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騰雲工程"的一部分,中國航天近期完成了一項新的飛行器測試,這款飛行器就是可回收循環使用的空天飛機,它的首飛試驗取得了成功和技術性突破。這款飛行器在火箭的運輸之下,順利在太空中飛行2天後成功著陸。
"航天之父"錢學森曾經提出了一個"高超音速飛行"的概念,這種概念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研究,從而衍生出了眾多高超音速飛行武器和運輸工具。空天飛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國"騰雲工程"中的一款空天飛機,機身的設計長度達到了35米,總重量為200噸,飛行速度可以達到6馬赫,飛行高度能直達3萬米。如若在未來改裝成一款性能卓越的戰略轟炸機,2小時內飛遍全球執行打擊任務,將不再是天方夜譚。一旦成功可謂是想打哪裡就打哪裡,轟-20和其相比起來,也是稍顯遜色。
空天飛機,它的全稱叫作航空太空梭,這款飛行器結合了航空與航天技術,可謂是天地之間任意來去。
它與太空梭,在用途上幾乎是互相通用,可以在大氣層內保持高超音速狀態,以每小時16000公裡至30000公裡的速度飛行。而飛行器在30至100公裡的高空飛行時,飛行速度則將能達到25馬赫。
空天飛機以這種速度突防,目前現有的防空系統只能是"乾瞪眼",根本無法攔截。它能在航天飛行器和飛機這兩種狀態下切換。在軍事用途上,它還能執行攔截偵察,戰術轟炸等任務,在爭奪制空權上也是不落下風,可以說飛行器的用途是相當廣泛。
太空梭和空天飛機的區別在於,二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技術層級上卻是差了很大一截。空天飛機在進出太空的時候,不需要火箭助推。而太空梭卻是無法做到這樣,它得通過火箭助推方式進入太空,返回陸地時,則是先是靠自行滑翔的方式返回大氣層,最終在降落於機場。在之後經過一定的維護保養工作,方能循環往復執行航天任務。
早期太空梭在技術上,其優勢不在於多次重複進入太空,而是它能夠利用太空和大氣層高處的環境,實現高速飛行狀態,從而進一步執行洲際打擊和高超音速突防的重任。相信在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國產空天飛機的到來,必將讓世人為之驚嘆不已。
編輯:王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