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女歌手全程拿反話筒唱歌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被網友笑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假唱。沒想到,居然真的有了後來者。
2月22日晚,歌手薩頂頂在CCTV15音樂頻道播出的「2016星光璀璨-元宵節晚會」上演唱了一首《大名頂頂》。這一唱便成了熱門,不過並非歌曲動聽,而是她唱歌時把話筒拿反了,網友調侃「將假唱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薩頂頂回應:別罵了,下次演得更精細些
在網上流傳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大名頂頂》開口第一句,薩頂頂就露餡了。前奏完畢,鏡頭從遠景轉為近景,可以清楚地看到薩頂頂對著話筒尾部唱歌,而「白雲蒼蒼」的歌唱聲仍是清晰地傳了出來。薩頂頂快速反應將話筒轉回正面,但她臉上能明顯地看到尷尬的笑容。
網友們立即炸開了鍋,「假唱的最高境界」、「話筒收音不錯」、「真是敬業的演員」、「360度旋轉假唱」等調侃紛紛出爐。不過,和很多歌手被曝假唱後裝失蹤、找藉口或者堅決不承認不同,薩頂頂在微博上用自黑的形式回應化解尷尬:「別罵了,下次演得精細一些,大家消消氣。」
演出商解密:非營業性演出假唱不受處罰
各種晚會上的假唱被頻頻曝出,為何假唱現象如此之多?湖南資深演出商蘇先生表示,國家文化部門對假唱監控非常嚴格,對於專業歌手來說,只有嗓子真的不行,合約又不能延期的情況下,才會用假唱的方式。而對於影視演員客串唱歌來說,就沒辦法了。蘇先生說,演員參加商業活動,說話聊天還行,非得唱歌,蘇先生開玩笑說一些人實在唱得太難聽了,「他們畢竟不是專業歌手,只好唱歌期間放伴奏帶,歌曲結束之後,再打開話筒跟觀眾打招呼修飾掩蓋一下。」
此前文化部已公布《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禁止假唱,演員或演出團體在營業性演出中出現「假唱」、「假演奏」等行為將受到處罰,嚴重者將可能被吊銷執照。不過細則中規定的是「營業性演出」,例如大型售票演唱會就屬於該範圍內,但送票或觀賞性的電視節目不屬於這一範圍,假唱現象還是頻頻出現。蘇先生直言,現在演出商在這類合同中不會寫明歌手必須真唱,「合約一般只會言明要唱幾首歌,用伴奏還是現場樂隊等。」
避免假唱 歌手做足幕後功夫
歌手演出不像在KTV,開個伴奏就好,音響、耳麥等舞臺各方面都決定了演出效果。
蘇先生回憶,一次某歌手的商演,主辦方竟然沒有準備好耳麥,「沒有耳麥,歌手就聽不清伴奏,會嚴重影響現場發揮。」蘇先生說,歌手一開始堅決不願意沒耳麥的情況演唱,也不願意假唱,「因為有合同,她最後也沒辦法。只好聽得清楚的就唱,聽不清楚的就用和臺下觀眾喊話互動的方式掩飾過去。」
除了耳麥不能出錯,蘇先生透露,一些唱高音的歌手會提前錄好一個版本,真人唱歌搭配混響伴奏,「高音歌手或者唱跳歌手,很容易破音走音,真聲和混響同步唱,可以避免這些狀況被觀眾聽到。」
網友支招辨別真假唱
有網友總結了三種假唱類型,一是放CD原版對口型,這種屬於造假都偷懶的不入流假唱最為常見;二是提前在錄音棚裡錄一版,錄完再模擬演出環境進行後期處理,正式演唱時對口型,這屬於高仿假唱;三是彩排時在演出現場真唱並就地進行收音,正式演唱時對口型,這就屬於專業人士都難以分辨的終極假唱了,僅見於春晚。
既然有假唱,就有專門盯著假唱不放的細心網友,與網友們交流識別真假唱的方法。對於如何辨別真假唱,「打假唱鬥士」們就有自己的一套經驗,比如流傳甚廣的「打假秘籍」就祭出六招來分辨假唱,分別是看口型、聽區別、聽音質、聽印象、聽聲場、看大局。還有網友總結了10種假唱的類型,以供人們分辨,分別是遮擋嘴巴型、不離話筒型、不敢互動型、轉移視線型、狂歌勁舞型、返老還童型、全場仿真型、打造品牌型、偷梁換柱型、保證效果型。如果有興趣,不妨上網搜一下這些方法的詳細介紹,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打開封閉小區就是「拆牆運動」?住建部回應
看到BBC最新搞的《中國新年》,中國網友懵了…
不看小心吃大虧!車子轉讓、離婚分房產...這些有了新解釋
(綜合紅網、金羊網、新浪微博)
主 編丨楊鴻光 編 輯丨李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