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欣賞,貝多芬E大調第三交響曲。

2021-01-08 星姐劇情解說

貝多芬E大調第三交響曲,又稱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04年創作的交響曲。

這部交響曲中,第一樂章,描繪了戰鬥英雄的戰鬥雄風;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第三樂章,諧謔曲;第四樂章,凱旋式終曲。

這部交響曲,感情奔放,篇幅巨大,起承轉合處,體現了貝多芬對拿破崙的敬佩和遺憾,交錯的感情。

克裡斯蒂安.蒂勒曼,是一位德國指揮家,他是新生代指揮家中,最炙手可熱的明星之一。

他有20年歌劇的指揮經驗,其代表作品為,貝多芬交響曲及宗教音樂。

他指揮過貝多芬的九個交響曲,貝多芬對他影響深遠,他認為,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低沉而又有力,節奏明快,而又激昂,令人難以忘懷。

蒂勒曼在指揮第三交響曲時,他敢於嘗試緩急有序的節奏,並且強調傷感,他那種富有表現力的指揮風格,對有些年輕人來說有些過時。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費勒曼敢於用急拍,這在過去並不普遍,他是個富有進取心的保守派。

在第一樂章裡,由舒緩有序的節奏,慢慢拉開帷幕,在漸漸增強的節奏中,許多音符跳了出來。

他很善於把握節奏的起伏跌宕,他會根據自己的想法,把一些東西強調出來。

貝多芬很善於使用節拍,而蒂勒曼也想把它用在交響曲上,這些起伏有序的節拍,似乎是在抑制情緒,但在後來,它表現緩慢,給人一種過渡到明快的感覺。

在第一樂章中,三和弦的主題轉調在不同的小調裡,小提琴在強烈的回應,主題得到刺激,充滿急迫,並增強了節奏,這是一個很不和諧的切分音段,好像要對所有的一切,作出回應。

慢慢地,出現了一些長拍子和弦,它們非常優美,之後,又出現了全新的東西,貝多芬把第三主題引入E大調,和S大調完全沒有了關聯。

蒂勒曼的指揮方法,以及他塑造的過渡樂段方式,並把E小調的主題,演奏得富有感染力,他表現得非常精湛,因為它有一種巨人般的成就感。

在貝多芬的所有作品裡,都有一個內在目標,無論是熱情奏鳴曲,月光奏鳴曲或田園交響曲,它們都帶有迫切性和主動性。

他嘗試給了我們一個答案,與英雄交響曲有關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對德國也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當時如席勒、歌德等人,都對法國大革命深深著迷,他們不僅對拿破崙深感興趣,而且非常熱愛他。

但是,拿破崙不僅僅想當民主部長,他想成為皇帝,貝多芬知道後,他憤然把送給拿破崙的獻詞撕掉,從此,這個交響曲就成為英雄交響曲。

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曲調憂傷緩慢,這個憂傷的哀樂主題,表現的是一群人,抬著死去的英雄,並向他致哀。

蒂勒曼把它改變得更富表現力,他用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共同演奏,達到一個高潮後,然後再結束葬禮進行曲。

在這個偉大的時刻,在強烈的三重奏後,主題又再度出現,空氣中籠罩著災難的氛圍,一陣擊鼓聲,打碎了這種氣氛,這種無言無聲的哀悼,令人難以忘懷。

在葬禮曲的開始,蒂勒曼就抱著無為的心態來指揮,在順其自然中,他的腦海出現了一隊抬著靈柩的人,他們緩步向前,緩緩前行,在心裡哀悼著他們心目中的英雄。

漸漸地,音樂到達高潮,人們放下靈柩,向英雄致敬,並將他掩埋於地下,一世英雄,就這樣與世長辭,離開了我們。

空氣中流淌著舒緩的氣氛,人們在緬懷英雄,他的豐功偉績,猶如一幕幕電影,在腦海中重現。

這樣的表現形式,使英雄交響曲,不但有歌劇的特點,而且還具有舞臺效果。

在第一樂章裡,充滿激揚奮發的情緒,而在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中,他以交響曲的詩歌,作為結束。

人們可以感受到,這位英雄,剛才還是交響曲裡的客體,現在突然去世,變成了主體,這是英雄式的悲劇。

到第三與第四樂章中,曲調會變得較弱,但速度比較急切,諧謔曲曲風突變,出現了激揚的號角,引領著急切的節奏,猶如大部隊的來臨,節奏越來越強。

在結束時,他又做了變奏,但不是從主調開始,而是從單調枯燥的低音部開始的。

單調的低音部,就好像靈魂逐漸轉變為粘土,再從粘土中,化為活生生的人,在這過程中,節奏增加了一倍,變得豐富生動,就這樣,突然呈現出來。

他從激情的樂段開始,在大起大落中,音調被拉長,開始了另一個主題,音樂變得更為狂野,更加強烈。

第四樂章,輕巧而靈活得曲調,在柔和地推進,悠揚而強烈的節奏開始了,在行進途中,經歷了高山和低谷,中間突然戛然而止。

一簇生命的火花,以非常柔和的節奏出現了,一切都歸於平靜,歸於和諧的自然節奏,和聲出現了。

它寧靜而浪漫,讓人感到鬆弛舒適,英雄的靈魂已經歸於天國,那是一片安詳的淨土。

終於,曲終人散,人們走出了對英雄的悼念的灰色心情,又回到了生活中,又回到了陽光裡,回到了現實中來。

指揮家存在的意義,是詮釋音樂的內涵,讓聽眾聽出來不同的滋味。

曲終之後,人們可以品嘗到,或喜悅,或悲傷,或激動,或感動,在音樂中,找到升華,這,就是指揮家的作用。

相關焦點

  •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創作交響曲)
    今天來了解一下,貝多芬創作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鬥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
  •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
    ♥素材源自網絡:)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作品55號。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英雄》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
  • 貝多芬不可不聽的交響曲《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
    今兒,小睿我給大家推介的《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這個版本是迄今為止個人感覺演奏和錄製最好的版本,是由維也納愛樂演奏的,指揮卡洛斯·克萊伯(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是二十世紀著名指揮大師之一。
  • 古典入門 | 貝多芬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
  • 貝多芬|一曲《英雄交響曲》帶你走進古典音樂的大門
    古典音樂聽起來就像是文人雅士才會欣賞的東西你可能也會說「古典音樂?我啥也聽不懂呀!」
  •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難道會隱藏著摩斯電碼?
    曲目單:一、萊昂諾拉序曲第三號 貝多芬二、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貝多芬第二樂章 葬禮進行曲:極慢板三、G大調第一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小提琴:王之炅四、F大調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小提琴:王之炅五、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第一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六、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七、A大調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第四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指揮家張亮解讀「貝五
  • (六)卡拉揚指揮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
  • 卡拉揚《貝多芬交響曲》| 「欣賞貝多芬9首交響曲的基準」
    從最初發行開始,五十多年以來,這套唱片一直都是有史以來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最為暢銷的唱片,時至今日,卡拉揚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仍舊被全世界古典樂迷視為必備的經典版本收藏。貝多芬在創作交響曲上,有多方面的突破與革新,特別是擴大了管弦樂的編制而且增加了銅管樂器、打擊樂器與短笛,甚至還運用了聲樂,使得交響曲的表現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為後世的創作,留下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
  • 貝多芬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 Op.55》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是貝多芬在1803年至180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原本貝多芬將該作品題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但因後者稱帝,憤而改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英雄交響曲」(義大利文:Eroica)之名亦由此得來。
  •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歷史上處於古典音樂時期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把交響曲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發展到了最巔峰的狀態和一個新的境界。現今影視劇的配樂片段,與流行音樂的旋律都有取材於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貝多芬一生創作的九大交響樂作品。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歷史上處於古典音樂時期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把交響曲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發展到了最巔峰的狀態和一個新的境界。現今影視劇的配樂片段,與流行音樂的旋律都有取材於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貝多芬一生創作的九大交響樂作品。
  •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卡拉揚版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在貝多芬的心目中,那個叱吒風雲屢建奇功的拿破崙,是位樹立自由精神,解放人類的新時代英雄。因此貝多芬將他的敬仰轉化成音符,創作了第三號交響曲,欲呈獻給拿破崙。此交響曲被譽為音樂史上最高傑作,同時也是貝多芬的交響曲開始邁入成熟的階段,作品中所表現的音樂情感,有熱情與溫柔,有憤怒與幽默,人間的一切喜怒哀樂,都可藉以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十九世紀末在貝多芬的交響曲中,要數第四最不受重視,大家都覺得此首交響曲缺乏其他交響曲所擁有的英雄氣概與戲劇張力,更少了端莊持重的風範。
  • 伯恩斯坦指揮貝多芬交響曲第六號《田園交響曲》
    本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
  • 巴松名曲欣賞 第10期 -- 巴松重奏(第一樂章)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   點擊 ▶ 播放建議使用無線網絡欣賞作曲家簡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帕爾曼 0625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 海頓與貝多芬交響曲風格比較
    《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 海頓的交響曲《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是其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之其他的幾部交響曲被公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著明快歡樂的情緒和濃厚的民間歌舞氣息。《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 貝多芬的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是其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樂曲的第一、第二樂章均採用小調,表現了貝多芬早年的命運多舛,痛苦與絕望一直伴隨著他、折磨著他。但他一直堅持著,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著。慢慢地,痛苦轉為寧靜(第三樂章),以至到最後他完全得到解脫,得到了真正的永恆的最終的歡樂(第四樂章)。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賞析
    畫出來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用手繪詮釋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看完簡直跌宕起伏,神了!演出:維也納愛樂樂團指揮:克裡斯蒂安·蒂勒曼世界上再沒有一首交響曲能夠獲得如此廣闊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貝多芬的偉大,則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這部代表作給他帶去的聲譽和敬仰。
  • 古典音樂 |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同時,貝多芬的《A大調第七交響曲》是一部被電影玩兒壞的古典音樂,電影《X戰警:天啟》《來自地球的人》《國王的演講》《神秘代碼》《反轉地心引力》《愛的曝光》《我與拿破崙》以及美劇《不死法醫》中都出現過這首交響曲的旋律,尤其是第二樂章,因電影的傳播力而廣為人知。貝多芬對《第七交響曲》的構思起於1809年。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方面來說,《第九交響曲》都是交響曲史上金字塔,是裡程碑式的名作。《第九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信念,集中體現了貝多芬的藝術觀與世界觀,是名副其實的對人道主義的不朽的讚歌。羅曼·羅蘭曾說:貝多芬一方面讚頌「個性的人面「他讚頌在現實的大地上牢牢地紮下根的人類共同體,讚頌在神靈下綜合起來的一切民族的同胞愛這一巨大的希望。
  • 【周末交響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Beethoven Symp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