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創作交響曲)

2021-03-03 小L同學

你好,這裡是小L同學

今天來了解一下,貝多芬創作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

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鬥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

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偉壯闊。

1.作曲者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誌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2.演奏提示

(1)演奏要點

第一樂章:「有活力的快板」,一開始全樂隊奏出兩個降E大調主和弦,果斷而有力,而兩個和弦則構成了整部交響曲的引子。緊接著由大提琴呈示的主部主題,構成整個樂章最重要的素材。

第三樂章:詼諧曲,「活潑的快板」,用跳弓演奏。

第四樂章:帶「點」的跳音要演奏得輕巧、均勻,並且要控制好力度。

(2)樂器編制

2支長笛2隻定音鼓2支雙簧管第一小提琴組和第二提琴組2支單簧管中提琴組2支大管大提琴組3支圓號倍大提琴組 2支小號

4.樂曲鑑賞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展示了英雄豐富的靈魂世界和巨大緊張的鬥爭場面,規模宏偉壯觀。鬥爭的熱情、堅韌的毅力、衝破一切障礙的膽略同困惑、沉思、痛苦的情緒交織在一起,達到了高度的心理衝突的戲劇性,這種緊張的戲劇效果直到樂章末尾才得以緩釋。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貝多芬稱之為「葬禮進行曲」。此樂章採用三段體,前後兩段可謂英雄的輓歌,沉鬱緩慢而莊重,充滿悲劇的氣氛。特別是後一段構成了全樂章的高潮。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為諧謔曲,直接把聽眾從悲愴的氣氛之中帶入充滿朝氣和激昂的氛圍裡,主題猶如山谷中的激流奔瀉而下,把人引入更為壯闊有力的高潮中。

              夜暗方顯萬顆星,燈明始見一縷塵。——七堇年

   夜暗い方に萬の星が現れ、明かりが見え始めた。——スミレの年

相關焦點

  •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
    ♥素材源自網絡:)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作品55號。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英雄》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
  • 貝多芬不可不聽的交響曲《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
    今兒,小睿我給大家推介的《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這個版本是迄今為止個人感覺演奏和錄製最好的版本,是由維也納愛樂演奏的,指揮卡洛斯·克萊伯(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是二十世紀著名指揮大師之一。
  • (六)卡拉揚指揮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
  • 帶你欣賞,貝多芬E大調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E大調第三交響曲,又稱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04年創作的交響曲。這部交響曲中,第一樂章,描繪了戰鬥英雄的戰鬥雄風;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第三樂章,諧謔曲;第四樂章,凱旋式終曲。這部交響曲,感情奔放,篇幅巨大,起承轉合處,體現了貝多芬對拿破崙的敬佩和遺憾,交錯的感情。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C大調第一交響曲》,作品21這部作品創作於1794年~1796年,題獻給斯威滕男爵。他是貝多芬的早期贊助人。這首交響曲沿襲了貝多芬的老師莫扎特和海頓的風格。儘管如此,還是有其獨特的特點。如調性的轉換和樂曲色彩的突然變化。旋律活潑、激昂。
  •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卡拉揚版
    貝多芬在寫作此曲時,正為耳疾所苦,健康與精神狀況都非常惡劣,加上失戀的打擊,是他一生中最苦惱的時期,然而卻能創作出這樣充滿明朗、勇氣甚至帶有歡愉氣息的樂曲,的確不可思議,畢竟只有創作是他與命運抗爭的唯一方法。這首交響曲如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所說的,道出貝多芬對幸福與愛情希望的作品。
  •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歷史上處於古典音樂時期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把交響曲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發展到了最巔峰的狀態和一個新的境界。現今影視劇的配樂片段,與流行音樂的旋律都有取材於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貝多芬一生創作的九大交響樂作品。
  • 古典入門 | 貝多芬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
  • 伯恩斯坦指揮貝多芬交響曲第六號《田園交響曲》
    本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方面來說,《第九交響曲》都是交響曲史上金字塔,是裡程碑式的名作。《第九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信念,集中體現了貝多芬的藝術觀與世界觀,是名副其實的對人道主義的不朽的讚歌。羅曼·羅蘭曾說:貝多芬一方面讚頌「個性的人面「他讚頌在現實的大地上牢牢地紮下根的人類共同體,讚頌在神靈下綜合起來的一切民族的同胞愛這一巨大的希望。
  • 貝多芬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 Op.55》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是貝多芬在1803年至180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原本貝多芬將該作品題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但因後者稱帝,憤而改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英雄交響曲」(義大利文:Eroica)之名亦由此得來。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
    樂曲概述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難道會隱藏著摩斯電碼?
    曲目單:一、萊昂諾拉序曲第三號 貝多芬二、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貝多芬第二樂章 葬禮進行曲:極慢板三、G大調第一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小提琴:王之炅四、F大調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小提琴:王之炅五、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第一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六、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七、A大調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第四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指揮家張亮解讀「貝五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賞析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整部作品表達了人類積極進取不被現實所壓迫的奮鬥精神,將英雄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貝多芬揭示的「通過鬥, 達到勝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 從苦難和鬥爭上升為歡樂和勝利。表達了作者「通過鬥爭,獲得勝利」的光輝思想。樂曲的開頭個4個FF音符 更是形象印證了「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這一說法。
  • 經典盛宴:《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誇張的是,為了保持創作激情和狀態,貝多芬先後搬了四次家。終於在埋頭一年半之後,在1823年的年底,這部凝聚著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完成了!雖然經歷的時間不算短,但作品的創作還是比較順利的,幾乎是一氣呵成。在很多人看來,這時候可以迎接歡呼和勝利了。
  • 【周末交響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Beethoven Symp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 古典音樂 |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歡迎關注 慕容清讀   Indulge in Voice貝多芬創作於1812年的《A大調第七交響曲》,作品編號op.92,被華格納譽為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年,響徹樂壇的不止《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一生創作的九大交響樂作品,至今仍有很多鋼琴演奏及影視音樂創作都取材於此。大家所熟知的《命運交響曲》正是其中第五首,今天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大師的傑作。 03 SYMPHONY NO. 3 in E major, Op. 55,(Heroic Symphony)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作品55 (英雄交響曲) 這作品是一部篇幅碩大的作品,
  • 貝多芬作品:《第七交響曲 Op.92》
    A大調第七交響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作於1811—1812年,完成於1812年6月的四樂章交響曲。1813年12月8日,由貝多芬本人指揮,首演於維也納大學大廳,這是為奧地利與巴伐利亞傷兵而舉行的義演。被華格納譽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被李斯特譽為「節奏的神化」。
  • 海頓與貝多芬交響曲風格比較
    貝多芬是18世紀古典主義的完成者,他的音樂突出的特徵是通過鬥爭而達到勝利的英雄般的熱情和毅力,這與他受到法國大革命風暴有著直接的關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賦予他的音樂創作新的時代印記,從而也是19世紀音樂的領路人,他音樂中的革命性因素,在一定意義上也奠定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開端。 海頓作為古典主義的啟航者,貝多芬作為古典主義的終結者,創作的作品貫穿著古典主義音樂整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