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09年,我們的咖啡烘焙工坊即將開業的時候,有一位好友是臺灣臺中市咖啡界的老前輩,他得知我們的烘焙工坊即將開業,從臺中趕來送了我一份禮物:一本關於烘焙的書和一袋用橡膠皮筋紮好的掛耳外袋,還有一大包用拉鏈塑膠袋裝著的掛耳咖啡濾袋。他告訴我,這個東西在日本都賣瘋了,臺灣也非常火熱,勸我們來做掛耳咖啡。並詳細演示了手工製作掛耳咖啡的過程,同時列了一張必備小電器的清單。我想這就是豆叔品牌掛耳咖啡的開始吧。
從那時起,我們就在烘焙工坊使用邁赫迪Mahlkonig VTA 6作為研磨器,並改裝了一些小工具。
有兩件事情記得很清楚:一,掛耳咖啡的濾泡效果,我們摸索了很久,在研磨咖啡粉的程度上花的心思也最多,因為在我印象中當時在國內製作掛耳咖啡的廠家只有兩家日本企業,主要銷售渠道是大型商超。我們買了一些進行對比測試,經過一兩個月的磨合,我們的掛耳咖啡正式上線銷售。另一件事就是掛耳濾袋的選擇,當時臺灣前輩給的掛耳濾袋的封口處是紅色的日本文字,他告訴我這是他專門在日本定製的,是一種慢速型無紡布濾袋,直到今天,我們同這家濾袋生產廠家依然延用這個標準的無紡濾袋。
當時掛耳咖啡賣的很少,一般咖啡客也不會用,我們掛耳咖啡的定位是伴手禮。就是這個手工製作的伴手禮咖啡產品,陪伴我們走過了近5個年頭,也參加了許多線下的活動。比如我們的掛耳咖啡做過某音樂節的伴手禮,某旅行社的伴手禮,某通訊公司的伴手禮……
到了2013年,我們考慮到手工製作掛耳咖啡的弊病,開始著手購買自動掛耳生產設備(圖片中最右邊的那臺FUSO80T)就是我們當時購買的產品,它解決了手工填粉的步驟,使用這臺機器,我們也徹底告別了用手來裝咖啡粉的歷史。只不過是需要將80T製作出的掛耳濾袋裝入掛耳外袋中,並用臺式封口機充氮封口。
研磨器我們選擇了更大型的DK27,直到今天也是。因為邁赫迪的研磨咖啡粉的形狀特點,我始終覺得非常適合掛耳咖啡萃取,邁赫迪的研磨咖啡粉是粒狀,而不是片裝。
掛耳咖啡的充氮是一項非常必要的環節,如果說掛耳咖啡包裝機是一件跨時代的創新發明,那麼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環節並不是自動裝填粉內外袋一體成型,而在我看來是充氮技術對於咖啡風味的保持作用。
2017年,我們終於告別了半套設備做掛耳的時代,開始了全自動連續生產,全流程避免人手接觸,和使用氮氣罐充氮保鮮的歷史。
2020年,我們決定再增加一臺全自動掛耳包裝機,選型選的是時下速度最快的LT系列,LT掛耳包裝機雖然依然使用滑塊式體積計量方式,但是它的速度更快,之前每分鐘50片,而現在的LT每分鐘60片。在此之前,我們的咖啡粉上料還是人工爬梯子上料形式,這次我們選了兩套全自動咖啡粉上料系統。
一是配套新裝的LT,另一套是為2017年的那套掛耳咖啡機做補充。這樣,我們的兩套掛耳咖啡設備就都使用了全自動上料系統。
在充氮保鮮方面,我們一直受商用氮氣瓶供應商的限制,為了打破這個僵局,這次我們依照某藥品實驗工廠的制氮系統的設計,原封不動的上了這套制氮系統,為我們的掛耳咖啡和瓶裝咖啡製備高純度氮氣保鮮,純度為99.99%。
我們從手工製作掛耳咖啡發展到今天,整整走了十個年頭,我們親歷並見證了掛耳咖啡在中國從無人問津到漸漸熱賣的全過程。但掛耳咖啡產品的需求從藍海性質正在快速的走向紅海模式,這也不奇怪,掛耳咖啡在日本誕生的那一天起,它的真實屬性從未改變——快消品。掛耳咖啡產品的競爭是資本、產能和銷售規模的競爭,明天這片海會很紅。
另附小詩一首,特別留念:
掛耳車間喜事多,
日產新機把拳磨,
自動上料來助陣,
高純充氮風味多。
(此處應該有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