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那些事兒,今年以來想捂住耳朵不聽都很難。
這周本來是去參加一個挺傳統的金融論壇,而且講的是全球投資。可真正吸引很多人的,卻是其中一場「數字貨幣ETF及智能投顧」的演講。
演講人看起來也很大牌,95年就開始在華爾街做對衝基金,也有過自己的fund,但不知怎麼沒幹幾年就回國來加盟了一家公募基金,再過了兩年又跳出來做智能投顧,然後去年開始又開始搗鼓數字貨幣。
總之就是很會趕潮流……
大佬就是大佬,看到底下坐的全是特別高冷的西裝革履金融狗,於是一上來就說:
「你們現在有數字錢包了嗎?沒有的快點去準備!今天我演講完會給在場每個人送幣,每人1000 xxx幣(幣名就隱去吧),相當於0.5個ETH(以太坊,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幣種),價值好幾百美元哦!」
譁!瞬間會場內就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不管他講的東西如何,這個暖場技巧我給滿分。
大佬接著問,「有多少人看過一個(數字貨幣的)白皮書啊?」
稀稀拉拉幾個人舉手,我也默默舉起了手——之前國家禁止ICO的時候,我有翻過馬勒戈壁幣的白皮書……
呵呵,真不是我在罵人,這真的是一個幣的名字。
「那有幾個人看過十個以上的白皮書呢?」大佬又問。這次一共只有兩個人舉手。
大佬明顯鬆了口氣,重新換上輕快的語氣說,「哦那你們確實需要接受一些這方面的教育。不過沒關係,對你們來說很簡單的,幣圈聚會大部分人都還沒高中畢業呢。」
等……等等……幣圈聚會很多人高中都沒畢業?那他們能搞懂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嗎?
我上個月為了搞懂比特幣的機理寫文章,可是花了好幾天看資料還是雲裡霧裡啊喂!!!
大佬似乎絲毫不介意這件事情,後面還反覆提到幣圈很多同志高中沒畢業這個關鍵詞。
我想了想,這大概是想告訴我們,你看初中學歷的人都知道這個賺錢,你們這些高學歷的還落在人家背後了!
好的吧。
然後大佬就打開了他非常精美的PPT,開始跟我們講故事,啊不,講乾貨。
我逐頁點評下。
這些都是事實,倒沒什麼問題。但大佬似乎淡忘了2018年以來BTC和ETH的價格變化,前者現在腰斬到7000美元,後者現在是400美元,下跌幅度同上。
另外CBOE和CME推出比特幣期貨是沒錯,但那又如何?這些交易所都是「唯利是圖」的,能收手續費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CME還有生豬期貨呢,那是不是可以說是開啟了生豬和傳統金融的融合啊。
大佬接著擺出了一幅圖——不知為何這圖沒有放在事後提供在群裡的材料裡——那是一張金融狗都很熟悉的Efficient Frontier(有效邊界理論)圖。
簡單地說,就是預期收益和風險分別作xy軸,找到最佳組合點的「小遊戲」。
大佬笑眯眯的問,「你們知道現在數字貨幣是在這張圖的哪個象限嗎?」大家搖頭。他指了指風險為正,預期收益為負的第二象限說,「這裡。」
就當大家一臉懵逼,不知一個預期收益為負的市場到底有何值得驕傲的時候,大佬接著說,「那你們知道賭場在哪個象限嗎?」
這個我知道,賭場整體的預期收益是略微的負值,這個早有學術報告證明……等,等等……
我在網上找了個差不多的投資領域有效邊界的圖,重點是大佬在下面指的兩個點。
大佬接著點了點頭,說了一個讓人絕望的結論,「現在整體的數字貨幣市場,預期收益比賭場的負值還要低哦。所以大家必須要非常努力的將整個市場維持在一個欣欣向榮的狀態,才能吸引新的投資者進入。」
嚯。我還是第一次聽人把龐氏騙局說得如此冠冕堂皇的。
第二頁。我發現現在玩數字貨幣的人似乎都是民主的代言人,開口就是傳統金融是中心化的、是壟斷的,閉口就是數字貨幣是去中心化的、是民主的。
不過大佬說了,他在美國的那些做對衝基金的朋友,前幾年都表現不佳愁眉不展。(這個主要是因為過去幾年市場波動越來越低,市場風格過於一致,確實很難做對衝。)
不過去年轉為做數字貨幣之後都揚眉吐氣,以前開口都是今年賺了6個點還是8個點,去年改口為「我做的不太好,只翻了兩倍。」
哦,敢情讓原來賺不到大錢的傳統金融人賺了大錢,這就不是既得利益了?
最後一句更有趣——「幣是區塊鏈的最好應用」。
其他人炒幣還蓋個遮羞布,說自己看中的是區塊鏈在各行各業的偉大應用,炒幣只是支持這些業務的一種輔助行為。
這位大佬你很直接嘛……
大佬解釋說,「現在區塊鏈確實還沒有啥其他實際落地的應用,發幣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應用。」
如果一項跨時代的技術的最好應用,是用來製造一個「90%都是空氣幣」(大佬原話)的賭場,那這技術應該要涼涼。
大佬又接著闡述為什麼他覺得幣是區塊鏈最好的應用——「因為它顛覆了融資和納稅兩個重要的金融場景」。
先說融資。原來是「你先有一個成型的項目,再到處去找資金」,現在有了ICO之後,變成「你可以先融到一筆錢,再想要幹什麼」。
……????
大佬你聽說過一個詞叫「Fiduciary Duty」嗎?翻譯成中文叫受託責任或者信託責任。這詞兒一般用在資產管理領域,是指負責資產管理的受託方要對提供資金的委託方負起責任。
但因為錢是交給資產管理方去管的,他到底幹的如何,是不是在賣力的幹,委託方其實很難檢查,所以創造出這麼個詞兒,就可以創建很多規則來約束受託人,比如說業績報酬要有了收益才能提取之類的。
對於一個風投項目的投資方,需要承擔的風險更大,因為他很可能是看了一份BP和相信一個人對行業的判斷就決定投資(這叫天使投資),也可能是看了這個項目的進展覺得靠譜所以投資(這叫風險投資),但絕對!絕對!不會有風險投資人塞給一個創業者一筆錢說,沒事兒你先拿著,想好了幹嘛就拿去幹吧。
這叫慈善,不叫投資。
這不涉及到顛覆傳統金融市場,這根本就是在顛覆人性本身。
那為什麼會有ICO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投資人搶著擠著把錢塞給有大佬站臺的發幣方呢?
他們是在等著大佬「帶我裝x帶我飛」。他們根本就不關心ICO背後的項目,而關心的是什麼時候上交易所,什麼時候可以套現。
具體的案例不贅述了,網上一搜一把,但我實在不覺得這叫顛覆傳統金融的融資模式。
我只知道現在身邊考慮ICO的風投項目大多是已經快要倒掉的,想著再撈一把就走。
第二個納稅的金融場景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大佬在臺上特別得意的說,「我們去年的獎金第一次用ETH來發。以前發人民幣或者美元都要被政府扣掉一大筆稅,現在發ETH,譁~直接從一個數字錢包到另一個數字錢包,完全不存在納稅問題,多方便多好。」
老闆,這和你讓員工脖子上掛個支付寶二維碼,你挨個掃過去直接現金支付有什麼區別嗎?
哦,有區別,區別就是如果你打現金最終還是可以被稅務局查到,你用ETH就沒人查得到了。
但這不就是偷稅漏稅麼?怎麼就變成顛覆傳統金融場景了?人人都這麼幹,誰給你維持社會秩序,讓你能大搖大擺的拿著美國護照在國內走來走去啊?
這一頁要吐槽的是那個「去中心化並不意味著去中介化」。這句話讓我琢磨了好久。
比特幣之所以有劃時代的意義,就在於其核心是人人都是帳本的記錄者,不存在篡改和編造的可能性。但如果有了一個信息中介或者信用中介,交易雙方都要通過它進行交易和記錄,那他不就是可以篡改和編造的那個人嗎?這和傳統金融市場有什麼區別?
就好像現在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兩個人在上面交易比特幣,比特幣壓根就不會從一個錢包轉移到另一個錢包,只是交易所記個帳而已,只有在投資者提幣的時候才會發生貨幣的轉移。
結果你還是在指望交易所「不作惡」,根本就沒有起到去中心化的作用。
說實話,比起要接受各種監管的傳統交易所,開個數字貨幣交易所實在是太爽了。
之前我也曾經拜訪過國外幾個大的金融交易所,合規部門和風控部門足足要佔據大樓好幾層,而前兩天和一個想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哥們聊,我說你們合規風控多少人啊,他說加起來找了個首席風控官,還是個兼職。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不作惡」的交易所實在太少,網上滿天飛的都是虛假交易、竊幣潛逃甚至自己做莊家的新聞。
可能是我太古典「金融狗」了,當一個賭場裡人人都賺錢的時候,你莊家揩點油作作弊大家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可是等進入熊市,本來大家就賺不到什麼錢的時候,賭場還這麼搞,不得有人找你拼命嗎?
這張圖是整個PPT裡唯一一張不太想吐槽的,因為這個分級還挺不錯的,但我覺得藍籌幣、新興幣、問題幣、空氣幣四類差不多可以合併起來,畢竟大佬自己也說過「90%的數字貨幣都是空氣幣」。
大佬還讓我們猜,已知目前有2000多種數字貨幣,問到今年底會有多少種幣。有猜3000有猜5000的,大佬大手一擺,都不對,「年底至少有10000種幣,所以我們要做評級業務!給這些幣評級!」
好的吧。確實如果每個人可以連白皮書都沒有直接發幣,那一萬種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哦不對,現在淘寶代寫白皮書也只有幾百塊了。
說到這裡沒多久,主辦方就打斷大佬說,不好意思時間到了。
大佬有點掃興,不過臺下有人高喊了一句說好的送幣呢,大佬突然又高興了起來,和大家說,來來來我們面對面建群,密碼6666,我來發幣。
說完還嘟囔了一句,傳統金融人士和幣圈就是不一樣,在幣圈我們都是演講前先建群,沒有群有啥可以聊的?
我也默默的掏出手機來加了群,只見大佬在群裡扔出一個連結,「xxx財神送幣啦」。
打開是個得花20秒玩的接東西小遊戲,完了是個抽獎,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拿到1000個幣了,結果……
……去你的。這一塊錢人民幣我不要了。
這是一個金融🐶記錄這個大時代的個人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