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節目,說出了流行文化為何日益廉價的真相

2021-02-20 虹膜

從2005年到2018年,《超級女聲》到《創造101》,李宇春無疑是中國娛樂市場上的「第一時代偶像樣本」,但是如今的這個時代,無疑和之前那個時代已經完全不同。

作為「偶像樣本」的李宇春,毫無疑問是這個時代變化的親歷者,出道十三年的她向來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接受過不少訪問,但都很少坦露更內化、更情緒、更自我的一面。但在最新一期的《十三邀》裡,也許是因為遇到了表面看上去不善於訪問,但嘉賓反而更願對他傾訴的許知遠,她難得地剖白了之前從未談到的過往與想法,分享了許多自己對時代的思考和感知。這也是第一次,讓這麼多人看到了一個更真實的李宇春。

在訪談中,許知遠更像是一個引導者,他總是在問李宇春很多問題,以問題來引導出很多探討。

像是他問李宇春,偶像是很有力量的,舉了馬丁·路德·金和約翰·列儂作為例子,稱他們是能傳遞價值觀的偶像,然後問李宇春,你覺得你想成為這樣的偶像嗎?

這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問題,它看起來有些直接甚至是無法回答,但是它的關鍵之處正是在於這種無法回答,因為許知遠根本就不是要一個答案,他更多的,是想用這個問題引導出李宇春對偶像的看法。

從這一點上來說,無論是訪談方式,還是訪談涉及到的內容,《十三邀》都和普通訪談節目拉開了距離。

所以,李宇春也並沒有直接回答許知遠的問題,而是提議和許知遠一起做一個描述偶像的填詞遊戲。

李宇春:我覺得偶像是質疑。

許知遠:我覺得偶像也是信念。

李宇春:偶像是生意。

許知遠:偶像也是價值。

李宇春:偶像是忍辱負重。

許知遠:偶像也是大放異彩。

那偶像到底是什麼?

從這個點延展開來,我們便能看到這一期《十三邀》節目,對當下社會流行的觀察與剖析。

你會發現很有意思,在這個填詞遊戲裡,李宇春的詞語,都是帶有一定批判意識的,而許知遠的詞,都是褒義的。然後李宇春說,她想這個命題的時候,覺得現在可能大家對偶像會有很多……然後她的話頭頓了一頓,似乎是在尋找合適的詞彙。

許知遠即刻說:「我覺得在現在的語境裡面偶像被廉價化了。」

用「廉價化」這個詞來形容當下偶像的變化,是一個太大膽的比喻,身處娛樂圈中的人,可能就算看到了這樣的變化,也不敢說出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走著,只有許知遠敢說出口。

然後李宇春說:「我今天剛用過這個詞。」

於是,一個經歷者和一個觀察者達成了某種共識,而許知遠大膽說出的這個「廉價化」的定義,也打開了節目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部分。也讓李宇春,以一個流行文化親身經歷者的身份,分享了她對於「廉價化」的體驗。

而這樣的剖析,你都是在別處看不到的。

李宇春她舉例了自己看選手表演,選手老是比心的例子來解釋了她對廉價的感受,如果每首歌都比心,那個心就廉價了。然後她說:我就覺得偶像這個詞,可能越來越薄了。

許知遠和李宇春的討論,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話題,如今,人們關於流行的定義開始越來越薄了,為什麼我們的時代越來越排斥深刻?

這還要回到偶像的變化上來,偶像的定義就像時代始終在變化一般,它從誕生到現在至少經歷了四種階段。列奧·洛文塔爾提出,一戰之前,人們多關注政治、商業、科技等嚴肅生產領域,這是「生產的偶像」階段。

J·P·摩根是那個年代著名的商界偶像

但在戰後,這一現象有了極大的改變,娛樂界的人士成為了其中的主力,因而可以被稱作「消費的偶像」,比如電影明星弗洛倫絲·勞倫斯,這是偶像的第二階段。從嚴肅生產到娛樂消費,雖然不能一以概之偶像是在廉價化,但它的確是在慢慢進入更通俗的生活之中。

弗洛倫絲·勞倫斯

而在五六十年代前後,二戰的結束帶來時代潮流的變革,對於六零到八零這幾代人來說,是「精神的偶像」的時代,偶像成為一個神聖的詞,他們唱著鮑勃·迪倫走向街頭,追逐愛與和平;他們視披頭四為旗幟,引領自己的精神。

而在中國,年輕人的第一批流行偶像則是崔健和羅大佑這些以音樂為武器的人,他們高喊著自由、社會、人類與家國情懷,影響著一代人的追求。這是偶像的第三個階段。

崔健

現在,我們的偶像,變成了鹿晗、吳亦凡、TFboys這樣的新生代、養成系明星。「偶像」這個詞,在最近的十幾年反覆被重新定義,從李宇春到TFboys,再到偶像練習生,「偶像」正在由被仰望的人成為被養成的人,這是第四階段「養成的偶像」。

一條介紹女朋友的宣言,就可以癱瘓掉整個微博系統;十八歲的成人禮,就可以讓粉絲集資兩億美元發射衛星。偶像和粉絲之間的雙向表達,正在因為這種「養成體系」而變得越來越直白。

《十三邀》則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變化,它並不為變化定義好壞優劣,而是提醒我們這些變化存在的危險之處,這是這檔節目難得的中立態度,也是一個發聲者不急於下定論、同時開拓更多思考空間的意識。

許知遠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引導者,在訪談中,你能很清晰地看到他一步步地引導李宇春,說出那些她從未說出過的自我體驗,並由此延展出,個人與時代之間的關聯。

像是他看似很隨意地問起李宇春最近在忙什麼,李宇春提到自己最近去了兩趟歐洲,很喜歡那些古老的城市的時候,許知遠立刻就追問:「那些古老為什麼這麼吸引你呢?」

從一個很簡單的日常近況的閒聊,很自然地便轉換到了對受訪者喜好、價值觀的探索。

於是李宇春便回答說,因為那些城市所保留的中世紀建築和生活方式,代表著一種生活底蘊,一些表達方式也不是特別直白式的。

許知遠立馬就敏銳地捕捉到了「直白」這個詞,拋出了一個相當直接的問題:你會有意識抵禦直白嗎?因為我們現在整個社會,進入一個越來越直白的方式。


這是很高超的訪談技巧,一方面,它需要耐心地引導、等待受訪者去談起自己的一些經歷,再從這些經歷裡尋找到突破點,從經歷引導到背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則需要訪談者對這個時代和社會有著深入而長期的觀察,才能即刻地從受訪者的話裡,提煉出與時代緊密相關的信息。

在許知遠提煉出的這個直白的話題裡,李宇春馬上表達了相同的感受:我覺得也許我有一點,我之前沒有感受,但是我近期有很強烈的感受。

她還舉例了自己接觸過的年輕人的直白表達,很年輕孩子眼睛裡面的一種欲望:你其實很難講,但是你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或者是他對你說,我其實就是不想成為網紅,我想成為明星。

「我挺驚訝的。」李宇春總結道。言下之意,她並不那麼認同直白。

但是許知遠並不會讓這個話題就此結束,因為表達反對,只是一個人的一面而已,從反對的另一面,也就是支持,才能看出這個人更豐滿的樣子。

於是他繼續追問: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表達呢?比如說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你心目中那種良好的表達是什麼樣的呢?

以這個追問為引,李宇春展露出了自己很少在其他訪談中展露的一面,她開始質疑自身了,她說:我其實不認為他錯了,我認為我有問題,所以我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我就會覺得是我出了問題嗎?是什麼問題?

許知遠評價李宇春是「自省」,李宇春對此表示了肯定:「我有自省的這一面,但我認為開放並不夠。」然後她歪頭略想了一下,又補上了一個「不夠」。這一個小細節,其實也是自省的一個體現。

這樣的詞,對於她這樣年紀的偶像,實屬難得。

李宇春對自己的質疑,其實也就是對養成系偶像的質疑,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她也算是「養成系偶像」,至少是從「養成系節目」裡走出來的偶像。

在許知遠問到李宇春上《時代周刊》是什麼感覺時,李宇春的回答就很簡單明了,她對此看得相當清楚:不是我上的《時代周刊》,是節目,李宇春只是一個符號而已。

從李宇春對自己的質疑、自省;偶像作為符號和流行文化之間的關係;新一代年輕人的變化與時代的聯結中,《十三邀》給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角度,去窺見當下的時代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它的角度,是變化的,是問題式的,更是從個人看時代的。

它首先選擇了許知遠這樣一位對文化有著長年觀察的訪談者,在任何話題內都能遊刃有餘,同時也能最為敏感地察覺到這些年發生的變化。

然後,它從這樣的變化提出問題:為什麼變了?這變化帶來了什麼影響?

在這之外,它探訪不同行業的領軍人物,尋找這些離變化最近的人,讓他們說自己的變化,並由此談到時代的變化。

這,便是《十三邀》這檔節目所獨有的特點,它以人物訪談為起點,但又遠遠高出人物訪談,它訪談的,其實是人物背後的那個時代。

我們的時代毫無疑問在發生變化,從崔健、羅大佑時代那些能帶給人精神力量的偶像,再到李宇春剛剛出現時不被主流文化認可的中性風格,再到這些年中性風、小鮮肉、奶狗系成為流行文化中的主力軍,時代對偶像的觀念正在漸漸發生變化。

許知遠也注意到了這樣的變化,他表示,以羅大佑為代表的一批人身上繼承的那些家國的理想,在過去十年間幾乎消失殆盡了,然後他問李宇春,你覺得可惜嗎?

問題中,透露著他對一個黃金時代逝去的惋惜和深度觀察。

許知遠的惋惜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在現在的時代裡,消費成為了最重要的話題,為偶像慶生購置下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廣告,為pick一個小哥哥集資幾千萬,為看一次明星的照片微博打賞幾百萬,都是消費。

甚至連曾經精神領袖的一代都開始因為衰老而被消費,地鐵上的竇唯的照片,張楚、何勇不再復輝煌時代的唱腔,關於流行文化的一切都變成了可以被消費的商業化、資本化,大家樂此不疲。


在聊天接近尾聲的時候,許知遠就非常精準地總結了當下社會變化的這種特徵。

當李宇春說到她覺得偶像這個詞可能越來越薄了的時候,許知遠則表示,這是現在的一個通行現象:但是現在一切都薄了,一切都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這個詞,非常精準地揭示出了造成當下這個文化現象的癥結——消費社會。


這也讓人想到,在上一期的《十三邀》裡,許知遠採訪了張藝謀,張藝謀第一次聊起了十年前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林妙可假唱」事件。

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林妙可

他說他當時就想用林妙可的聲音,但是技術團隊一直堅持她的聲音不夠好,他們就去諮詢了國際轉播團隊,外國團隊表示換聲音沒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情景表演而不是演唱會。

但是最後,這件事情其實外國媒體並沒有說什麼,反而是最開始從中國媒體這裡出現批判的聲音,後來新聞才被國外媒體轉載,一項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道德問題的操作,卻在最後被輿論變成了一件「作假事件」。

張藝謀說他過後很是自責和後悔:這個事情放這麼大,當時我就堅持一下,就沒事了。

然後許知遠總結說,主要是中國的媒體對真實的個人,因為缺乏,所以就更渴望就會表現出來。

這其實也是愈加快速、消費化的媒體製造下的一次事件。

在如今的網絡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已經覆蓋我們生活的當下,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就是在網際網路媒介下認識世界的,碎片化、對自我的關注、快速的消費在一開始就覆蓋了他們的價值觀。

網絡時代帶來的消費體驗,對年輕一代精神世界的侵佔,或許是當下的流行文化一直在被廉價化的原因之一。逐漸成型的「養成系」產業可能是另一個原因,以前的粉絲,更多是流行文化的享受者;而現在的粉絲,成為了流行文化的消費者。

這樣的變化說不上是好是壞,但是總會令曾經追隨精神偶像的一代人唏噓,很多人甚至都還沒有注意到這種轉變,就被消費的狂熱、娛樂的快感、媚俗的愉悅俘虜了。

但我們又必須關注這種變化,至少這樣,在溫水煮青蛙的時候,我們將不至於在麻痺中死去。

而《十三邀》,就是無數觀望者中率先警醒,跳出來的那一個。


偶像練習生

已經做到了第三季的《十三邀》,其實一直以來都不太像一檔常規的訪談節目,它更多的,是讓我們跟著許知遠的視角,去挖掘現在的娛樂文化裡、現在的流行裡、當下的消費社會裡的一些問題。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非訪談」的態度,受訪者和採訪者關係才得以變成了交流與探討。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能在《十三邀》中看到一些受訪者從未在別處談及的內容的原因。

《十三邀》想要通過這些在此前不曾被提起、甚至是刻意避開不去提起的事情,去挖掘它背後時代變化的真相。


李宇春在當年的出現,無疑標誌著近年來偶像定義變化的轉折點,她成名之時不算太早也不算太晚,她在年少時候剛好感受過流行文化黃金時代的吉光片裘,又成為養成系文化潮流中走在最前面的那個人,所以她的身上便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兩個時代的氣韻,她打動粉絲的精神力量,在過去是反叛,在如今則是做自己。

在這個消費的時代裡,當年那些精神時代的幻夢已經只能在我們的記憶裡故地重遊,也未免讓曾經的追隨者產生物是人非的感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用作品打開國門成為文化裡程碑的張藝謀,新時代裡養成系偶像節點式人物的李宇春,他們兩人看起來距離很遠,但實則在「文化規則」上又是如此緊密相系。


在這個一切都強調「快」的當下,《十三邀》至少在用「慢」下來的速度,去嘗試找出這種關聯。很少有一個節目能夠如此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變化,並用這些談話、這些探討、這些爭論,甚至是對一些傷疤的挖掘,來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以免當我們走得太遠的時候回頭,才驚覺過去已經煙消雲散,而自己什麼也沒留下。


這是因為,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裡,我們總是渴望精神力量的,就像李宇春在面對許知遠所說的「偶像」一詞的定義的時候,她說:「在聊到這個詞的時候,我自己並沒有那麼肯定,但是我相信,我心裡的那個肯定還是肯定,就是我覺得(偶像)一定是會有很強烈的精神力量。」


《十三邀》便是嘗試在不同的業界代表者、時代親歷者的身上,去挖掘出這個時代因為變化而產生的一些「不肯定」,以及這個時代中,依舊還被一些人堅持著的精神力量。

它是這個時代的觀察者。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十三邀》。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蟻人打架弱爆了,但為什麼他的單人電影更好看?

9.7分!此劇一出,別的所謂神劇都要靠邊站

看到現在,我再也不能同意《如懿傳》比《延禧攻略》差

相關焦點

  • 他說出了真相,學員類型太單一了
    近日隨著《中國好聲音》的熱播,該節目也是受到了不少網友們的關注,這一季也是迎來了新任導師以及新規則,唯獨沒有改變的就是庾澄慶、那英這一對元老了。為什麼庾澄慶戰隊學員這麼少?他說出了真相,學員類型太單一了。
  • 李詠去世後為何葬身美國?妻子忍不住說出真相,原來全是他的主意
    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去世後,沒有選擇落葉歸根,而是葬身在美國,這件事情受到了很多網友的質疑,他的妻子哈文終於忍不住說出真相,原來這一切全是他自己做的決定。一九六八年李詠在新疆出生,兜兜轉轉走上了播音這條路,之後順利考入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後又考入央視,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在央視的這些年他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主持人,而他與妻子哈文之間的愛情故事更像是偶像劇一般。
  • 郭麒麟為何是「人間清醒」?當說出不談戀愛的原因,這下全明白了
    《心動的信號》這檔戀愛觀察類綜藝節目是非常受歡迎的,因為大家在素人們談戀愛的過程中是看到非常真實存在的問題,從中很多事情上也是會看到自己的影子。當然啦,除了這些之外,《心動的信號》這一季的觀察嘉賓是非常受歡迎的。
  • 真人秀到底有沒有真實的節目?做綜藝二十多年的他終於說出了真相
    真人秀到底有沒有真實的節目?做綜藝二十多年的他終於說出了真相最近這幾年,真人秀節目越來越火,從最開始的被質疑,到後面各種類型綜藝節目的全面開花也讓真人秀節目走向了巔峰。而相對於其他的節目,真人秀之所以這麼受歡迎,其實有一個原因就是真人秀讓觀眾或者粉絲似乎看到了明星真實的一面,不再是身著華服參加各種活動,說著一些非常官方的話,不再是上一些綜藝節目為了宣傳作品保持優雅討喜的形象。
  • 想要「說出正能量,唱出大情懷」的《中國新說唱》,可以向這檔節目...
    去年,《中國有嘻哈》的熱播引爆了國內的嘻哈文化浪潮,不過同時也將嘻哈文化裡的發展問題暴露的一覽無餘。在經歷了各大官媒點名批評某嘻哈藝人、嘻哈音樂大面積下架、衛視節目禁用嘻哈文化等一系列相關整改後,「嘻哈」兩個字也逐漸成為電視節目行業中避而不談的「敏感詞彙」。
  • 英媒:中國湖南「乘風破浪」打造流行文化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月8日文章,原題:馬欄山的魔力:中國湖南的電視節目為何如此受歡迎 在今夏中國熱播的電視節目中,有一檔節目名為《乘風破浪的姐姐》,30位30歲以上的女明星爭奪5個席位,以組成一個女團。觀眾觀看她們訓練、表演和共同生活。隨機挑選的500名女性為她們最喜歡的「姐姐」投票。
  •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中國湖南「乘風破浪」打造流行文化
    據環球時報消息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月8日文章,原題:馬欄山的魔力:中國湖南的電視節目為何如此受歡迎 在今夏中國熱播的電視節目中,有一檔節目名為《乘風破浪的姐姐》,30位30歲以上的女明星爭奪5個席位,以組成一個女團。
  • A站為何會沒落?B站陳睿接受採訪時用短短九字說出真相!
    作為二次元文化發源地的A站在前期可謂風光無限,除了擁有大量的忠實用戶外還產出了金坷垃、鬼畜全明星、我的滑板鞋、小蘋果等具有流行網絡文化元素的作品。只是很多人或許沒有想到,風光無限的A站有早一日卻突然沒落了下去,而曾經作為它後花園的B站卻後來居上成為了當下「二次元」領域中的領頭羊,不僅融資不斷還於2018年3月28日在美國納斯達克證交所掛牌上市。
  • 港臺懷舊情懷成兩岸三地流行文化「密碼」
    35歲的他說,這音樂喚起了自己心裡最深的情愫,帶他重回港臺歌曲流行的青蔥歲月。  適逢農曆冬至,回望即將過去的2015年,「港臺懷舊情懷」成為兩岸三地影視作品、綜藝節目不約而同的「文化密碼」。無論是電影中香港經典老歌的頻頻響起,還是臺灣王牌綜藝節目落幕引發網友懷念熱潮,不經意間,曾經烙刻在人們記憶中的老港臺流行符號「復活」了。
  • 這檔林志穎,全家露面的真人秀節目,為何不見大兒子,kimi的身影
    初識kimi小小志是在2013年的《爸爸去哪兒》的真人秀節目上,這一檔節目當年也算是幾乎火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也正是這檔節目的反響收益效果明顯,才造就了現代社會真人秀節目遍地都是的景象。通過這檔節目不管是顏值代表的張天天還是田
  • 場景化、生活化、當代化,這檔節目讓傳統文化「上新」有妙招
    除此之外,這檔文化類節目運用了許多CG特效片段,既讓觀眾更直觀地學習到新知識,比如從俯瞰的視角解讀全局的故宮,我們才知道故宮整個造型中,居然暗藏了北鬥七星;讓觀眾能夠更生動地理解文物的內容,傳神地表達動作姿態等,比如動起來變得更萌的陶俑,不停甩尾巴的牛等。
  • 罵楊超越「沒文化」的人,要被這檔節目瘋狂「打臉」了
    北京衛視從1月4日播出了一檔文化類的明星真人秀節目,叫《了不起的長城》。參與的明星有劉燁、楊超越、周深、楊迪、阮經天、黃明昊、沈南。這是一檔非常好笑,也非常漲知識、有意義的節目,它和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數明星真人秀節目最大的不同在於,是透過明星這個群體,以「玩」的形式,普及歷史文化知識,讓更多人真正了解長城。我們都知道長城是一個偉大歷史文化遺產,那麼它究竟偉大在哪裡?通過這檔節目,就可以加深了解。
  • 陳思安:在小說裡,將真相傾斜說出 | 訪談
    狂想,源自於陳思安自寫作之初的動力就是完成腦中的各種幻想,也更在於近十年來她對外部世界的一種觀察——傳統意義上的現實、科技和幻想的邊界正在日益模糊,這成為我們所處世界的最大現實。於是,陳思安迴避那些定式的「成熟」和「穩定」,她尋求每一次寫作帶來的新的刺激。
  • 竇文濤的兩檔跨年節目播出啦,陪你度過一個有文化的新年!
    在各種娛樂晚會、綜藝跨年節目的熱播的同時,一些文化類節目也開始出現。比如我這裡要為大家介紹的竇文濤的兩檔跨年節目。竇文濤被觀眾所熟知完全是因為其三人行的談話節目,且竇文濤的談話、聊天受到不少忠實觀眾的喜愛,在我看來竇文濤的談話節目主持能力,國內至今無人超越。大家自然也就知道了跨年期間的兩檔節目自然是以談話節目的形式出現的。
  • 【網絡文化】文化接近性與文化差異性: 中國出口電視節目模式的文化機制探究
    以上6方面要素的組合即是一種橫軸組合,組合的呈現效果受眾直接可見,依循的本質則是每檔電視節目模式獨有的組合公式。作為全球流行的節目類型,真人秀對於歐美受眾來說具有節目類型上的文化接近性,因此更具有親和力。
  • 撇除電影票「超低價」泡沫 讓春節檔回歸文化剛需
    你應該看這篇文章,是因為:在業界人士看來,春節觀影已成為中國人的年節休閒「剛需」之一,並不會因為多付了二三十元而影響春節觀影的熱情
  • 數據背後,這檔節目對文化綜藝的行業啟迪更值得品讀
    在諸多綜N代文化類節目中,有這樣一個「另類」。三季節目,豆瓣評分一季比一季高;第三季播前待播綜藝榜TOP1,第一期節目播出後位於視頻網站的飆升榜TOP1;由節目衍生出的各種文創產品更是受到年輕人追捧……這檔節目便是正在北京衛視及愛奇藝熱播的《上新了·故宮》第三季。
  • 金星節目為何被停播?罵成龍、懟馮小剛都不算什麼,這句話是重點
    金星節目為何被停播?,這也導致她現在的節目全都被停播了。金星從小就有著異於常人的舞蹈天賦,在18歲時就獲得過舞蹈的金獎,同時還獲得亞洲文化協會提供的全額獎學金,然後前赴紐約學習舞蹈,之後獲得過多次的國際性舞蹈大獎,之後回國發展,直接受聘於國家文化部。而金星為了更完美的舞蹈動作,在1995年接受變性手術,也是我國首位變性人。
  • 娛樂節目五花八門!這3檔欄目你看過嗎?
    現在的娛樂節目五花八門要說起現在的娛樂綜藝節目,那真的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娛樂節目那是層出不窮,而目前的綜藝節目做得也是風聲水起,很多的娛樂節目更是取得了口碑和收視的雙豐收,不過也因為娛樂節目的發達,很多節目都開始打了擦邊球,因此,近些年來被呼籲叫停的節目那也是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幾個被要求應該叫停的節目,某衛視王牌節目上榜,網友就紛紛吐槽
  • 奧普拉金球獎演講:「說出真相,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強大的工具」
    我曾無數次嘗試去解釋這個時刻對於一個坐在廉價座位上觀看的小姑娘的意義。而那一刻我的母親走進門來,剛剛打掃完別人的房子,表現出深入骨髓的疲憊。我們也知道,是他們對於揭開絕對真相的近乎貪婪的執著,阻止了我們對腐敗,不公正,受害者,秘密和謊言視而不見。此刻,當我們嘗試在這個複雜的時代中尋找方向,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珍視媒體。我確信,說出真相,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強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