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納指揮貝多芬《莊嚴彌撒》
加德納論貝多芬交響曲
我們通常認為,貝多芬的交響曲是革命性音樂至高無上的偶像,在很多方面是他所在那個時代的產物。這個時代已蘊育著19世紀中葉柏遼茲和舒曼爆炸性的對交響樂的發展。往前看, 他們無疑有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法國大革命時代的凱魯比尼·高塞克和梅耶爾。無疑地,如果沒有他們的影響,貝多芬交響曲就不會是今天這樣的形式。
在實際意義上,莫扎特的精神滲透在貝多芬早期音樂中,特別是《第二交響曲》,如終曲第二小節中突然的八度變化,是從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的開始部分得來的。人們從英雄交響曲中也能得到同樣的感覺,只是更強烈。很多旋律的、節奏的、甚至和聲的特點,都是直接從莫扎特那裡來的,不僅主題是從莫扎特第39交響曲的開始部分借來的,而且當人們聽到第一樂章中那種典型的巴拉維式的痛苦、粗糙和不和諧,那種一個個摞起來的ACEF和弦時,聽者一定以為這 是他個人的獨創。其實不然,請看上述莫扎特降E交響曲(K5432)的引子部分,那裡你就 找到差不多相同的類型。只不過莫扎特的方式,沒有達到貝多芬 在(英雄交響曲》中那種震撼人心的效果。我認為這是關鍵。
貝多芬對於交響樂隊聲響的概念是:能立刻吸引、捕捉到人們的注意,這種聲響甚至可以是光怪陸離的。貝多芬創造了交響樂獨特的形態。他可能從別的作曲家那裡得到某些素材,他可能吸取別人的節奏的形式、別人的主題、和聲作為跳板,但他對這些材料的處理是全新。例如,他用管樂器提供連續對話的方法, 使旋律呈現一種片斷狀。在對話中,有一種水銀瀉地式的、類似萬花筒似的質地,這是在以前的作曲家的作品中找不到的。
貝多芬不僅對演奏者的要求是無情的.而且對聽眾也是如此。他根本不關心演奏者可能發生的錯誤或技術上的困難,這在別的作曲家可能是出於不尊重或者是粗心,但在貝多芬的情況, 由於他的作品中極大的能量和人性,使這些都無足輕重了。甚至於在他那些創作技術上比較彆扭、演奏起來令人精疲力竭的部分,因為其包含著豐富的音樂實質,令人吃驚的充沛感情,也迫使著音樂家克服技術上的困難,以求跟上音樂的精神。
當然,沒有什麼比一個樂隊在演奏貝多芬音樂時更需要多方面的素質,特別是在演奏第七交響曲時,他給你一種激動和力量的感覺。人們從早期樂器(period instrument)能得到的是額外的清晰,每種樂器的特殊分量能夠使貝多芬交響曲的各個組成部分同時被清晰地感受到,特別是在節奏的輪廓有很尖銳的稜角時,帶點的音符的節奏不會像通常那樣退化為雙倍時間。在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第一部分,人們聽到號角高聲吹響,同時定音鼓好像迸發出整個樂曲的節奏能量,把樂隊推動向前,在同一『 時間內,有神奇的、多種色彩的聲音來自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 而弦樂器則快速地演奏著。我相信貝多芬用的早期樂器不僅幫助 我們聽到更多的東西,而且加強了他的天才的革命性的一面。對比地來說,後來的樂器在19世紀經過改造以後,產生一種使音樂邊緣模糊的作用。它們和以後的音樂的表達方式有不可避免的聯繫。所以,現代樂器在技術上的額外流暢和放射出額外的音量是需要代價的。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貝多芬時代的每一種樂器 都有其完全獨特的聲音與個性,能比現代樂器更方便,更直接地 傳達出貝多芬的思想傾向。你失去了朦朧,得到了額外的透明度和修辭式的表達。假如有一種樂器被貝多芬用全新的辦法使用, 那就是銅鼓(Kettle drum)。貝多芬時代的銅鼓,和現代交響樂隊所用的塑料皮定音鼓完全不一樣;因為它們更小,有一個動物皮的蒙子,發出一種完全不同的音響,更便於轉調變音,更富色彩;而當代定音鼓則豐滿、圓潤。貝多芬令我非常吃驚的是他對定音鼓的使用,特別是在第九交響曲中,他的處理達到、一個令我震撼的程度,使定音鼓成為作品動機和內容的載體。在諧謔曲部分有極好的一段,開始時有九節由管樂器吹奏E小調,用類似孟德爾頌的風格,接著又有九節A小調加在A小調的屬七上,都是輕聲的,然後突然定音鼓在八度上發出強音,這種定音鼓F大 調介入的效果是迫使管樂器突然轉入D小調。所以,定音鼓是使變調發生的手段。在貝多芬之前,沒有人夢想過這樣做。這一 段令人著迷的地方是,貝多芬在樂譜上的定音鼓部分注釋是減弱 而不是加強,其效果是神奇的。這不是音量的減低,強音之後出現弱音,而從樂曲總體角度看是一個後退的聲音,好像聲音的來 源離我們越來越遠,為這段音樂對話增添了強烈的戲劇色彩。這 些好像是無足輕重的細節,但非常重要並且預示了最近一些學者 如約翰·德爾馬和克裡布朗在他們工作中所做到的,即轉變了我 們對這些名樂曲的理解。
幾乎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這些十分出名的作品,經常不是按貝多芬自始至終的願望來演奏的,像他在親自籤名的樂譜或他親筆修改的第一個版本的樂譜中所規定的那樣。我們在此次演奏中,希望給以改正。或遲或早,任何一個貝多芬的闡釋者都必須面對速度這個重大問題。在貝多芬的談話記錄和同時代的報導 裡,貝多芬非常懷疑當代的演奏家是否具有實現他的要求的能力,因此他很歡迎節拍機的發明。先不管他那個節拍機是否有時會有問題,貝多芬頭腦中所聽到的速度比一個龐大的樂隊在有回聲的演奏廳、在正常情況下所能奏出的要快。有這樣的證明, 當貝多芬面對一個比他要求大得多的樂隊時,速度就降了下來, 這使他很煩惱。他更喜歡…一個由大約60人組成的樂隊所發出的 凝聚而精練的聲音,我們現在的演出也是如此。
貝多芬同時要求他的演奏家拼命到了極限,這是他的美學整 體的一部分。以第八交響曲的最後樂章為例,那裡充滿了能量、 幻想和光採,要想把極快的三連音段落準確地演奏出來,不管是 用現代的樂器還是早期的樂器都是極端困難的,但這不是主要問 題。當你指揮一個由早期樂器組成的樂隊時,很大的優點是那些樂器所發出的音響不會互相衝撞,形成音響的交通阻塞,像指 揮現代樂隊很容易發生的那樣。你可以清晰地聽到每個三連音的 節奏,這樣一個樂段的速度已到了演奏者的極限,而這正是貝多 芬所追求的。如果一個人不是絕對地、絲毫不差地表現出貝多芬 的這種速度,他就是逃避責任。我認為關鍵的是,必須將他對節 拍的註解看成他對音樂的整體表達的副產品,並不是作為一種萬 能藥,單純地為了改正過去解釋者的誤讀。以第九交響曲最後樂章的la Marcia部分為例,有兩件事容易引起解釋者的錯誤:首先,現在很明確,貝多芬對他的侄兒卡爾講速度時,卡爾寫錯 了。但這不是節拍的速度錯了,而是用以衡量此速度的時間單位 錯了。貝多芬說「Sempre istesso tempo(一直用同樣速度)」.但這個指示一 直被指揮者忽略了。這似乎也符合當時法國軍隊進行曲的標準節拍,你在la Marcia部分所聽到的首先是用奇怪的打擊樂器奏出 的狂野的音樂,這是典型的18 世紀後期土耳其風格的音樂。它 最初出現在格魯克的歌劇裡,然後又在莫扎特的作品裡,也出現在貝多芬早期的一些音樂中。這裡他運用樂器暗示軍隊的走近, 效果是全新的。獨唱男高音好像是一位信使,來自城市的那一邊 或另一個世界帶來那裡令人興奮的消息。接著一個Fugato,充滿 了極大的能量,在貝多芬的音樂中,只有作品133「大賦格」和 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的最後部分可與之比擬。
非常有意義的是,貝多芬的第一部交響曲都是他自身的小型 戲劇,有他自己的哲學信息,有時也有政治的層面。以第五交響曲為例,貝多芬把當時的法國大革命推向前臺,通過使用那時的主題、進行曲、甚至於詩歌,作為他的音樂的內容。一個明顯的 例子是,第一樂章中他引用了法國詩人卡羅賽尼的詩句:「抬著英雄的棺木。我們所有的人將手中拿著武器去為共和國而獻身, 去為人類的權利而獻身。」詩句的美好節奏,與整個交響曲的主 題非常吻合。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革命與浪漫交響樂隊是接著巴 黎音樂學院樂隊的模式形成的。該樂隊成員是巴黎音樂學院的教 授們和有榮譽地位的音樂家們,巴黎音樂學院樂隊由赫伯耐克於1828年建立。 這個樂隊已獲得了幾方面的 成就:他們把貝多芬據為己有, 演奏貝多芬交響曲的準備工作無 可挑剔,遠非貝多芬在他有生之 年所能見到的。該樂隊第一次採 用同樣弓法,而且對樂藍的演奏 準確到令人不習慣的程度。樂隊 按著典型法國方式,抓著命運的 脖子,告訴音樂世界音樂的未 來。這個演奏對於柏遼茲、李斯 特、華格納以及無數聽到這些演出的音樂家們的衝擊是極大的。 其目的顯然就是要表達貝多芬的革命的浪漫精神,正是為表達貝多芬的革命和浪漫的性質,1989年誕生了我們的樂隊(雖然當時 還沒有公開叫這個名字),錄製了貝多芬的《莊嚴的彌撒》,作 品123號。
我認為沒有什麼能比指揮這九部貝多芬交響曲對一個人的整個指揮成就更為重要,更為核心。要接受和掌握這些音樂,對任何一個指揮家都是有吸引力的挑戰。在和一群非常投入的音樂家進行錄製時,為了這個音樂, 他們置生死於度外,作為集體和個人,他們做到一切必須做的, 以求準確地掌握貝多芬的音樂。 這好像是一次探險旅行,參加者感到非常榮幸,沒有什麼能削弱 這種興奮感,沒有什麼能減弱面對貝多芬的恐懼和敬畏,而你所面對的是那樣一個沒有人能降服的人物和他那了不起的創造,以 及他大量注入在技巧方面和音樂方面的許多困難。對我來說,這是重要和頗具諷刺性的,正是研究貝多芬的著名專家奧託科蘭坡爾多年以前曾經說過:我告訴你,沒有什麼比指揮演奏貝多芬交響曲更困難了,因為自從他寫了這些樂譜以後,樂器就改革 了,而且什麼都變「大」了。貝多芬絕不應該現代化。阿門。
免費申請巴赫音樂導賞群
讓聆聽巴赫變成美好生活
還可加入古典音樂分享群
群裡每天分享音樂與資料
掃描下方圖片微信二維碼即可申請
助手72小時內會通過申請
如果沒有通過可再次申請
通過微信後務必耐心等待
元旦後開設蕭邦莫扎特群
你為何要申請巴赫音樂微信群?
巴赫創作音樂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並不複雜——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後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我們的巴赫群正在開設巴赫1000計劃,在未來1000天免費帶大家欣賞巴赫作品、分享相關研究資料!除此以外,申請巴赫群的所有朋友,都有機會加入古典音樂群,以及未來建設的蕭邦、莫扎特等群!
溫度古典音樂欣賞群介紹
大家好,寒冷冬季,音樂最溫暖!🌨 我們的古典音樂微信群會每天帶大家免費欣賞古典音樂、分享音樂資料、講解一些欣賞的方法!讓音樂溫暖微信群的每個角落,每天都有新的感動和進步!也希望大家一起交流、轉發,邀請朋友!也歡迎跟我們一起分享!我們的資料分享也將按照重要程度,進行評分:🌟🌟🌟🌟🌟(五顆星為最重要)。歡迎大家及時保存各類資料,如有遺漏,歡迎相互轉發,減輕我們的負擔。
貝多芬欣賞指南欣賞
「力量」——貝多芬音樂的象徵!
一個生命浸透貝多芬精神的人
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響?
貝多芬一生最匱乏的是什麼?
《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雙重幻想
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
關於貝多芬你不知道的17件事
傅雷簡評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貝多芬為何拒絕了海頓的要求?
《致愛麗絲》到底是獻給誰的?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完全賞析
紀念富特文格勒丨談貝多芬交響曲
她彈出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貝多芬
一口氣聽完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
普通樂迷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入門
我們該如何比較莫扎特與貝多芬?
為什麼貝多芬的畫像總是面帶怒容?
「古爾德先生,你確實質疑貝多芬!」
貝多芬《第二鋼琴協奏曲》欣賞指南
讀圖志丨可惜貝多芬長得不像他爺爺
貝多芬是我們必須攀登的珠穆朗瑪峰
立秋時節來聽《「田園」鋼琴奏鳴曲》
彼岸的原光丨《第32號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1806年丨聆聽「柔美三巨著」
「從來沒有讀過歌德,怎麼彈好貝多芬?」
貝多芬演奏指南
貝多芬與鋼琴踏板
貝多芬與鋼琴藝術
有關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論貝多芬和聲的主要特徵
郎朗丨貝多芬奏鳴曲的秘密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
從音樂思想角度理解貝多芬
紀念貝多芬丨鋼琴奏鳴曲導論
貝多芬音樂中幽默因素的運用
貝多芬的音樂風格與音樂精神
《告別》奏鳴曲的分析與演奏
論當代貝多芬演奏中踏板的使用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演奏技巧指南
《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創作成因
什麼是奏鳴曲式丨莫扎特和貝多芬
趙曉生解讀貝多芬奏鳴曲系列(一)
趙曉生解讀貝多芬奏鳴曲系列(二)
貝多芬最後三部鋼琴奏鳴曲導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