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人類在宇宙,災難面前只有精誠合作才能成功

2020-12-27 茜水萌萌
《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於2015年11月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德魯.高達/安迪.威爾編劇,馬特.達蒙等主演,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豆瓣評分8.4分。

故事講述載人航天宇宙飛船阿瑞斯3號在火星執行任務時遇風暴將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 Matt Damon 飾)遺留在火星上。馬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火星上實現自救,以及NASA的天才們發動聰明才智完成跨越上億公裡的大救援的科幻故事。

影片在美國上映的4天前,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證據。當時更是引發觀影熱潮。觀看此部影片,似乎感覺有觀影《阿波羅13號》,《荒島求生》,《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的綜合體驗。不錯,作品融合了真實,科學,求生,科幻,植物學等元素,使作品看起來真實而科學,驚險但又不會單調,枯燥。

或許你可以把它當一部科教片看。也有觀者把它當創業片看,都好。本片摒棄了好萊塢一貫作風:煽情的,價值觀、美國精神的千篇一律……只專注於科學,探索,計算,推演,解決問題,難得的的一部實在、科學,耿直的電影。它把深奧的科學理論融合於平凡的情節之中,讓人感嘆科學的驚奇(噢,原來可以這樣)又不覺得唐突。

這部電影除卻開始星球風暴和最後援助環節外,可以說是男主撐起了一整部戲,一個人的獨角大戲。沒有一定功底,還真駕馭不了。

馬特·達蒙的演技從《星際穿越》也是有目共睹的。劇中的馬克逗比,樂觀,還自信。在劇中表演不誇張,不收斂,也就是生活中理科男,工程師,或植物學家該有的樣子,理智還小有風趣。情緒拿捏得剛剛好,既不讓人得覺得賣慘,也不使人感到煽情,從頭到尾讓觀眾覺得有點小溫情,小輕鬆,詼諧而不乏生活氣息。

馬特.達蒙

觀看整部片最大感受有三大點:

01 真實性

影片壯麗的火星景象,取景於約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地侖,最終效果由實景拍攝加計算機繪圖共同完成。該地曾是另一部火星題材電影《紅色星球》的拍攝地。所以觀看時,觀眾感受到場景的真實性,而不是大多科幻片的虛幻炫技。

劇組為求真實,在布達佩斯(匈牙利首都)拍攝,因為當地擁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攝影棚之一。 劇組真的在攝影棚內種了土豆,並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長,用於拍攝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植食物求生的場景。

至於劇中的太空衣,劇組一共製作了15件,供影片中的6位太空人穿。原版的火星太空衣過於巨大笨重,導演進行了修改,使其更實用和美觀,更貼近《普多米修斯》的太空衣。

在拍攝過程中,美國宇航NASA都給予劇組傾力相助,從太空船,火星居室,火星車,探測車,太空衣等除考慮未來設計感外,幾乎直接照搬NASA太空人的日常,比如失重狀態下太空人在船艙之間的遊弋穿梭,為家人遠程表演如何喝水的橋段,讓觀者感覺有趣而新奇,平凡而又真實。

02 科學性

這部影片又名《我在火星當農民》。在火星上種土豆可不容易。如何營造適合土豆生長的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如何改造溫室制氫制水,沒有兩刷子那是不行的。虧得他是位植物學家,工程師,要是個歌唱家,投資家該怎麼辦?男主充分發揮工程師植物學家的魁力,分析,計算,推演,解決問題,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出維繫生命561天的糧食,真心讓人佩服!這不就是一個《荒島求生》火星版再現。

觀眾質疑:返航時馬克將返航倉改裝成用防水布包裹的鐵皮籠子,這樣可行嗎?其實,火星表面的氣壓平均為600帕(0.087psi),約地球海平面氣壓100千帕(14.69psi)的0.6%。因為氣壓太低,火星上的一個「猛烈風暴」實際上相當於地球清風拂面。所以返舫倉改裝可行性也是科學家們精心計算過的。

通過影片我們了解到:

火星距離地球最遠超過4億公裡,宇航單程飛行約257天,往返需539天。如此遙遠的距離,科技通訊卻將地球和火星聯繫在一起。

火星是寒冷的,夜間溫度為零下70攝氏度。但白天,太陽能的技術仍可酣暢淋漓地發揮作用。

火星是瑰麗的,因為空氣中的塵埃落日呈藍色。

火星上引力小,大氣稀薄,4005億年都沒有人的地方,一片荒土,但地球人總試圖在上面尋找水源以及生命的痕跡。進行外太空的探索。

03 幽默風趣

影片中響起上世紀70年代的迪斯科音樂時男主的調侃;閒暇之餘,他給火星的山丘起名字,給自己封頭銜;每天對著攝像頭自我感覺良好,尤其是在他解決了種植糧食,灌溉水源和地球通訊的問題之後。

這此細節無不體現出馬克積極樂觀自信的精神面貌。在面對困難,面對生存危機時,怎樣的生活態度,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一切複雜歸於簡單:活著。

綜上所述:

馬克的演繹很成功:理智,沉穩,內斂,風趣。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科幻影片上的拿捏相當熟練。災難,驚險,科學,風趣,恰到好處地揉捏進影片中。

事實說明:人類在宇宙,災難,疾病面前只有精誠合作方可取得勝利;個人在面對危機時永不放棄,積極面對,發揮求生技能,才是賴以生存的根本。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揭深層寓意:宇宙大團結,we are 伐木累!
    總之,影片裡著重表現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而是人與自然的鬥爭:當冰冷無情的宇宙要吞噬你,你該怎麼辦才能活下來?要在冰冷無情的宇宙面前生存下來,無論是一個人還是整個地球村,都必須要有全人類的團結協作。同樣值得玩味的,是《火星救援》的結尾。在前兩年另一部講述太空遇險的科幻大片《地心引力》中,女主千辛萬苦從毫無生命氣息的外層空間——其實只是離地幾百公裡的近地軌道——逃回地球,不免給人以「宇宙太危險,還是地球好」的印象。但《火星救援》的末尾,世界卻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火星勘探。
  •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共31張     1905電影網訊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像《火星救援被困在火星的男主角馬克,依靠自己的科學知識艱難求生,並在科學的幫助下獲救,回到了地球。    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一直到剛剛上映的《火星救援》,馬特·達蒙一直在出演待拯救的人,連他自己都忍不住吐槽,被拯救的次數會不會有些太多。從劇情設置上,《火星救援》一開始就被描述為火星上的「魯濱遜漂流記」。關於一個孤獨的男人,獨自在火星艱難求生的故事。
  • 《火星救援》影評:一部前所未見的紀實科幻片
    文|韋其江  眾人翹盼的《火星救援》終於在25日登場,410萬元的午夜場成績讓《火星救援》不出意外地成為熱賣品。從市場走向來看,《火星救援》有望衝擊單周5億元的票房高點。值得一提的是,《火星救援》是今年進口分帳片的倒數第二部,在它之後只有一部《海綿寶寶曆險記》。作為好萊塢的扛鼎之作,在2015年總體分帳片票房慘敗給國產片的情況下,《火星救援》成了「救命稻草」。(11月27日《東北新聞網》)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擔綱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克裡斯汀·韋格等主演。
  • 周五電影院 丨 火星救援:星際電影盛宴
    《2001太空漫遊》是我個人認為最經典的星際題材電影,他的畫面和特效都是突破性的,對於宇宙的展示也是史無前例的,很難想像這是1968年上映的電影。《星際穿越》更是整個人類置於了風雨飄搖之地,傾覆在即。這些電影更多的都在展示宇宙的無情。確實,這部電影不像以往的星際題材電影,沒有太多的展示自然的冷酷和人類在宇宙面前的渺小。而這也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
  • 《火星救援》:致敬生命,生死救援!
    電影《火星救援》是2015年推出的一部極具科幻冒險故事的電影,該片將故事背景設計在遙遠的火星,確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看點。其根據著名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一經上映就獲得了不錯的高口碑回饋。這部作品講述了由於遭遇意外,植物學家馬克不幸與宇航團隊失聯,隻身一人迷失在火星上,面臨著飛船的損毀和面對生命能源的耗損,其憑藉著勇敢與樂觀引起了地球上航天局的注意,於是一場關於火星的生命救援行動緩緩展開。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典型的科幻與冒險系列的二合一,其不僅是當時很出色的商業片代表,也格外的貼合人們的生活,拉近了人們與科幻之間的距離。
  • 火星救援:你能想到這是一部科幻喜劇麼?
    使用迪斯科音樂,即屬於笑點設置,用以嘲笑劉易斯(傑西卡·查斯坦)老派的音樂品味。同時,也是一種影片氣氛的調節,它讓整部影片的氛圍都更輕鬆,更有趣,更好玩。即便,男主是一個被困火星的倒黴蛋。同樣有著強烈的絕望與緊張感,雖然最後獲救,但是過程卻是極其驚心動魄的。它會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絕望與無助。至於《星際穿越》,則直接把人推向災難邊緣了。
  • 《火星任務》20年了 人類仍未登陸火星
    時光網特稿 2020年6月10日,美國太空人盧克·格雷厄姆將和來自歐洲的太空人,搭乘宇宙飛船前往火星,他們經過6個月時間後會抵達目的地。  按照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人類登陸火星最樂觀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設定的就是這一年前後。各位要不等到《火星救援》上映15周年時,檢驗一下勇敢的人類有沒有真的實現目標?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導演雷利史考特在前陣子挑戰大規模場面的《出埃及記:天地王者》或是其擅長太空恐怖科幻主題的《普羅米修斯》等商業娛樂片後,回歸《火星救援》這樣的太空小品故事,反而能讓他重新聚焦於劇中角色琢磨,以及劇情收斂的卓越功力,《火星救援》可說是雷導生涯中另一部相當傑出的太空題材災難電影。
  • 盤點與火星有關的科幻電影|火星|火星救援|布萊恩·考克斯|bbc|...
    其中故事片部分將展示未來人類第一次徵服火星的場面,紀錄片部分則採訪現代科學家和發明家,有媒體將該劇比作《星際穿越》(Interstellar)與《宇宙》(Cosmos)的結合體。《火星時代》詮釋了當人類幻想第一次冒險嘗試拓殖遙遠的星球時,現代的空間科學革命戲劇性地挫折和成功。
  • 火星男孩曾預言2020世界面臨災難,中國將扮演救世主,事實太……
    火星男孩曾被傳講為神,一種自稱來自火星的外星生命.在普通百姓眼中,火星男孩擁有豐富的宇宙知識,甚至許多研究宇宙的學者也認識到這一點.關於獅身人面像的隱藏秘密,火星男孩告訴人們不要強行打開它,而要安靜地等待,時間到了,人類將自動知道開啟的方法.開放之後,人類將了解火星,地球和人類的隱藏進化,天狼星與太陽系生命之間的關係,星際導航技術,甚至是宇宙形成的秘密.此外,還將有另一個使者來臨.一切都會變得光明.
  • 《火星救援》科學的魅力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部《火星救援》由執導過《銀翼殺手》《異形》系列等多部科幻片的雷德利·斯科特導演,家喻戶曉的人氣男星馬特·達蒙主演。以一名在火星遇險的太空人視角展現人類運用科學智慧,在險境中求生的精彩故事。下面請各位跟隨小官一同邁入太空,看看主角如何化解本次太空危機!
  • 《火星救援》:看地球人如何在火星生存一千天
    正如貝爺拍攝的系列紀錄片《荒野求生》被很多戶外運動愛好者作為野外生存指南一樣,由馬特•達蒙主演的年度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以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人類登陸火星前的火星生存手冊。火星生存所需的氧氣也來自於水的分解,以電解方式分離水分子中的氧氣和氫氣,這套制氧設備已經成功用於國際空間站。氧氣釋放到空氣中用於維持生命,氫氣則進入制水循環系統。
  • 【青春劇場】奧斯卡提名電影《火星救援》:從火星到地球的經歷
    本期為「電影周」,上映科幻電影《火星救援》。《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由於一場沙塵暴,馬克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面臨著飛船損毀、想方設法回地球的故事。2016年1月,《火星救援》獲頒第73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 人類在災難面前是脆弱渺小的,災難需要警示推薦一些好看的災難片
    這些災難在給我們人類警醒,在災難面前人類是多麼的描寫,同時對於全球環境治理刻不容緩。下面推薦一些全球關於災難類型的電影,希望在觀影享受的同時能夠深深的反思。1、《2012》《2012》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故事發生在2012年12月,一家人正在度假。沒想到根據瑪雅預言,2012年的12月21日,正是世界末日,瑪雅人的日曆也到那天為止,再沒有下一頁。
  • 《火星救援》:他竟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令火星顫抖的植物學家
    在火星上種東西?太瘋狂了!但是他是個植物學家,最清楚植物如何生長,需要什麼條件。同時他又擁有很多硬核技能和知識,知道怎麼為植物創造生長條件。所以,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沒什麼不可能。「火星即將被我淵博的學識所折服。」說完豪言壯語後,他立即行動。
  • 《火星救援》這9大科技是真的-火星救援,火星,NASA,天文...
    NASA的太空人被滯留火星的科幻故事,被拍攝成《火星救援》,將於明天在中國大陸上映,本文將向你講述其中NASA的9項真實科技。數千年來,火星都處在人類想像和文化的核心位置。它的紅色外表和周而復始的亮度變化讓古人感到震驚不已。通過望遠鏡的早期觀察,一些人推測這個星球被運河網絡所覆蓋,並被該星球的居民用於運輸和商業活動。
  • 《火星救援》:看地球人如何火星生存一千天
    正如貝爺拍攝的系列紀錄片《荒野求生》被很多戶外運動愛好者作為野外生存指南一樣,由馬特·達蒙主演的年度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以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人類登陸火星前的火星生存手冊。火星生存所需的氧氣也來自於水的分解,以電解方式分離水分子中的氧氣和氫氣,這套制氧設備已經成功用於國際空間站。氧氣釋放到空氣中用於維持生命,氫氣則進入制水循環系統。
  • 吐槽《火星救援》中的科學性到底多大?
    今兒小編就吐槽下,火星救援中的科學性到底有多大?宇宙飛船的模型構建從火星軌道太空飛行器的圓環直徑和旋轉速度來看,模型的構建基本是科學的,可以確定這種設計的確能夠人工創造出一個介於火星與地球之間的重力水平的。只是這個宇宙飛船實在是太超前了——看起來既龐大又複雜而且成本也十分高昂。建造宇宙飛船不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坐在上面去看宇宙的,而是為了把來自地球的一小群專家成功送上火星的,是為了讓他們帶回能夠為火星計劃提供參考的有效數據的。
  • 《火星救援》引熱議 專家解析火星生存可能性
    自1969年阿波羅載人登月成功以來,火星就是人類的下一個目標,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籌備踏上火星之旅。近日,電影《火星救援》無疑將大家對載人火星探索任務的熱情推向高潮。電影講述的是太空人踏足火星後,面臨種種生存風險,最終獲救返回地球的故事,它被稱為「可能是目前最全的火星生存指南」,這也側面印證了這部電影不完全是脫離科學的想像產物。
  • 人類對火星的熱情,為何在今年爆發?
    不出意外的話,兩國的計劃都將為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添磚加瓦。 除了兩個大國,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國家也在今年悄然開始對火星的探索,它就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早在2020年7月19日,阿聯就發射了「希望號」(Hope probe)火星探測器。 阿聯的探測器搭載了日本的H-IIA火箭,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