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爾》:一個愛情故事

2021-01-07 百家號

《卡羅爾》是一部感性的影片,它描畫的兩位女性之間的凝視,造就了或許是2015年最好的愛情故事。導演託德·海因斯收斂了他的野心,不再如相似題材前作《遠離天堂》那樣具有尖銳的批判性。一如原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化用了她的筆名,將私人隱秘的情感經歷落諸筆墨。

海史密斯曾遇到一位已婚婦女,正是在布魯明戴爾百貨公司紐約分部的玩具區。現實中再也沒有相遇的單戀,在其小說《鹽的代價》中被填寫完整,終於被《卡羅爾》搬上銀幕。時代墨彩退居背景,社會阻力何足為道,不過都是相愛的腳註。所有故事凝縮在驚鴻一瞥間,才有秋波暗轉,念念不忘。

五月於坎城首映以來,《卡羅爾》口碑居高不下,十一月相繼在美國、英國上映,為感恩節添上一份溫柔。聖誕節前夕,片中兩人初次邂逅,「我喜歡你的帽子」,卡羅爾離開前回身說。

如果《卡羅爾》不是一個同性故事,她們或他們的愛情關係還能成立嗎?

或許可以,因為影片提供了完整的情境,作為情感萌發足夠的理由。正像懷俄明州的青山碧水,或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昏暗廚房,《卡羅爾》對五十年代美國復古的美術設計,呈現出令人信服的生活空間。導演海因斯借鑑當時攝影作品,致敬學習薇薇安·邁爾、索爾·雷特、露絲·奧爾金、莫裡斯·恩格爾等前輩。

布景精緻,但不喧賓奪主。十六毫米膠片攝影有著迷人的色調,溫和的運鏡和剪輯配合人們優雅的舉手投足,曖昧氣氛濃鬱得有些粘稠。似乎被安置在此間的任何兩個角色,無論性別,都可以產生合乎情理的愛慕之意。她們的感情能夠超越性別讓人感到共鳴,也可以讓人相信與之相似的故事,也許在影片所建構出的這棟大樓、這條街道、這座城市中不斷上演。

卡羅爾和特芮絲只是無數故事中的一個,在局外人眼中,她們不過是坐在餐桌前的兩位客人。兩位客人同樣可以是一男一女或兩位男士,《卡羅爾》開篇處借用大衛·裡恩經典作品《相見恨晚》。陌生是城市的標籤,路人是故事的楔子,知情權僅被賦予戀人和觀眾。

表面平靜的神色,此時內心翻湧。角色之前的事,變作敘事之後的事,重複回到餐廳的對峙,敏感而豐富的心理活動被知曉。語言為記憶所替代,眼神可以傳遞內心獨白,等待的時光仿佛被拉長。

這種倒敘的方式,讓一個靜默的人變得若有所思,讓一個簡單的動作變得具有意義,像維吉尼亞·伍爾夫在《達洛維太太》中寫過的話:

「我會來的。」彼得說,但他又在那裡坐了一會兒。為什麼會恐懼呢?為什麼會狂喜呢?他暗自想。是什麼讓我異常激動呢?

是克拉麗莎,他說。

因為她來了。

但或者,卡羅爾是不能被男性所替代,甚至不能是別的女人,「非如此不可」的,那樣的原因首先應是凱特·布蘭切特。

卡羅爾的角色仿佛為布蘭切特量身打造,電影中的她一頭金髮,一襲風衣,氣場十足。對話簡短,聲調沉著,表情坦然,一切盡在掌握,深情或脆弱處,則更顯真實動人。在總統套房,梳妝鏡前,她緩緩拉開自己的睡衣腰帶,高高在上,不能拒絕,卻非施與壓力。以靜制動,動亦如靜,她的動作是向內的,卻不斷向外散發著吸引力。

與之相比,「龍紋身的女孩」魯尼·瑪拉所飾演的特芮絲角色處於被動,雖然坎城影后頒給了她。她像一隻小心翼翼的貓,充滿好奇欲望,敏感恐被傷害。文學作品中,這是一個涉世未深的角色,也是作者的個人映照。特芮絲角色精緻之處,也是魯尼·瑪拉表演出彩之處,在於她一次次回應卡羅爾的決心,弱小者奮不顧身,因此得到力量,愛情是雙方健全自我的過程。

五十年代的美國,同性戀是敏感而被禁忌的,女性的地位處於邊緣。影片簡化了幾乎所有配角,無意在此過費筆墨,但卡羅爾的家庭問題,與特芮絲的職業生涯,依然非常典型地復刻著時代印記。電影的結局開放,風暴為善意所化解,《阿黛爾的生活》式的階級糾葛被淡化。鹽的代價指的是女性之間的禁忌之愛,在此她們不再計較代價,旨在盡情享受品嘗鹽的愉悅。

書中,特芮絲的職業是一名舞臺設計師,電影裡的她成為一名攝影師。相機是關鍵的道具,它代替著目光,將所愛的人留在底片,暗房裡的洗印是再一次燃情過程。看,深情地看,重複地看,是《卡羅爾》的重心,「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change your life forever」。文字最精髓處,通過眼神被影像化,《鹽的代價》這樣描述她們的第一次相見:

他們的眼睛在同一瞬間相遇,特蕾絲從她打開的盒子裡瞥了一眼,那個女人只是轉過頭來,直視著苔絲。她身材高大,身材勻稱,身穿寬鬆的裘皮大衣,長在腰間,手感優雅。她的眼睛是灰色的,無色的,但卻像光或火一樣佔主導地位,被他們抓住了。

她聽到在她面前的顧客重複一個問題,特蕾絲站在那裡,啞口無言。那女人也在看著苔絲,心神恍惚,好像她一半心思集中在她想買的東西上,儘管有許多女售貨員在那裡,瑟瑞斯確信那個女人會來找她。

來來往往的人群和商場裡喧鬧的聲音不見了,「她無法移開她的眼睛」,而「她也在看著她」,是這份愛情的起始,也是最終只屬於她們默契溝通的秘密。

為了最後的凝視,她要穿過隔開她們的窗戶、隔開她們的鏡子、隔開她們的取景框和大雪——影片中使用了大量這樣的意象——特芮絲坐在車內沉入回憶,玻璃上的雨水和流動的霓虹,她的眼睛是亮的。

隔開她們目光的

窗戶、鏡子、取景框

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當影片尾聲,特芮絲走向卡羅爾時,跟隨她的主觀視點,正反打鏡頭切換,她們的眼神最終再次交匯。而此時,卡羅爾第一次長時間,微笑著,直直地望向鏡頭。她看的是特芮絲,亦是黑暗中影院裡的觀眾。而觀眾此刻所凝視的卡羅爾,也才真正意義上,成為特芮絲的卡羅爾。

相關焦點

  • 《卡羅爾》
    《卡羅爾》是帕特裡夏·海史密斯於1952年創作的小說,雖然是被標上了同性文學的標籤,但其實在描寫上它反而更多的是注重於展現女性如何獨立生活,如何拋開世俗的偏見去追求自己愛情的這一面。在當時社會不容忍這種愛情的大環境下,《卡羅爾》的出現仿佛在無形中解救了無數困惑於自己愛情中的女性,真實的還原了愛情的純粹模樣,同樣也為這類群體提供了一個認清自我以及在現實中如何了解幫助自己的一種心靈上的渠道。《卡羅爾》在描寫上是從特芮絲的角度出發,從這個方面來看,小說中不僅僅是在講特芮絲與卡羅爾之間的愛情,同時也在講述著特芮絲的成長曆程。從
  • 新聞丨[卡羅爾],壞女孩魯妮·瑪拉和女王凱特·布蘭切特的愛情
    ▲由於題材敏感,該書還曾被出版社拒絕發行[卡羅爾]的故事講述了,女孩特蕾絲(魯妮·瑪拉飾)懷揣著表演夢來到紐約,卻只能在百貨公司專櫃工作,某日,她遇見優雅魅力的卡羅爾,兩個不同階層女性,在強大的社會壓迫下相知相戀。
  • 《卡羅爾》這部同性片,滿足了我對御姐的所有幻想,是今年最美的愛情電影
    《卡羅爾》的兩個主演,一個是曾主演《龍紋身女孩》,提名過奧斯卡影后的好萊塢新寵魯尼瑪拉,之前的樣子是這樣的:但是在《卡羅爾》中,酷炫屌炸天的魯尼瑪拉被掰彎了!她化身成一個軟妹:《卡羅爾》是根據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一本小說《鹽的代價》改編。「鹽」在這裡,有代指情慾的意思,意思就是追求愛情的代價。
  • 《伊莉莎與瑪瑟拉》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陳凱歌導演,很多人覺得無極,妖貓傳爛,但是我卻特別喜歡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包括這兩部,我就是個愛聽愛看浪漫愛情故事的膚淺的女人,我看電影永遠都只會沉浸在這種愛情故事裡而忽略其他的細節對於我來說只要能把這個故事講的動人就足夠了。為啥講陳凱歌導演了因為有人說這部劇爛!!
  • 2015年最美的愛情電影,《卡羅爾》拍攝手記
    《卡羅爾》是我2015年看過的最美的電影,攝影的每一幀都十分考究、細膩:倒影的車窗,相機的膠片....電影像一首愛情的詩一樣,沒有可以的去安排,卻是把人自然而然的代入。美國攝影是協會專訪攝影師拉克曼,講解《卡羅爾》的拍攝過程。
  • 《卡羅爾與星期二》卡羅爾與星期二,一個返璞歸真的勵志童話
    音樂番嘛,聽聽音樂就行啦,故事不重要,閒下來隨隨便便看看就好了,所以直到昨天才不慌不忙地打開了第一集,由於故事設定是在人類移居火星後,99%的音樂都是由AI創作的時代。有自己寫音樂的兩位素人女主和被AI系統培養的大明星女配。我對這部番劇一開始就一個刻板的印象。
  • 《行屍走肉》的老闆堅決反對殺死卡羅爾
    殊不知,他也曾在第三季中為留下卡羅爾(卡媽)而與當時的製作人格倫·馬扎拉(Glen Mazzara)吵過一次。金普爾當時在製作人格倫·馬扎拉手下擔任編劇兼製片人,馬扎拉曾通知卡羅爾的飾演者梅麗莎·麥克布萊德,劇組決定在第三季將沉浸在悲痛中的卡羅爾一角給砍掉。斯科特·金普爾為此和製作人據理力爭。
  • 這才是禁忌的愛戀——《卡羅爾》
    這就是,我的年度期待,《卡羅爾》。感謝好小氣同學,為我們帶來《卡羅爾》的介紹以及北美評價。卡羅爾 Carol (2015)導演: 託德·海因斯編劇: 菲麗絲·奈吉 /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主演: 凱特·布蘭切特 / 魯妮·瑪拉 / 莎拉·保羅森 / 凱爾·錢德勒 / 科裡·麥可·史密斯類型: 劇情 / 愛情 / 同性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 法國《卡羅爾》的故事講述年輕女孩特芮絲
  • 奧斯卡提名Les電影《卡羅爾》
    《卡羅爾》這部劇寫的是,這是一個霸道總裁和櫃檯小妹的故事。而且我覺得凱特的演技遇到了瓶頸,怎麼演都一個模式,有些動作和神情太凱特了。
  • Carol 卡羅爾/鹽的代價
    Carol《卡羅爾》/《鹽的代價》【ePub英文版】【MOBI英文版】【高清電影
  • 《卡羅爾》影評:奧斯卡影后布蘭切特演繹女同性戀
    然而同性戀在當時社會(50年代美國)是不被允許的,特芮絲的男友也認為她只是一時迷惘,卡羅爾的丈夫則請私家偵探調查取證,希望在離婚訴訟中讓卡羅爾失去女兒的撫養探視權。卡羅爾暫時離開了特芮絲,而在這段時間裡,她其實做好了一切要與她真正一同生活的準備。
  • Carol 卡羅爾(2015年 英國/美國)
    昨天一起推了<卡羅爾>和<丹麥女孩>,但還是決定單獨聊一下。還有一周就是奧斯卡了啊,接下來一周推頒獎季影片,都是提名了奧斯卡最佳的,喜歡的可以關注一下。有關<卡羅爾>,去年年底就看了一直沒寫。但這部是副頁君頒獎季最愛的片,甚至多過了要更感同身受的<布魯克林>。
  • 優秀的同志題材影片《卡羅爾》為何被奧斯卡無視?
    講述上世紀50年代兩個女人之間愛情的《卡羅爾》,在本屆奧斯卡上顆粒無收,雖然在演員獎項上的失利令人扼腕,但也在意料之中。
  • 布蘭切特《卡羅爾》 演繹女人之間特殊的感情
    布蘭切特《卡羅爾》 演繹女人之間特殊的感情時間:2016-02-27 21:4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布蘭切特《卡羅爾》 演繹女人之間特殊的感情 第68屆坎城電影節日程過半,昨天新亮相的兩部新片反映媒體喜惡的場刊評分中呈現兩極:《我的國王》僅有1.6分,而另一部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
  • 讀《卡羅爾》觀後感:一部值得引人深思的好劇!
    《卡羅爾》這部劇寫的是,這是一個霸道總裁和櫃檯小妹的故事。而且我覺得凱特的演技遇到了瓶頸,怎麼演都一個模式,有些動作和神情太凱特了。而這個本質上關於愛的故事,在我看來有點「情不知所起」就「一往情深」,也可能因為我異性戀東方價值觀的背景,造成理解上差異太大,完全無法動情。
  • 《卡羅爾》資源流出!凱特+瑪拉雙雙出櫃掰彎直女!
    同性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 法國《卡羅爾》的故事講述年輕女孩特芮絲(魯妮·瑪拉飾演)在紐約之都追逐戲劇表演夢想,卻只能在百貨公司做售貨員。而在本書中它隱喻了女主們的處境:沒有愛情就像沒有鹽的肉;那麼為了這份愛,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目前該片作為衝奧熱門在海外持續熱映、口碑炸裂.咱們只能擼雲盤,呵呵~各國媒體/影迷紛紛將其鎖定為:年度最佳「《卡羅爾》營造的氣氛悲傷又浪漫,懷舊的同時又有隱隱的不祥之兆貫穿始終,這種感覺從未散去。」
  • 《行屍走肉》:麗茲還是一個孩子,為什麼卡羅爾要殺了她?
    假若要問粉絲們哪個鏡頭會讓你終身難忘,或許有很多人都會回答第四季時,卡羅爾顫顫巍巍地舉著槍面對著麗茲的那個鏡頭。而這個鏡頭或許便是《行屍走肉》當中最為殘酷的畫面,無論換成是誰都不會像傷害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那麼,卡羅爾為什麼要殺了麗茲呢?在《行屍走肉》第四季結尾時,道德淪喪的麗茲將自己的妹妹殺死了,並且美名其曰讓她解脫了。
  • 《卡羅爾》海報 所有獎項都有自己的標準
    《卡羅爾》海報 所有獎項都有自己的標準時間:2016-02-27 21:4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卡羅爾》海報 所有獎項都有自己的標準 近日,電影《卡羅爾》發布了全新海報,卡羅爾海報中,凱特-布蘭切特站在紛飛大雪中深情望向魯妮-瑪拉,展現出一種超越世俗的美感。
  • 讀一部劇情片《卡羅爾》,一見鍾情,一眼萬年,那些隱秘的感情
    這一次,魚月選了一部背景和《斷背山》相似,但主角是女性的故事——《卡羅爾》。一個緊張好奇,一個從容優雅。在相遇的韻味還未消散之時,特芮絲發現了卡羅爾忘在櫃檯的手套,這也為兩人之後的故事做了鋪墊。她和男友聊起了愛情,聊起了同性之間的愛情。
  • 第三隻眼睛看電影:《卡羅爾》,一眼萬年
    託德一雙慧眼選擇了凱特·布蘭切特和魯妮·瑪拉擔綱,簡直是為兩人量身製作,凱特與卡羅爾的優雅大氣渾然天成,魯尼把一個少女從純真懵懂慢慢成長的過程演繹的絲絲入扣,兩個完全不同氣質的人在一起卻相得益彰,充滿美式的激情,卻不缺乏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