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臺偽官方發布了一段反映嘉義4聯隊所屬修補大隊(機務單位)士官長事跡的視頻,其中有幾段較為少見的、處於維護保養狀態下F-16V升級機(雖然有說法稱它們在臺偽空軍的正式型號是F-16AM/BM,但反正新生產的F-16V得到2023年才能交付,現在咱們就叫這些升級機F-16V了)的近距離細節畫面。
▲作為一款現代化的單發戰鬥機,升級後的F-16V機體內設備填充密度較高。這架6675號F-16V的兩側邊條下口蓋均已打開,擔任電子戰分隊督導班長的二等士官長方士軒(黃色頭盔者)正指導下屬進行設備維護作業
作為電子戰分隊督導班長,方士軒的日常工作少不了和F-16的電子戰吊艙打交道。於是咱們就有了個新發現——雖然臺偽空軍此前為F-16V升級機採購美制ALQ-131A吊艙的計劃,已經隨著該型吊艙的停止發展而泡湯了,但臺偽現有的(部分)ALQ-184(V)7電子戰吊艙,可能被秘密升級到了系列最新改型(V)11的標準。
▲方士軒正對照美國空軍技術手冊,對電子戰吊艙(注意上圖銘文)進行檢測
具備對多個不同類型輻射源同時幹擾能力的ALQ-184(V)11,仍然以重頻噪聲幹擾和欺騙幹擾模式為主,但更加智能化:例如,針對ALQ-184早期型的一大缺點——面對火控雷達照射時「反應過快」,使得對手很容易通過捕捉吊艙發出的幹擾信號實現對吊艙載機的定位,(V)11型可通過編程設定,在持續接收到對方火控雷達一定數量的脈衝後才會對其進行幹擾反制,進一步提升了電子戰「鬥法」的難度。
相比F-16V升級機為人所知的「幾大件」——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JHMCS聯合頭盔瞄準系統、AIM-9X格鬥飛彈以及Have Glass 2低信號特徵塗層(也就是讓升級後的F-16看著更「光溜」的那層「膩子」),ALQ-184的升級是一項此前從未見諸於媒體報導,但對其戰鬥力升級同樣有著顯著幫助的舉措。
▲在臺偽空軍當初引進的約80套左右ALQ-184(V)7當中,究竟有多少升級到了(V)11標準,配發情況如何,目前仍然是未知的。這也提醒我們,美國對臺軍售的內容,往往不只是表面文章那麼簡單
比起並不引人注意的吊艙,F-16機隊的升級數量就沒啥秘密可保了,畢竟這也是島內媒體日常拿來做文章的話題。即使嘉義4聯隊是優先升級換裝F-16V的部隊,在視頻其他畫面裡,也反映出了該部仍處於升級機與未升級機並存的現狀。
▲上圖左下角的6626號機(單座)是漢翔升級的第一批4架F-16V之一;背景裡的6627號機尚未升級,該機是蔣正志失事引發臺偽F-16機隊停飛半個月後,首架起飛升空的F-16
咱們先簡單掰扯一下臺偽空軍F-16的數量。在當初老布希批准的150架合同裡,包括120架F-16A(臺偽空軍序號為6601-6720)和30架F-16B(臺偽空軍序號為6801-6830),但真正編入臺偽空軍嘉義4聯隊和花蓮5聯隊戰鬥序列的只有134架,另外16架則留在美國本土,並未返回臺島。
其中14架(10架A型和4架B型)部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用於美軍教官培訓臺偽空軍派往美國輪訓的飛行員;另外2架(6601號F-16A和6801號F-16B,也就是最早下線的2架「臺偽版F-16」)則部署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用於驗證應用於臺偽F-16機隊的大小升級項目,相當於「原型機」。
▲2016年7月試飛中的93-0822號F-16,該機掛載了AIM-9X格鬥飛彈和LANTIRN吊艙
▲今年10月,這架F-16開始測試「狙擊手」吊艙,注意其尖銳的頭部與LANTIRN吊艙的區別,其垂尾前緣因不明原因多處呈現剝落,並草草進行了塗漆
升級到F-16V標準這麼大的事兒,頭一批吃螃蟹的自然也得是這兩架。2015年10月,6601號F-16A(美軍編號為93-0702)率先完成升級並首飛,6801號F-16B(美軍編號為93-0822)緊隨其後。
▲和上面那架F-16B一樣,升級後的6601號F-16A也仍然保持美國空軍的戰術編號,但作為全球首架升級到F-16V標準的F-16,該機沒有保留美軍軍徽
此時扣除之前事故損失的6架,臺偽空軍帳面上共有144架F-16,美國人升級了兩架之後,留給「鳳展專案」升級的還有142架——駐紮盧克基地的那14架F-16,也要陸續回到位於臺中的漢翔公司(與清泉崗3聯隊的IDF共用機場)升級。而就在「鳳展專案」即將進入實施階段時,隨著高鼎程和他的93-0711號F-16A於2016年1月墜毀在亞利桑那州山區,「鳳展專案」的總數又成了141架。
▲6612號單座機是漢翔公司升級的第一架F-16V,2017年1月與其他3架F-16進廠,2018年8月23日在清泉崗機場完成升級後首飛,同年10月交付嘉義四聯隊
從2017年到2019年,陸續有41架F-16進廠開始「構改」(升級),等到2018年6月吳彥霆駕駛的6685號F-16A撞山失事時,「立法院預算中心」已經提交了141架F-16從2018年到2023年的升級計劃。由於這架狀態不錯的F-16原計劃要到2023年再升級,故而「立法院預算中心」將2023年計劃出廠數對應減去1架;前不久蔣正志駕駛的6672號F-16A墜毀,該機計劃2022年升級,因此該年的計劃也隨之調整。
然而,即使每年臺偽方面都會對這份計劃進行「量力而行」的調整,除了2018年之外,近兩年的實際交付量仍然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如果按照2018年的計劃,臺偽空軍現在應該擁有55架F-16V,但現在只有34架
從上表來看,2018年臺偽制定計劃時,一方面認為隨著「技術精進」,每年升級的數量會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又只給2023年——升級計劃的最後一年——留了16架的改裝份額,尚不到2022年的一半;而在2019/20年的升級速度遠不如預期後,「欠帳」的飛機基本都被堆到2023年的計劃裡,一下子就跟2021/22年的計劃量基本平衡了。那麼......這種奇怪的「做帳淆」,算不算是這幫人當初對F-16機隊升級可能遇到的問題就「未卜先知」了呢?
這事兒,12月7日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剛剛質問臺偽「空軍參謀長」黃志偉:「你們這個(升級)交機進度真是年年下調啊!去年的進度先從24架降到20架、再降到16架、最後只交了11架!那5架現在下落如何啊?」黃志偉只得承認:「這5架戰機現在也沒交付。」
▲原定於2019年第1季度全部出廠的前6架,其實都是到2019年9月才收尾,最後仨月還能出廠5架,漢翔已經挺「厲害」了
所以說,別看今年交了19架不少了,那都是按照原計劃該在今年交的;要是今年最後半個月「變」不出來計劃裡剩下的3架,那這3架飛機很可能也會跟去年那5架一樣,「滾入」2023年升級計劃的「獎池」裡,大有「做不完的題都留到最後一年再做,反正到時候總會有辦法的」之勢。
甭管島上的「立委」們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事情到了這一步都能看出來不對勁了:這說拖就拖的交機進度,誰敢保證2021年就能按計劃完成?比如羅致政就對黃志偉承諾的「最新版本」交機計劃當場表示:「我現在白紙黑字寫下來,不能再往下調了!然後現在等於平均一年都要30幾架,做得來嗎?」
▲至於「產能增加到30%左右」......就算今年能接滿22架,明年增加30%這也到不了一年30架,這還「對」哪?行吧,可能雙方對數字都沒怎麼認真
軍銜比黃志偉更高,同為臺偽空軍出身的臺偽防務部門副負責人張哲平立刻接話:「『鳳展項目』一剛開始確實遇到故障,包括(讀gua)漢翔人力不足、洛克希德馬丁技術人員不具備F-16專業知識等困難,但後來經通盤檢討,隨美軍專案辦公室、洛馬公司及空軍配合構改規劃派員進駐,未來漢翔能以每個月交機3架的能量完成構改」。
雖說F-16誕生的時候那確實是通用動力公司的,然而作為通用動力航空部門的產品,隨著1993年部門整體被洛馬公司收購,F-16的生產線和設計團隊早就一併「轉隸移防」,眼瞅著這都30年了,還說「洛馬公司的人不懂F-16」實在太過分。張哲平說的這些事兒,其實背後體現的是漢翔與洛馬在「鳳展專案」上的長期矛盾:漢翔認為洛馬敷衍了事又作風蠻橫,洛馬指責漢翔人力不足還浪費資源。
▲至於升級時發現機身多處「不尋常的金屬鏽蝕」,這個鍋就讓臺偽空軍先背著吧——或者讓轉進千裡竊據寶島的老蔣背著也行,誰叫他挑了這麼一潮乎乎的地兒
要說洛馬有多敷衍咱們現在沒啥證據(最多是臺媒報導中提到,漢翔「內部人士」聲稱,洛馬派來的人也是「一邊做一邊學」),但蠻橫的事兒那確實一早就有。比如當初他們突然通知因為原型機軟體測試延期,導致整個專案延期一年多;但由於合同裡沒有規定美方違約責任,只能讓漢翔為之加人加成本追趕進度,最後甚至導致2019年4月漢翔董事長和總經理雙雙換將,以更好統籌項目。
漢翔這邊別的不說,自打IDF停產以來,他們平時的業務長期以給民航機做零件配套為主,所以一開始能投到「鳳展專案」上的人手確實不足;而洛馬又要求,要想按計劃完成升級任務,漢翔必須得有足夠的熟悉F-16的技術工人——這顯然只能通過招攬臺偽空軍退役機務士兵、最好是士官(技工長)實現。
▲咱們剛說臺偽官方宣傳了一番F-16部隊機務士官長集體的事跡,這麼挖人可就「不講武德」嘍
問題來了,一方面根據臺偽的規定,退役軍人到這類「事業單位」工作,工資是有限制的;一方面臺偽那倆F-16部隊一個在嘉義一個在花蓮,離位於臺中的漢翔公司都挺遠,工資又不高,所以這些人也沒啥來的意願;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我軍對臺空中戰巡頻次增加,臺偽空軍F-16部隊機務保障壓力陡增,寶貴的機務人才得儘可能留住才是,這就使得漢翔靠招攬退伍機務兵擴充技工隊伍的可行性更低了。
誰也沒想到,2020年全球大疫情成了意外的轉折點,雖然隨著國際民航市場的萎縮,漢翔的民機業務自然也跟著遭受重創;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因此而閒下來的不少熟練工人,倒是能在加以培訓後投入「鳳展專案」了,使得技術力量終於充裕了起來——這是2020年漢翔的F-16V交機數量還算好看的一大原因。
▲這也是漢翔的「勇鷹」高級教練機的試飛節點沒怎麼拖的一大原因
咱們還是說回臺偽F-16未來幾年的升級前景,前面說了,把鍋甩到大洋彼岸的張哲平已經承諾了,強化「美臺合作」後的「鳳展專案」速度,那是有保證的!至於島內媒體最關心的,專案費用從1100億漲到1402億新臺幣的事兒,張哲平也說了,當初「鳳展專案」決算金額是53億美元,但裡頭有一些子系統要麼當初沒想到(比如自動防撞地系統/Auto GCAS,2018年增購)、要麼美國國會之前沒批准賣、只能「緩購」,所以2011年就把能買的這1100億先定了;現在這些「緩購」項目陸續都得到批准了,雖然價格比當初說的「有所浮動」,那還是在53億美元的覆蓋範圍內的!所以什麼「無底洞」啊、什麼「潛規則」啊、那都是一!派!胡!言!
總之,雖然漢翔和洛馬的合作逐漸上道了,但考慮到「美國供貨進度難以掌控」等因素(這也是漢翔經常抱怨的一點),臺偽空軍明年計劃接裝35架升級機、誓讓現有F-16V機隊翻一番的雄心,仍然存在著不確定性。而對我們來說同樣值得警惕的,則是類似AN/ALQ-184吊艙升級那樣,「美國供貨進度」同樣「難以掌控」的一面。
▲近年來美臺軍售內容的「公開性」,常常讓人忘記歷史——不說當初中美建交前,美軍正經把核武器部署在臺島上的歷史了,2005年他們還把4枚核彈頭「錯運」到島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