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圈的一位朋友特別喜愛收集老照片。前幾日小酌,這位朋友炫了一下最近的收藏成果,這一看不要緊,竟讓不二君倒吸一口涼氣:這哪裡是老照片啊,這分明是衛輝的百年歷史啊!
不是我少見多怪,不誇張地說,這些照片有90%的衛輝人沒見過,不信一起掌掌眼!
這張照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衛輝大禮堂,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那個年代,孩子們除了上學,不用上任何補習班、特長班。下學後,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地推著自製的鐵圈滿街跑。大人們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滿足的笑容。
那時候,人們的收入差距不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一塊上海表,一輛自行車而已。
這是衛輝某公社大隊社員交公棉的場景。具體拍攝地點不詳。
當年,棉花全部摘完歸倉後,隊裡再把棉花翻曬幾天,曬乾後按任務數上交到國家的棉花庫。剩下的用軋花機把棉籽軋掉,軋掉棉籽的棉花稱為皮棉,生產隊再按各家的工份和人頭,分給各家一定數量的皮棉。
各家分到皮棉後,可以做被子、紡線,或買掉一部分,或留做兒女結婚用。
這張照片拍攝於晚清,從周圍建築分析,應該是衛輝的某個教堂。那個年代,人們的表情都很呆板,臉上很少有笑容,不知道是日子過得苦,還是害怕稀奇古怪的照相機。
美輪美奐的雕塑,典雅別致的造型,即使放到現在,這種建築風格也是出類拔萃的。這個教堂位於衛輝什麼地方,還有人記得嗎?
教堂內的場景。當年有相機的大部分是傳教士,所以這種場景的照片流傳較多。
滄桑巨變,這是衛輝的哪條街道?
這兩張照片拍攝於同一個地方,很像王家大院,難道紡織大亨王老闆曾經僱人在家紡過布?誰知道,解釋一下唄!
這又是哪一位「豪門」的家?中西合璧的建築彰顯當年的社會地位。不管那個年代,錢真是個好東西!
照片右下角的文字顯示,這是當年華新棉紡織廠的老街。不二君雖然對華新紗廠非常熟悉,但這個場景究竟是當年華新的那條街道,還真說不清。
不過,左下角電線桿旁邊的東西,看著咋恁像空調的室外機呢?誰來解釋一下,難道是穿越?
身穿的確良,腳蹬老布鞋,胸中有激情。當年的剪髮頭,是女子們的標準髮型,服裝以綠,藍,黑,灰為主。尋常百姓還穿著打補丁的衣褲,被視為艱苦樸素,備受推崇。
不管在哪個年代,法律都是不可逾越的紅線。這是當年汲縣法院法官宣判的鏡頭,十分珍貴!
八仙桌,長條凳,四個菜,兩瓶酒,就是放到現在,圖片中的男子也是一條漢子。注意左邊的宣傳畫:預防腸胃病,吃喝要乾淨!
1923年聖誕日,衛輝法文學校十二位領洗紀念攝影。領洗,是基督教的入教儀式。謂領受洗禮,成為基督教徒。
當年傳教士帶到衛輝的摩託車(也稱機動自行車)。這張照片應該拍攝於1924年之後,因為照片中的摩託車是德國的美諾品牌(Miele)。1924 年,德國美諾在比勒費爾德擴建了機動自行車生產線。
上世紀80年代,衛輝市誰家如果有一輛摩託車,絕對是NO.1。你能想到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傳教士就把摩託車帶到了衛輝。
歷經風雨留下來的王家大院,如今只剩下了王家大樓。這個中西合璧的大門,已經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扼腕長嘆,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