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音樂史上最浪漫悲情的三角戀曲:舒曼-卡拉卡-勃拉姆斯情史

2021-02-25 德語達人

(從左至右)舒曼1839年畫像、克拉拉1840年畫像,勃拉姆斯1853年畫像


相信這首美妙的曲子你一定不陌生,它就是德國音樂家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Kinderszenen套曲中的第七首《夢幻曲》(Träumerei)。當時的許多音樂評論家曾認為,這首音樂小品是舒曼追憶自己兒時的夢境之作,卻不知這也是舒曼為她的愛人克拉拉(Clara Schumann 父姓Wieck 1819-1896)譜寫一首音樂情詩。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琴瑟雖和鳴  奈何弦斷有誰聽

羅伯特·舒曼無疑是德國十九世紀上半期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特點,而他本身也是一位極具浪漫色彩的人物。


茨維考舒曼紀念館中的古鋼琴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於茨維考城(Zwickau)的一個書商家庭。其父親頗有文化修養,曾翻譯過英國作家和詩人瓦爾特·司各特、拜倫的一些著作,從小就向舒曼灌輸了許多浪漫主義詩歌和經典文學作品,讓舒曼受到了良好的音樂和文學的薰陶,他七歲時學習鋼琴,十二歲開始嘗試創作。可惜的是,父親早年去世,其母親希望兒子攻讀法律,舒曼無奈順從,1828年進萊比錫大學學習。但是舒曼之志趣在於音樂,不斷給母親寫信,要求改換專業,母親勉強同意。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1830年舒曼開始跟隨鋼琴家弗裡德裡希·維克(FriedrichWieck)學習鋼琴。為了潛心鑽研,他住到了老師維克先生家裡,那段日子是愉快的,維克起初對這位入室弟子視為己出,舒曼結識了老師的女兒鋼琴神童克拉拉。

克拉拉15歲畫像

克拉拉在鋼琴演奏方面的聲望遠超舒曼,她12歲便在布商大廈(Gewandhaus)公開表演,之後就以天才少女鋼琴家揚名樂壇。克拉拉曾得到彪羅、孟德爾頌、蕭邦、李斯特等人的高度讚賞,奧地利皇帝還授予她「皇家和帝國室內樂大師」(Kaiserlich-Königliche Kammervirtuosin),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次把這一榮譽賜予一名青少年、女性和新教徒。

舒曼起初與克拉拉結成了兄妹般的友誼。他們在鋼琴上彈四手連彈,做有趣的音樂遊戲,一起讀書、郊遊,舒曼還給她講離奇的故事。舒曼每寫出新鋼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試奏。隨著年齡的增長,克拉拉與舒曼之間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友誼變成了愛情。

這時的克拉拉16歲,已經是頗具才華的青年鋼琴家了。維克先生覺察到女兒的感情變化,不禁勃然大怒,他禁止女兒與舒曼有同學之外的任何感情。維克粗暴地幹涉女兒的愛情還有一個說不出來的原因,舒曼在兩年的時間裡每天練琴長達7小時,而且自作聰明的藉機械裝置擴張指間的距離,使右手受傷,從而永遠的失去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不得已他開始走上創作和音樂評論的道路。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在維克的眼裡,作曲家是個很沒有保障的職業,多少有才華的作曲家,甚至是公認的大師往往一生貧困潦倒,維克不願把自己的掌上明珠交給一個待成名的作曲家。這位固執的德國老頭挖空心思拆散年輕的一對,他帶著女兒離開萊比錫,不準他們會面,禁止他們通信,甚至不準克拉拉彈舒曼寫的曲子。舒曼這時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了,他還創辦了《新音樂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鋼琴前的舒曼夫婦

即使如此,維克依然阻止兩人的戀情。這位嚴父許多棒打鴛鴦的軼事可以從兩人的書信中窺得一斑。有一次,克拉拉在德勒斯登演出,舒曼偷偷跑去與她見了一面,維克知道後立即宣布,他們要是再敢見面,就要用手槍幹掉舒曼。這件事在當時的音樂界幾乎成了一樁醜聞。當時的歐洲已經歷過啟蒙運動,如此粗暴地幹涉年輕人的愛情會被認為是極不道德的。維克帶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時,蕭邦對此事表示了不滿,維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與之絕交,抗議他的暴行,在萊比錫的孟德爾頌也向舒曼表示了同情。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舒曼的《兒時即景》套曲正是這個階段的作品,其中包括《夢幻曲》。舒曼在給克拉拉的信裡曾寫道:「記得有一回你對我說:『有時在你面前我真像個孩子。』無論是不是這句話的影響,總之,我突然有了靈感,即席寫了30首有趣的小品。」

克拉拉對於舒曼的愛是堅定的。她最終和情郎一起與父親對簿公堂。法院最終的判決讓兩人如願完婚,結束了動蕩不安的生活。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克拉拉對於舒曼音樂才華的理解和支持無疑激發了這位音樂才子的創作熱情。新婚的第一年間,舒曼共寫了約130首歌曲,這一年被稱作歌曲之年„Liederjahr「,然而其生命的蠟燭也被加速燃燒了。他的創作包括用拜倫、歌德等浪漫主義大師以及莎士比亞的詩歌譜寫的歌曲,舒曼把一些歌曲還組合成了套曲,如著名的《詩人之戀》和《婦女的愛情和生活》。同一年,他還將26首藝術歌曲匯集成一份獻給愛妻克拉拉的新婚禮物,標題為《桃金孃》(Myrten Op.25,桃金孃是新郎在結婚當天要送給新娘的一種花),並特地安排在1840年9月12日和克拉拉的結婚當天出版這本歌集,獻詞上寫著「羅伯特·舒曼獻給他親愛的妻子」,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當屬《奉獻》(Widmung)。

舒曼夫婦頭像浮雕

從鋼琴曲到藝術歌曲,到後來的交響曲和室內樂,舒曼的成功和克拉拉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無可爭辯,克拉拉同樣是一位具有創作才華的音樂家,但是她身為妻子和八個孩子母親的角色讓她無暇投入太多的精力,她嘗試的創作大部分是藝術歌曲和鋼琴小品。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美麗的愛情與婚姻並不長久,舒曼的健康狀況急劇下滑。他早年就曾受過神經錯亂的折磨,情緒常在神經質的愉悅和自殺性的抑鬱中搖擺。1854年,舒曼在杜塞道夫企圖自殺,被送往波恩的精神療養院治療,現闢為舒曼故居。在那裡,他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兩年,可憐音樂巨匠只被允許在療養院附近短暫的散步。

舒曼去世後,克拉拉為了撫養孩子還清債務,重新開始巡迴演出,然後在此後的四十年裡,直到逝世,她沒有再婚,也沒有再作曲,儘管她不乏追求者。在波恩的一個小公墓裡,安葬著這兩個傑出的音樂靈魂,他們的書信文件陳列在波恩故居中。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琴戀克拉拉

說起舒曼,無法不提克拉拉,而談到克拉拉,就不能不提另一位德國音樂巨匠——勃拉姆斯。2009年的同名電影(Beloved Clara)就講述了三人悽美愛情故事。(左下角原文連結)


勃拉姆斯紀念郵票

勃拉姆斯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後一位作曲家也是最後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早年師從科賽爾、戈賽爾、馬克遜學習鋼琴。一生中交友頗廣,1853年在魏瑪與愛德華·列梅尼、約·阿希姆結交,並被介紹給舒曼夫婦,得到賞識與支持。1862年到維也納。在充分準備後才開始寫交響曲,1876年完成c小調第1交響曲, 1877年完成D大調第2交響曲, 1883年完成F大調第3交響曲, 1885年完成e小調第4交響曲。19世紀60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的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1897年4月3日,也就是克拉拉死後的第二年,逝世於維也納。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勃拉姆斯第一次敲開舒曼家大門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他這一生會與這扇門裡的女人結下不解之緣。

舒曼聽說來了客人,從書房裡走出來,他穿著便服和拖鞋,文靜而憂鬱,聲音低得簡直難以聽辨,目光親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頓時擺脫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創作的一首C大調鋼琴奏鳴曲的草稿,請舒曼指教。

舒曼打開琴蓋,讓勃拉姆斯坐下來彈奏。他還沒彈完一頁,站在他背後的舒曼就輕輕按了下他的肩頭,親切地說:「請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聽到……」


克拉拉曾是100馬克的正面圖像

當克拉拉走進客廳的時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這時的克拉拉雖然已經過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時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個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時期。克拉拉高貴的氣質和風度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無比靈巧地在琴鍵上滑動。當他彈完一曲站起來時,舒曼熱情地張開雙臂抓住他,興奮地喊道:「天才呵!年輕人,天才!……」

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記裡寫道:

「今天從漢堡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歲,是由神直接差遣而來的。羅伯特說,除了向上蒼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別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斷的評論之筆,為《新音樂雜誌》寫了著名的音樂評論《新的道路》,熱情地向音樂界推薦這位新的天才。

這也是舒曼一生最後一篇音樂評論。

他還運用自己的影響,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請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裡。那些天,這對大師夫婦整天議論的就是這個金髮青年。他們深深地被這個年輕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這對音樂大師夫婦徵服了。他不僅出於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欽慕他們的智慧和人格。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勃拉姆斯出生於漢堡的貧民窟,少年時代即為生活所迫而混跡於酒吧間裡;缺乏受教育的機會,也無從學習禮儀。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禮節,脾氣近乎乖戾。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卻像換了一個人。

尤其是對於克拉拉,這個女人無論在知性、教養和氣質上都要比他優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後,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處處感覺到她比自己優越。

在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會面之後,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結婚四年後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現神經虛脫症狀。後來,甚至連聽到音樂聲音,神經都無法忍受。他父親死於精神病。這種遺傳症是他的致命傷,也給他和克拉拉如詩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陰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個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聲音所折磨。接著在一個下雨天,連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萊茵河橋上,跳下激流中。幸虧被人發現,送進了精神病院。

當時,正在漢諾瓦的勃拉姆斯,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便什麼也顧不得,立即趕到克拉拉身邊。


克拉拉1853年像

克拉拉當時正懷著第七個孩子,這樣可怕的打擊使她悲慟欲絕。勃拉姆斯成了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親的唯一可信賴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難感召了他的勇氣和同情,使這個木訥的、有點粗俗的年輕人變得感情細膩和無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顧她和她的孩子們,當克拉拉外出表演時,他就在家裡看管孩子。他還曾一本正經地給克拉拉寫信,不厭其煩地告訴她:「孩子們不肯用功學習ABC,我給他們吃了許多糖果,還是沒用,真拿他們沒辦法。」

他還代克拉拉去精神病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詳細地寫信告訴在外演出的克拉拉。他向克拉拉描繪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時的情景:

「他吻著它,然後哆哆嗦嗦地雙手捧著它放下來。這真是最動人的一幕。他那優美而沉靜的動作,他說到你時所表現的溫馨,以及他見到你的肖像時的欣悅,我都無法加以描繪,只能讓你自己用最美的想像去摹擬了,我是快活得幾乎要醉倒了。」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這時,勃拉姆斯的創作正處在最初的高潮中,通過與舒曼的交往,他捕捉到了浪漫派音樂的精髓,於是,他用了半年時間寫作了「B大調鋼琴三重奏」。在克拉拉心情平靜的時候,他就彈給她聽,徵求她的意見。有時候,又根據舒曼送給克拉拉的主題,彈出一首美妙的變奏曲。

長期以來,克拉拉曾一直作為繆斯女神受人崇拜。而當她痛苦而又疲憊不堪的時候,還能給一個年輕的崇拜者以靈感,不能不是一種莫大的慰藉,這使她的心境變得開朗一些。

在這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親切氣氛中,他們之間的感情也愈顯熾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為了道義上的責任感回到克拉拉身邊去的。而後來,他已經不可能和克拉拉分離了。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克拉拉為了療養,前往佛斯丹特。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聞訊立即趕到克拉拉身邊。幾個月後,克拉拉到荷蘭巡演,勃拉姆斯為了和她相聚幾天,花去了他僅有的金錢,趕到鹿特丹去伴隨她。

勃拉姆斯起初對於克拉拉的虔誠的崇拜和真摯的情感,很自然地漸漸變成了熱烈的愛情。雖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歲,而且,是七個孩子的母親,但這一點也沒有減退他對她的眷戀。相反,由於她對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而她對於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欽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師的妻子,當時,舒曼正落於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恆的愛情奉獻給自己的丈夫。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愛她,只能把她看作母親般的朋友。

他幾次放棄可以出名和賺錢的工作機會,留在了克拉拉身邊。他不斷地給她寫情書,傾訴自己的肺腑之言,但這些情書一封也沒有送到克拉拉手裡。因為,他從克拉拉那兒理解了愛情的真正的涵義,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熱情,理解他想要為她獻出一切的狂熱。但她更愛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誠。她也原諒他的稚氣。她以女性的溫柔引導他面向現實,又以母性的愛撫慰他騷動的靈魂。

整整兩年,勃拉姆斯的整個生活,全部是為了克拉拉,為了那種純潔的、崇高的、無望的愛情,為了那種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愛情。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兩年後,舒曼去世了。這兩年來,漫長的痛苦並沒有減弱這最後一次打擊的分量。克拉拉的心碎了。

而兩年裡,那些熱衷於散布流言蜚語的人們更加起勁的鼓譟著。有人甚至說,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後一個孩子的父親。

然而,勃拉姆斯卻出人意料地離開了克拉拉。

克拉拉晚年像

勃拉姆斯不是懼怕那些閒言碎語,而是因為,他越來越感到他的愛情是道義所不容許的,而且,這種愛情也不可能填補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這種感情與理智、感情與道德的衝突越來越尖銳。不能忘卻的愛情和難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靈裡撕咬著,使他感到莫大的無法解脫的痛苦。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舒曼之死對他影響甚大。舒曼解脫了。他也解脫了。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這也是克拉拉教會他,給予他的。

勃拉姆斯學會了控制,但痛苦並不會消失。他的痛苦只能在音樂中找到寄託,他的激情從心底裡流瀉到五線譜上。

他從這時開始構思《C小調鋼琴四重奏》,寫好後一再修改,直到20年後才最後完成。從他筆尖流出來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當他把剛寫好的第一樂章拿給他的朋友看時,解釋說:「請想像一個人將要開槍自殺,對於他,已沒有別的出路。」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六年後,當他把這四重奏全稿送給他的朋友時,在信中寫道:「我把這首四重奏純粹作為一件古董送給你,——它是穿藍色燕尾服和黃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後一章的一幅插圖。」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末尾對死去的維特的描寫,暗示了他那維特式的痛苦。

最後,在他離開克拉拉20年後,他把這個作品交給出版商去出版。他在信中說:「你在封面上必須畫上一幅圖畫:一個用手槍對準的頭。這樣你就可以形成一個音樂的觀念!」

少年維特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則用音符記錄下維特式的痛苦。

維特沒有出路,而藝術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離開克拉拉時只有23歲,他20年後還沒有忘卻這種痛苦。《C小調鋼琴四重奏》是愛情的紀念和痛苦的結晶。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勃拉姆斯的C小調鋼琴四重奏

http://video.sina.com.cn/v/b/71263090-1664000191.html


《C小調鋼琴四重奏》是個標誌,是不能忘卻的愛情的標誌,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標誌,也是這種永恆的衝突的標誌。


勃拉姆斯晚年像

1896年,勃拉姆斯拖著病危之軀,絕望而痛苦的行駛在歐洲大陸。從瑞士急匆匆地趕往法蘭克福參加一場葬禮。由於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車,車載著他離他要去的地方越來越遠。 當他趕到法蘭克福的時候,那場葬禮已經結束。十字架後面睡著他永遠無法再看到的人——克拉拉。

天蒼蒼,野茫茫,他一個人孤獨的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無人知曉名字的小提琴曲,傾訴著43年的情愫與40年的思念。

一年後,勃拉姆斯死於維也納,時年64歲。

„Meine geliebte Clara, ich möchte, ich könnte dir so zärtlich schreiben, wie ich dich liebe, und so viel Liebes und Gutes tun, wie ich dir’s wünsche. Du bist mir so unendlich lieb, dass ich es gar nicht sagen kann. In einem fort möchte ich dich Liebling und alles mögliche nennen, ohne satt zu werden, dir zu schmeicheln. […] Deine Briefe sind mir wie Küsse.「 ——Johannes Brahms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

親愛的讀者,恰如德文中的Gesichte表述的那樣,歷史不過是一段故事,何況這段羅曼史的主人公是享譽樂壇的才子佳人,關於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三人的愛情,歷史上有太多猜測和質疑,小編在此不再一一展示。

斯人已逝,我們無法再去詢問當事人的想法;即使重生,恐怕我們也不會得到想要的答案——不然,克拉拉和勃拉姆斯當初就不會把那些纏綿悱惻的情書付之一炬。

所以不如簡單的相信,這三人的愛情就是如此的真摯純潔,讓我們那顆渴望愛的心靈在這故事裡,在這旋律中,再次享受滋潤和滿足,再次被愛而感動。在這以愛為名的節日裡,相信真愛吧——祝好

歡迎關注德語達人

相關焦點

  • 舒曼 最悲情的浪漫主義大師
    「羅伯特·舒曼的作品中,感人的精神深度與無休無止的愁緒並存。所以如果要感同身受他飽受苦難的心靈,必須重拾那被今人嗤之以鼻的浪漫主義,只要拋棄其中多愁善感的表達就行了。」著名德國鋼琴家奈依對舒曼作品有著深入的探究。浪漫主義是什麼?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但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了解。覺得德國不浪漫?那是因為你沒去過黑森林!
  • 音樂家 | 克拉拉舒曼與勃拉姆斯
    克拉拉·舒曼,德國女鋼琴家。早期以演奏貝多芬的作品聞名,後期以演奏蕭邦和舒曼的作品著稱。作有鋼琴協奏曲,特性曲,藝術歌曲,曾編輯《羅伯特·舒曼全集》。約翰內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於漢堡,逝於維也納,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他們在1853年相識,當時,克拉拉的丈夫——著名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被勃拉姆斯的音樂才華所震撼並收他為徒。
  • 一隻大橘貓 | 琴戀克拉拉,作曲家舒曼的忘年之戀
    儘管舒曼與克拉拉相差九歲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後者被這位大哥哥身上的熱情與溫柔深深吸引,經常在彈琴時不自覺的想起舒曼,墜入情網,上演出一幕音符戀曲。舒曼  1810年6月8日,羅伯特·舒曼出生於德國的茨維考,從小舒曼便在音樂上顯示出過人的天賦。舒曼16歲時,他經營書店的父親與姐姐相繼去世,家裡只能靠父親的遺產苦苦支撐。
  • 是時候普及一下勃拉姆斯和他的音樂了
    他出身於音樂家庭,在德國音樂史中,常把約翰內斯·勃拉姆斯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與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相提並論,根據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個字母,將三人稱為「3B」。
  • 音樂賞析 |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曹氏提琴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
  •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節奏活躍,即興自由,雅俗共賞!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此曲集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
  • 舒曼韋伯 浪漫輝映
    曲目導賞:韋伯和舒曼都是德國浪漫樂派的大將,人生卻很不一樣。舒曼的交響曲《春天》是他在婚後蜜月期,人生中的「春天」時完成的狂喜般的作品;但他為哲理詩劇《曼弗雷德》所寫的序曲,憂鬱痛苦的情緒,卻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兩曲正映照出他反差很大的人生。韋伯的圓號協奏曲,至今仍是圓號獨奏家的試金石,浪漫色彩濃厚的器樂法,和舒曼兩部作品相互輝映。
  • 浪漫到癲狂的鋼琴詩人舒曼
    16歲遵從父母意願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但內心痴迷於音樂。19歲時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為之沉醉,決心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遂放棄了法律學習,專攻音樂,跟隨當時萊比錫最著名的鋼琴教授學習鋼琴,並結識了教授的女兒,當時只有9歲的克拉拉。後因練琴心切,導致手指受傷,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克拉拉自小愛慕舒曼,16歲時與舒曼相戀,遭到維克教授的強烈反對。幾經波折,兩人於1840年終於在萊比錫郊區完婚。
  • 扒一扒舒曼的情史,周日來聽聽他有多浪漫
    傳言她曾與勃拉姆斯相愛,但又無疾而終。" 誰又能確信,勃拉姆斯和阿加西的無花果,不是因為克拉拉呢?愛上恩師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勃拉姆斯內心是痛苦的,在出版《C小調鋼琴四重奏》時,他給出版商和朋友寫信:"我寫這首四重奏是把她當成一件新奇的東西,就說是'穿藍色上衣黃背心的人'的最後一章畫的插圖吧。"勃拉姆斯用歌德的少年維特來比喻自己對克拉拉的愛和痛苦。
  • 音樂詩人 舒曼
    舒曼的音樂創作十分注重於人物內在感情。他喜歡標題音樂,經常描寫一些夢幻的世界。他的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聲、節奏上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到之處,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音樂詩人」。1840 年8 月21 日,還未成名的舒曼和已是歐洲"鋼琴皇后"克拉拉在一起。       羅伯特.舒曼(1810~1856)出生於德國萊比錫附近的小城茨維考。
  • 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
    「她從小就被當作獨奏型鋼琴家進行培養,因此,當自己的職業受制於種種局限而不能為繼時,她感到非常沮喪。」依瑟利斯說。伴奏家格林漢姆·詹森(Graham Johnson)持不同觀點,克拉拉的態度具有那個年代的特點。她那樣做主要是為了逃避流言蜚語,而舒曼的精神病正是個令人生畏的話題。她一生熱愛音樂,例行演出對她而言,就像一日三餐和空氣一樣重要。
  • 克拉拉與舒曼和勃拉姆斯動人的愛情故事
    -舒曼於1819年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娘家姓維克(Wieck)。約翰內斯·勃拉姆斯,浪漫主義中期德國作曲家,也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 他是舒曼的學生,克拉拉終生摯友和愛慕者。1853年,當二十歲的勃拉姆斯第一次見到大他十四歲的克拉拉時,勃拉姆斯感覺,他的心一下被克拉拉的魅力和音樂天賦偷走了。儘管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十四歲,對於勃拉姆斯來說並不奇怪,因為勃拉姆斯的父親就娶了比他大十七歲的女人。
  • 拿索斯x林浩力新專輯全球發行| 為浪漫而生,舒曼世界的詩意與情感.
    當上天讓激情、浪漫、憂鬱,創造力,甚至神經質在同一個藝術家身上匯集之時,他註定被賦予啟發後人的使命。 而克拉拉·舒曼不僅是許多孩子的母親,是羅伯特·舒曼摯愛一生的妻子,也是她所處時代中最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之一,但鮮為人知的是克拉拉·舒曼還是一位作曲家。
  • 愛,以音樂的名義永恆 「為你讀詩」舒曼特別節目·第1155期
    1828年初春,當天才少女克拉拉在萊比錫的科爾迪茨城堡演出時,坐在臺下的舒曼,是否也如同這般驚鴻一瞥?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羅伯特·舒曼(1810-1856),是音樂史上的一顆璀璨星辰;他與妻子克拉拉、後輩勃拉姆斯之間的故事,更成為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今天,「為你讀詩」推出首期中德雙語讀詩節目,獻給這位浪漫主義音樂大師。
  • 舒曼 | 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散發浪漫主義的光芒
    208周年Robert Schumann浪漫主義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富有影響力的音樂評論家羅伯特·舒曼1810年6月8日出生於德國南部城市茨維考。舒曼曾放棄法學研究,打算從事職業鋼琴演奏家。德國鋼琴家、他的老師弗雷德裡希·維克,曾斷言他將成為歐洲最優秀的鋼琴藝術家,但一次手部疾患中斷了舒曼的鋼琴家之夢。之後,舒曼將他的音樂精力集中在了作曲上。1840年之前,舒曼出版的音樂作品是專門為鋼琴創作的;後來他的作品體裁包括:為鋼琴和管弦樂隊創作的音樂、許多德國民謠歌曲(人聲與鋼琴)、四部交響曲、一部歌劇,以及若干管弦樂作品、合唱曲、室內樂。
  • 德國——古典音樂之王
    德國以音樂聞名於世,尤其是這個國家古典音樂文化深厚,最古老的管弦樂團有近三百多年的歷史。
  • 《你喜歡勃拉姆斯嗎》: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
    勃拉姆斯是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音樂史中,常把勃拉姆斯與巴赫、貝多芬相提並論,並根據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個字母,而將三人總稱為「3B」。勃拉姆斯享有盛譽的不僅僅是他的一系列作品,他對德國女鋼琴家克拉拉的愛情,也廣為流傳。1853年,20歲的勃拉姆斯來到德國著名作曲家舒曼的家裡,也與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相識。
  • 《你喜歡勃拉姆斯嗎》首播,金旻載樸恩斌的治癒系愛情,唯美精緻
    勃拉姆斯對於很多熟悉古典樂的朋友應該並不陌生。在德國音樂史上,巴赫、貝多芬和勃拉姆斯被稱為3B,勃拉姆斯是貝多芬之後,創作面廣泛、繼承古典傳統較深的德國作曲家。《你喜歡勃拉姆斯嗎》這部電視劇,用到「勃拉姆斯」,應該是兩層含義。
  • 音樂詩人「羅伯特·舒曼」
    第一篇推文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十九世紀偉大作曲家舒曼的故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近舒曼的音樂世界吧。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舒曼全名為羅伯特舒曼,是一名浪漫主義作曲家。1810年出生於德國萊比錫,1856年去世,年僅四十六歲。
  • 《你喜歡勃拉姆斯嗎》What! 勃拉姆斯是誰?
    ,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一生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他跟隨舒曼學習的時候,內心暗自愛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他終生未婚,把自己的愛情留給了大他14歲的克拉拉。該劇由樸恩斌、金旻載主演,講述名門音樂學院的學生們和他們周圍的人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