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曲目: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Op.125)
DG 477 8325-2
柏林愛樂樂團/卡拉揚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柏林愛樂樂團/卡拉揚 第1 - 3樂章
Symphonie No 9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D小調)又稱《合唱交響曲》。這是由於它的終樂章(第四樂章)採用了混聲四部合唱。在1826年出版的版總譜的曲名記為「以席勒《歡樂頌》作為終了的合唱,為大管弦樂隊、四聲部獨唱、四聲部合唱而作曲……"。
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方面來說,《第九交響曲》都是交響曲史上金字塔,是裡程碑式的名作。《第九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信念,集中體現了貝多芬的藝術觀與世界觀,是名副其實的對人道主義的不朽的讚歌。羅曼·羅蘭曾說:貝多芬一方面讚頌「個性的人面「他讚頌在現實的大地上牢牢地紮下根的人類共同體,讚頌在神靈下綜合起來的一切民族的同胞愛這一巨大的希望。這正是繼《莊嚴彌撒》之後,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最強而有力的《第九交響曲》所具有的意義。
1822年10月,倫敦愛樂協會寫信委託貝多芬創作交響曲。這封信像催化劑那樣,使貝多芬下決心提筆譜寫了醞釀多年的附合唱的交響曲。在1823年底或1824年初,貝多芬完成了這部巨作。倘若從1793年貝多芬打算為席勒的《歡樂頌》譜曲計算,這部作品從開始醞釀到完成,足足經過了三十多個年頭。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次演出時由貝多芬本人指揮。已完全喪失聽覺的貝多芬背對著聽眾,聽不見聽眾異常熱烈的反應。當女中音歌唱家恩格請貝多芬面向聽眾後,掌聲變得更為熱烈。
《第九交響曲》共四個樂章。前三個樂章由管弦樂隊演奏。第一樂章適度的快板,莊重,D小調,2/4拍,採用奏鳴曲式。後兩個樂章的順序與以往的慣例相反。第二樂章為諧謔曲,快速的急板,D小調,3/4拍。第三樂章變為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採用雙主題變奏曲式。接著是出現歌聲的終樂章《歡樂頌》。
關於歡樂的含義,席勒本人曾說過這樣的話:「調和、真實、秩序、美、完滿給我以歡樂。只要使我們心中有了歡樂與美,我們就能獲得美與歡樂的果實。」有人把席勒關於歡樂的思想作了這樣的概括:歡樂是創造和享受倫理,是調和的世界,是使億萬人民結合起來的具有強烈的共鳴的情感。席勒關於歡樂的這種思想曾變成一股思潮流入當時歐洲人的心田。感染到這種思潮的人中間,包括席勒詩歌的愛好者和研究者貝多芬。
貝多芬在決定用此作為自己大型作品的歌詞時,作了充分推敲。他並沒有完全按照原詩譜曲,而是根據創作意圖摘取了其中某些段落,變更了原詩的次序。此外還增添了自作的序詞。在這裡,席勒的《歡樂頌》已融合為貝多芬的《歡樂頌》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第一主題與前面的導入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因為這主題在樂章中重現時,正像雷電的閃光和濃重的黑雲合抱。前面的引子,好像是黑雲,總是比雷電先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主題看來簡單,但經過發展後,就覺得它的內容是無可限量的精深閎博。關於這個「生命的主題」,羅曼·羅蘭曾說:「像《第九交響曲》第一樂章裡的第一主題好像領袖似的,是在別的任何作品中都見不到的,它可以說是領導著整個樂曲,它能融化在整個樂曲裡……」。
這主題像巨人一樣,強有力而肯定地出現,此後一段指揮家魏恩加特納說它是:「仿佛神從煙霧中消失一般,暫時隱蔽了一下」,但是在第51小節中,它以降B大調較先前更有力地重現。接著,弦樂和管樂互相呼應地導出了精神飽滿的副主題。其後是用木管和圓號吹奏的旋律,因與第四樂章(合唱樂章)的歡樂頌主題有相當的聯繫,所以受到大音樂家李斯特等的注意。作曲家丹第(Vin ent D'indy)等都曾以專文論述過。這旋律也是第二主題的「引子由它引出了第二主題。降B大調的第二主題,使人感染到非常強烈地好像憧憬著某種事物時所產生的蕩人心胸的感情;它又好像在熱望什麼、訴說什麼似的。第160小節開始的發展部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60-217小節)的材料以第一主題的前半部(例一的前兩小節)為主。第二部分(第218-300小節)則正如羅曼·羅蘭所說:「它好像以排山倒海的聲勢來衝破切障礙的進軍,仿佛是所向無敵的軍隊」,在它的進軍中切分和弦在旁鼓動著。這裡所用的材料似乎是未曾見過的,但實際上是第一主題的第3-4小節。此外,第二主題也出現了一下,軟弱無力地作暫時性的頓挫。但是人「生來就是個不倒翁」,「人生是沒有休息和僥倖的一場戰鬥」(羅曼·羅蘭語)。在我們眼前,意志和侵害意志的力量在展開鬥爭,勝利永遠屬於不屈不撓地為真理而苦鬥的人們。
再現部的開始是D大調,但中間曾轉回到原來的D小調。第二主題是D大調,但十二小節之後便轉回到小調去了結尾自427小節開始,是向光明之路前進,它和發展部的第二部分頗有相似之處,是不屈不撓的進軍,是向合唱樂章(歡樂頌)的進軍,是人生旅程中有力的一步在創作本樂章的時候,貝多芬說:「在深層底下的思想( Die zu grunde liogende ldee)緊緊地抓住我不放,好像熔制金屬時一樣,這思想有時升高有時脹大;它作伸延開來的樣子,有時可以聽到或看到它就在我的精神面前……。"從這句話裡可知道:這龐大的樂章,它所以能夠使人覺不到一點錯亂而能感染到其中的靈魂,這並不是沒有理由的;不是僅僅熟悉了作曲手法就能製造出這樣的東西來。羅曼·羅蘭說得好:「把音樂和文章只從技術性的文法上的諸要素來分析時,它不能得到最圓滿的結果。因為,不去仔細領會最本質的東西一一即潛在言語外的內部的東西—時,我們是無法得到滿足的。最本質的東西並不是音符,也不是音符間的關係,而是把音符組合起來像弓一樣有著伸延的內在的力量。我們必須要領會它心的跳躍,筋的隆起,堅固的手腕,緊拉著弦線的拇指,矢的放射的方向以及飛射出去的。
第二樂章快速的急板,D小調,3/4拍,諧謔曲(諧謔曲的主部又獨立構成奏鳴曲)。在貝多芬所有諧謔曲中這是最感入的諧謔曲樂章。在維也納初演時,本樂章演奏畢,立即得到聽眾狂熱的掌聲。8小節導入部—兩次弦樂、一次定音鼓和一次管弦樂齊奏的鮮明節奏立刻抓住人心。接下來就是主部第一主題。以弦樂五部賦格曲呈現的主題輕快,每一部的第一拍都用木管強調。在《第九交響曲》各樂章的主要主題中,最先浮現在貝多芬腦海裡的就是這個諧謔曲主題,早在1815年作品102之2奏鳴曲的最後一冊手稿的後面,就有這主題的草稿。諧謔兩字對這樂章說來是最適合的:禁不住的這種急速奔放的嬉戲感情,洋溢在諧謔曲的主部,它會使我們不約而同地聯想到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強烈而急速不停的第一主題進行到第77小節之後,微妙的半音轉調變我們的情緒作微妙的激蕩。用羅曼·羅蘭的話來說,就是:「仿佛是水妖們在輕輕喘息,同時仍在舞蹈」。並且,它還導出了神情活躍的進行曲式的第二主題
總之,聽這奏鳴曲式的諧謔曲部分時,我們是在不停地跳躍,在忘我地狂舞中間部的主題與歡樂頌的主題曲調,也有相似之處
第二主題是一個樸素、天真而又流利生動的主題,誠如柏遼茲所說,表現了「興高採烈的農民們」的形象。
本樂章雖僅559小節,但中間部奏完後,又從頭再奏諧謔曲的整個主部,再接奏結尾,所以實際上有954小節,便成為龐大的樂章了。
第一樂章是生命的呈現,是無限活躍、嚴肅而堅強有力的樂章。第二樂章便不同了,貝多芬自己說這是在官能的歡樂氣氛中。但他不甘心於永遠沉溺在這種感情之中,所以在手稿的上方,寫著:「還不是這個,這是無聊的東西,我要的應該是更開朗、更美麗和更良好的」。當然,這並不等於說這樂章是無意義和不感動人的,相反地,當我們聽後,都會感覺到一種忘卻一切的境界,同時也會感覺到一種好像缺少什麼更本質、更有真實性的東西似的。這種情緒,主要是中間部那個與歡樂頌主題有很大相似的主要旋律所引起的,尤其是當圓號和大管吹奏這旋律時,更加突出。
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一中庸的行板,降B大調,4/4拍,兩個主題的變奏曲式。恬靜的第三樂章和前樂章比較,性格完全不同,無限溫暖而含義深長的第一主題由兩小節的木管導入,它像慈母在撫慰她的受了委屈而悒鬱不樂的孩子。在這裡,貝多芬在回憶半世紀的辛酸。貝多芬雖給人類創造了無數的精神寶藏,但是,他也嘗盡了人生的滋味。我們說這主題是無限溫暖的,但也無限辛酸的感情,也在這裡抑制不住流露出來。
第二主題,是抒情的愛的主題。速度雖變為中庸的行板( Andante moderato),但實際上它與前面的速度相差極微,在情緒上稍有變化罷了。起初,貝多芬在這旋律上寫著:好像小步舞曲( alla menuetto),這是貝多芬向他遙遠的愛人傾訴,所包含的感情,卻是千言萬語傾吐不盡。這旋律逐漸消逝( morendo),但是它還沒有完全走開,戀戀不捨而沒有終止,正像一個向愛人吐露真情而期望幸福日子到來的人,雖然知道應該暫時住口,但仍然是情不自禁地喋喋不休,像用美麗的花邊裝飾起來的第一主題的變奏出來了,在這裡,沉思的主題穿上了新裝,優美柔和的感情表現在第一變奏時已休息過的長笛和雙簧管,現在和大管同時吹奏著行板愛的主題」。圓號在這裡擔任著持續音,但它在緊接冥想的第二變奏部分,是擔任吹奏主旋律和富於特色的對位化旋律(由於樂器性能的限制,這部分的圓號演奏技巧,在當時是比較困難的)。在這裡,微妙的節奏和轉調,使這變奏顯得更神秘,這是本樂章的頂點。它先從行板的G大調轉入降E大調;拍子從3/4變為4/4;速度變為柔板,然後就移入降E小調、降G大調以及降C大調(第91小節)。伴奏部分,除了大提琴之外,全部弦樂都用撥弦的奇特節奏:第三變奏的速度和前面相同,在這裡可以找到《田園交響曲》的氣氛,我好像又到了維也納郊外的小溪旁:小鳥在樹上,微風在吹著,小溪中的水潺潺地流片明媚的春光好像是喜事將臨的預兆。輕鬆而不輕佻、嚴肅而不過分、穩定而又開朗的氣氛使這第三變奏全部綠化了。
前奏曲」似的、面目一新的節奏一開始,就是結尾部(第121小節)。它好像預告著新事物的呈現,到了第139小節,情緒微微波動起來。因為我們好像已經知道了所渴望的人或事就要臨到眼前。
在恬靜的第三樂章,我們並未得到最完善的東西。貝多芬自己也在第三樂章的手稿上說:「也不是這個,這個太優美了,但我要求更活潑和更爽朗的呢」。
第四樂章終樂章《歡樂頌》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敘述。
第一部分由管弦樂隊演奏。一開始是突發性的、急板速度的引子,D小調,3/4拍,由管樂器和定音鼓突然奏出,情緒激烈。接著是由大提琴與低音提琴齊奏呈示的宣敘調。貝多芬在這段手稿上寫了「不是!」,這是說,他所要求的並不是前三個樂章和引子的那些內容。接著又是急板速度的引子和宣敘調。然後前面三個樂章的主題音調依次再現,而它們都被接著出現的宣敘調「否定」了。貝多芬需要的是更崇高、更理想的境界—人類共歡同樂的頌歌。
歡樂頌的主題具有鮮明的民歌體裁特點。羅曼·羅蘭指出:當貝多芬要表達具有群眾性的某種感情時,諸如要表現愛情、友誼、盟約、婚禮時,他就本能地必然引用民歌型的旋律。他還寫道:「充滿力量並且也是被苦難籠罩著的象徵貝多芬生涯的交響曲《第九交響曲》,臨近末了便選擇人民的歌曲。這對我們來說,是頗有意義的歡樂頌主題由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齊奏純樸地呈示之後,經過三次變奏,音樂的氣勢變得浩大而果敢有力。
第二部分從急板速度的引子開始,爾後出現人聲猛然用最強音奏出的引子第一個和音猶如現代音樂中的「密集音塊」
和聲小調的七個音同時奏出,仿佛人世間激烈的矛盾衝突已經達到頂點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然響起了有血有肉的人聲
「啊!朋友,別再是這種聲音讓我們唱更愉快、更歡樂的歌由男中音演唱的宣敘調打開了通向歡樂的大門。「歡樂是最強有力的發條,歡樂,正是歡樂使宏大的世界的時鐘旋轉。」(摘自席勒的詩歌)。
(第一段)
歡樂啊!美麗的神明的閃光
上界樂土的女兒充滿火般的熱情,
天神啊!踏上了您的聖地。
由於您神力的引導,
所有被世俗隔閡的人重新歡聚,
在您仁慈的彩翼下,
所有的人都會變成兄弟。
終樂章的規模宏大,但是又像一首多段歌詞的民歌那樣眉目清楚。例如,後面三段歌詞唱的其實都是《歡樂頌》主題,只是運用變奏手法和分節變化重複的原則,改變演唱方式,因此每一段音樂都使人感到煥然一新。
(第二段)
做了忠實朋友的朋友,
和擁有純潔愛妻的人,
獲得如此榮耀的你們,
一齊來歡唱吧!
是的,只要在你的心中,
有著一顆至親的心靈。
如果他什麼也不能有,
就由他哭泣著離去。
這段熱情的歌詞由四重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唱出。女高音到了第二樂句才出來,這顯然是為了要表示「純潔愛妻」的出現。合唱隊以四部合唱反覆後半段歌詞
(第三段)
一切生命都吸取歡樂,
遼闊的大自然盡情給予,
不論善良的或是醜惡的,
都跟從著它的玫瑰花香。
它賜予我們葡萄和親吻,
還有同生共死的朋友,
甚至小蟲也得到歡樂,
天使—一站在神面前。
第三段洋溢著幸福的感情。「在我們的生活裡,曾想把所有的一切都緊緊擁抱……人類從原始到現在,一直都從大自然的各部分中攝取了美以及滿足的感情。並且從它的多樣性中發現它的統一性,而使自己更靠近神聖事物。」這是席勒說的。這種覺得萬物皆美的瞬間,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過。這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刻。因為,這時每個人都願意自己和萬物喜共樂。
第三段首先是男高音、男中音的二重唱,接著女中音進入。到後半部「它賜予我們葡萄和親吻」時,象徵青春、幸福的女高音聲部進入。器樂伴奏聲部的顫音使青春的樂園芬芳。貝多芬在他感到幸福的時候,很喜歡用這種表現手法。合唱像副歌段落那樣從女高聲進入的地方開始歡唱「葡萄和親吻…同生共死的朋友……歡樂,歡樂……」,不過,合唱再一次唱「天使站在神明面前」時,已經由快樂逐漸變為嚴肅。接下去的第四段是進行曲風的快板,4/4拍更換為6/8拍。
隨後在行軍主題的伴奏下,由男高音唱出第四段歌詞。
(第四段)
好像天上的太陽,
移過遼闊的天空;
好像英雄的戰士,
走向勝利的戰場;
兄弟們!
同他們充滿樂觀踏上你的大道。
在這樂章中,貝多芬再三強調勝利必須通過鬥爭才能獲得。因此,在男合唱重複了「去吧,好像英雄的戰士,走向勝利的戰場」之後,樂隊仍然不斷地向前推進。經過充分展開後,用聲勢浩大的合唱再現《歡樂頌》的第一段內容。這是剛才鬥爭的結果,是對幸福生活的讚頌,是勝利火花的瀑發。第三部分出現了新的主題。
(第五段)
擁抱吧,億萬人民!
讓全世界來接一個吻!
兄弟們!
在那星空之上,
慈愛的天父定在那裡。
億萬人民,一起伏倒吧!
你們感到了靠近創造者嗎?
到星空上去找他,
慈愛的天父定在那兒。
第五段以眾讚歌的方式展現宏偉而崇高的場面。
接著從慢板轉入熱烈的快板,從3/2拍轉入6/4拍,並在D大調上用二重賦格的方式將「歡樂啊,美麗的神明閃光……」(第一段)和「擁抱起來,億萬民!…」(第五段)兩個主題融合在一起加以綜合發展。一頭一尾的兩支旋律在這裡交織起來,擁抱親吻。一種激昂而活躍的情感,一種洋溢生命力的、覺得生活幸福的快樂情感,似乎在我們的血管裡沸騰滾流。「歡樂!歡樂!」的吹呼聲在各聲部此起彼伏。在這裡,樂隊跟合唱隊一樣,分成相對峙而又相結合的兩部。此外,弦樂器各聲部從頭到尾以十六分音符作連續不斷的交替演奏;有時木管也參加,企圖使歡樂的氣氛一直保持下去。忽然,以神秘的弱音與漸強的聲勢重複第五段歌詞的後半段,音樂充滿崇高美。
第四部分為結尾部,用適度的快板速度。動人的四重唱和合唱唱出了只有使所有的人都變成兄弟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才會有最豐富的、最幸福瞬間,才會經常地產生需要緊密擁抱萬物的最寶貴的感情。」在這裡,四重唱引人入勝的意境,只有它原有的音樂才能形容出來最後是結尾部的結尾,速度逐漸加快,這是到達幸福之門的最後一步。
它在吶喊:「擁抱吧,億萬人民!讓全世界來接一個吻!」最後歡呼:「歡樂啊!美麗的神明的閃光。」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更多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