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你往何處去?》二十六集:怎樣堅定所信(上)

2021-02-08 神州團契


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神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翰一書五章十三節


我每天收到許多信,寫信的人說,他們已做了基督徒,但對能否度基督徒的生活,仍難免心存疑慮。其中許多是真正相信了的人,他們說並沒有得到做基督徒的那份喜樂和保證,他們還未懂到做基督徒的基本真理。聖經雖然說過,「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許多人仍是猶疑。


讓我先把接受基督的過程綜述一下。我們已經講過悔改、相信和重生的意義,現在的問題是,這過程是不是已真正在我身上發生?要怎樣才能確定?許多和我交談過的人,曾經悔改、相信並重生,但總沒有那種堅定的把握,確信自己已完全改變。


讓我們重溫一下前面幾章已講過的事:第一,做基督徒是一個人生命中驚險的歷程,可能平安無事,一直都未察覺到就經歷一個個轉變的高潮。我不是說做基督徒象受教育,要經歷不斷的教育才成功。幾年前,有位偉大的布道家說:「我們要好好訓練年輕人學習基督化的生活,不讓他們有接觸非基督徒的生活的機會」。現代宗教的理論多從此前題出發;很可能太多的宗教訓練反使人失去了成為基督徒應有的經驗。換句話說,他們的內心沒有經歷改變。


上世紀末,哲學界巨擘史塔伯克教授曾研究基督教會工作者,發現大都來自生命有過更新經歷的人中。他又發現,凡是清楚知道得救意義的人,大都來自鄉間;他們的童年幾乎沒有經歷什麼嚴格規劃的宗教訓練。


我不是批評宗教訓練,而是要大家提防使用宗教教育不當會有的危險。不可以把宗教訓練代替個人必須經歷的重生的經驗。


前面提到過的猶太人的官尼哥底母,是當時最虔敬的一個人。但耶穌對他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三3)。尼哥底母儘管宗教知識十分豐富,卻不能用以代替心靈的重生。我們這個世代的人,無論敬虔,並沒有進步到可以超過尼哥底母的地步。


住在繭裡的那條難看的幼蟲,生長過程和變化幾乎難於察覺。儘管在繭內的變化十分緩慢,可是那驚人的一刻來到時,幼蟲會破繭而出,成為美麗蝴蝶。那無聲無息的幾十天的成長過程當然很重要,但幼蟲必須擺脫醜陋的舊殼,經歷一場掙扎,才能取得美麗的新生命。


的確有許多基督徒,記不起也說不出到底是在什麼時候接受了基督,是在什麼時刻讓基督住在他心裡;但是他們的信心和生命所起的變化,有意無意中正在見證他們已經歸向了基督。不論是否記得,那一刻總在那裡;他們跨過了那道出死入生的界線。


在我們信仰之旅中,很可能都有過懷疑的時刻,不能確定是否真已得救。摩西登西乃山,從天父手中接受寫有律法的兩塊石版時,那時候在山下的以色列人,因為好些日子見不到他,開始焦急,終至起了疑心,彼此說:「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什麼事」(出卅二1)。他們心裡有了疑惑,慌慌不定,結果離開上主。


這種可怕的疑慮困擾許多人。追溯起因,可說是由於誤解了基督徒信仰的經驗,不知道這種經驗的性質;有的人了解錯誤,反去尋求聖經並沒有要我們去得到的東西。


新約聖經提到信心時,有三百多個地方是和一個人的得救並提的;不並提的地方更多,雖未明言,也可以看出和得救有關。《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十一6)。


說自己已經是基督徒的人,有許多仍心存疑慮。都是把「信心」和「感情」混為一談的結果。


信心必須有一個標的物。換言之,我們若相信,必須有一個相信的對象在;這對象也許可以稱之為「事實」。這裡有三個名詞:「事實」、「信心」和「感情」,你思考時須依此次序,不可顛倒,不可增減,才能指示迷津,幫你走出疑惑的迷宮,能夠有信心又有喜樂地說:「我知道所信的是誰」(提後一12)。



一個人能得救脫離罪,是因本身的信心,相信了聖經所清楚說明的基督的福音。這福音驟眼看去好象很武斷,很教條,很狹隘,但你終會明白,這是唯一的出路。事實上,你無他途可循。聖經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3—4)。聖經說,我們只要憑信心接受這客觀的事實,便能得救。基督在世作工固然是事實,他的十字架也是事實,他的墳墓和他的復活都是事實。


不存在的事,不能因相信變為存在。福音所傳講的事不是因為有人相信才存在。耶穌復活後只剩下一個空的墳墓,這是事實,不是因為有一小群忠心的門徒相信的結果。信心是先須有事實為依據;人天生要先有一個標的物才能相信。


聖經不要求我們信不可信的事,而是要我們相信有根有據的歷史事實,相信比一切歷史更真實的事實。聖經要我們相信,主基督為罪和罪人所完成的救贖大功,在一切肯把自己交託給他的人身上都有效。信靠基督,把自己永遠得救的盼望寄託給他,不是捕風捉影,而是有事實作基礎的;我們的信靠是有事實根據的。



緊接著「事實」而來的是「信心」。要是沒有可信的東西,信心無從產生。信心必須有個目的物。基督信仰的目的物是基督。信心不只是在頭腦上同意基督所說關於他自己的話,而且涉及到意志。信心是一種意志的決斷,要求採取行動。我們若真相信,便會在生活中實行。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信心是將自己完全交託,接受基督所說的一切關於他自己的話。信心是承認自己的罪,轉向基督。我們不是靠五官的感覺來認識基督,而是靠第六感:這個第六感就是相信,是上主已經給了我們,而且人人都有的。


相關焦點

  • 有聲讀物:《人啊,你往何處去?》第一集:作者序
    播音:小凱/後期:利未人啊!你往何處去?嬰兒一出生,死亡的陰影便跟著他。不安、焦慮驅使人開始大尋找,找尋出路。人間的哲學和人造的神祗,全不管用。人要脫離死的黑暗深谷進到有陽光的自由天地,只有一條路。你,幫助你一步一步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重享正義和平,呼吸快樂與自由。刀會打成犁頭,小孩要牽引獅子,不再有死亡。
  • 一個愛的故事 ——《你往何處去》讀後感
    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雖然並不知道作者的信仰,但他所著的《你往何處去》,卻詳細地描述了早期基督教的興起,和古羅馬暴君尼祿的覆滅。1905年,這部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後來又被翻拍電影,影響頗深。《你往何處去》講述了一位羅馬將領,維尼襲斯,在愛情中遇到艱難,並最終與心上人終成眷屬的故事。維尼襲斯養傷時,偶然遇見了一位美貌的黎吉亞族女子,他與女子一見鍾情,便開始想方設法地追求黎吉亞。
  • 生命之光︱《人啊你往何處去?》38 和平在望
    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將繼續為您分享的是葛培理牧師所著《人啊,你往何處去!》一書中第十九章:和平在望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示錄第廿一章四節我們在本書以前各章中,探討過了人與上帝恢復和好的意義。我們現在已明白做基督徒的真義,以及要得到平安與幸福須付出的代價。
  • 生命之光︱《人啊,你往何處去?》第七集:上帝是誰?(中)
    第一:聖經告訴我們,上主是個靈。耶穌自己在敘加雅各的井旁告訴撒馬利亞的婦人說:「上主是個靈」(約四24)。    要是你聽見「靈」這個字,你會有什麼印象呢?是不是象一團氣從空中飄過?會不會是鬼故事中所講的那種幽靈?或者只是一種無形無影的東西。耶穌說「上主就是靈」這句話的時候,指的是不是這些東西呢?
  • 《美國諜夢》:你往何處去
    電視劇則給予了觀眾一個窗口,透過這個點去看看生活在那個場景下的每一個小人物,觀察個體的生活局部,和他們一起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間諜這份工作所帶來的沉重壓力負擔。太難了,太難了,真的是堅持不下去了。我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替男女主人公這麼感嘆。
  • 你在何處,我們所戀慕的明天?
    你在何處,我們所戀慕的明天? 不論老少,貧富,衰弱或強健, 我們總是透過歡樂,透過憂煩, 無止休地尋覓你的笑顏—— 但是在你的位置上,啊,可憐, 找到的總是我們所逃避的,今天。
  • 中國,你往何處去? - 力哥說理財
    02力哥多次說過,我是個右派,從洛克到奧威爾,從哈耶克到王小波,這些人對我的影響雖然不像耶穌、蘇軾那麼大,但依然影響深遠。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奧派自由主義經濟學集大成者只不過我是非常理性的,堅定走改良主義路線的溫和右派,也就是中間偏右。
  • 《可疑的身份》:餘秀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去往何處
    《可疑的身份》:餘秀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去往何處靈魂追問,第一個問題,總是,我是誰?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我是我呀,其實這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你到底是誰,難道是一個名字嗎,是一個地域嗎,是一個國籍嗎,當問題的維度越來越多,你突然發現,你並不知道你是誰。人生一世,弄不清楚自己是誰的人,不計其數,有的人苦苦追問,我是誰,我在幹什麼?
  • 線上讀書會|西方何以至今日,又將往何處去?
    在這顆擁有億萬年生命的行星上,曾經生活過數代不同種類的生物,它是如何維持自然界的平衡的?人類的行為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錯誤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怎樣的後果?我們要如何保護這個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周五晚,我們將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生態學博士何鑫的帶領下,了解這顆藍色星球上的「自然平衡之道」。
  • 我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
    世世上每一個人,都擁有一樣獨一無二的寶貝,那就是自己。      東西方都在流傳著泥土造人的故事,這大約是人類起源的最早回答。許多人看看自己的肉身,再看看周圍的環境,心想,這個肉身怎麼能與泥土一樣呢?那泥土多骯髒啊!現代科學把人送上天空,送上月球,人沒有看到天國,也沒有看到月宮。於是許多人在想,原來泥土造人真是神話啊,還是達爾文講的對,人是猴子進化的。
  • 北流這款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歷經千年,現該往何處去
    比賽前,選手試吹喃哆血。在田間地頭,你會見到一些村民在勞作之餘,會拿出一個像笛子似的竹管,用嘴含住一端,鼓動著腮幫子,一手指放在另一端的小孔上,時而按住,時而放開,就發出一種「喃哆血,喃哆血,喃喃哆血」有點讓人好笑的聲音來。當你們見到這種發出奇怪聲音的竹管,是不是覺得納悶:這是什麼東西呢?
  • 人想往上走,主動去這些「圈子」,別信「不合群」法則
    有時候,你不成功不是因為你沒能力,而是你總不肯放下手段從小事入手。你在這個社會圈,就要學會去走進不同的圈子。人想往上走,主動去這些「圈子」,別信「不合群」法則。資源圈通常來說就是客戶圈,尤其有些剛入職的小萌新,一直覺得那些客戶可能和你沒關係,你去了也不見得可以說上話。因為自己的沒地位可能讓你不想去無聊地待一晚上。其實,聰明的人總是那些時刻準備著的人。
  • 二十六種人不許出家
    3、佛教最早的出家人以釋迦牟尼出家為佛教徒出家的起始,直到現在仍然以出家眾為佛教教團的核心。據《修行本起經》卷下〈出家品〉、《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等記載:「釋尊於半夜明星出時,令車匿備愛馬犍陟,騎馬出城,至閒靜處下馬,脫寶冠瓔珞等與車匿,又取利劍剃除鬚髮,現出家相,後往跋伽婆仙人處問道。故凡欲出家者,先起善法欲,次從師剃除鬚髮,著袈裟,受戒為法,是名正出家。」
  • 生命信息集 受浸(2)受浸的意義
    不錯,正如聖經記載,當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在祂旁邊有兩個強盜,其中一個承認自己的罪,就責備那個譏笑主的人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又對主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二十三40-43)有些臨終信主的人雖沒有受浸,但依然是得救的。
  • 一封抗戰飛行員寫給戀人的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那是一本封面全新、側頁燙金的《聖經》,扉頁上寫著:「邦媛妹妹:祝福你那可愛的前途光明,使你永遠活在快樂的園裡……」那句「祝福你那可愛的前途光明」,長久地溫暖和熨帖著齊邦媛的心。這些年來,張大飛把給齊邦媛的信,寫成了家書。
  •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後人,都去往何處?現狀如何
    不過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黨敗落之後,便去往臺灣,從此不再踏入大陸半步。那麼「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後人,都去往了何處?現狀如何呢?蔣家後人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和養子蔣緯國,早些年都已去世,從此蔣家在政權上的統治也退出歷史的舞臺。蔣家的後人,尤其是蔣經國的後代,有五子一女,他們分別都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蔣經國的大女兒蔣孝章,是個中俄混血,當年出生在俄國。
  • 【今日祈禱】你所信從的不是人,人都是軟弱、不足、有限的!
    感謝給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感謝禰給我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讓我們知道我們在世是寄居是客旅,我們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鹽;感謝給我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我們知道榮耀禰名是人生的意義,為禰而活是活著的使命,討禰喜悅是生活的目的。
  • 【朝聖:你往何處去】 之十 同行
    這是一個理智和意志上的挑戰,但最重要的,它是意識上認可並嚮往朝聖的表達。就像昨天晚上,當藝娜修女說要和我們一起徒步來洋奎的時候,好多人都持懷疑甚至根本就是反對的態度,認為她不可能能走下來那麼遠。當然大家都是對她的關心,但這主要的是身體上的關心,而忽略了她心靈上的渴求:朝聖。所以,當最後她說,如果不是兩個神父徒步朝聖去那裡的話,她自己一輩子都不可能一個人走著去洋奎或者別的地方朝聖。
  • 暴力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
    在傳統的西部片中,故事介紹的也往往是以傳奇牛仔為代表的正義與邪惡力量之間的交鋒,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人的民族性格與精神傾向。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之前所參演的賞金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就是這種理想化的體現。
  • 人面不知何處去?
    朋友阿佑這些年總是四處飛來飛去參加音樂節,因為廣州總吸引不來音樂節,所以只好像候鳥一樣去追逐「春天」。我似乎被放逐到了「寧古塔」,再也走不出「天之盡頭」這個地方。或許有疫情的原因,或許真的交通不便,以前每個周末我們都會江南遊,到後花園蘇州,到鄰居杭州,到一個不知名的古鎮上聽著評彈喝著桃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