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集體翻車,公演現場竟然上演假唱,口碑爆棚的浪姐遭遇風評危機。
7月25日,浪姐假唱一事登上了微博熱搜。
有網友指出浪姐公演現場中姐姐們出狀況的細節。
比如說張含韻在唱歌時對延遲,而張雨琦也在第二次公演的時候明明話筒離嘴很遠,但是觀眾聽到的她的聲音很清晰。
在節目中姐姐們又唱又跳十分賣力,很多觀眾都被她們出色的舞姿吸引,還沒有注意到唱歌這樣一個細節。
但是有一句話叫做紙包不住火,如果真的是假唱有心的網友就能發現。
不過也有在現場的觀眾指出,姐姐們在表演現場都是真唱,節目組為了效果所以在放出視頻的時候替換了音軌。
這個音軌就是姐姐們提前錄好的歌曲原聲。
畢竟大部分姐姐都不是專業的歌手,為了能給觀眾帶來好的欣賞效果所以才用這樣的方式。
雖然這樣的解釋勉強能夠讓人接受,但是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如果是你,你能夠接受假唱嗎?
01
追溯假唱的源頭,其實早在19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開始,就已經有了假唱。
在當時那個年代,收音設備都比較落後,那個時候全國人民都守著電視看春晚。
所以春晚總導演郎昆為了保證春晚的節目效果,採用假唱。
這樣看來我們可以將假唱比喻成善意的謊言,加上一開始的初衷是為了呈現好的視覺效果,當時受限制的因素有很多。
後來慢慢地假唱被搬到了檯面上,有不少歌手明星濫用假唱。
說到底假唱本來就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這就好比考試找槍手作弊。
通過作假來獲取自身利益,原本就是建立在欺騙他人的基礎上。
像《浪姐》這樣的選秀節目,其實也不應該採用假唱。
所謂女團選秀比的就是唱功和表現力,如果說把唱功這件事摘掉,那就失去了一大半的意義。
觀眾雖然說是看戲的,但也都真的翹首以盼到最後的決賽。
這樣看來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浪姐每次公演結束之後,觀眾看好的選手都會落敗,而那些不看好的人卻留下來了。
原來問題就出在觀眾和現場評審看到的畫面聽到的現場截然不同而導致。
02
現場的觀眾聽到的是姐姐們的原唱,更加直接地看到瑕疵。
而觀眾看到的是節目組粉飾過後的視頻,這就混淆了觀眾視聽。
在我看來這對那些原本有著優秀唱功的歌手們不公平,在假唱的加持下她們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
公演的時候放出的音頻是提前錄製好的,這也就意味著可能會給某些選手修音調音之類的。
這檔比賽就失去了原本公平的意義,節目組打著競技比賽的名義,私底下卻進行暗箱操作,實在令人跌破眼鏡。
長此以往,真人秀存在的意義便不復當初,大家都知道真人秀都是演出來的那也就不再對真人秀感興趣了。
所以說市場烏煙瘴氣除了環境這個因素之外,市場從業人員也脫不了干係。
如果說原本不是歌手出身的明星為了節目效果,本著對觀眾負責的態度進行假唱,勉勉強強還能夠接受。
但是那些專業的歌手也進行假唱,就讓人想不通了。
作為一個歌手連真唱都做不到,那有什麼資格稱自己是一名歌手呢?
03
令人印象深刻的假唱選手有薩頂頂,薩頂頂是青歌賽冠軍的身份出道的,演唱功底非常好。
然後她在某一年元宵晚會上選擇假唱,堂而皇之地把話筒都拿反了,屏幕外的觀眾都替她尷尬得能用腳指頭在地上摳出一座迪士尼樂園。
那英也曾經假唱過,而且是在自己的演唱會上面。
對此搖滾教父崔健曾經批評過那英的假唱行為,對此那英的回覆是:「什麼叫假唱?錄音是我自己唱的怎麼叫假唱?」
不知道去那英演唱會的粉絲們是怎麼想的,按照那英的邏輯,讓粉絲們在家裡聽MP3也是一樣的,為什麼還要花錢買票去聽演唱會呢?
假唱確實丟人,但丟人的事明明錯而不自知,明明知道假唱是不對的居然堂而皇之的為自己辯駁。
誠實和坦誠是從事各行各業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如果連誠實都做不到那還有什麼信任可言呢?
曾經的人會因為弄虛作假而感到羞恥,而現在的明星藝人羞恥感越來越低。
這並不是一件好事,作為演員背臺詞研究劇本是基本的工作素養,數字小姐是行業恥辱。
作為歌手,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次演唱現場才能對得起做音樂的初心以及粉絲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