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B站趕在520發布了個畢業歌《入海》,還挺受歡迎,在賽博領域收割了不少淚花。
圖片來源:B站
一提起畢業,大家就會想起分別、想起成長,感到悲傷、感到焦慮;但我發現,並不是每個時代流行的畢業歌都是這個調。
事實上,每一首畢業歌都是一代人共通價值觀的符號、是時代的最好註腳,它們通過曲調和歌詞,展現著每個時代不同的面貌,讓人們能從中看到一個歷史脈絡。
01.
匆忙的80年代初期畢業生與輕吟的畢業歌
「哦,親愛的朋友們,創造這奇蹟要靠誰?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李谷一
在現在的畢業生看來,畢業典禮、畢業歌、校長撥穗正冠那都是必須得有的儀式感,是大學美滋滋生活的標配。
圖片來源:Unsplash
但對於 1977 年到 80 年代初上大學的人來說,不但唱畢業歌這個概念是陌生的,就連穿校服參加畢業典禮這個環節都沒有。
據 80 級人大畢業生林先生和 81 級畢業生徐女士回憶,他們畢業那會兒沒有畢業歌文化。
首先,那會兒剛恢復高考不久,應屆生比例也就一半,同學年齡差距大,思想上有代溝,因此在音樂審美上也有點差異。
1977年5月鄧小平以 「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 的號召開啟了新時代。隨後在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高考從制度上正式恢復。
圖片來源:Google
其次,那會人們剛剛走出舊有意識形態,遇見各種新潮的知識,都如饑似渴地學習,心思更多的是在前途上。
1981年,學生們在天安門廣場借光閱讀。
攝影:劉香成
圖片來源:Google
畢業的時候,因為是包分配工作,與合唱畢業歌這些離愁別緒相比,大家更關心的是前途。所以畢業很匆忙、很多儀式感的東西都沒有,也補不上了。
那時的畢業文化沒有現在這麼講究,唯一算的上群體記憶的活動,只有填寫畢業紀念冊這一項。
這是一本1987年太原工業大學的畢業冊,那時的畢業冊基本上是這個形式的;能從分配單位和畢業生樸實的話語中,窺見到那個時代的面貌。
圖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雖然沒有畢業歌,但那時校園裡的歌,不再單單是《歌唱祖國》、《黨啊,親愛的媽媽》這類宏大敘事味兒的歌了。
像《遲到》這種描寫少年維特式煩惱的歌曲,以及《年輕朋友來相會》這類有關「人的價值」的歌開始在校園裡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以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為代表的港臺歌曲也開始流行。
儘管當時把這種曲子成為靡靡之音,但官方禁止的背後是人們愈發關注起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這些校園歌聲的現象背後,正是伴著那個時代的思想解放的步點而出現的改變。
81 級徐女士認為,雖然沒有群體性唱畢業歌的現象,但那些藏在學校花園裡的微聲哼唱,就是伴隨他們走向社會的畢業歌。
「每句詞往心裡鑽」是那個年代人初遇「新音樂」的共鳴。
圖片來源:豆瓣
那時的她沒有料想到,在她畢業後兩年大學生們就找到了能代表他們一代人心氣的畢業歌。
更沒有意識到,他們這代人在花園中發出的微聲終會匯集成聲浪,並與改革浪潮集合在一起,改變中國的樣貌。
圖片來源:流行歌曲百年流變與青年文化世紀軌跡(上、下)[J]. 陳茜,謝海光. 當代青年研究
02.
1986年,唱響畢業歌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光陰的故事》,羅大佑
1986 年,在中國歷史發生轉折的第十年,大學生思想解放程度變深,基本上已經擺脫了過去意識形態的束縛。
那些過去大學生共通的集體主義目標,已經完全被追求個人進步的目標替代;以至於當時清華大學校長萬邦儒評價八零後入學的大學生是「談學習是津津有味,談理想(政治)是昏昏欲睡」。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學生開始追逐各種新玩意,帶動了各種熱潮,比如朦朧熱、西服熱、外語熱,留學熱等等。
1986年至1990年,中國內地自費出國留學人數13萬,是上一個5年的13倍,這表現了當時大學生開放的心態。
圖片來源:YouTube
在當時,這句評語代表了很多老一輩人那時「後浪」的憂慮。
但如今站在歷史角度看,當時精英們的憂慮與批判,不過是在表達自己被歷史大變革甩尾晃暈後的不適感。
1981年,大連理工大學校園內,一個青年在溜旱冰。
攝影:劉香成
圖片來源:Google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 1986 年發生了幾件決定未來走勢的大事。
那一年 2 月 26 日的蘇共二十七大,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提出全面改革,全世界對此充滿期待;但不料兩個月後的車諾比核洩漏,國運傾斜。
1986年4月,直升機徘徊在車諾比核電站上空確定核反應堆遭到的毀壞。
圖片來源:UN NEWS
與此同時,在這一年的 3 月 5 日,鄧小平親自批准通過了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這四位「兩彈一星元勳」提出的高新科技發展計劃,在後世被稱為「 863 計劃」。
這項計劃是神舟飛船、天河一號及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龍芯這些咱們耳熟能詳的科技成果的頂層設計。正是基於這項計劃,政府開始在教育上再度加碼,4 月通過《義務教育法》,全國開始興學重教。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圖片來源:百度
除了這兩件決定國運的大事之外,還有一件小事,十分有趣:
1986 年 5 月 9 日,借著「世界和平年」的由頭,中國搞了一場特別著名的演唱會叫《讓世界充滿愛》。這場演唱會包含了很多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受學生們歡迎,卻又處在官方嚴禁收聽的半地下歌曲。
裡面不但有翻唱過去被視為靡靡之音的鄧麗君、港臺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這種人們偷著聽的港臺歌。
1986年讓世界充滿愛演唱會實況,是啊,「我們擁有明天」。
圖片來源:Baidu
還有,這一年崔健在工體唱響了《一無所有》。
在我小時候,每當老家兒回憶起這個片段,都會來一句「*!當時第一次知道歌還能這麼唱」。
我這一聽我爹都給這人這評價,立馬把 walkman 裡的周杰倫換成崔健;但聽一遍之後,就心說這什麼玩意啊,瞎嚷嚷。
而如今,當我再點開崔健在 1986 年臺上的視頻,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這倒不是因為我多喜歡他的調、唱法,甚至不是他的歌詞;而是在1986年那個語境之下,這首歌和過去音樂模式的衝突感,像是一場決鬥,是真正改革開放的味兒,令人激動,熱血沸騰。
視頻在這,你們也品品。
正因如此,這一天也被學者、大眾視為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崛起日。
從這一天開始,人們不在擔心偷聽港臺音樂會違法,也不必再聽翻唱歌曲,因為港臺原版登陸中國。
從這一天開始,音樂不再僅僅是歌頌政治的裝飾物,它開始枝繁葉茂,更加關注人的價值,成為身處社會轉型期的人們的心靈慰藉。
圖片來源:Baidu
這種背景下,大學生群體迅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畢業歌:比如有惜韶華意味的《光陰的故事》,有強調個人奮鬥逆天改命、充滿自信的《我的未來不是夢》,還有迎合青春躁動情緒的《一無所有》。
透過曲調,仔細去品這些歌的詞,你就會發現,甭管是浪漫主題還是勵志主題,歌詞總帶有一絲仿徨。這個現象就是時代的烙印,不僅僅是個人,整個社會也在承受著高速轉向的暈眩。
但,即便整個社會都在承載著不適,但人們終有機會自由地品味音樂的樂趣,自由唱響畢業歌。因此,如果你要問我什麼是文化繁茂,我會告訴你:
這段畢業歌印象,就是文化繁茂的方尖碑。
攝影:劉香成
03.
浪漫90年代畢業歌
「親愛的朋友請握一握手,從今以後要各奔西東,不管未來有多遙遠,成長的路上有你有我。」
——《驪歌》,小虎隊
如果說 80 年代是一個大家都在爭論是向左還是向右的探索年代,那麼,90 年代,在鄧小平 1992 年南巡講話之後,一切變數都已成為定數。
改革春風吹滿地,整個社會有股向前奔、向市場奔、與世界加速接軌的勁頭。這種趨勢也映射到了 90 年代的大學生身上。
圖片來源:Chineseposters.net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快,私企越來越多,思想也越來越開放的節奏,大學生的就業也出現了大變化,1996 年工作由包分配轉為自主就業,使得大學生擁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可能。
而他們的生活,也開始發生了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新玩意開始進入他們的生活。這一點,在趙剛攝影作品集《我的大學》中就被清晰勾勒。
在他的鏡頭下,那時的大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新時代的辦公用具——電腦。為了更加熟練掌握使用電腦的技能,不少學生都會自己掏錢,購買珍貴的電腦學習時間。
94級新生第一次用電腦,注意他西服袖口的袖標,那是90年代西服狂熱的印記。
圖片來源:《我的大學》,趙剛,浙江攝影出版社
不但器具上有所更新,在娛樂活動上也是如此,趙剛在自己的書中回憶,很多同學在上大學前是缺乏「玩」的經驗的;但到了大學,他們就開始一起玩,一起接觸新鮮事物,比如看港臺電影、玩俄羅斯方塊和跳交際舞。
90年代大學畢業生關係特別親密,因此每次畢業的分別也是一景。
圖片來源:《我的大學》,趙剛,浙江攝影出版社
在感情上生活上,90 年代大學生也走起來了。
在之前,中國大學生戀愛大多是躲在小花園裡卿卿我我,生怕被人看見的;但在 1993 年之後,戀愛不再是一件羞於表達的事,人們不再吝於在公開場合表現自己對伴侶的愛意。
圖片來源:《我的大學》,趙剛,浙江攝影出版社
在就業選擇豐富的時代,90 年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也開始轉變。
從那時的報導中可以發現,人們愈發追求物質上的成功「掙多多的 Money,娶個漂亮的太太」成為那個年代大學生的終極人生目標。
圖片來源:走向市場——"93畢業歌"主旋律,何玲玲 、謝健, 《中國改革》1993
因此,在這個人們不再羞於表達感情的時代,90 年代大學生的畢業歌更加關注個人情感:
比如小虎隊的《驪歌》、樸樹的《那些花兒》、Beyond的《海闊天空》、高曉松《少年的你》等等表達離愁別緒的歌,都在大學畢業的聚會上不斷被唱起。
圖片來源:在1994年中央電視臺大學生畢業晚會上,高曉松獻唱《少年的你》。
2000 年 6 月 15 日《新周刊》用「飄一代」這個浪漫而灑脫的名字,給身處 80-90 年代的年輕人下了定義。
如今,那些曾經捧著啤酒喝到吐、唱著《驪歌》從校門走到火車站的浪花們早已匯成巨浪,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改變了潮水的方向,塑造出了一個更加多元、更加開放的中國。
圖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04.
E時代的畢業歌
「時間會回答成長,成長會回答夢想,夢想會回答生活,生活回答你我的模樣。」
——《入海》,毛不易
邁過充滿激情和巨變的八九十年代,來到了千禧年,在網際網路還沒整那麼多騷詞的時候,人們把這個時代,稱之為E時代。
網絡的逐漸普及,讓每一個手捧 126 上網卡的年輕人都想躍入網際網路海洋,在裡面盡情衝浪,試圖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網際網路讓信息傳遞得更快,也讓信息變得速朽。
畢業歌也是如此,雖然千禧年間像從《鳳凰花開的路口》、《少年》、《乾杯》、《那些年》、《小幸運》這種描寫有關畢業、別離的音樂比80、90時代要多多了;但能引起群體性共鳴的畢業歌,卻乏善可陳。
現在上網一搜畢業歌這關鍵詞,內容就會遍地開花,可能產生共同記憶符號的又有幾首呢?
圖片來源:Baidu
而這次《入海》發布 48 小時,就在B站官方微博平臺已收穫近 1200 萬次瀏覽,從畢業歌這個角度來說,數據相當成功。
這首歌從選角毛不易這位「社畜天王」,到被狼狽和匆忙填滿的MV畫面,共同構建出一股「難」的味道,這與近三十年那些帶有樂觀主義的畢業歌味兒完全不同。
《入海》畢業歌MV節選
圖片來源:B站
但,這首並不激昂的歌,卻擊中了不少這屆畢業生心中的痛點,讀懂了他們的心。
表面上看,這首歌流行背後的內部邏輯正是補足了一項他們在疫情之下失去的儀式感、迎合了這波後浪的情緒。
圖片來源:B站
但在表面的背後,《入海》是切中了歷史進程的步點,觸及了大時代下個體擔憂的軟肋。
2020 不同以往。引援 Boss 直聘 4 月 9 日發布的《2020應屆生春招趨勢報告》數據:截至2020年3月31日,在春招季(2月3日以來)活躍求職的2020年應屆生較2019年增加了56%,但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規模同比下降22%。
而就業問題,在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裡的政府工作報告「六穩六保」中位居首位,更加印證了它的權重。
網絡上,關於最難畢業季的討論正在此起披伏,一些年輕人在用戲謔的口吻去解構這個不一樣的年頭兒,試圖用輕鬆的方式來緩解心中的焦慮。
圖片來源:微博
另一些年輕人,面對最難畢業季的抱怨,卻揭示出當下部分年輕人面對軟階層社會下狹小晉升機會的不滿。
而這,正是後疫情時代中個體發出的最有力的呼聲,他們是一個信號,或是希冀,或是哀嚎。
圖片來源:微博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難,有的被唱了出來,有的沒有。但可以確定的是,所有時代或明或暗的流行畢業歌背後,都藏著青年思潮的密碼、印著時代的烙印。
你要不信,就去聽聽那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每個學生都會唱畢業歌,就明白了。
我記得,那歌好像是這麼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