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有個小鎮——溪口,近些年來,這裡遊人如織,聲名日顯。溪口確實有優美的自然風光,雪竇山青,剡溪水碧,但是這裡的獨特之處是中國近代風雲人物蔣家父子誕生於此,孫中山的墨跡,蔣介石的家書,蔣經國攜妻居住的洋樓,張學良被軟禁的寺院……這裡的一切似乎都在敘述著歷史……
在千丈巖上面,古樹參天,怪石遍地,上接雲天,下臨深淵,1927年蔣介石在此建別墅,並自題門楣「妙高臺」。
在我眼裡,溪口的確是個值得去拍照的地方,去得多了,也便有幾張不錯的照片留存下來,然而真正開始聚焦溪口卻是在認識了溪口青年書法家鄔良平之後。源於對藝術的同樣痴迷,他成了我拍攝溪口風光的嚮導。隨著四時的更替,我在這裡拍攝了一年多的時間,每拍一張,就加深一份我對溪口的了解和認識。
據說溪口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然而溪口真正引起世人的關注,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她是蔣氏父子的出生地
華夏大地,江河奔騰,湖汊縱橫,有一條九曲清溪蜿蜒流至北緯29°41′、東經121°16′時,當地人給她取了個名字叫「剡溪」,並被武山與溪南山阻夾成口,人們稱她為溪口。宋至清末,溪口屬奉化禽孝鄉,1919年才始稱溪口。
溪口鎮群山環翠,東起武嶺,西挹翠屏山,北臨雪竇山,南對溪南山,一脈剡溪橫貫西東,因而溪口也稱武嶺;又因《桃花源記》中的意境與溪口自然之趣相合,所以,也將此譽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蔣介石在《樂亭記》中說:「武嶺突起於剡溪九曲之口,獨立於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為萬山所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巋然。其獨以武嶺名者,殆取義於武德,即其地以況其所居之人耶!」不管怎麼說,溪口不再是世外桃源,她永遠地跟一個歷史風雲人物聯繫在一起。隨著蔣介石的名聲日漸顯赫,為溪口增添了許多人文景觀。
1929年蔣介石拓寬了「初極狹,才通人」的武山隘口,其上所建仿古城樓巍峨莊嚴。于右任的題字「武嶺」刻於城樓入口處的樓額上,另一面的「武嶺」兩字是蔣介石的親筆。當我穿過武嶺門,眼前豁然開朗,右側古木垂陰,樹下一條石階小徑向高處盤伸,踩著石階上行數十步就是文昌閣。1924年清明時節,蔣介石回鄉掃墓,見武山之上古木參天,樹下的樂亭卻楹棟 斜,於是出資重建。次年建成綠樹青磚、飛簷翹角的文昌閣,又稱「奎閣凌宵」。走進奎閣一絲神秘感隱約浮上心頭,空蕩蕩的房間內門廊迴環,樓梯相接。掛在牆上的蔣介石與宋美齡舊照片使我仿佛進入半個世紀前屋子主人的生活,斑駁的照片中兩位曾經顯赫一時的男女風雲人物仿佛還在當年,敏銳的目光中透露出霸氣,富態的笑容略帶奢華。懵懵懂懂中我走出文昌閣,沿著陡立的石階而下就到了小洋房。這是一幢西式三開間平頂樓房,1930年建成,房頂陽臺四周有欄杆,可乘涼賞月。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來後,與妻子蔣方良就居於此處,並寫成《旅俄報告》。1939年12月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遭日軍飛機轟炸身亡,蔣經國悲痛欲絕寫下「以血洗血」刻於碑上,此碑現存於小洋房樓下。文昌閣與小洋房都位於武山之上,一中一西相互輝映。當地人說武山之風水為二龍戲珠,所以蔣家出了兩位「大人物」。而我卻認為從兩所建築所處的位置與建築風格的不同,不難看出,蔣氏父子不同的習性與處世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