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棄疾,男子漢》高一七班 王斌
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為真正的男子漢?一隻白鴿要飛越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灘上得到安眠? —題記
辛棄疾,你是走過千山萬嶺的男子漢,也是飛越過無數片海後找到棲息地的白鴿。
你文武雙全,經率領五十騎兵殺入敵人十萬大軍,活捉叛徒,親自奔馳千裡押赴臨安。你的軍事才能一次次的顯露出來,可沉浸在歡樂中的南宋王朝卻收回了你的軍隊,只給了你一隻柔弱的筆。你這隻猛虎,受盡了打擊,你只能吶喊「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時光在不經意間過去,你的青春也被時光替換,可你的意志經過歲月的洗禮卻絲毫不變,你渴望再次回到疆場,卻報國無門。「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龍虎。」可朝廷的腐敗容不得你的心思,你只得感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這是來自猛虎內心的感慨。
辛棄疾,你的赤子之心,讓我震撼;你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你想要「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殺敵報國,因而你組建了「飛虎軍」,一直所向披靡的隊伍,一支定令金人聞風喪膽的隊伍。可誰又曾想到,你當初可是冒著殺無赦的危險地上請呈;誰又能記得,你當初在期限二十天的時間裡而做出的努力。你這麼做又是為了什麼?是為民,是為家,更是為國!
辛棄疾,你的愛國情懷無論是在下定「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時,還是在「單騎闖敵營,午仞數殺敵」的豪放風採中,都是那麼真摯。你晚年政治上很不得意,且身體虛弱,任心繫國家。在九月十日你憔悴的臉上,忽然現出了一些神採,他此時如同又飛騎在戰場上,對著金人砍殺,馬兒不停地奔跑著,身後成千上萬大軍跟著自己向北衝鋒,旌旗飄揚,殺聲震天……
辛棄疾,你的愛國情懷讓世人震撼,你的以天下為己任,你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的赤子之心完美的詮釋了什麼才是精忠報國!辛棄疾,真正的男子漢,我崇敬你。
「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代表作。這句詩也是我最喜愛的。是這句詩改變了我對中國古詩詞的認知,在它之後,我便尋找這首詩的作者。一首好詩值得我們一讀再讀,這樣的作者當然也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與了解。辛棄疾的一生——悲壯而輝煌。這樣偉大的詩人值得我們去走近他,了解他。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曾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手中所飽受的屈辱與折磨。他在少年時就立下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二十五歲時,宋高祖任命為江陰籤判;淳熙十五年與其友陳亮鵝湖之會,之後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開禧三年秋,朝廷再次啟用他為樞密都承旨,但他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病逝,享年68歲。未曾親眼目睹中原平定,成了他畢生的遺憾。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很高,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水調歌頭》《破陣子》等,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精神的讚揚。還有《水龍吟》《賀新郎》等,表現對南宋朝廷的不滿。這些在文學史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個悲劇式命運的人總叫人難忘。又一次夢回那吹角連營;又一次嘆息那國事未了;又一次為白髮新生落淚;又一次揮筆寫壯志難酬。走近你,我懂得了你,一個硬漢,一個王者。付出無悔,不懂的人不會了解。在語文老師的安利下,我觀看了電影《辛棄疾1162》。在金軍的入侵下辛棄疾心懷收復故土,一統山河的偉大抱負。從率鄉親起義到投靠起義軍,從一介書生到馳騁疆場的將軍,他始終堅持報國信念,心存家國情懷。我知道的辛棄疾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詩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影片中的辛棄疾起義,投靠耿京,追殺義端,聯繫南廷,張安國殺耿京投京,辛棄疾率50騎闖入敵軍營壘,活捉張安國。歷史上,在1162年的辛棄疾22歲,帶領起義收復故土,是多麼讓人欽佩的勇氣,自小立志收復故土,一統山河,在途中他表現出了自己的勇猛,再1162年,辛棄疾在北歸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的消息,辛棄疾率50騎兵衝入5萬人的大營之中,將正在飲酒作樂的張安國捉拿。辛棄疾率領50騎兵衝入5萬人的大營之中時,他沒有怕過嗎?或許有或許沒有。但是他率領的騎兵無不以一當千,甚至以一當萬。其實,真正的辛棄疾文武雙全,在文方面,詞開一代豪風,與蘇東坡齊名,在武方面,他單槍匹馬入萬軍之中,取人首級 如入無人之境。他投靠了耿京,此時的辛棄疾,身披軟甲腰佩長劍,高頭大馬,自是威風凜凜。 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能文能武,才高八鬥,但有壯志難酬,生不逢時,他的詞在中國詩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生成其身後都享有極高的壯舉。辛棄疾,你是的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遺產的瑰寶,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我就當你只是一名詞人。再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題記直至一支利箭如流星,如飛光,破空而來,轉瞬之間,雷霆乍響,書生一馬當先,踏鐵騎,執長劍。刀光像破裂人間的星辰。五十人馬不停蹄,火焰般掠來,流水般逝去,當金人回過神來,那個漢族的叛徒已被擄走。可惜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書生空有一腔熱血,終是無用武之地。那個曾經睥睨千軍的豪士,最初還能在南方練兵,如今只能賦閒在家,陪伴他的只有一盞孤燈,和那把名為」光復「的青鋒。兩鬢間生起的白髮,也暗示了他與沙場無緣,英雄遲暮。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一個詞人以武人的身份闖入詞壇,舉起如喙的大筆,酣暢淋漓地書寫愛國的炙熱胸懷和憤慨。辛棄疾是一個武人,是被奪了利劍剛刃,只能在華胥夢裡回沙場的武人。無法沙場秋點兵,他便不停的上書,磨痕如涕如淚,筆鋒如槍如戟。可,抵不過朝廷的苟安。縱使男兒心死如鐵,也沒能等來朝廷試手補天裂。南宋朝廷怎捨得打破精雕玉琢的籠牢?只把粉飾的太平也算作太平。梁衡先生說的好:」辛棄疾的詩不是寫出來的,是用刀刻出來的。「是的,那南宋,滿朝無一是男兒。那整個宋朝,只剩下辛棄疾的脊梁了。也是這根脊梁,壓的契丹,女真抬不起頭來。若說以往大秦將士禦敵必喊大風二字,以展秦之大勇,辛棄疾死前高喊殺賊二字,是否是想喚醒南宋的勇猛?月光還是恆古的月光,在那孤燈下垂眸低吟的詞人也是恆古的詞人。您見青山多嫵媚,可,見您豈不如見青山?辛棄疾的戰場是沒有硝煙的,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他是被一顆赤誠之心推向南方的。南方,那個叫做「南宋」的國度,當他豪放的棲居被入侵者的鐵騎恣意踐踏時,他選擇了「南飛」,去做一隻夢想收復失地的帶著鄉愁的鳥兒,他相信,他滿腔的熱血可以燎原,終有一日,山河收復,失雁北歸。他是數著步子踏上那塊宮臺紫殿的,他站得筆直,兩眼急切的望向北方。他不知道,他曾經魂牽夢繞的家鄉只是空中樓閣;他夢中千千萬萬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個喚作幻夢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戰場容不了他閃著金光的鐵戟。一個人的怒吼抹不開一個時代的蒼涼。他倒下,又爬起來,再倒下,他的戟被折彎,背弓的生疼,他被壓在人群中,壓在故鄉厚重的泥土下,無法行走。不是走不動,而是不願意走,他沒想過離開嗎?可他分明在濃的化不開的筆墨裡追隨季鷹的鱸魚而去,他不願走,因為他愛著這土地,因為他的戟沒有斷,他北飛的信念已經深深植入土地,他明白,他和許汜不是一輩,他是一隻孤獨的鳥兒。武器只剩下詩,然而他仍在詩中堅持戰鬥,即使落日西斜,斷鴻悲鳴,他仍看得見劉郎才氣,感嘆流年飛逝,在詩中,他看見沙場清秋,夢見點兵的勝景,我想他是抹乾眼淚踏上戰場的。落日餘暉下,他看見自己縱馬揮鞭,馳騁沙場,他看見,十萬,百萬,千千萬萬的鐵蹄踏過那塊夢中的土地,揚起的飛沙穿過吹角的連營,直撲向北方落日斜照的天幕。他流著淚,光影婆娑中訴說著抗敵的豪言壯志——這是他一個人的戰場,沒有寶刀,沒有戰馬,沒有隆隆聲,他孤獨得走過那塊土地,手中的戟茫然的望著不知所措的他,然而他沒有輸,分明的,他是戰場上剩下的最後一位戰士。辛棄疾——他的詩,他的壯志,他的不屈,無不獻給了他嚮往的地方,那一個人的戰場。你從彎彎曲曲的800多年前的小路走來,你從狼煙四起的南宋走來,凝望著破碎的河山,灰色的天空,仰天長嘆:你的心只有一顆呀,卻能釋放出那麼多憂國憂民的情絲。你希望聖上至明,你渴望祖國強盛,你追慕人民安居樂業。然而,你的夢一般的理想,你的嘔心瀝血的努力,經不住金兵的戰火,你沉默了!你不解,你憂慮,你彳亍,你彷徨。你把眉頭緊鎖成珠穆朗瑪峰,眼睛裡射出耀眼的光芒。你向蒼天發出無休止的怒問,你把血淚凝固成振人心魄的詞篇。「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你為國事憂愁,極端痛苦,竟然不能對人訴說,你「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你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卻道『天涼好個秋』」。你為了你心中勤勞的人們的祖國,你的憂愁只能在你的心中流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投筆從戎,棄家投南,你指望當朝厲兵秣馬,揮戈北徵,收復失地,你怎會想到當朝不思恢復,只圖偏安,不念國破,只頌月圓,一新粉飾太平,燈節靡費無度。你指望不上當朝,你便想到了「她」,你的「她」呢?「眾裡尋她千百度」卻尋不見,當你意興闌珊的時候,發現「她」就在「燈火闌珊處」。「她」是多麼超出你的想像而與眾不同。你像「她」一樣,享受著冷清寂靜,是在焦灼的等待?還是在沉靜的思索?時間一年年過去,你虛度光陰,恢復無期,國事依舊不可收拾,你的夙願依舊不能實現!夜很靜,耳邊又傳來了你的聲音: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辛棄疾,少年胸懷壯志,立志要趕走金人,報國雪恥。中年時期,立志疆場,卻多次被皇帝罷官。老年時期,隱居山水田園,最終因未能報國而病故。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年少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愁的滋味,喜歡登上高樓,為寫一首新詞沒有愁苦而硬要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最終沒有說,只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悠悠歲月,杳杳年華。經歷了時間的滄桑,辛棄疾的詩詞伴隨著他的愛國精神,猶如一件精雕細磨的工藝品,沒有因時光而褪色,而是越發地產生了一種民族色彩,令人誦讀起來,震撼了又感慨了,感慨而又震撼,爾後回味悠久。辛棄疾一生的夢想就是收復中原,他寫出了許多傳世名篇,其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凸顯了他收復中原的決心壯志。「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裡,我仿佛處在一個恢弘的戰場上:將軍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士兵們,同他們一起分享,軍樂隊演奏著高亢激昂的邊塞戰歌,以助軍威,在秋風凜冽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徵……我仿佛看到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將士們騎著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做人崩潰了,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於完成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到這裡,我們被那個意氣昂揚、抱負遠大的忠勇將軍徵服,然而,一句「可憐白髮生」又把我們帶回現實,訴說著多少的鬱悶、痛苦和憤怒啊!歷史的風雲隱隱淡去,我依然聽見他內心的鏗鏘吶喊,依稀看見他披甲上陣衝鋒於刀光劍影之中。
8 《歷史的辛棄疾》 高一八班 趙悅
宋朝時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崛起。極富野心的金人佔領宋朝北方,導致宋朝國土盡失,山河破碎,朝廷昏庸無能,當局者也懦弱不堪。但正是在這樣的艱難境況,造就出一位偉大的詩人——辛棄疾。 辛棄疾,出身於行伍之間,以武起事卻終以文為業。他自小苦練劍法,在國家飽受磨難之際,22歲的他便拉起一支數千人的義軍抵抗金人。
他,本欲大展抱負,為國而死,卻最終被困於一方天地之中。失去了手中的鋼刀利劍,辛棄疾只能被迫拿起羊毫軟筆。在我的理解中,辛詞是用刀和劍混著心中的抱負和血淚刻成的,讀他的詞能聽到字裡行間的無聲哭訴,能感受到心有不甘的無奈,能看見沙場上的浴血奮戰。比如他這一首著名的《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在夢裡都夢見自己馳騁沙場,大殺金人,可見他即使是在被棄用之時,照樣也心繫國家。
本想保衛國家,守住自己的一身功績,可憐的卻是自己已有白髮長出,但辛棄疾又怎會向命運低頭。「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這是何等的愛國情深啊!
「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辛棄疾太愛國家、愛朝廷、愛百姓了,但愛得太深就成災招災。40年間,辛棄疾被不停地使用、閒置,但他卻毫無怨言,每每得到為國家效力的機會便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即使在被閒置期間也時時刻刻關注國情民生。「過,則成災」他終於招來許多誹謗,南宋朝廷也總共閒置了他近20年,辛棄疾無奈,只好自我嘲笑道「君恩重,且教種芙蓉」!
辛棄疾,對待國家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的心,抵抗金人有一股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貪圖小利,不重權貴,也不謀名利,但,卻求為國效力,守衛江河,體恤民生。
當胸中的抱負難以實現之時,就只能將其在腦海中翻騰、激蕩,最終化作一縷縷詞魂注入進詩詞之中,而這就歷練出了真正的詞人。
歷史產生了辛棄疾,歷史也將記住辛棄疾。
評語:
觀後感,寫《辛棄疾1162》是假前布置的一部觀影作業。從收到的作業看,倆級分化嚴重,好的尤好,差的甚至是抄襲網絡文章。
這次所選的8篇文章,各有千秋,有的重在構思奇巧,有的妙在思考深刻,還有的好在角度獨特。它們從不同的方面給所有同學以參考啟迪,看這些文章,對照自己所寫,是不是發現了一篇觀後感需要的角度和深度?看後不思等於白看,思了不寫也是白思。一定要勤動筆,哪怕選一點簡單寫,也要養成習慣,這樣堅持下去,獲益匪淺。
這八篇文章共同的優點是引用辛棄疾詩詞豐富,為文增色,也顯積澱。我們認識的辛棄疾首先是一位詞人,我們就要熟練運用辛詞。學習詩詞要知人論世,這也是我推薦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