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hoven Symp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並堅信這個鬥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並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子,龐大的詼諧曲式。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中第二樂章為慢板的傳統。這一樂章的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的特徵,但其中還帶有不安的情緒。
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4/4拍。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歡迎加入「古典音樂」微信朋友圈】 1、查找微信公眾帳號:古典音樂;2、或搜索微信號:enjoyGUDIAN
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富特文格勒指揮柏林愛樂演出的貝九(建議在WiFi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