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吧,萬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兄弟們,星空的高處,
定住著慈愛的天父。
擁抱吧,萬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歡樂,天國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姬。
歡樂,天國的火花!
1824年5月7日,當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凱倫特納託爾劇院首演結束了最後一個音符後,長久等待的歡呼聲重新回到了貝多芬什麼都無法聽見的耳中。觀眾們近乎瘋狂地鼓掌和歡叫,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許多觀眾流下了難以抑制的淚水,人們顧不上體面和禮儀,朝著舞臺蜂擁而去。貝多芬看著那樣的熱情場面激動得一度暈厥過去。
將近兩百年前橫空出世的這部經典作品一直以來被各大交響樂團反覆演出,長盛不衰,幾乎所有後來的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壯麗的作品所傾倒。今天,無論你是一個權貴一世的帝王、首富或凡夫俗子,只要你聽到第九交響曲的旋律,你一定會被這部作品中的音樂哲理、音樂氣度所震懾、所感染。也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音樂王國中至高無上的神,《歡樂頌》也成為了照亮人類前行的、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博愛之明燈。
這裡,我們特別可以回到二十多年前的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美國指揮大師倫納德·伯恩斯坦在西柏林的愛樂大廳和東柏林的大劇院指揮演出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當時柏林圍牆剛被推倒,東西德終於融為一體。伯恩斯坦將曲中席勒的「歡樂頌」改為「自由頌」。伯恩斯坦對此說道:「我肯定,貝多芬會同意我們這樣做的」。其時,紐約愛樂、倫敦交響樂團、巴黎交響樂團等多個世界級樂團組成龐大樂隊、上千人組成的龐大合唱團共同演出了這部曠世之作。據說當時有超過20個國家的1億人通過電視收看了這場音樂會。
這部貝多芬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傾盡了作曲家數十年的心血。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一路坎坷而來。直到暮年,經歷了人生風雨歷練之後,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開始構築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並在1821年左右開始用了一年半時間一氣呵成。這部作品的完成,終於可以讓貝多芬迎接真正屬於自己的最後的歡呼和勝利了。
按照合同,《第九交響曲》原本是在英國倫敦首演的,但最終貝多芬選擇了音樂之都維也納。不過在演出前的排練過程中,因為其中的一些段落演奏起來並不像以前幾部交響曲那麼容易,加之聲樂部分演唱得氣勢不夠,有人建議貝多芬改動某些段落,以減小表現上的難度。但樂聖堅持自己的理念,未改動一個音符。為此,排練不斷反覆進行,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貝多芬的這部交響曲構思極其宏偉廣闊,內中包含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哲理,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傳統的體裁和規範,變成了一部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等多種表演形式組成的壯麗頌歌。貝多芬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人類在尋求自由方面的鬥爭意志,並堅信,人類在通往自由意志的道路上終將獲得最後的勝利,那時,全世界將譜寫出歡樂和團結友愛的人性詩篇。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略作改動作為歌詞並以此而譜曲,這是整部交響樂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整部作品共包括四個樂章,全部演奏時間雖然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我們在傾聽時從不會有冗長拖沓之感,每一個樂章我們都會覺得意猶未盡。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人類的艱苦抗爭,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子,龐大的詼諧曲式。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中第二樂章為慢板的傳統。這一樂章的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的特徵,但其中還帶有不安的情緒。
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4/4拍。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富特文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的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