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背後,這檔節目對文化綜藝的行業啟迪更值得品讀

2020-12-27 傳媒柯南001

提一個問題:一檔文化綜藝怎樣才能算真正的「爆款」?

好口碑、高收視、高播放量、豆瓣評分、微博熱搜……可能你的答案還有很多。的確,這些維度都算得上評判一檔文化綜藝成沒成、火不火的標準,也有不少節目能滿足其一其二,但還不能算真的「爆款」。

文化類綜藝自2017年開始井噴,此後的三年時間,上百檔節目百花齊放,「小切口+大主題」創作思路不斷創新,行業邊界也在不斷拓寬。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文化綜藝也和所有品類一樣,面臨著同質化嚴重、口碑高開低走、綜N代熱度斷崖式下滑等現實問題,在觀眾審美不斷更迭的快節奏市場環境下,播出幾季後還想成為「爆款」,幾乎不可能實現。

在諸多綜N代文化類節目中,有這樣一個「另類」。

三季節目,豆瓣評分一季比一季高;第三季播前待播綜藝榜TOP1,第一期節目播出後位於視頻網站的飆升榜TOP1;由節目衍生出的各種文創產品更是受到年輕人追捧……這檔節目便是正在北京衛視及愛奇藝熱播的《上新了·故宮》第三季。

在高含金量的數據背後,這檔爆款節目給文化綜藝市場乃至整個綜藝行業帶來的啟迪,值得品讀探究。

未播先熱

文化綜藝也能自帶「大IP熱度」

娛樂類綜藝愛豆明星扎堆,憑藉明星流量帶動粉絲效應和話題,未播先熱並不稀有,這是娛樂類綜藝自帶的先天優勢。

相比之下,文化類綜藝往往要依靠厚重的文化內涵慢慢沉澱,以「小火慢燉」的方式聚攏觀眾長期累積,因此各大平臺「高期待值待播榜」中,往往文化類節目很難上榜。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10月24日首播,而早在播出前很長一段時間,節目就在微博綜藝待播榜全類別佔據TOP1。

待播榜TOP1有多難?

首先,節目播出時間在競爭最為激烈的Q4季度,數據顯示在Q4季度播出的大型節目數量多達50餘檔,其中不乏各大平臺力推的S級甚至S+級;此外,微博綜藝待播榜不分品類,無論是持續領跑的音樂類節目,還是最受年輕人熱捧的競技真人秀都在其中,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能夠登上 「待播榜」TOP1。

可見「《上新了·故宮》」通過前兩季的品質積累,已然成為「大IP」,自帶熱度影響力,並擁有龐大的受眾基礎認知度。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未播先熱也在證明,文化類綜藝的「慢火熬製」也同樣讓品味者期待。尤其是有了前兩季積澱,第三季熬製出的「醇香」正是濃重時,品質決定影響,圍繞文化內核不斷創新,圈住大批死忠粉,未播先熱的期待值不亞於娛樂內容。

首播VIP版TOP1

平衡文化娛樂屬性強化粉絲黏性

不得不佩服《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勇氣,北京衛視和愛奇藝平臺同步播出,更是被愛奇藝設置為僅VIP可以觀看。

要知道,只有「頂流綜藝」或粉絲黏性極強的節目才敢只推「VIP版」,而在諸多愛奇藝自製內容同時分流的環境下,《上新了·故宮》第一期節目播出後依然能登上視頻飆升榜的 TOP1,足見其強大的粉絲黏性。

2017文化綜藝元年至今,市場看似「火熱」,但實際的播放數據卻依然遠遠低於明星真人秀。

文化節目的主要受眾往往是高知群體,但想要拿下「高流量」必然要打通其與普通受眾之間的隔閡,這就需要節目精準找到文化內核與娛樂外衣之間的平衡點,從而強化粉絲黏性,由「叫好」向「叫座」轉化。

對於文化節目而言,吸引觀眾不易,留住觀眾更難。

《上新了·故宮》之所以能夠以「VIP版」的身份登上飆升TOP1,並在之後的每期節目都持續保持前三,這與節目精準平衡文化與娛樂內容屬性密不可分。

節目定位「文化體驗之旅」,將文化節目的枯燥說教轉變為「故事體驗」,比如感受古人科舉之路、探秘乾隆秘密基地,這些內容具有很強的神秘感、沉浸感,層層深入的文化體驗感也大大提升了用戶興趣。

放眼到整個市場,《上新了·故宮》第三季能讓用戶心甘情願地「一追到底」,並在諸多平臺自製高吸睛度節目中突圍,也證明了只要找準文化和娛樂內容平衡點,文化節目同樣能夠擁有高強粉絲黏性,內容為王依然也是文化節目的「大招」。

豆瓣開分8.9

誰說文化節目綜N代一定疲軟?

綜N代近幾年持續被唱衰,這與快速更迭的市場環境、求新求異的受眾審美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對於堪稱「清流」的文化節目而言,做到第二季、第三季還能讓觀眾擁有常做常新的新鮮感就更難了,豆瓣評分一季不如一季成為常態規律。

《上新了·故宮》算是「常態中的異類」,第一季節目8.2分已經不算低,第二季又漲了0.4拿下8.6分,到了《上新了故宮3》開分直接漲到8.9分……有網友甚至開玩笑說,這節目要是做到第十季,是不是得打破豆瓣10分天花板了?

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也不難看出受眾對這檔文化綜N代節目的認可。

豆瓣註冊用戶高達5617萬,80%以上用戶生活在一二線城市,本科以上學歷用戶超過70%,不用多說大家也清楚,這些用戶在豆瓣評分的嚴苛程度,而綜N代節目又自帶「審美疲勞」低分濾鏡,想要拿下比上一季更高的分數難上加難。

傳承文化是使命,創新表達是動力。

《上新了·故宮》三季節目豆瓣評分持續走高,與節目圍繞「故宮文化」核心不斷提升的創新點有莫大關係,這就像節目中所說的那句「就算來過 100 次故宮,故宮也會給你 101 次的驚喜」一樣,不斷深挖文化內核,持續帶給受眾新鮮感,誰說節目綜N代一定會疲軟?

美蘭德藍鷹指數美譽度98.73斷層領跑

擺脫「數據孤島」爆款測評更該綜合客觀

收視率、播放量、口碑熱度、豆瓣評分都是判斷一檔節目是否能成為「爆款」的標準之一,但只看單一維度,能做到全面綜合、公正客觀嗎?

在每一個維度的評判之間,往往都存在一座「數據孤島」,即每一個領域的數據即使達到最大,依然沒辦法在數據間進行聯通、對比分析和交流。

因此,很多媒體在對影視綜藝內容進行深度剖析時,常常用到「美蘭德藍鷹綜合指數」,這個基於網媒報導、網民評議、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甚至微信公眾號曝光度等多維融合的數據當做標準,大數據客觀賦權,大z大降低人為幹擾等因素影響。

美蘭德藍鷹指數排行榜可以看到,《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節目美譽度最高達到98.73,每周節目播出時都能佔據榜單第二位,而其他排名靠前的節目也基本全部都是《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等擁有數十年粉絲基礎的常態類節目,可見這一成績單的客觀度和含金量。

可以說,藍鷹綜合指數的高低,取決於收視率、播放量、媒體報導、網民評議、短視頻傳播等多維成績,直觀表現了一檔綜藝的綜合傳播熱度,更為全面客觀。

尤其是對於文化類節目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的熱鬧場景只能證明其在掌握主要話語權群體中的熱度,「叫好不叫座」;收視播放量熱議度高卻沒有好口碑,「叫座不叫好」,綜合所有維度成績取得的客觀評分,依然能夠佔據榜單前列並持續不下滑「叫好更叫座」,或許才是一檔文化節目是否真的成為了「爆款」的證明。

微博綜藝文化品類TOP1

在年輕群體出圈是亮眼成績更是責任擔當

在剛剛公布的「微博綜藝大賞」紀實&文化類節目榜單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以451622票拿下冠軍,領先第二位15萬票。至此,《上新了·故宮》已連續三年折桂。

相比其他影視綜藝榜單設置,微博綜藝的評判標準完全尊重「民意」,即完全依靠網友投票選出。而微博用戶尤其是主動參與投票的用戶以18-35歲的年輕群體為主,這個成績往往也作為一檔節目在年輕受眾中是否出圈的評判標準之一,《上新了·故宮》能夠連續拿下「微博綜藝大賞」文化節目冠軍,也證明了其在年輕群體心中的分量。

實際上,早在2017年文化類節目元年伊始,如何用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圈粉年輕受眾就是不變的課題。尤其是在「娛樂至上」的時代,文化類節目更應當發揮其媒體責任擔當,讓年輕人樂於從中汲取文化精髓,並主動將之傳承下去。

《上新了·故宮》能夠連續三年在年輕受眾當中擁有高認可度和忠誠度,其實也如同為看似有些疲軟的文化綜藝行業打了一劑頗具鼓舞力量的強心針。

我們會發現,95後甚至00後Z世代觀眾的確愛看娛樂好玩的內容、愛追顏高藝能的愛豆,但對於有創新化年輕態表達的人文內容,他們同樣有訴求、有主動獲取的意願,並樂於在自己的圈子中傳播。

因此,能像《上新了·故宮》這樣將文化「硬知識」軟化,並用流暢輕快的方式表達,文化類節目在年輕群體中依然可以有強大綿長的生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節目對年輕人的影響不僅在觀有所感層面,還令年輕人學有所得。

三年來,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頻頻曬出考卷、試題、課堂觀影照片,涉及故宮與傳統文化的知識點,通過節目轉化為了考點,在教育工作者的用心編纂下,題目涉及各個學科:閱讀理解、政治思修、甚至有化學、英語……

我們常說教育工作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上新了·故宮》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精巧編譯轉碼,對年輕人的影響從未隨著節目的播完而停止。

有教育工作者表示,自己通過節目對故宮和傳統文化了解得更深了,也願意將這份文化厚禮化作種子,傳承給更多學生,讓祖祖輩輩為之驕傲自豪的的傳統,能夠影響更多人。

以文創產品為切口賦能文創產業

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命力

《上新了·故宮》找到了一條以國潮文創為文化產業賦能的可持續發展方式。

節目以文創產品的開發為切入點,將培養傳統文化行業後備力量,輸送設計類人才視為著力點,以故宮專業文化知識轉向大眾的文教科普影視化開發為落腳點,革新「文化×文娛×文創」的產業模式為突破點,摸索了一條清晰可行的產業鏈閉環。

節目播出至今,文創始終是一大亮點。

在文創誕生的背後,眾多高校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分組對抗,其創意與作品引得受眾稱讚連連,節目對於他們而言,是一個正式踏入社會前的「專業試煉場」,也是一個將 「所學化為所踐的第二課堂」。

可以預想到,這些青年設計力量在正式走入崗位後,會更快進入角色,而在節目中成功上新所帶來的激勵,亦能夠更好地激發他們的信心與創作欲,為大眾帶來更為驚豔的作品。

而大眾的目光隨著節目,漸漸了解故宮,掌握一個又一個「知識點」,原先只在專業研究人員口中交流的內容,變得更親民更熟悉。節目於潛移默化中起到了科普文教的作用,這不僅是節目的價值所在,亦凸顯了故宮博物院的擔當與責任。

過去人們總說文化類綜藝是小眾,但《上新了·故宮》用事實證明,文化清流也可以是文化頂流。它聯動三大層面,打通壁壘,挖掘釋放了文化價值,豐富補充了文娛內容,創新拓展了文創模式。

這條從產品開發到產業構建,從人才培養到反哺行業,從跨界聯合到引發全民期待的路子,已經成為被大眾交口稱讚,業界認可的新模式,迸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彰顯時代之光。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播出過半,高含金量數據成績已然相當亮眼。以此為鑑,我們或許也能從中窺見文化綜藝的成功之道與市場未來發展態勢,文化綜藝如何維持長青生命力?文化內核與娛樂創新怎樣平衡?年輕觀眾究竟會為怎樣的文化內容買單?文化綜藝又要如何擺脫「小眾」標籤,實現文化經濟雙贏?

相關焦點

  • 騰優發布的37檔綜藝,釋放三大行業信號
    從騰訊視頻和優酷的綜藝片單上,我們看到了當下視頻網站對於綜N代節目的兩種態度,騰訊視頻重在「取」,以熱門的綜N代IP作為基本盤,並結合社會熱門創新開闢內容新賽道,加強與用戶之間的話題粘性,強化平臺內容聲量;而優酷重在「舍」,捨棄了部分相對經典卻缺乏競爭力的內容品類,創新賽道重建綜藝生態,在多種類圈層文化的運營中投入新一輪的行業競爭。
  • 數據 | 2017年綜藝節目收視分析
    文化類節目具有廣闊的題材,涵蓋了眾多領域,並掀起了一股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潮。隨後,各大衛視紛紛推出了《漢字風雲會》《向上吧!詩詞》《閱讀·閱美》《兒行千裡》等節目,讓文化類綜藝成為「一股清流」(表2)。表2  2017年部分文化類綜藝節目播出情況
  • 上海電視節|綜藝節目:文化類依舊領跑
    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共有15檔綜藝節目入圍,縱觀此次入圍名單,文化類綜藝持續領跑,《故事裡的中國》《見字如面 第四季》《了不起的長城》《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等節目紛紛入圍,其中,《上新了·故宮》第一季,曾奪下去年白玉蘭獎的「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此番憑第二季節目再度角逐「白玉蘭」。
  • 百餘檔綜藝角逐2020下半場,網臺都有哪些節目值得期待?
    電視綜藝方面,多檔節目成績喜人,根據CSM59城收視數據顯示,上半年7檔電視綜藝平均收視率破2%,《歌手當打之年》《奔跑吧4》《極限挑戰6》《王牌對王牌5》等老牌綜藝仍舊佔據收視率榜單前列。眼下,2020年綜藝市場正式開啟下半年競爭賽道,各大平臺的重心將會放在哪裡,網臺綜藝布局究竟有何變化,又有哪些創新節目值得期待呢?
  • 百餘檔綜藝角逐2020下半場,網臺都有哪些節目值得期待?
    電視綜藝方面,多檔節目成績喜人,根據CSM59城收視數據顯示,上半年7檔電視綜藝平均收視率破2%,《歌手當打之年》《奔跑吧4》《極限挑戰6》《王牌對王牌5》等老牌綜藝仍舊佔據收視率榜單前列。網綜方面,上半年偶像選秀類綜藝表現出色,《青春有你2》《乘風破浪的姐姐》《創造營2020》三檔女團選秀節目撐足了網絡綜藝播放數據量和話題度。
  • 中國首檔打歌綜藝《中國音樂公告牌》上線,一次藝人、觀眾、音樂行業的共贏
    在今年兩檔藝人養成類綜藝贏得大眾關注之時,讀娛君就預言過打歌類綜藝將會出現,其原因在於快速孵化新人的能力已經具備,接下來就需要匹配宣傳推廣的能力,而打歌綜藝就是一種能夠集合關注度並推廣新歌的形式,因此在《中國音樂公告牌》首期,就吸引到了蔡徐坤、周潔瓊、陳粒、艾福傑尼等不同類型的音樂人登臺打歌。
  • 《一千零一夜》走紅背後的中國文化綜藝藍海
    不過,若說到效仿最成功的,還是2001年央視十套推出的電視讀書節目《子午書簡》。這檔短小精悍的節目在早期甚至精簡到只有音頻,在單一的畫面下,僅依靠朗讀聲向觀眾推薦優秀書籍,即便這樣仍然憑藉著乾貨十足的內容吸引了一大批固定觀眾。當然,隨著電視行業的不斷發展,形式單一的《子午書簡》經歷了幾次改版,仍然無法改變觀眾流失的現狀,最後還是湮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中。
  • 如何看待「清流」文化類綜藝熱播背後的行業危機?
    廣電行業江河日下,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這一波文化類綜藝熱潮在受到巨大肯定的同時,也想躲都躲不掉地被寄予了擔負起開創我國綜藝節目的多元化格局,摸索我國廣電行業的原創路徑這樣的行業重任。然而,《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到底是在什麼樣的行業環境下誕生?這些深受好評的文化類綜藝,是否真的能夠承擔起「中國原創」的重任?
  • 這檔「陰陽怪氣」的綜藝?怎麼就火得一塌糊塗
    在正式分析這檔節目之前。不管是什麼樣的綜藝節目,有背景的選手,手握資源的導師,背後的資本和節目組等等。重要的是,籤合同的時候數據擺出來了。這人有實打實的幾十萬幾百萬個粉絲關注(中國人口數量優勢)。這就是個保證,如果再信不過那就對賭,票房沒到多少就賠錢。之後數據出來了,缺的就拿錢補上去。沒錢啊,那就賣公司股份引入新冤大頭。或者,這一批的老闆拿錢走人換下一批老闆。
  • 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口碑排行榜
    回顧2017年的電視綜藝圈,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爆發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
  • 大數據說投資:國慶檔票房近37億,AI大數據帶您分析影視行業新動向
    國家電影專資辦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0月1至7日電影票房約為36.96億元,僅次於2019年的44.66億元,取得中國影史上國慶檔票房第二的成績。其中《我和我的家鄉》票房17.26億元,《姜子牙》票房13.24億元,《奪冠》票房6.10億元,位列檔期票房前三名。在國慶檔熱映電影背後,是眾多影視公司的資本大角逐。
  • 6年100檔綜藝上榜,什麼樣的節目才能入選白玉蘭獎綜藝單元?
    從2015年至今,六年來入圍的綜藝節目總數已經達到了100檔,不僅獎項的設置經歷了兩輪變化,入圍的節目也呈現出對應著行業發展趨勢的階段性特點。欄目與節目,周播與季播的合二為一我國綜藝行業從2013年起高速發展,到2015年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 6年100檔綜藝上榜,什麼樣的節目才能入選白玉蘭獎綜藝單元?
    從2015年至今,六年來入圍的綜藝節目總數已經達到了100檔,不僅獎項的設置經歷了兩輪變化,入圍的節目也呈現出對應著行業發展趨勢的階段性特點。順應這一趨勢和需求,白玉蘭獎從2015年開始設立綜藝單元,由一線從業者、電視評論研究人員、資深編輯記者等組成專業評審委員會,綜合考慮收視率、口碑、播放平臺等多重因素,為國內綜藝節目評獎。獎項設置的目的在於表彰製作精良、廣受歡迎且具有良好社會效應的綜藝節目,鼓勵創作者生產出更好的內容之餘,也能有效引導節目的發展趨勢。
  • 又一檔現象級節目,酷我音樂打造文化節目新「榜樣」
    這時候, 文化類節目就成為了一個吸聚觀眾目光的突破口。此前,已有《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高品質文化綜藝節目打開了市場,先喚醒了大家對於文化力量的渴求。最近,酷我音樂推出的一檔名為《榜樣閱讀》的音視頻節目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盛宴和人文情懷,再一次證明了文化力量對於大眾的吸引力。
  • 周杰倫新綜藝《週遊記》開播,這檔綜藝節目有哪些亮點值得期待?
    本文由明星粉絲團作者吃糖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周杰倫的新綜藝週遊記終於在萬眾矚目中開播了,這檔節目自策劃錄製以來,就受到了非常多粉絲朋友們的關注。
  • 《曉說2017》被評「最有商業價值綜藝節目」 優酷泛文化節目商業價值獲認可
    9月19日,在由中國通信學會主辦、中國電信承辦的「行業雲與大數據高峰論壇-泛娛樂大數據分論壇」上,中國電信研究院發布「綜藝節目商業價值排行榜」,優酷有四檔泛文化節目上榜TOP10名單,其中《曉說2017》的商業價值指數(BVI)遠超《奇葩說》名列榜首,被評為「最有商業價值綜藝節目」。
  • 《曉說》斬獲「最具商業價值綜藝節目」,泛文化節目迎黃金時代?
    一直以來,圍繞泛文化類綜藝商業價值的爭論始終存在。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泛文化節目到底還有多少價值?答案並不遙遠。2017年9月19日,在中國電信研究院舉辦的泛娛樂大數據論壇上,發布了關於2017上半年綜藝節目商業價值的排行榜。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一、文化融娛樂成為電視綜藝創作新命題文化類綜藝近幾年來逐漸在螢屏上嶄露頭角,據統計,2018年有超過50檔文化類綜藝亮相各大平臺。對於電視綜藝來說,文化類綜藝的選題日漸多元,層次更加豐富,內容更貼近觀眾,由此成為電視端節目創作的主要發力點。
  • 今年前三季度衛視熱播綜藝節目誰最強?讓數據說話
    2013年前三季度已經悄悄溜走,各地衛視熱播的綜藝節目卻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等綜藝選秀節目引爆網絡。雖然文無第一,但節目背後的流量數據卻能為這些綜藝節目安排座次。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哪個才是前三季度最強的綜藝節目吧!
  • 分析盤點:真實數據下的2019中國綜藝節目
    觀眾不買帳,收視、口碑慘澹,這既有老牌綜藝榮光不復,亦有新興綜藝撲得悄無聲息。到底哪款綜藝才是2019年最大贏家?能否給2020年的綜藝節目製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一、在數據放大鏡下,2019年哪個綜藝節目是真正受觀眾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