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期間,「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茶人三部曲》精裝修訂本讀者見面會」在上海長寧圖書館和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舉行。在見面會上,著名作家王旭烽與浙江文藝出版社總編輯王曉樂進行了精彩的對談,與大家共同分享了關於茶葉、茶人、茶事的點點滴滴。
長寧圖書館 活動現場圖
上海展覽中心 活動現場圖
王旭烽,教授,國家一級作家。出生於浙江平湖,求學於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歷史系,現為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名譽院長、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主任。曾供職中國茶葉博物館,為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王旭烽從事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數十年,其代表作《茶人三部曲》包括《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三部,是中國第一個反映茶文化的長篇小說系列,曾獲茅盾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獎項。2019年,《茶人三部曲》又入選中宣部「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
《茶人三部曲》以綠茶之都杭州的忘憂茶莊主人杭九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運變化為主線,塑造了杭天醉、趙寄客、沈綠愛、杭嘉和、楊真、杭漢、杭得荼等各具不同社會意義和藝術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堅忍負重、蕩汙滌垢、流血犧牲仍掙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氣質和風神,寄寓著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堅毅精神和爭取自由、嚮往光明的理想。這三部小說是白話史詩式的描寫,但各有其核心所在。王旭烽表示,在《南方有嘉木》中,她側重於書寫茶的文化行為;在《不夜之侯》中,她寫的是茶的貿易行為;而在第三部《築草為城》中,她想在歷史的進步和退步中,書寫「人」的超越。「茶人的精神是超越紛爭,而不是繞過紛爭。茶人是長壽的,能度過煎熬的歲月。」茶的清香、血的蒸氣、心的碰撞、愛的糾纏,在王旭烽清麗柔婉而勁力內斂的筆下交織,世紀風雲、杭城史影及華茶的興衰過程在書中盡顯。
在回顧自己的寫作經歷時,王旭烽說自己的小說中有60多個人物,但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是「茶文化」,「把它當作人來寫,當作主角來寫」。在她看來,茶文化的情理結構是通過物質融匯精神,通過肉體打通靈魂。茶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訓練方式,正如學佛必須要學會打坐一樣,「當你參與生活、改造生活、創建生活,或者被生活傷害、被生活摧殘,甚至死於生活的時候,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一個真正的作家。」茶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它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而這一進入,首先是進入茶米油鹽醬醋的生活和生產的層面;第二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審美的層面,這意味著如何度過你的時間,它不是為了活命解渴,也沒有特別實際的功能,品茶功能主要是美;第三個層面是管理層面,如茶稅、茶馬司等國家政權架構起來的;最後一個層面是哲學宗教層面的,它和儒家、佛家、道家有關。
王旭烽在見面會中提到了與西方「酒神精神」相對應的「茶神精神」,在她看來「茶神精神」主要的內涵就是《茶經》裡講的「精行儉德」。如果把「精行儉德」這四個字再小一點,再提升一下,就是一個「內斂」的「斂」字,她認為中華民族本質上不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民族。這種精神是內斂的,是保守的。這裡的「保守」不是指保守主義,也不是指封建主義,而是指在欲望橫流的世界上保持節制和理性。
王旭烽於1990年開始創作《南方有嘉木》,至今恰逢30周年,浙江文藝出版社特推出全新精裝修訂版。無論是內容,還是裝幀,這一版本都有所提升。在內容上,進行了仔細地校訂;在裝幀形式上,推出單本裝和函套裝。硬封選用和綠茶色調接近的綠色羊絨紙,燙有醒目的白色書名及綠色的小茶葉,腰封採用硫酸紙,若隱若現地呈現世紀風雲、杭城史影的韻味。函套大膽採用了反向條紋的瓦楞紙加裱紙的形式,以突出茶文化的氣質。函套內還附贈茶文化筆記本,普及關於茶葉、茶文化的小知識。
《茶人三部曲》問世以來,在評論界獲得諸多好評。著名評論家雷達曾說:「王旭烽的語言、文筆很清麗,文化氣息很濃,那種書卷氣的語言,加上杭州的方言,本身就和她描寫的茶文化的藝術氛圍非常契合,很相襯,很和諧。」對於廣大讀者而言,在某種意義上,該系列也已成為「茶文化」的代名詞,也成了很多讀者走上愛茶之路的引路石。
活動最後,王曉樂以「十年心血一杯茶」點出了王旭烽創作的態度,她說:「《茶人三部曲》以茶葉世家杭氏家族六代人的命運浮沉為主線,在100多年風雲變幻、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和歷史進程中,深刻淺畫,描繪了茶人的長幅畫卷,鉤沉了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史。整部作品,柔中有韌性,散發著茶風茶韻;字裡行間,絲絲縷縷,勾勒了茶人精神的豐富內涵和中國人的民族品性。作品問世二十多年來,常讀長銷,歷久彌新;《茶人三部曲》本身就是一杯讀來習習清風生的好茶。」
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在炎炎夏日,不妨泡一壺清新的茶,讀一讀《茶人三部曲》,走入一個具有茶人風骨的世界,相信定能品讀出人生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