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2021-01-10 澎湃新聞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樂聖」貝多芬1819年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因破天荒於第四樂章加入大型合唱,也稱「合唱交響曲」。該曲合唱部分以詩人席勒的《歡樂頌》 為詞,成就了作品最知名的主題,也成為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貝多芬希望借詞作謳歌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及其對自由、平等與博愛的追求,也使作品從單純表現音樂之美、抒發個人情感,上升到表現全人類情感和理想的高度。

       2013年5月,德意志留聲機公司(簡稱DG唱片)聯合應用程式開發商Touchpress,開發上線了首款以「貝九」為主題的App—— Beethoven’s 9th Symphony,有別於普通古典樂App局限於聽覺上的呈現,以「視聽」結合的立體角度全面拆解古典樂。

       「貝九」App英文版甫上線便遭熱捧——上線首周即成蘋果店「編輯之選」,被英國《衛報》推選為「當周最佳應用」,在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十國躋身所有類型行動應用程式最受歡迎前五名,同時成為皇家愛樂協會音樂獎創意傳播獎得主。目前,「貝九」App全球累計下載次數已逾百萬。

       3月5日,「貝九」App簡體中文版正式在中國蘋果店上線,分iPhone版與iPad版(兩分鐘體驗版可免費下載,完全版需付費購買)。

       「貝九」App有趣在何處?

       首先,不同指揮家對「貝九」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詮釋,這款App也收錄了DG四套經典錄音版本,供樂迷在對比中學習,感受不同指揮、不同樂團對同一作品的不同處理。

       這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四套錄音,分別由費倫茨·弗裡喬伊(柏林愛樂樂團,1958)、赫伯特·馮·卡拉揚(柏林愛樂樂團,1962)、萊昂納德·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樂團,1979,附指揮家採訪視頻)、約翰·艾略特·加德納(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1992)指揮呈現。

       聆聽時,使用者可對平行分布的四套錄音「實時切換」,任何時刻只要輕觸錄音,即可切換版本,無需重返也可繼續聆聽。

       最重要的是,它將曾經「抽象化」的音樂以「可視化」的效果展現出來。

       那些時常弄不清正有哪些樂器參與演奏的人,可因循App 中的「貝九」總譜或貝多芬1825年的手稿,與演奏同步,實時解讀音樂聲部的切換、樂器的進入及其速度變化。或者通過中文解說,對貝多芬的寫作做更細緻的了解。

       更有意思的是,App將交響樂團的樂器分布——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四組樂器的排列擺上臺,並以色彩各異的點狀動態圖(脈衝信號圖),告訴你哪些樂器正在發聲和共振。比如,音樂漸強時代表不同樂器的圓點會越來越亮,其覆蓋面積也會越來越大,就像抬頭仰望夜空裡閃爍的星一般明晰。

脈衝信號圖

       「貝九」iPad版還附錄了一個逾90分鐘的採訪視頻,邀請指揮家約翰·艾略特·加德納、古斯塔沃·杜達梅爾,單簧管演奏家愛阿爾布萊希特·邁耶,琴家愛麗絲·紗良·奧特等13位音樂家剖析其對「貝九」的觀察理解,比如,演繹難度何在,樂曲如何結束,席勒詩句如何解讀,指揮家的作用是什麼。

       有關貝多芬的詳盡介紹以及《第九交響曲》的創作背景當然也少不了,鋼琴家、作曲家兼播音員大衛·歐文諾裡斯會在此現身,講述這則交響樂背後的故事。

       北京樂評人寇燚解讀說,「貝九」App的推出,意味著古典音樂也進入移動信息化時代。其端倪曾在上世紀90年代顯露,當時的DG公司發行過一個系列「CD Plus Score」,用電腦讀取唱片可邊看總譜邊聽音樂。升級版的「貝九」App則附加了更全面的功能,使一部音樂作品幾近圓滿地呈現於用戶(不單是聽眾)面前。

       「古典音樂進入移動信息化時代,關鍵是『信息化』三個字,所以它不同於流媒體或者下載,其目的仍是服務於看和聽,信息化的目的更接近音樂教育,面對所有人。」寇燚說,儘管「貝九」APP包含了完整、專業的樂譜,但文字、圖形的同步解讀,使用戶獲得了更生動的體驗。這個體驗就是,「貝九宏偉的音樂氣魄:當我們順著樂譜的行進,仿佛看到一隻由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圓號、小號、長號、打擊樂和弦樂樂器組成的軍隊不斷開火,攻城拔寨。」

       除了「貝九」,DG唱片與Touchpress還聯合開發了管弦樂團(The Orchestra)、李斯特奏鳴曲(The Liszt Sonata)、維瓦爾蒂《四季》 (Vivaldi's Four Seasons)等App。

       「四季」App在2014年5月上線,講述了兩代作曲家對《四季》跨越200年的認識與體驗,運用樂譜同步、樂器組示意、版本即時切換等功能呈現了兩個版本的《四季》——經典版錄音來自1982年皮諾克在英國音樂會上的演奏;改編版錄音則由英國先鋒作曲家麥克斯·裡赫特2014年發行,該曲只保留了原作的四分之一,但原作的架構和韻律還在,維瓦爾蒂的DNA依然存在於每個音符中。

       「四季」與「貝九」APP均曾獲選Apple Store「2014年最佳APP應用程式」,從下載數量來看,兩者也最受歡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
  • 【音樂欣賞】「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
    上面藍色字關注本平臺,查看所有文章我們學鋼琴的教材中其實已經包含了不少世界名曲,「教材中的名曲」系列為大家提供教材中所涉及名曲的原曲欣賞。建議各位老師和家長都收藏起來,老師可以作為教學資料保存,家長可以播放給孩子欣賞,也許你的孩子已經學過這一課,也許他將來就要學這一課,欣賞原作,一定會對學琴有幫助的。
  • 卡拉揚《貝多芬交響曲》| 「欣賞貝多芬9首交響曲的基準」
    「1963」版本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一直被褒獎為管弦樂隊的最高表演水平,被認為是歐洲管弦樂團的新標準。他們奏岀的每一個音,時值、輕重是完全一致的,樂句的每一個進入、氣息又都是那麼地整齊劃一。這樣的愉悅感在史詩般《第九交響曲》最後一個樂章那令人激動的演奏以及富有表現力的歌唱中,達到了極致。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
    樂曲概述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 一萬人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大合唱
    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被譽為是神作,似乎不太需要多做介紹,《第九號交響曲》
  • 《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席勒於1803年對《An die Freude》進行修改,刪減了部分詞句,貝多芬在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中所使用的歌詞,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為基礎。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 蘋果年度精選作品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由資深交響樂應用開發商 Touch Press 推出的《Beethoven’s 9th Symphony》(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下載),是一款帶有科普和欣賞性質的音樂應用,當中包含了 Ferenc Fricsay、Herbert von Karajan、Leonard Bernstein、John Eliot Gardiner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方面來說,《第九交響曲》都是交響曲史上金字塔,是裡程碑式的名作。《第九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信念,集中體現了貝多芬的藝術觀與世界觀,是名副其實的對人道主義的不朽的讚歌。羅曼·羅蘭曾說:貝多芬一方面讚頌「個性的人面「他讚頌在現實的大地上牢牢地紮下根的人類共同體,讚頌在神靈下綜合起來的一切民族的同胞愛這一巨大的希望。
  • 秋帆導讀:走進《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還記得上次小編為大家介紹了,新年音樂會上的演奏曲目之一,《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嗎?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是他在1819年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這部交響曲被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其中它的第四樂章,因為加入了大合唱的緣故,使《第九交響曲》又多了一個名字「合唱交響曲」。
  • 【周末交響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Beethoven Symp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 一生必聽的音樂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兄弟們,星空的高處,定住著慈愛的天父。擁抱吧,萬民!這一吻送給全世界!歡樂,天國的火花,極樂世界的仙姬。歡樂,天國的火花!        1824年5月7日,當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凱倫特納託爾劇院首演結束了最後一個音符後,長久等待的歡呼聲重新回到了貝多芬什麼都無法聽見的耳中。
  • 名家|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貝多芬屬目於席勒,選取了他的《歡樂頌》,把這首詩潤飾了琳琅滿目的光彩,這在詩歌本身是永遠不可能的;他從開始到最後,一直把音樂的氣派、莊嚴和光輝不斷地加強。這首交響曲是這位作曲家最艱深的作品,要演奏它,需要耐心反覆鑽研:最重要的是好的指揮.此外,歌隊的人數也需要特別多些,因為在許多地方,顯然要求唱在樂隊之上。也因填詞的方式以及有些過高的聲部,使發音困難而減少了歌聲的音量和力度。
  • 經典盛宴:《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貝多芬的這部作品,確實是對樂團樂手的嚴峻考驗,有不少段落演奏起來頗具難度,需要樂手有紮實的功底和優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響曲》也是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聲的交響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難度的段落令當時參加首演排練的歌唱家的表現不夠完美,而使貝多芬惱怒。綜合這些因素,第一次合練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議貝多芬改動某些段落,以減小表現上的難度。但是對藝術追求完美的樂聖堅持自己的理念,沒有改動一個音符。
  • 貝多芬與《第九交響曲》,「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的旋律從這裡...
    關於「時長問題的批評聲」也傳到了德意志,直接影響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名聲,直到十年後才首次在倫敦重獲讚譽。1837年,倫敦一名文藝評論家幾乎預見性地將《第九交響曲》描繪為「歐洲偉大的同濟會頌歌,應由上千人合唱及 500人組成的管弦樂隊演奏」。然而又過了十年,這樣的規模依然沒有在美國實現。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背後的故事
    上周的美文朗讀介紹了席勒的《歡樂頌》,這部德語文學經典也因被運用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終章的大合唱中為人所熟知。就是這樣一聲巨響,一次巨大的進步,衝破了所有界限,以至於其他的作曲家只能望洋興嘆,此後幾十年再沒一部交響曲能與之相提並論。評論家們寫道:「(這部作品的)終章完美得無以復加」,「誰還能超越這非凡的高度呢?」現在大家應該都猜到了,這就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和他的《第九交響曲》。
  • 加德納論貝多芬交響曲
    無疑地,如果沒有他們的影響,貝多芬交響曲就不會是今天這樣的形式。    在實際意義上,莫扎特的精神滲透在貝多芬早期音樂中,特別是《第二交響曲》,如終曲第二小節中突然的八度變化,是從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的開始部分得來的。人們從英雄交響曲中也能得到同樣的感覺,只是更強烈。
  • 「回憶」中的貝多芬交響曲
    欣賞古典音樂的途徑無非是現場和錄音,在錄音科技誕生之前,現場是欣賞音樂的唯一途徑,到了錄音科技成為商業直至一個行業,慢慢取代現場,成為人們欣賞古典音樂的主要途徑
  •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一樂章:適度莊嚴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第二樂章:活潑的急板(Molto Vivace)第三樂章:如歌的行板(Adagio Molto eCantabile)第四樂章:急板(P
  •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與合唱團音樂會——「歡樂頌」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貝多芬在維也納期間,正是歐洲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猖獗的時期。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失聰,身體狀況急劇惡化,同時還面臨家庭問題的紛擾,在身心遭受雙重折磨的情況下,貝多芬­­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App中文版3月5日上線
    DG唱片公司聯合Touchpress開發的古典音樂App——貝多芬第九交響曲(Beethoven’s9th Symphony)英文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