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樂聖」貝多芬1819年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因破天荒於第四樂章加入大型合唱,也稱「合唱交響曲」。該曲合唱部分以詩人席勒的《歡樂頌》 為詞,成就了作品最知名的主題,也成為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貝多芬希望借詞作謳歌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及其對自由、平等與博愛的追求,也使作品從單純表現音樂之美、抒發個人情感,上升到表現全人類情感和理想的高度。
2013年5月,德意志留聲機公司(簡稱DG唱片)聯合應用程式開發商Touchpress,開發上線了首款以「貝九」為主題的App—— Beethoven’s 9th Symphony,有別於普通古典樂App局限於聽覺上的呈現,以「視聽」結合的立體角度全面拆解古典樂。
「貝九」App英文版甫上線便遭熱捧——上線首周即成蘋果店「編輯之選」,被英國《衛報》推選為「當周最佳應用」,在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十國躋身所有類型行動應用程式最受歡迎前五名,同時成為皇家愛樂協會音樂獎創意傳播獎得主。目前,「貝九」App全球累計下載次數已逾百萬。
3月5日,「貝九」App簡體中文版正式在中國蘋果店上線,分iPhone版與iPad版(兩分鐘體驗版可免費下載,完全版需付費購買)。
「貝九」App有趣在何處?
首先,不同指揮家對「貝九」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詮釋,這款App也收錄了DG四套經典錄音版本,供樂迷在對比中學習,感受不同指揮、不同樂團對同一作品的不同處理。
這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四套錄音,分別由費倫茨·弗裡喬伊(柏林愛樂樂團,1958)、赫伯特·馮·卡拉揚(柏林愛樂樂團,1962)、萊昂納德·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樂團,1979,附指揮家採訪視頻)、約翰·艾略特·加德納(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1992)指揮呈現。
聆聽時,使用者可對平行分布的四套錄音「實時切換」,任何時刻只要輕觸錄音,即可切換版本,無需重返也可繼續聆聽。
最重要的是,它將曾經「抽象化」的音樂以「可視化」的效果展現出來。
那些時常弄不清正有哪些樂器參與演奏的人,可因循App 中的「貝九」總譜或貝多芬1825年的手稿,與演奏同步,實時解讀音樂聲部的切換、樂器的進入及其速度變化。或者通過中文解說,對貝多芬的寫作做更細緻的了解。
更有意思的是,App將交響樂團的樂器分布——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四組樂器的排列擺上臺,並以色彩各異的點狀動態圖(脈衝信號圖),告訴你哪些樂器正在發聲和共振。比如,音樂漸強時代表不同樂器的圓點會越來越亮,其覆蓋面積也會越來越大,就像抬頭仰望夜空裡閃爍的星一般明晰。
脈衝信號圖「貝九」iPad版還附錄了一個逾90分鐘的採訪視頻,邀請指揮家約翰·艾略特·加德納、古斯塔沃·杜達梅爾,單簧管演奏家愛阿爾布萊希特·邁耶,琴家愛麗絲·紗良·奧特等13位音樂家剖析其對「貝九」的觀察理解,比如,演繹難度何在,樂曲如何結束,席勒詩句如何解讀,指揮家的作用是什麼。
有關貝多芬的詳盡介紹以及《第九交響曲》的創作背景當然也少不了,鋼琴家、作曲家兼播音員大衛·歐文諾裡斯會在此現身,講述這則交響樂背後的故事。
北京樂評人寇燚解讀說,「貝九」App的推出,意味著古典音樂也進入移動信息化時代。其端倪曾在上世紀90年代顯露,當時的DG公司發行過一個系列「CD Plus Score」,用電腦讀取唱片可邊看總譜邊聽音樂。升級版的「貝九」App則附加了更全面的功能,使一部音樂作品幾近圓滿地呈現於用戶(不單是聽眾)面前。
「古典音樂進入移動信息化時代,關鍵是『信息化』三個字,所以它不同於流媒體或者下載,其目的仍是服務於看和聽,信息化的目的更接近音樂教育,面對所有人。」寇燚說,儘管「貝九」APP包含了完整、專業的樂譜,但文字、圖形的同步解讀,使用戶獲得了更生動的體驗。這個體驗就是,「貝九宏偉的音樂氣魄:當我們順著樂譜的行進,仿佛看到一隻由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圓號、小號、長號、打擊樂和弦樂樂器組成的軍隊不斷開火,攻城拔寨。」
除了「貝九」,DG唱片與Touchpress還聯合開發了管弦樂團(The Orchestra)、李斯特奏鳴曲(The Liszt Sonata)、維瓦爾蒂《四季》 (Vivaldi's Four Seasons)等App。
「四季」App在2014年5月上線,講述了兩代作曲家對《四季》跨越200年的認識與體驗,運用樂譜同步、樂器組示意、版本即時切換等功能呈現了兩個版本的《四季》——經典版錄音來自1982年皮諾克在英國音樂會上的演奏;改編版錄音則由英國先鋒作曲家麥克斯·裡赫特2014年發行,該曲只保留了原作的四分之一,但原作的架構和韻律還在,維瓦爾蒂的DNA依然存在於每個音符中。
「四季」與「貝九」APP均曾獲選Apple Store「2014年最佳APP應用程式」,從下載數量來看,兩者也最受歡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