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的發展史,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一是徐遲,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另一個則是何建明,中國新世紀報告文學的領軍人物,當代中國最著名的報告文學大家。徐遲與何建明在不同的階段,對報告文學的開拓、創新、發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貢獻?78歲的郭久麟老教授歷時三年,潛心研究,寫下了這篇論文。今刊發如下,邀諸君共賞。
01
徐遲是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徐遲從50年代就開始寫歌頌知識分子的報告文學《祁連山下》《火中的鳳凰》;剛剛粉碎「四人幫」,他就以敏銳的嗅覺和飽滿的熱情,寫出了一系列歌頌科學家的報告文學,成為新時期寫科學家和知識分子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報告文學作家。這些作品有寫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地質之光》,寫數學家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此兩篇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寫植物學家蔡希陶的《生命之樹常綠》,寫流體力學家周培源的《在湍流的渦旋中》,以及寫科學家紐經義、鄒承魯、汪猷等集體協作培育出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的《結晶》,和寫科學家與人民群眾興建葛洲壩水利工程的《刑天舞幹戚》(此篇獲1981—1982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等。在繼承建國以來報告文學歌頌黨和領袖,歌頌祖國和人民的傳統的基礎上,更開闢了新時期歌頌科學家、知識分子和英雄模範人物的新路。
在徐遲的這些作品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地位最重要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當時筆者正在外語學院講授寫作課,我至今都難以忘卻,《哥德巴赫猜想》帶給沉悶和壓抑了十餘年的中國高校、知識界和整個社會的科學的春風是何等的強勁,人民文學一時洛陽紙貴!《哥德巴赫猜想》把文革中被打倒在地的知識分子、科學家的正面形象送進了神聖的殿堂,對當時被顛倒的社會認知和社會風氣產生了多麼大的衝擊和影響!我們甚至可以說,徐遲的這一系列歌頌科學的報告文學作品,促進了科學的春天的到來,對於後來中央「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的號召和全民族掀起的科學技術熱潮,都起到了輿論先導的作用。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系列歌頌科學的報告文學創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蹟和巨大功勳:
首先,它們塑造了一系列優秀、傑出的科學家的真實而鮮活的形象,為我們樹立了知識分子的楷模和中華民族的榜樣。這就無情地、徹底地批判了「四人幫」誣衊知識分子為「臭老九」的錯誤輿論,讓知識分子感到了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希望,讓廣大群眾看到了知識的力量和知識分子的作用,這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思想文化的輔助的力量。
其次,它率先批判和否定了「四人幫」踐踏科學文化,迫害知識分子的罪行,否定了把鑽研科學技術和業務知識說成是走「白專道路」的謬論。作品通過陳景潤、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科學家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獻身科學的動人事跡及其為國家科學技術事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旗幟鮮明地向世界宣告:搞業務、鑽科學,就是為國爭光、為人民作貢獻的高尚、神聖之舉,就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紅」,絕不應該批判,而應該充分肯定,大力提倡。
其三,它率先提出了理解和尊重人,尤其是理解和尊重科學家與知識分子的問題。
其四,《哥德巴赫猜想》等報告文學作品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他的作品運用了全景式的描寫方法,運用了大量的生活逸事及典型細節來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切、突出、感人,富於藝術感染力;他的作品洋溢著充沛的激情和詩情畫意。徐遲本來就是著名詩人,他報告文學寫作中煥發出詩人的激情,在精美意境的創造上,在排比、對仗的使用上,在華麗絢麗的辭彩上,都顯得極其突出,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02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感動了無數的人,激勵了無數的人,其中,就有我們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報告文學大家,中國新世紀報告文學的領軍人物,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先生!
《哥德巴赫猜想》發表的時候(1978年1月),何建明還是一名解放軍戰士,朦朧的愛情激發他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而參加中越自衛反擊戰的經歷,又促使他投入了小說和散文的寫作,創作並出版了中篇散文《湘西探險記》,軍事題材小說《第二道戰壕》,長篇小說《東方毒蛇》(以後改編為電影劇本《西行囚車》被搬上銀幕)。就在他創作詩歌、散文、小說之時,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等報告文學作品深刻地影響了他!這個影響是如此巨大和強烈,以至於何建明先生說:它們改變了我的「人生基因和事業基因」,並且「引領我走上了從此沒有改變的報告文學之路。這一寫就是35年。在生命最重要、最寶貴的30多年裡,我幾乎沒有停止過一天因報告文學而活著的時間與空間;30多年裡,我幾乎沒有停止過一天與報告文學結伴而行的悲喜之情」......
40年啊!為了繼承徐遲以謳歌偉大時代為己任的報告文學事業,為了弘揚徐遲的報告文學的價值觀,為了學習徐遲充滿激情而有文採的文風,何建明跋涉了40年,從湘西的古老村落開始,走向荒野的礦山、冰天雪地、酷熱的沙漠,甚至戰火紛飛的非洲蘇丹的達爾富爾、利比亞的的黎波裏海岸......他親歷了「5·12大地震」那地動山搖、血流成河、屍體遍野的場景,他也親歷了「非典」現場人們在窒息和死亡時的那一幕幕驚恐與悲慘的場景;他還遭受過意想不到的官司、善意和惡意的諷刺打擊。這些時候,徐遲先生作為一名時代歌手的偉大精神和思想品德,都會像一種榜樣、一面旗幟一樣使他產生一種強勁的前進動力和奮進的精神。
(何建明在汶川大地震現場)
就是這樣,在40年的時間裡,何建明繼承徐遲先生的奮鬥精神,嘔心瀝血,殫精竭力,為我們創作出了《湘西探險記》《騰飛吧,蒼龍》《緝私大王》《警衛領袖風雲錄》《東方神話》《共和國告急》《恐懼無愛》《北京美女》《根本利益》《國家行動》《永遠的紅樹林》《李婉若:從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女市長》《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部長與國家》《這裡的世界最明亮》《國色重慶》《破天荒》《生命如歌》《台州農民革命風暴》《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現場紀實》《東方光芒》《我的天堂》《平凡與非凡之間》《一個男人的財富詩章》《紅牆警衛》《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天堂創造者》《他如此地愛著土地》《燃燒的中國海》《向生命施愛》《橋頭堡的濤聲》《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天歌》《三牛風波》《非典十年祭——北京保衛戰》《江邊中國》《讓大海告訴你》《心聲》《雨花臺的那片丁香》《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國繡手姚建平》《真假之間》《爆炸現場》《死亡徵戰——抗擊伊波拉》《那山,那水》等報告文學作品。
何建明像徐遲一樣,其作品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和專家的褒揚和好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和強大的教育作用。他曾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五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四次獲得徐遲報告文學獎,還獲得過國家圖書獎、人民文學獎特等獎、正泰杯全國報告文學獎、中國改革開放優秀報告文學獎等獎項。作品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八部,被譯介到十多個國家。他成為國務院批准的全國作家中唯一的勞動模範。他創造了報告文學的奇蹟,對報告文學的開拓、創新、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提升了報告文學的規模、質量和品格,把報告文學的思想藝術價值和文學審美品格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把報告文學創作的思想藝術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03
何建明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報告文學,他以一個平民兒子的樸實和赤誠,以一個人民戰士的忠勇和堅毅,以黃鐘大呂般的正音,歌頌改革開放的宏偉事業;他以疾惡如仇的正氣,揭露社會和官場的黑暗;他以披肝瀝膽的激情,謳歌時代和民族的英雄;他以慷慨激昂的豪氣,譜寫氣壯山河的時代的報告!
他的報告文學題材極其廣闊,內容非常豐富,反映面幾乎觸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初步地歸納了一下,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而且在每個方面,都有經天緯地之作。
第一,改革開放的時代主題。
這方面的作品特別多,也寫得特別好。他熱情地謳歌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及其給祖國大地帶來的巨大變化。他寫了人間新天堂蘇州在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性跨越和飛躍的發展(《我的天堂》);寫了重慶市直轄十年來波瀾壯闊、改天換地的歷史性畫卷(《國色重慶》);寫了以「中國第一農民市場」聞名於世的義烏市(《田埂上崛起的曼哈頓》);寫了《中國第一鎮》——中山市小欖鎮,小小的一個鎮,其2005年的經濟總收入達到332億元,相當於當年中國一個省的經濟收入;他還以人物為中心,寫了天下第一村華西村和農民偉人吳仁寶;寫了從乞丐到富豪的企業家歐陽祥山(《男人的美麗男人的夢》);他還寫了回顧和緬懷改革開放歷史的《破天荒》和《台州農民革命風暴》。
第二,「國家敘述」的開拓創新。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迅速崛起並日益強盛,從富起來到強起來,有了越來越高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何建明敏銳地看到了這個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和發展,並自覺地在自己的報告文學中表現出來,由此形成了他報告文學中的國家意識和國家敘述的宏大主題。《國家行動:三峽大移民》《國家——2011年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部長與國家》《破天荒》《生命第一》等,都是「國家敘述」的佳作。特別是《國家——2011年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和《那山,那水》更是優秀的代表。
《國家》記述的是2011年初利比亞撤僑事件。2011年初,利比亞政局突變,在利比亞近4萬名中國公民身陷交戰雙方的夾擊之中,生命處在十分危急的時刻。怎麼辦?在一向標榜「尊重人權」的一些西方國家遇難而退,任自己的公民身陷絕望之時,中國政府卻毅然決策、果斷出手:撤離中國公民!中國政府動用空前的力量,成功組織了大撤離的完美行動。何建明在作品中,以宏大的立意、全景式的描繪、緊張的情節、生動的人物描寫和燃燒的激情,全方位、立體地記述了這一驚心動魄、感人肺腑的重大事件,譜寫了一曲驚天動地、彰顯偉大祖國強盛形象的高亢讚歌,使我國在國際外交史上這一讓整個世界讚嘆不已的偉大行動,有了歷史性的詳盡而全面的文學記載,讓復興中的偉大祖國獲得了一個極其精彩而又永恆呈現的寶貴記載!
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強盛與發展,使我們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越來越高、越來越強,這也將使我國的精神文化最終在世界範圍內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普世意義,這也就要求我國的文學藝術的世界視野、國際水準和大國心理要越來越強大。何建明正是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在報告文學中自覺地追求一種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和與國家崛起同頻共振的創作效應,為中國廣大作家創作具有中國作風、中國風格、中國氣魄的優秀作品,更好地闖出一條「國家敘事」的創作道路,提供了標杆和示範的作用。
第三,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深度揭示。
農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突破口。何建明聚焦中國農村的改革,創作了《台州農民革命風暴》《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那山,那水》《山神》等作品。
《那山,那水》是對改革開放的最新觀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鮮明生動深湛的表現和頌揚。作者通過對餘村的採訪了解到,十幾年前,這裡曾以開礦、出賣資源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雖然老百姓發家致富了,但森林沒有了,河水與空氣汙染了,大病怪病也多了,人們的幸福指數降低了,環境越來越不適合居住了。深受其害的農民和幹部開始思考:這種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致富到底合算不合算?這種發展模式是不是可持續?能不能給老百姓帶來長久的福祉?當地幹部群眾都陷人困惑之中。就在這個時候,時任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餘村,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響亮明確地回答當地幹部群眾的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的話,振聾發聵、通俗易懂地講清楚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係,得到了幹部和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餘村的幹部群眾堅持按這個思路辦,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餘村完成了從生態嚴重破壞到生態秀美的歷史變遷。《那山,那水》是第一部直接及時生動優美地反映新時代新思想的報告文學,達到了當代生態文學書寫的最新的時代高度。
何建明很有政治敏感,很有思想,他在《那山,那水》的寫作中,開放思維,拓展視野,從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提出「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聯想到黨史上的兩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在茨坪小村,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鄧小平支持安徽鳳陽小崗村包產到戶。這三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對應著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的歷史進程。何建明這種深廣的歷史意識和敏銳的思想見解,豐富了《那山,那水》的思想視域,更加凸顯了餘村模式所具有的重要「時代意義」。
第四,城市變革發展的熱情讚歌。
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創作中,有相當部分寫城市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和城市歷史風貌的傑作。這種作品是很難寫好的。但是,何建明以他宏大的氣魄、廣闊的視野、精巧的構思、豐富的素材和生動靈活的文筆,把一座座城市的歷史和現實,成就和輝煌,人物和故事,立體地、流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在《我的天堂》中,不但讓我們看到了湖光山色、小橋流水、精巧園林、吳儂軟語的婉約、明媚的蘇州,更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大舞臺上橫空出世的一個嶄新的蘇州,看到了發生了猶如神話般天翻地覆的巨變的蘇州。作者讓我們看到了蘇州昨天和今天,蘇州人「鋼的堅硬與水的柔性」,看到了常熟縣一個鄉村的「小裁縫」高德康,在不長的時間內,成功地創造出幾乎可以媲美「皮爾·卡丹」的名牌服裝———「波司登」;沙洲縣長江村的鬱全和帶領村民開辦社隊企業,「借梯上樓,藉資生財,借船出海,借腹生子」,發展成為規模很大的「長江潤發集團」;常熟的李橋村書記杜根根立志修一條連接縣城的公路,引資辦廠,辦起了「申大工業開發區」......
在《國色重慶》中,作家傾訴了他對重慶猶如「一個遊子對故鄉的那種牽掛」,寫出了重慶的特色:作家寫出重慶「是一個江與山鑄造的城市」,「長江和嘉陵江在你腳下永不停息地奔騰,鑄造出你剛強的靈性和獨特的氣質」;「蒼莽雄險的巴山與峽江兩岸的絕壁峭崖,鑄就你雕塑般的骨骼和俊美」。作家寫出了重慶「你是一個到處散落和播種神話的城市。巴山夜雨下的每一個傳說,都可以令世人傳唱千載;巫山神女的豔羨與愛怨,只是其中一個關於人性與愛情如何得以充分張揚的美麗傳說而已」。何建明的《國色重慶》讓重慶和全國各地的讀者愛不釋手,讓重慶的本土作家羨慕敬佩不已!
第五,對教育改革的深刻反思。
教育,對於一個國家、民族,甚至一個家庭和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而嚴肅的問題,它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一個國家民族和一個家庭及個人的興盛榮辱聯繫在一起。因此,何建明創作出版的有關教育的三部曲《落淚是金》《中國高考報告》《恐懼無愛》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歡迎,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落淚是金》是一部反映當代在校貧困大學生問題的報告文學。何建明通過大量的採訪,用細膩的筆觸真實記錄了貧困大學生求學之路的艱辛和困難,揭示了在貧困中掙扎的貧困大學生的經歷和命運。讀來字字泣血,發人深省。
《中國高考報告》揭示了圍繞高考活動而出現的許多社會現象及存在的不少弊端,對中國現實的教育方式和考試現狀進行了深入認真的梳理、剖析和評判,並對應試教育模式和素質教育方式進行了多方探討。因為高考已經是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今後的就業和社會地位的重要問題,所以,此書剛一面世,就在社會上、讀者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並掀動了中國教育改革的又一輪呼聲。《落淚是金》的出版震動了教育部,並影響了國務院的決策,國家隨後陸續出臺了一些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政策。
第六,災難現場的迅捷報告。
《北京保衛戰》《生命第一》《爆炸現場》等報告文學作品,都是對災難現場的及時報告和反映。它們顯示了何建明報告文學的重要特點和重要成就。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朝全旗幟鮮明地稱何建明是「偉大」的報告文學作家。他說他之所以稱何建明「偉大」,是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業精神、創作態度和創作成就的高度肯定。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都不能在國家的災難和民族的苦難面前閉上眼睛。何建明更不會在國家大災難、民族大苦難面前無所作為。在2003年非典襲擊北京之時,何建明勇敢地走進了全民「抗非」偉大戰役的北京指揮中心,走進了同「非典」激戰的第一線,在那兒感受著戰鬥烽火與生命至愛,而後寫出了《北京保衛戰》。而在汶川大地震的災難發生之後,何建明更是立即趕赴現場,以後又多次去到現場,深入採訪,奉獻出《生命第一》的佳作!在《生命第一》中,何建明以他對災區的幾次深入採訪,真實地、血淋淋地記下了汶川大地震的慘烈場景和搶救遇難鄉親、安葬遇難遺體的悲悽情景;歌頌了巨大災難來臨時解放軍官兵和幹部群眾捨生忘死、拯救親人,捨棄小我、擁抱大我的人間大愛;表現了作家對人的生命崇高的審美觀照;表現了作家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張揚生命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作家通過戰士們搶救傷員,安葬死者遺體,深刻而富有哲理地宣告:「高尚的生命是永遠不會滅亡的。」何建明通過《生命第一》這部書,向我們傳達了他在大災大難面前,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的更加深沉而精湛的哲理的和審美的思考。
2015年,天津港發生「8.12」特大爆炸事故,2015年10月,何建明在主持「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時說,他正在採寫天津大爆炸的報告文學,我聽了不禁想:他怎麼選了這個硬骨頭來啃?怎麼選了這麼敏感而尖銳的題材來寫呀!可是,不到半年,我就讀到了《爆炸現場》這部新作。我不能不佩服何建明在題材選擇上的氣魄、膽略和才華了!
《爆炸現場》給我的第一個深刻感觸是它強烈的現場感及現場震撼力。
《爆炸現場》給我的第二個深刻感觸是作家對英雄群像的生動描繪和對他們心靈的深入挖掘,奏響了社會主義時代英雄的悲壯頌歌。
《爆炸現場》給我的第三個深刻感觸是作家在寫作時灌注著濃重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使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和藝術感染力。
第七,表現知識分子,歌頌科學家。
何建明還寫了一些表現中國航天航空事業和歌頌科學家的報告文學作品。
他同天泉合作的《天歌》,以及2018年出版的《驚天動地的「兩彈」元勳》,就生動地展示了中國人在航天道路上的雄健步伐及航天事業上取得的偉大成就,頌揚了錢學森、王淦昌等科學家的巨大功勳。
《科學家的名利場》寫了一位為地質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卻被歷史風雲掩蓋了的著名科學家的故事,讓人感慨系之。
何建明還寫了幾篇短篇報告文學作品。《永遠的紅樹林》是短篇報告文學表現重大題材的經典之作。作品以具體的情節和翔實的事例,寫出了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梁言順在極其重要的「低代價經濟增長」理論上艱苦的探索歷程,展現了青年學者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讓總書記感動的人》歌頌了胸懷大局,執著追求,將生命默默奉獻給軍事檔案事業的一位檔案專家,歌頌了他獻身使命、忠誠事業的崇高精神風範。《冀東大發現》刻畫了冀東油田的總經理、勘探專家周海民,他在逆境中艱難前行,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執著地探索,最終發現了儲量達20億噸的南堡油田。
第八,精雕細刻的短篇佳作。
何建明不僅是大題材、大製作、大手筆的大師,也是短篇報告文學的聖手。
他反映經濟體制改革的短篇報告文學,意在及時反映社會現實,反映時代政治、經濟改革的步伐,樹立經濟改革中的樣板模範。比如《燃燒的中國海》寫中海油如何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靠科技進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橋頭堡的濤聲》寫連雲港在王建華書記的帶領下踐行科學發展觀所取得的巨大成績;《讓大海告訴你》用一個個生態環境優美的工業園區和一座座如詩如畫的濱海新城,反映了遼寧省環渤海經濟帶的巨大變化,抒寫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他的歌頌各行業先進典型的《冀東大發現》《花王楊鐵順的故事》《北方大港人》《國風右玉》《國繡手姚建平》等短篇報告文學也寫得極為成功。
04
何建明是當前中國文壇中創作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分量最重、獲獎最多、質量很高,又最有影響力的報告文學作家。有人說:把他的報告文學排列起來,簡直就構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的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繼承了徐遲的報告文學的優良傳統,又在新的歷史機遇和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推陳出新,取得了更大的成績。其思想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宏大敘事與史詩風格。
習總書記說:「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所進行的奮鬥,推動我國社會發生了全方位變革,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面對這史詩般的變化,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
作為一個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開始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一開始就站在比較高的思想政治層面來審視社會和時代,抓住最能反映人心的事件和時代的閃光點,選擇時代的重大題材抒寫;而且他又胸懷全局,視野宏闊,升發聯想,上下左右,古今中外,高屋建瓴,縱橫捭合,因而形成了他宏大敘事與史詩風格。
比如寫《國色重慶》,作家就從歷史寫到當代,從孫中山、毛澤東等高層領導寫到市級領導寫到底層群,從三峽移民寫到重慶直轄,從重慶的國企的起死回生寫到民企蓬勃發展,從重慶的美女寫到重慶的火鍋,從三峽的絕美風光寫到中國的第一橋都......讓人不能不敬佩何建明的大胸懷、大氣魄、大手筆、大手腕,不能不敬佩何建明搜集資料的巨細無遺,立意構思的天馬行空,安排結構的縱橫捭合,行文用詞的瀟灑放達,抒情議論的收放自如。
第二,題材選擇與主題提煉。
報告文學是在近現代激烈動蕩的時代風雲中從新聞發展出來的以直接反映時代生活與表現時代精神為己任的文體,特別強調題材的重大與時代意義的深廣,注重主題的開拓與深化。何建明深明此意,非常重視報告文學作家的「精神擔當」和「時代擔當」,注意選擇重大題材進行「宏大敘述」「國家敘事」,以反映民族的傳統精神,時代的本質特徵,歷史的前進方向。比如,表現農村改革,他選擇華西第一村,選擇吳仁寶,站在新的時代高度,表現了在新的歷史時代,共產黨如何帶領農民搞社會主義、如何實現農村的現代化等重大而敏感的時代問題,使他的創作具有高度的思想價值與重大的社會意義。
何建明說:我覺得一個作家特別是一個報告文學作家,創作觀非常重要,就是你選擇的題材是否符合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在飛速地發展,我們的立足點、價值觀、價值取向,是不是跟著時代同步走,這非常重要......他還說:我比較喜歡創作一種大的題材,氣勢磅礴的題材以及那種富有激情的特點的那種人物,因此我選材大部分都是這類的。
第三,哲理高度、思想深度與審美強度的有機結合。
其一,哲理高度。何建明對報告文學的創作有非常高明而清醒的認識。他說:「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名中國的當代作家,我們的頭等使命和責任,就是去書寫當代社會中最有進步意義和思想價值的作品。」作為一個矢志從事報告文學創作的作家,何建明深知哲學的重要,因此他專修了哲學專業。哲學研究生的學歷提高了他的哲學素養,提高了他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看待事物、分析題材的能力和水平;加之他平時又注重學習領會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中央一系列的政策理論;這些,就使得何建明的創作具有超過一般作家的哲理高度和思想深度。何建明的哲理思維,使他有很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的報告文學總能選擇有關國家、人民、時代、社會的主題,能圍繞改革、開放、發展、和諧等重大題材展開,使他能準確把握黨性、民心、良心三者的關係,能很好的掌握歌頌和揭露,讚揚和批評的辨證關係,並對作品中人物精神世界作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和哲學的觀照,從而塑造具有時代特徵的文學形象。
比如在《根本利益》之中,作者既寫了十多個腐敗、陰暗事例,暴露了農村各級政權機關中存在的許多嚴重問題;同時又宣傳和歌頌了一位中紀委確定的典型,一個真正為農民群眾著想的「青天大老爺」;即是說,《根本利益》既包括了歌頌光明又不只限於歌頌,既包括了批判黑暗又不只限於批判,而是從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刻剖析、探討並揭示了當今中國政權與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農村的政治現實和民主法制等問題,挖掘和提煉出了新的時代主題,並深入揭示了黨群關係的重要性,探討了執政的共產黨如何轉變思想,改變作風,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就使這部作品無論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超越了以往同類題材的作品。
再如在《生命第一》中,他超越了對汶川大地震的報導和描述,而以哲學的視野尋找人生價值,尋求生命意義,啟發讀者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其二,思想深度。何建明又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報告文學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會對生活有自己的發現,都會在思考中找到思想的閃光點,而且他的作品思想總能佔據時代的制高點。
《忠誠與背叛》就是一部有著哲理高度和思想深度的優秀報告文學。在這部作品中,何建明以哲學的視野和思想的利刃,思索和剖析著忠誠與背叛兩者之間更深層次的內容,回答忠誠與背叛的歷史的、現實的意義。他的思想的筆觸走進了這兩者的精神世界,對他們做哲理的審視。何建明在這部著作中,努力尋找共產黨人忠誠的根脈,以便讓這忠誠的根脈,一代一代地傳承在千千萬萬共產黨人的根脈裡;何建明還在這段慘痛的歷史中,揭露背叛者卑鄙的靈魂、醜惡的嘴臉,拷問他們骯髒的心靈,尋找他們從人變為狗的醜惡而卑劣的路徑。作者尖銳地指出,忠誠與背叛的關鍵是信仰:忠誠信仰者,寧死不屈;背叛信仰者,投敵變節。歷史是無情的,抉擇是嚴酷的,來不得絲毫含糊。這就賦予了作品以哲理高度和思想深度。
其三,審美強度。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意蘊,而且還有高度的文學性、優美的藝術性,並且這三者還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作品瑰麗的藝術魅力和蓬勃躍動的生命活力。
多年來,何建明孜孜以求,努力探索「以優美的文體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
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大多數是寫重大題材,篇幅長、體量大、內容豐贍、素材龐雜,極難寫好。這首先要求作家要有對作品整體的宏觀掌控能力,要求作家有很高的構思、立意和組織結構能力。筆者以為,何建明在這方面有超乎多數作家的把控和組織能力,善於站在相當的時代和思想高度,從全局運籌和謀劃作品的總體規模、表達樣式、總體框架、突出特點,然後再精心營構作品的內在結構,使其既能完美服務於主題表達的需要,又能全面地、主次分明地、線索清晰地表現出描寫對象的全部內容,從而表現出事物本身的內在聯繫和客觀規律,體現出嚴謹、自然、完整、統一的美學特徵。
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富於文學的魅力,充盈著激情和詩意,哲理和思想。很多人稱讚《那山,那水》是何建明報告文學中語言最美的一部作品,是對新時代生態思想的詩美闡釋。作者以「天上人間,餘村在中間」「農家樂,樂壞了春林和春花」「流金的小溪」「一根竹子半爿天」「一片葉,一個神」「請你一起詩意地棲息在此」等清新的標題,不但從餘村的山水園林、竹海茶山寫到餘村的文化藝術、娛樂休閒等各個方面,對餘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做了全景式的展示,而且還寫出了餘村人民「比山、比水更美的」心靈,寫出了一個立體有厚度的、可感而美麗的餘村。
在40年的報告文學創作中,何建明自覺地繼承和發揚了徐遲的「謳歌偉大時代為己任」的「偉大精神和思想品德」,他深入採訪,精心構思,傾心撰寫,熱情謳歌改革開放的偉大壯舉和輝煌成就,創作出數十部報告文學巨作;他的報告文學作品,拓展了報告文學的題材、主題、思想、美學、藝術、規模和體式,在視野廣度、精神力度、思想高度、歷史厚度、美學高度、藝術魅力和文學境界等方面,都達到了當代報告文學的高峰地位,把報告文學的政治品格、思想價值和美學品格引領到一個新的高度,進一步發展和提升了報告文學在全社會和文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使中國報告文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40年來,何建明以其豐碩的、影響巨大的報告文學創作重振了報告文學雄風,恢復並發揚了報告文學文體的活力與輝煌。而何建明,也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代報告文學的領軍人物。
(原文刊載於《民辦高等教育研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