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開頭垂垂老矣的辛棄疾在泰山之上沉吟:「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而後講述祖父送他的一柄劍名喚「光復」的故事。令人不禁想起陸遊的一首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從此奠定了一個基調。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這部電影根據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前後的歷史,將辛棄疾渴望建功立業、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表現的淋漓盡致。謝苗的演繹,從眼神,動作的利落都很好,讓人可以很好的代入進去。我們很難想像在當時的年代,辛棄疾敢於率領五十多人的騎兵衝進金軍大營,生擒叛徒南歸,給辛棄疾很足的英雄氣概,事件也基本符合史實。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
霜花是虛構的人物,箭法很好,英氣十足,雖是虛構但她的出現卻是恰到好處,更給了辛棄疾一番鐵骨柔情,人物更豐滿,也能更好的將觀眾帶入到辛詞中去。
南宋湧現出不止辛棄疾、嶽飛這樣的文武全才。不僅有文人的風流才氣,亦有武將的家國情懷。王國維《人間詞話》對辛詞有很高的評價:「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將辛棄疾與蘇軾二人擺在了極好的位置。並寫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畢竟的三種境界:第一境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部電影最妙之處在於歷史和詩詞的結合,如果你是一個對歷史、詩詞都十分有興趣的人,將會對這部電影甘之如飴。這部電影比較考究,對史實比較尊重,而且對當時人們的衣著等細節把握也十分到位,遠超一般「網絡電影」的程度,總的來說是很值得去看的一部電影。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追溯八百多年前,稼軒先生前半生的風流、才氣、家國情懷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