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科學的魅力

2020-11-17 騰訊網

小官說電影,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經典美國科幻航天電影——《火星救援》。這兩天所謂的NASA"立掃把挑戰"突然刷爆網絡,一些用戶甚至在社交網絡上喊出了:「NASA說因為地球引力的作用,2月11日是唯一可以讓『立掃把』伎倆奏效的一天。」而這種說法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小官這裡先賣個關子,答案在文末揭曉!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部《火星救援》由執導過《銀翼殺手》《異形》系列等多部科幻片的雷德利·斯科特導演,家喻戶曉的人氣男星馬特·達蒙主演。以一名在火星遇險的太空人視角展現人類運用科學智慧,在險境中求生的精彩故事。下面請各位跟隨小官一同邁入太空,看看主角如何化解本次太空危機!

火星救援·

The Martian

2015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編劇: 德魯·高達 / 安迪·威爾

主演: 馬特·達蒙 / 傑西卡·查斯坦 / 克裡斯汀·韋格 / 傑夫·丹尼爾斯 / 麥可·佩納 / 凱特·瑪拉 / 肖恩·賓 / 塞巴斯蒂安·斯坦 / 唐納德·格洛弗

類型: 劇情 /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5-11-25(中國) / 2015-10-02(美國)

片長: 144分鐘 / 151分鐘(加長版)

又名: 火星任務(港) / 絕地救援(臺) / 火星人

火星任務突遇險情

一批正在火星進行科學研究的NASA隊員照常進行地質土壤研究,外出人員不幸遭遇了巨大的火星沙暴,同伴們前往救援,男主角馬克不幸在災難中受傷,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孤身一人未能返航

馬克幸運的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了下來,艱難的回到了大本營,緊急處理了自己受傷的腹部,暫時脫離了危險。另一方面,同行的夥伴們誤認為馬克不幸遇難,剩餘隊員返回地球。宇航局發布官方消息確認馬剋死亡。某種意義上說,馬克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接下來在火星的日子將無比艱難。

物資緊缺

經過短暫的休整,馬克利用現存設備開始記錄他在火星的生活。在此期間,他將大本營中的所剩物資進行了分類規整,制定出物資的使用分配計劃。但所剩的物資遠遠不夠支撐其長時間的生活,為了解決食物危機,他開始了極限的求生之路。

科學家的自信

面對食物的匱乏,馬克拿出了一位科學家的無比自信。事實上他本身是一位傑出的植物學家,學科知識的儲備為他在食物的」創造「上比普通人多了一份可能,這也成為了他能夠在火星上生存下來至關重要的一點。

第一顆植物發芽

說幹就幹,馬克在火星上當起了一名「農夫」,他將場地用覆膜包裹,保持溫度、溼度的適宜。終於在第54個太陽日,他發現了第一株發芽的土豆幼苗。這種幸福感無與倫比,食物緊缺的問題有所改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馬克活下去的信心。

火星活動跡象被發現

在休斯頓NASA基地裡,一位觀察員發現了火星行動基地出現了活動跡象,這也就表明先前已被確認死亡的馬克似乎奇蹟般的「活過來了」。相關部門立刻開始行動,試圖聯繫上馬克,並開始著手救援計劃的開展。

火星上的豐收

又經過了一段時間,馬克的「後花園」終於迎來了一次大豐收,純天然、無汙染在火星生長的小土豆成為了馬克盤中的美食。他選取個頭大的土豆作為食物供給,個頭小的成為複種復產的原料,形成了有效的食物供應鏈,確保了火星生存的物質基礎。

與地球取得聯繫

在這期間,馬克找到了1997年遺落在火星的衛星,成功與地球取得了聯繫。雖然該衛星陳舊本不具備溝通功能,但馬克利用攝像頭的轉動角度設計字母表,成功取得了NASA的技術援助,升級了太空車的電臺系統,成功與地球方面對話聯繫。

再遇危機

火星的自然環境極度複雜,一日馬克再遇極端天氣,不僅氧氣面罩損壞,自己精心經營的菜園也毀於一旦。這次危機對馬克造成了不小的打擊,食物又出現了緊缺的情況,能否順利獲得地球方面的救援又增添了幾分不確定性。

營救計劃展開

在中國製造的太陽神助推器的支援下,以及多位科學家對軌道、坐標等的精準計算下,火星救援計劃準備就緒。本次任務最終由馬克的前隊友們執行,他們正於太空執行其他任務,在聽到此消息之後義不容辭前往火星,接老朋友回家。

順利返航

馬克乘坐逃生艙成功離開了火星,但故障將其困在了火星與隊友飛船之間。危急之時,馬克當機立斷割開了氧氣管,藉助氧氣的推力飛至隊友身邊,本次救援任務圓滿成功。地球方面收到了信息,舉國慶祝這場奇蹟般的太空任務。

言傳身教

有幸安全返回地球之後的馬克擔任起NASA教員的職責,他將自己在火星經歷的這一切告訴了年輕的學員。希望他們也能在未來執行任務時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合理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順利完成每次的航天探索任務。

小官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對片中主人公馬克的頑強生存能力感到欽佩。能運用科學的力量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他的冷靜、堅持、創造力成為了保護自身最有效的武器。就像他在片尾所說:「這就是太空,它是不會遷就你的。」面對危機之時,我們的應對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直面困難,我們也一定能戰勝各種挑戰。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留下的懸念,其實NASA太空人阿爾文·德魯(Alvin Drew)和科學家莎拉·諾布爾(Sarah Noble)已經對 #NASA立掃把挑戰# 做出了回應。表明讓掃把立起來的基本物理學在每一天都有效,能夠做到上述情況關鍵是平衡。掃帚的重心很低,因此掃帚的主體部分,也就是掃帚毛,就能像三腳架那樣支撐良好。

當下社會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相信科學,充分享受科學帶給我們生活中的便利和樂趣;抵制謠言,人云亦云會鉗制我們自身的創造力。最後,致敬依然奮戰在一線醫療工作者們,祝願我國早日取得本次疫情戰的全面勝利!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時間:2015.11.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桃桃林林 分享到:
  • 《火星救援》影評:把科學思維置於先進技術之上
    作者:劉天亮  良好的科學素養,不僅意味著面向未來的視野,更意味著和自己的過去、歷史保持對話的能力  近期上映的《火星救援》,作為一部套路感很強的災難片,以《火星救援》為例,影片採用了絕境求生的情境設定,但對心理考驗和情感衝突毫無興趣,放過了許多展開戲劇衝突的機會,比如太空旅途上的情感糾葛、電車難題式的倫理衝突、技術思維與官僚政治的內在矛盾等,基本點到為止。因為,以科學的方式呈現科學的力量,才是這類電影的興趣所在。  儘管影片也把絕境中的樂觀當作一個賣點,但片中主角的插科打諢,和普通人理解的樂觀主義恐怕是兩個品種。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而當今不乏以太空為主題的電影作品,《火星救援》這樣的故事大綱看似單一,但其焦點可透過主角在面對困境之際,對應到社會輿論以及公部門運作的複雜關係,使得《火星救援》的故事不僅僅只是描述主角馬克在火星上求生的過程,同時也描述了地球上焦急的人們如何展開遙遠的救援行動,其旁枝故事線發展得相當精採。
  • 拯救NASA的《火星救援》
    電影《火星救援》劇照《火星救援》的作者安迪·威爾(Andy Weir)自認是個書呆子。他今年43歲,曾在美國在線(AOL)、奔邁(Palm)等公司做程式設計師,還在暴雪公司參與過遊戲《魔獸爭霸Ⅱ》的開發。安迪出生於極客之家。
  • 《火星救援》影評:一部前所未見的紀實科幻片
    文|韋其江  眾人翹盼的《火星救援》終於在25日登場,410萬元的午夜場成績讓《火星救援》不出意外地成為熱賣品。從市場走向來看,《火星救援》有望衝擊單周5億元的票房高點。值得一提的是,《火星救援》是今年進口分帳片的倒數第二部,在它之後只有一部《海綿寶寶曆險記》。作為好萊塢的扛鼎之作,在2015年總體分帳片票房慘敗給國產片的情況下,《火星救援》成了「救命稻草」。(11月27日《東北新聞網》)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擔綱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克裡斯汀·韋格等主演。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今天,書評君為大家分享一篇《火星救援》電影主創的專訪文章:導演表示「這部片子裡沒有怪物,拍起來很輕鬆耶」(😂),製片人說「NASA的人都是原著的鐵桿粉絲,所以電影還沒開拍他們就已經入夥了」(😏),馬特·達蒙說「我愛科學本身,和科學所代表的一切」(😍)……「我要用科學幹出一條生路」:科學人專訪《火星救援》
  • 《火星救援》:看地球人如何在火星生存一千天
    正如貝爺拍攝的系列紀錄片《荒野求生》被很多戶外運動愛好者作為野外生存指南一樣,由馬特•達蒙主演的年度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以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人類登陸火星前的火星生存手冊。《火星救援》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拍攝,上映一周就輕鬆登頂北美電影票房冠軍,上映後的同期票房業績與2013年的《地心引力》(5579萬美元)相當,比去年上映的《星際穿越》(4751萬美元)高出16%,並於近日正式登陸中國大陸院線。由於《火星救援》中加入了許多中國元素,可以預見上映後將在寒冷冬日掀起觀影熱潮。
  • 《火星救援》:看地球人如何火星生存一千天
    正如貝爺拍攝的系列紀錄片《荒野求生》被很多戶外運動愛好者作為野外生存指南一樣,由馬特·達蒙主演的年度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以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人類登陸火星前的火星生存手冊。《火星救援》原著中文版。譯林出版社簡體中文版《火星救援》是一部3D科幻片,英文片名為《The Martian》,中文片名則五花八門,《火星任務》、《絕地求生》、《絕地救援》、《火星人》等等。
  • 看《火星救援》中的科學與不...
    這是第一部試圖通過真實的環境來講述人類在火星上頑強奮鬥,與太空的惡劣環境作鬥爭求生存的故事。該片在風格上相當「硬科幻」,並沒有在火星上進行一些腦洞大開的設定。這部電影裡也沒有任何的腦洞元素——沒有怪物、沒有魔法、沒有納粹。當然,作為一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難免也有虛構與誇張的成分。可以肯定的是,這部電影中確實有一些科學上失誤。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的科學與不科學的地方:
  • 《火星救援》真的完爆《星際穿越》嗎?
    票房中等大師名頭叫得響,題材新鮮度不夠《火星救援》10月2日在北美公映,首周末票房5500萬美元,乃史上10月電影開局成績的第二高。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個周末,《火星救援》再次入帳3700萬美元。上映10天,耗資1.08億美元製作的《火星救援》已收回成本。
  • 妙影恆聲 | 星際拯救 刻不容緩——《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獲2015好萊塢電影獎製片人獎,獲美國國家評論會最佳導演獎。嚴蓬曾評論說:「《火星救援》不是哪個導演都能拍的,而雷德利·斯科特拍這部影片確實很適合。」同時他認為:「斯科特幾乎拍過所有類型、風格的影片,但唯獨沒有拍過喜劇。這部《火星救援》是一部特別純粹的影片,除了生存,就是靠科學來解決問題,斯科特大師真的是把原著真的拍了一遍。」作為科幻片的《火星救援》這次也是獨具匠心的將【科幻】和【科學】運用一妙,存乎一心了。
  • 《火星救援》是《地心引力》和《荒島餘生》的孩子嗎?
    本文來自豆瓣用戶大奇特的影評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並不是一部壯麗的太空史詩,它甚至不能算是科幻電影,更像是一部科學電影
  • 免費宣傳全力吆喝 《火星救援》就是NASA的火星移民計劃?
    《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是第一個登上火星的人類,因為遭遇事故,馬克一個人被留在火星。面對飛船破損、補給不足、還有火星惡劣的環境,他要獨自設法存活下來,等待來自地球的救援。然而,新片《火星救援》大熱,最興奮的不是影迷也不是發行方,而是美國宇航局(NASA)!
  • 電影《火星救援》評價如此之高?其中有幾點需要耐人深思
    科學造夢,幻想未來。科幻世界,共享精彩。哈嘍大家好,我是秋兒。科學的魅力正在於它詩一般的夢幻。從科學的角度看來,這樣的話聽起來有些痴人說夢,甚至還會被單純地認為是一種文學性質的誇張。但其實,或許理性與感性並非是完全對立的存在,而是人與宇宙共存的合理途徑。科幻,正是這樣一種雜糅著人性的溫暖與科學的冰冷的「怪物」。
  • 11月最重頭影片《火星救援》來了!
    如果你要看《火星救援》零點場那你一定要知道.
  • 《火星救援》引熱議 專家解析火星生存可能性
    自1969年阿波羅載人登月成功以來,火星就是人類的下一個目標,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籌備踏上火星之旅。近日,電影《火星救援》無疑將大家對載人火星探索任務的熱情推向高潮。電影講述的是太空人踏足火星後,面臨種種生存風險,最終獲救返回地球的故事,它被稱為「可能是目前最全的火星生存指南」,這也側面印證了這部電影不完全是脫離科學的想像產物。
  • 原創《火星救援》書評+影評
    Astronomy Forum of Böotes看《火星救援》之前我剛把原著看完。看原著之前我正在看瑪麗·羅琦的《打包去火星》。
  • 盤點與火星有關的科幻電影|火星|火星救援|布萊恩·考克斯|bbc|...
    《火星時代》詮釋了當人類幻想第一次冒險嘗試拓殖遙遠的星球時,現代的空間科學革命戲劇性地挫折和成功。《行星》預告片:這個片子讓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秒變知識達人《行星》預告片《火星救援》(The Martian,2015)提到與火星相關的影視作品
  • 《火星救援》:他竟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令火星顫抖的植物學家
    如果你發現自己穿著太空衣從火星醒來,周圍空無一人,整個星球甚至整個太空都無人回應你會怎樣?有個植物學家的做法是,那就在火星上種土豆吧,於是火星被他殖民統治了。因為一旦你在哪裡種下莊稼,就意味著你對那兒開始了殖民統治。英國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風格多變、作品題材廣泛,《火星救援》是其2015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作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 《火星救援》,溫暖的新魯濱孫故事
    電影《火星救援》劇照火星對人類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火星表面與地球表面差別不大,但溫度低溫差大,即便在夏天,氣溫也會在―153~22攝氏度之間浮動。火星的空氣中95%都是二氧化碳,呼吸會是更大的問題。土壤中缺乏種植作物所需的細菌。有水,但僅以冰的形態存在。對於人類的生存需要而言,這裡什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