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路上,是改變世界的振臂狂呼,還是滴水穿石見微知著,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總有一些可尋的蛛絲馬跡。
七客聯創攜手青創聯,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共同挖掘青創之星,以面對面專訪的形式,為具有代表性的創業家,挖掘背後的故事,連接精準的創新資源。
本期嘉賓
張 翼
VIA公司聯合創始人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商業管理
VIA(廣州威納信息科技公司),是中國發展最快速的用戶體驗諮詢公司之一,提供網際網路產品設計/創新用戶研究/商業策略諮詢服務,主要服務金融/IT數碼家電/汽車等高科技行業,主要客戶包括:中信集團、中國平安、招商銀行,中國移動,廣汽、海爾、TCL、NUBIAd。2019年5月接受國際三大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和一普大數據投資有限公司戰略投資。
對話VIA聯合創始人張翼
採訪的下午,張翼剛剛從外地出差趕回公司。獲得戰略投資後,公司的業務增加了不少,雖然很疲憊,但聊起VIA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健談的張翼神採飛揚。
可以聊聊你的留學、工作經歷,期間有什麼影響你今後選擇的事情?
老牌發達國家的英國,環境、生活節奏都讓人覺得很舒服,英國研究生畢業後,一不小心就留在英國工作生活了快十年。讀書時,和大部分中國留學生一樣,餐館裡端過盤子洗過碗,在酒店裡疊過被子開過車門。大學畢業後,發現中國人在英國就業很不容易,就和幾個朋友自己做些小生意,從中國倒過貨,開過小餐館,自認為還算吃了些苦,流了些淚。用非誠勿擾裡葛優說的那句話,就是蹉跎中練就一身生存技能
當時在英國的各種經歷和嘗試,應該說沒太多的技術含量,也不高大上,但我很感謝那段不斷跌倒不斷爬起的經歷,它給了我很多受益匪淺的社會經驗和做人的道理。看再多的成功學也無法創業成功,創業一定需要時間去摸索和實踐。
2008年金融危機下,英國整體環境逐漸低迷,在英國的事業發展緩慢,遇到了很大的天花板。反觀國內,高速發展的經濟為年輕人創造了很多機會,加上自己周圍也發生了一些事情,父母也慢慢變老,所以我決定回國試試。
回國後,我選擇去一家大型用戶體驗諮詢公司上班。因為我的專業是商業管理,在公司做項目也算得心應手,還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大家非常愉快的在一起工作了4年。
創業的契機是什麼?
也沒什麼契機,創業應該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四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對體驗諮詢行業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和洞察。當時,因為公司做戰略轉型,我和共事多年的同事面臨將要不得不分開,各奔東西的局面。白天工作在公司跟同事相處的時間,比在家跟家人相處的時間還長,能遇到一群交心的夥伴很不容易,很不想和他們分開;而且,一起工作多年,我對他們的能力和品格也很有信心,在當時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大爆發的背景下,我們也想嘗試一把。所以,我們幾個同事決定一起建立公司。
我的想法就是我們一起出來創業,不一定要掙多少錢,但可能會比打工舒服、自由一些,起碼能跟喜歡的人能一起做項目。大家磨合了多年,彼此的性格、價值觀、做事方法等都互相認可,大家創業一直都配合得很好。
我們的運氣也挺好。2014年是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的一年,不斷增加的用戶體驗諮詢業務讓VIA快速發展,團隊也由原來的幾個創始人變成二十人團隊,再到五六十人團隊。
服務了這麼多大品牌,哪一個案例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做過的項目,有做砸的,也有成功的,但都是值得的經驗積累。
2017年的一個項目,現在回想起來,心跳還會加快。
那是一個模式創新的網際網路金融項目,需要去北京現場招標。招標時間為第二天早上9點,我們定的航班是下午2點起飛,誰想,候機時遇到暴風雨,航班一直延誤。看到後面的航班一直是被取消狀態,當時我們內心非常忐忑。如果不能準時到場,那就一點機會都沒了。
幸好,我們是最後一班機起飛,一下飛機直接打的到招標現場,匆匆忙忙講完後又馬上打的去機場趕回廣州。三小時後,飛機在白雲機場著陸,一打開手機,哇,我們中標了!這個項目很急,對方要求我們明天就進京幹活。團隊很多成員都是拖家帶口,還沒來得急跟家裡打聲招呼又得收拾行李回北京。哈哈,這幾天的心情猶如坐過山車。
因為是金融項目,團隊們在北京的六個月是完全封閉式辦公,工作人員要跟著項目走,同事們搬了五六次家。雖然很辛苦,但這項目體驗模式的創新,在服務的過程中,參與的團隊也受益匪淺。
網上說「85後是幹一行愛一行,95後是愛一行也會幹好一行。」作為95後員工的老闆,你覺得公司年輕人他們的閃光點在哪?
我們公司主要是以設計師、研究員為主,他們可能更喜歡這種舒服自由的環境。
80後應該屬於第一批獨生子女,但現在可能也有家庭的壓力了,所以他們考慮的事情更多。這兩年開始公司入職的大多是95後,他們能力很強,也不愁找工作。相對80後,我們公司的95後更隨性。「隨性」不是一個貶義詞,他們更勇敢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
以前,我不相信有代溝。現在,我覺得「6年一大溝」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比如他們看視頻喜歡打開彈幕,滿屏幕的文字划過屏幕,我一看到就煩得不行,馬上關閉彈幕。但這沒有對錯,因為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改變。
我們相信年輕人的力量。一些極具挑戰性的項目,給予他們充分發揮的空間去證明自己可以做得更好。VIA做的是網際網路產品,而95後已是當下的主要目標用戶,讓我們去想、去做,我們可能無法做出真正對95後味口的產品。
作為供數字營銷服務商,你如何看待「在大數據的思維下,人人都是冰冷的數據包」說法?而你們在用戶體驗方面是怎麼改善這個問題?
這句話是從系統內部向外看。系統內部很複雜、嚴謹且冰冷,但用戶體驗恰恰是從外向內看的,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越簡單越好。
舉例,google、百度在用戶看來就是一個搜索框,但它背後的系統很龐大,一個模塊可能就有上幾百人,無數臺機器在運行;現在很火熱的短視頻上推薦的內容都是你喜歡看的,它根據各種算法、標籤、關聯來抽取用戶的大數據,而用戶不用去弄明白為什麼。對於我們做的用戶體驗,其實就是從用戶的角度讓產品使用流程更簡單,讓用戶覺得系統很體貼。
從2014年成立,2017年獲得慧辰資訊融資,2019年獲得益普索集團旗下一普大數的戰略,威納發展如此快的優勢是什麼?未來公司有什麼新動作?
優勢有兩點。第一點,益普索一普大數是國外上市公司,在全世界超過100個國家都設有辦事處,擁有大量的優質客戶。而中國這幾年在移動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發展很快,甚至領先世界,我們希望能藉助一普大數這個國際化平臺和它全球化的資源,利用我們這些年積累的開發經驗,去國外試試,這樣多有意思。
第二點,從創業角度看,20個人的公司是比較容易管理的,50人以上的公司需要先進的管理制度和成體系的配套。一普大數有成熟的管理體系和經驗,能夠讓我們在擴大團隊的同時,更科學的完善管理和薪酬體系,這對企業成長至關重要。
益普索和一普大數一直在關注用戶體驗行業,我們雙方互相接觸的時間其實不長,雖然他們對VIA已經有了戰略投資的意向,但益普索和一普大數是國際公司,需要報批全球董事會,整個流程耗費3個月其實已經很快了。
今年5月正式戰略投資後,目前我們還在做能落地的計劃:比如剛才說到的去國外接一些同類型的項目;目前,VIA只在廣州設立了公司,今年下半年,我們計劃在北京、上海建立分公司。
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入駐七客聯創?期間在社區收穫了什麼?
一開始原因其實挺簡單的,隨著團隊人員增多,原來的辦公室坐不下了,於是就物色各種辦公室和寫字樓,無論是創意園還是CBD,都看了很多。
我們的團隊大部分都是設計師,對珠江新城高大上的商務範不感冒,喜歡自由、藝術的氛圍。後來找到了七客聯創,我記得第一次來時,電梯門一開:灑滿陽光的中庭花園,擺滿工藝品的書店櫥窗映入眼帘,旁邊的咖啡廳裡,很多年輕人在聊天、看書。這裡有很大的公共空間,氛圍溫暖,是個讓人心情放鬆的地方。
我看中的單元有很大一片天窗,下面的大白牆上「長出」自然植物和花卉,森林般的室內環境,可以緩解大家的長時間面對電腦屏幕的疲憊。
這裡也更有人情味。入駐七客社區的團隊很多都專注於網際網路這一塊,我們有很多互相合作的機會;七客定期組織許多沙龍分享,公司的小夥伴能在這裡收穫很多知識和朋友;這裡跟傳統寫字樓不一樣,例如上下電梯見到的人也會打招呼,有點像以前80、90年代的鄰居關係,而不是關了門誰都不認識誰。
創業的苦,我能吃苦,但不代表創業就是為了吃苦。我希望團隊有個好的工作環境,大家每天工作的輕鬆、開心一點,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你希望青創聯給你提供一個什麼樣的平臺?
資源、政策方面的幫助,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說過了。我希望得到對創業者更實際的幫助,比如,很多創業者開始接觸投資機構時,需要律師或很懂融資概念的人提供幫助,因為融資是很複雜的東西。我第一次接觸到投資意向書的時候,不能完全理解這是什麼意思,但它很關鍵。
希望青創聯可以有相關律師或熟悉融投資的專業的人,直接站在被投資人的角度針對性地分析,創業者很難去評估社會上各種搜索來的律師是否靠譜。找這種事務所不難,難的是讓他們清楚我的實際情況。
許多企業、創業公司很欠缺稅收方面知識,像青創聯這樣嚴謹、有一定門檻的社群,如果有長期合作的法務、稅務公司,對我們來說是真的是雪中送炭。
現在,很多境外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威納團隊裡也有不少韓國員工。從創始人角度來看,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企業來說有哪些利好?
前幾年韓國在界面設計這一塊比較領先,當時我們也跟韓國公司進行合作,所以,VIA招募了招募2名韓國優秀設計師加入團隊。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利好,我相信大型的跨國公司,民企或大型央企、國企,他們是最早最直接的感受到利好,中小企業可能最後感知。現階段,我們正在做最前期的、基礎的東西,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在之後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和幫助,我相信是有的。
結束語
無論是VIA的服務內容、公司文化還是團隊氛圍,我們都能感受到VIA帶給大家的溫暖。對話到這兒就告一段落了,相信青創之星張翼先生與眾不同的創業思維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張翼推薦書本
《用戶體驗要素》
作者:Jesse James Garrett
該書用簡潔的語言系統化地詮釋了設計、技術和商業融合是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全書共8章,包括關於用戶體驗以及為什麼它如此重要、認識這些要素、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以及要素的應用。
推薦理由:雖然這是一本舊書,講的是幾年前的網頁設計。但書裡的思想,現在還很管用,它把產品構建邏輯說清楚了。
《情境互動設計:為生活而設計》
作者:KarenHoltzblatt、Hugh Beyer
本書將情景化設計以下面三項原則作為指導,這些原則將貫穿於書本之中:為生活而設計,而不是只解決單個任務活動;沉浸在用戶的世界,以調整直覺、聚焦設計構思;團隊設計、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團隊一起合作,共同設計、已達成一致。
推薦理由:同樣是講整個UX方法體系的書,這本書相對新一些(2018年出版),喜歡新鮮感的朋友不妨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