資源。做法基本兩種,直接通過法律和商業的手段解決版權問題,更多的是利用「避風港」原理,使得無法發起法律訴訟。還有極個別錄音是因為年代確實久遠,版權人和版權的後續資料難以跟進而變相成為「公版」。第一種情況是幾大唱片集團用得最多,第二種情況發生得最多是在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修改了版權的法律,這種情況比以前大大收斂了。第三種情況,其實我們一直在受惠。

至於提到這些錄音的資源,少部分是屬於私人錄音,出自音樂家和家屬,廣播錄音基本上都是正規的錄音。這裡要端正一個概念,所謂的「海盜」錄音,指的是錄音的行為違法法律的版權條文。那種拿著錄音設備在觀眾席偷錄而出來的錄音,最後拿出來被出版不是沒有,而是極其個別。比如霍洛維茨1985年回蘇聯,在列寧格勒的獨奏會的錄音,聽起來就是這種偷錄的行為。

Memories這個品牌,從1980s開始就見到,前身在義大利做了 很久,一直是出版這種商業錄音以外錄音資源而出名的品牌,可以說是大師雲集,罕見(獨家)錄音眾多,但錄音的效果因為來源複雜,就顯得魚龍混雜,效果參差,幸好這個品牌的產品基本上是廉價發售。

Memories出版的錄音自然有其商業思量,作品方面比較集中在貝多芬、馬勒和布魯克納。在貝多芬上,Memories雖然沒有明說,但一直側重在一些指揮大師的貝多芬交響曲錄音全集的出版,積累一定的時間,就有了一些成果。

這套庫塞維茨基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是即將發行的品種。庫塞維茨基是從沙俄帝國走到美國的指揮家,是波士頓樂團的音樂總監之一,對波士頓樂團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他也是伯恩斯坦的導師,是美國在20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他一直沒有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商業錄音,貝多芬的作品相對他指揮得不算太多。幾乎沒有不彈蕭邦的鋼琴家,也極少不指揮貝多芬的指揮家。這次Memories首次披露史上第一套庫塞維茨基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可以說是填補了他的一個空白。

第一、九交響曲是指揮法國國家廣播樂團,第二至八交響曲是指揮波士頓樂團,第一交響曲是1950年6月25日的現場實況;「第二」是1938年12月和1939年4月的錄音;「第三」是1945年10月的錄音;「第四」是1943年3月6日的現場實況;「第五」是1944年11月的錄音;「第六」是1943年10月23日的現場實況;「第七」是1944年1月8日錄音;「第八」是1936年12月錄音;「第九」是1950年6月25日的現場實況。

查爾斯·明希是德國人,以指揮法國作品著稱,也曾經是波士頓樂團的總監,少數在歐洲和美國都吃得開的指揮大師。他也是沒有完整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商業錄音的指揮家,在當年RCA公司中有他指揮貝多芬的第1、3、5-9交響曲的錄音,在法國的Naive有他指揮法國團的「第四」,在出版廣播文獻的品牌West Hill Radio Archive有他現場版的「第二」,如斯才能拼湊起他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而Memories是一套搞定,除了「第八」外,全部指揮波士頓樂團。「第一」是1950年12月27日的現場實況;第二是1953年10月17日的現場實況;「第三」是1957年11月30日的現場實況;「第四」是1961年4月18日的現場實況;「第五」是1959年11月3日的現場實況;「第六」是1956年12月8日的現場實況;「第七」是1954年10月15日的現場實況;「第八」是指揮巴黎音樂學院音樂協會樂團,這是1947年Decca公司的錄音;「第九」是1958年8月10日的現場實況。

皮埃爾·蒙都是二十世紀重要的指揮家,早年從戴亞基列夫的芭蕾舞團起家,首演了《彼得魯什卡》、《春之祭》和《夜鶯》,拉威爾的《達菲尼斯與克洛埃》、德彪西的《遊戲》等作品,後擔任美國的舊金山樂團的總監。他和波士頓樂團關係密切,對波士頓樂團發展有相當貢獻。

蒙都的貝多芬交響曲第一至八號的商業錄音都在Decca公司,第九號的錄音在西敏寺的品牌裡。環球集團收購寶麗金後,現在的環球唱片就能夠整理出一套蒙都的商業錄音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Memories的這套是由蒙都指揮不同的樂團的不同現場實況組成。

「第一」是指揮維也納愛樂,Decca在1960年4月的錄音;「第二」是1962年8月12日指揮波士頓樂團的現場實況;「第三」是1960年8月8日指揮波士頓樂團的現場實況;「第四」是1959年指揮北德廣播的錄音;「第五」和「第六」是1959年8月8日指揮波士頓樂團的i案場實況;「第七」是1953年11月15日指揮NBC的現場實況;「第八」是1960年7月5日指揮洛杉磯愛樂的現場實況;「第九」是1960年7月31日指揮波士頓樂團的現場實況。

克倫佩勒是20世紀偉大的指揮巨匠之一。他當年在英國哥倫比亞公司的那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唱片譽滿天下,當年幾乎人手一套。珠玉在前,他在Memories竟然有三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其中一套和哥倫比亞商業錄音的是一模一樣的樂團,都是愛樂樂團,但這一套是1960年代5月底到六月中旬的現場實況,出自1960年貝多芬周的演出計劃。與沉穩深邃的錄音室錄音比,這套現場版是激昂、火爆。很多年前就已經是很多樂迷想兼而有之的錄音。

克倫佩勒還有一套1970年代初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記載,不過那是影片。他第四套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錄音,不是一個完整的演出計劃,「第一」是指揮都寧廣播樂團、「第三」是指揮科隆廣播,其餘都是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克倫佩勒和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關係深厚,他當年避難離開德國後,就是到了荷蘭指揮RCO。除了「第三」是1954年、「第九」是1964年的現場實況外,其餘都是1956年的現場實況演出。這套可以視為克倫佩勒與RCO的貝多芬準全集,與錄音室版和1960年現場版的愛樂樂團的兩套比,這套也是精彩紛呈,大異其趣。

克倫佩勒在Memories的第三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也全部是現場實況,指揮的樂團就更多了,RCO、洛杉磯愛樂、NDR、柏林廣播、WDR五支樂團,「貝五」是1934年指揮WDR的錄音,可能是克倫佩勒最早期的錄音之一了。


託斯卡尼尼的貝多芬,和富爾特文格勒的一起,曾經是必聽的兩大經典。但託斯卡尼尼在1950年代指揮NBC的錄音室製作,一直被詬病,認為過分驅使,缺乏音樂味道,而評論界基本公認,他在1939年同樣指揮NBC的8H路向棚廣播音樂會的實況,比後期錄音室的那次演出要更鮮活,更有音樂性。說的就是這套錄音了。

這是託斯卡尼尼第四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唱片,分別指揮NBC、紐約愛樂、斯卡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劇院樂團,音質不如1939年的NBC現場實況,但並非一無是處,演出記載著託斯卡尼尼指揮不同樂團的情形。

舍爾興是德國在二十世紀中葉叱吒一時的指揮名宿,他在西敏寺有一套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商業錄音,這套貝多芬是瑞士Lugano廣播公司的文獻,是到了最近十年左右才挖掘出來的資源。這套演出是1965年1-4月的廣播錄音,樂團是瑞士盧加諾廣播樂團。樂團的水平是遜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但演出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也是一套動人的演出。Memories這套錄音帶有「第五」的排練錄音。

約胡姆是二十世紀的指揮巨頭之一,他指揮的貝多芬和布魯克納、華格納一樣出名。他又三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商業錄音,分別是DG、Philips和EMI。這套Memories是指揮柏林愛樂和漢堡國立愛樂的,不能說是完整的第四套,因為其中的第二、四、八號採用的是指揮柏林愛樂的DG錄音,第三、七號是1938年指揮柏林愛樂的德律風根錄音,其餘的是廣播錄音。這裡的一半是早期的約胡姆,和後期的表現全然不同,也是蠻吸引人的。

舒裡希特在EMI的那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很出名了,這套也是他那套錄音室版之前的一些音樂會加廣播錄音的合集,樂團是包括維也納愛樂、SWR等樂團。

這是著名的魏因加特納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錄音,史上第一套由單一個指揮家獨立完成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錄音。

埃裡克·克萊伯是指揮大師卡洛斯·克萊伯的父親,富爾特文格勒去世之後,他作為候選人參與柏林愛樂總監的甄選,可惜由於政治原因未能入選。他是沒有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錄音,即使現場實況錄音也湊不齊一套。這套的錄音僅差第一、四兩首。

Kna是德奧指揮體系中的代表,他的華格納和布魯克納是首屈一指的,人們其實也是期望他的貝多芬可以有這樣一套完整的錄音以作為他的代表,可惜,是沒有的。他的Discography裡是沒有第四和第九,這套錄音甚至有了第九的一個片段。

對於斯託科夫斯基,貝多芬有些交響曲是指揮過很多次,如「第九」,奇怪的是,Memories沒能找到他指揮的貝多芬第三入選到錄音裡。


薩巴塔是義大利偉大的指揮家,其成就不見得比託斯卡尼尼低。通過這套Memories得知,他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原來有這麼多,實在是萬幸。

Memories的貝多芬交響曲的合集還不止上述這些,比如Furtwangler有兩套不同場合的演出合集。通過這些出版,看到貝多芬的交響曲依然是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在不同的指揮家和時期,通過指揮不同的樂團,可以挖掘出作品不同的側面。更全面、多層次、多維度地深入了解作品,是遠超所謂版本比較的意義。在不損藝術價值的前提下,這也使得Memories的這些產品超越音質不夠好的限制,傳達出立體的藝術魅力。

————————————

微信公眾號:古典縱橫

投稿:70561050@qq.com

相關焦點

  • 卡拉揚《貝多芬交響曲》| 「欣賞貝多芬9首交響曲的基準」
    去年(2019)是「指揮帝王」卡拉揚111周年的誕辰,回顧其璀璨的藝術人生中無數精彩的錄音作品,值得一提的必然有他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交響曲。  評論家和購買唱片的公眾都極為喜愛音樂演繹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緊迫性和美感、以及強烈的愉悅感。這樣的愉悅感在史詩般《第九交響曲》最後一個樂章那令人激動的演奏以及富有表現力的歌唱中,達到了極致。
  • 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擴大了它們的領域。他證明了鋼琴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為使它成為第一流的樂器做出了貢獻。《英雄交響曲》是標誌貝多芬創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裡程碑式的、劃時代的不朽名曲。這部交響曲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都大大超出了維也納古典交響曲的局限,它完全確立了貝多芬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時代特徵。
  • 伯恩斯坦指揮貝多芬交響曲第六號《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本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
  • (六)卡拉揚指揮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
  •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
    20世紀30年代,在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出版的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總譜裡面,有張鉛筆畫插頁,此畫畫的就是貝多芬在這條小路漫步的場景。貝多芬喜歡散步那是出了名的,像前段時間說的《獻給愛麗絲》的由來就是漫步後偶遇的傑作。其實貝多芬喜歡散步,更多的是想避諱生理上的不便,因他失去聽力,所以與人交談變得格外的麻煩,而且他性格執拗,不喜歡浮華庸俗,所以散步可以躲開人群,避開交流,自由自在的作曲。
  • 貝多芬不可不聽的交響曲《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
    今兒,小睿我給大家推介的《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這個版本是迄今為止個人感覺演奏和錄製最好的版本,是由維也納愛樂演奏的,指揮卡洛斯·克萊伯(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是二十世紀著名指揮大師之一。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
    樂曲概述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貝多芬並不是一個高產的作曲家貝多芬開始構思並動筆寫《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在1804年,貝多芬為他的第五交響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辛勤勞動,從1804到1808年。在此期間,作曲家還創作了前幾天我們介紹過的《第四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所以《c小調第五交響曲》曾暫時中輟。
  • 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 《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第三部交響曲,創作於1803年。說到這部曲子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拿破崙,這個十九世紀初叱吒風雲的法國人。
  • 加德納論貝多芬交響曲
    無疑地,如果沒有他們的影響,貝多芬交響曲就不會是今天這樣的形式。    在實際意義上,莫扎特的精神滲透在貝多芬早期音樂中,特別是《第二交響曲》,如終曲第二小節中突然的八度變化,是從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的開始部分得來的。人們從英雄交響曲中也能得到同樣的感覺,只是更強烈。
  •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卡拉揚版
    貝多芬在寫作此曲時,正為耳疾所苦,健康與精神狀況都非常惡劣,加上失戀的打擊,是他一生中最苦惱的時期,然而卻能創作出這樣充滿明朗、勇氣甚至帶有歡愉氣息的樂曲,的確不可思議,畢竟只有創作是他與命運抗爭的唯一方法。這首交響曲如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所說的,道出貝多芬對幸福與愛情希望的作品。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方面來說,《第九交響曲》都是交響曲史上金字塔,是裡程碑式的名作。《第九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信念,集中體現了貝多芬的藝術觀與世界觀,是名副其實的對人道主義的不朽的讚歌。羅曼·羅蘭曾說:貝多芬一方面讚頌「個性的人面「他讚頌在現實的大地上牢牢地紮下根的人類共同體,讚頌在神靈下綜合起來的一切民族的同胞愛這一巨大的希望。
  •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他是貝多芬的早期贊助人。這首交響曲沿襲了貝多芬的老師莫扎特和海頓的風格。儘管如此,還是有其獨特的特點。如調性的轉換和樂曲色彩的突然變化。旋律活潑、激昂。第三樂章在傳統交響樂的形式基礎上,增加了管樂(木管和銅管)的分量。 該作品於1800年4月2日在維也納的城堡劇場首演,音樂會中還包括莫扎特、海頓、亨德爾的曲目。這場音樂會的上演向維也納宣告了貝多芬的才華。
  • 海頓與貝多芬交響曲風格比較
    《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 海頓的交響曲《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是其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之其他的幾部交響曲被公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著明快歡樂的情緒和濃厚的民間歌舞氣息。其中第二樂章是整個交響曲四個部分中最廣為流傳最受歡迎的樂章,這部交響樂也因此成名,被後人冠以「驚愕」。 海頓的交響曲充溢著健康,質樸,幽默,輕鬆的情緒,他的音樂創作風格與豐富的城市音樂和民間音樂緊密相連,充滿著人生的進取精神和生活的樂趣,清新明快的旋律,簡明清晰的和聲織體,合理均勻的結構,別出心裁的細節處理,以及從力度對比的出人意料到不規律的節奏等,都導致海頓的音樂與眾不同。
  • 經典盛宴:《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這時候維也納聽眾熬不住了,反而又強烈的呼籲《第九交響曲》應該在維也納首演,很多人聯名寫信給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維也納,信中充滿了真切的感情。貝多芬為此回心轉意,開始籌劃作品在維也納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練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鋼琴版)
    不難想像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已經完全耳聾的貝多芬徘徊在命運與希望、現實與理想的鬥爭中,我想,這構成了第一樂章感情展開的主線,就正如他心中吶喊的聲音——「扼住命運的咽喉!」。 第四樂章中爆發出了最絢爛的光輝。最後在急板的速度中展現了英雄的凱旋與勝利的歡騰。 第五交響曲的鬥爭主題原是啟蒙運動時期悲劇的典型。但貝多芬改革這個傳統的主題,加以新的處理,使人的意志付諸行動。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該作品於1800年4月2日在維也納的城堡劇場首演,音樂會中還包括莫扎特、海頓、亨德爾的曲目。這場音樂會的上演向維也納宣告了貝多芬的才華。在許多貝多芬同時代人的眼裡,這部《第一交響曲》始終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賞析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整部作品表達了人類積極進取不被現實所壓迫的奮鬥精神,將英雄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貝多芬揭示的「通過鬥, 達到勝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 從苦難和鬥爭上升為歡樂和勝利。表達了作者「通過鬥爭,獲得勝利」的光輝思想。樂曲的開頭個4個FF音符 更是形象印證了「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這一說法。
  • 【周末交響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Beethoven Symp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並堅信這個鬥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
  •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創作交響曲)
    今天來了解一下,貝多芬創作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鬥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