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豆瓣用戶大奇特的影評
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並不是一部壯麗的太空史詩,它甚至不能算是科幻電影,更像是一部科學電影。雖然不及《地心引力》壯麗,沒有《星際穿越》催淚,但它的故事點立足於科學,靠科學來推動故事。
影片講述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太空人馬克經歷了一場惡劣的風暴後,與機組成員失聯,所有人都認定他已在任務中喪生。然而,他卻幸運般地活了下來,發現自己孤獨地身處火星。風暴過後的寧靜為觀眾展示了一個堅強的馬克,面對困境,知識的死亡才更可怕。他從未恐慌,而是樂觀的利用科學小姿勢來求生。就情節和主題而言,《火星救援》很容易拍成「生存片」的既有模式,可它並沒按套路出牌。大部分情節都集中在這個「魯濱遜」身上,他並沒有無休止地自憐和接受命運,而是有遠見地展現了睿智與樂觀。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攪盡腦汁想要營救他時,這位技術宅卻在火星自顧自「玩」的不亦樂乎,證明了火星的殘酷沒有泯滅他的個性。這是個討喜的角色,編劇和導演知道如何讓觀眾緊緊盯著銀幕。它靠不少幽默、樂觀的元素讓觀眾會心一笑,這都有別於斯科特以往冷峻、嚴肅的風格。
《火星救援》並不是一部獨角戲,它的故事延展到地球。在故事架構上,JPL的機組人員在太空,美國航天局的官員在地面,他們都與火星的馬克擁有情感互動,為緊張的局勢平添了一絲柔情。他們迫切地需要馬克生存下去,並且每個人都提供了自己獨特、有趣的視角。
中間穿插了幾段馬克定期錄製的視頻日誌,將小說中的畫外音放在視頻中表現,在某種程度上,也使故事更加立體。要看X是否能夠滿於足Y,即《地心引力》的視覺是否能夠滿足《荒島餘生》的內容,就要把這兩點都做的通透、平衡,具有說服力,那是編劇和導演的功勞。前年《地心引力》同樣講太空人被困於太空中自救,它靠的就是漂亮的長鏡頭和浩瀚的宇宙,帶給觀眾無與倫比的視覺體驗,讓觀眾置身其中。《火星救援》的過人之處在於它能把維基百科式的科學理論與小幽默結合的恰到好處,無論是物理學、植物學、數學還是化學,你一點兒都不會覺得枯燥,甚至還能覺得故事變得更加合理了。
《火星救援》的3D效果非常出色,由達瑞茲·沃斯基(Dariusz Wolski)掌鏡,這是他繼《普羅米修斯》之後再度聯手雷德利·斯科特,將鏡頭對準外太空。差不多每一幀都是一幅畫,許多視覺元素也都是標準的雷德利·斯科特式鏡頭:
《異形》/《普羅米修斯》/《火星救援》中出片名或字幕時的星球與光暈
《異形》/《火星救援》中的星球與光暈,
實際上它們都是脫胎於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普羅米修斯》/《火星救援》中的太空衣
《異形》/《火星救援》中的女性太空人
《銀翼殺手》/《火星救援》中的高樓&LED屏
反過來看,因為穿插了大量俏皮話、復古配樂和搞笑語氣,使得影片很不嚴肅。更使馬克的性格、情緒不太現實,因為你無法想像一個被困於火星這麼久的人,還能保持如此樂觀和積極的態度,這幾乎是不可信的。它的喜劇基調剝奪了戲劇張力,表現不出馬克有多想離開火星,更看不到他為尋找水源、食物和氧氣而付諸的努力。只是淺顯地看著他按部就班的決定這樣做、那樣做。後面半小時情節本應達到高潮,卻缺乏故事強度與緊迫感,因為時間線突然跳過七個月,一個循序漸進的時間框架就此被打斷。還有尾聲部分,整個地球都在幫助馬克回家。這是高唱科學技術的所向披靡、國際合作、和諧世界的理想化,絕對是政治正確的主旋律拍法。還有,每每出現中國航天局倉促的戲碼,都很跳戲。結尾部分,加入了小說中沒有的情節——馬克為年輕的宇航學院的學生言傳身教,卻沒有像《荒島餘生》那樣提及他的家庭和他返家後的生活。
雖有不足,卻已足夠精彩。喜歡這部影片的小夥伴不妨找來1964年的B級科幻片《魯濱遜太空歷險》(Robinson Crusoe on Mars)一同欣賞,那可是困在火星的鼻祖。
本文來自豆瓣用戶大大奇特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