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功試飛直指今天計劃走向量產,俄羅斯各路媒體都不斷高調宣稱蘇57的性能優勢,直言它面對美國的兩種隱形戰機時都可以依靠自身獨特優勢將其擊敗,而圍繞該機性能方面的諸多爭議也讓該機毀譽參半。面對俄羅斯的造勢,美國又會做出何等評價呢?
目前的蘇57並未真正服役,其發動機換裝工作依舊在進行
近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專門就蘇57進行了評價,出入意料的是美方並不認為蘇57的主要威脅來自於己方的F22或F35戰機,而是來自於俄羅斯自己!自2019年5月普京總統視察茹科夫斯基飛行試驗中心時得到6架蘇57護航後,俄羅斯就立刻宣布斥資19萬億盧布(約合3150億美元)專門用於蘇57的列裝和性能完善。然而對具體的採購數量卻從最初的76架一路降低,甚至有說法稱截止2027年時該機採購數僅為28架!而早些時候俄空天軍表示,未來重點採購配備的戰鬥機依舊以蘇35這一蘇27的升級版型號為主,換而言之這就等於俄軍戰鬥機基本放棄了隱形化路線。
縱然再缺乏五代機,俄國防預算也不可能犧牲核武和高超音速武器
美國認為,導致俄羅斯採購及升級蘇57的最大壓力來自於俄羅斯內部不斷惡化的經濟因素。自俄烏衝突以來俄羅斯不斷受到制裁而導致經濟衰退,其2015年GDP減少了四個百分點,以至於次年的軍費開支縮減到700億美元,而美國曆年來的軍費開支幾乎都在俄羅斯的十倍以上。從雙方軍費用途來看,俄羅斯相繼在敘利亞和烏克蘭連年投入兵力,而且其世界第一的龐大核武庫一方面是其立身於頂級軍事大國的資本,但也成為其巨大負擔,這些核彈很大一部分由於年限較長所以保養費用居高不下。此外,俄羅斯近年來亮相最多的是各類高超音速武器而非水面艦艇和新型戰機,這一來各類常規戰武器所能分得的預算就可謂少得可憐。
對俄羅斯而言,F35的脈動生產線完全無法想像
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就是美軍的F35,今年3月5日隨著第500架F35戰機交付使用,其脈動生產線也隨之公布於世。這種生產線的特點就是在飛機工廠幾乎是建立流動生產線,專門負責將各部分零件直接批處理組裝,而不同區域都有固定操縱人員,一個階段裝配完畢後立刻移動到下一區域。從原理上來看,這幾乎是當年甲殼蟲汽車生產線的信息化時代升級方案。其現有資源、人力和時間都由中央處理電腦計算出一個理想值,最終將這種理想值變成現實,這就大大降低了單機成本和成型時間。目前,F35的單機成本已降低至9000萬美元以內,實現了五代機白菜化的預想。按照美國的計劃,每年採購60-70架,這部分預算最多佔據其年度軍費的百分之一,並不會影響美軍其他武器發展項目。
不誇張地說,美軍五代機已對中俄形成了十倍以上的數量優勢
對於蘇57的成本依舊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該機造價超過1.1億美元,也有人認為由於蘇霍伊設計局進行成本控制後其單機成本能下降2成。按最樂觀估測,俄羅斯也按照百分之一的國防預算採購蘇57,那麼截止2027年即可完成54架的訂購目標。但這種建立在數學模型基礎上的估測並不可能實現,因為蘇57目前並未完成真正的量產化,其多重技術尚需改進,從產品30發動機測試改良、主彈艙優化再到進氣道的基本隱形化處理都需要大筆資金和漫長時間。2019年底的墜毀事故則無疑導致該機的服役再次遭到沉重打擊,這不但讓俄空天軍大幅推遲列裝,而且很可能讓該機的出口計劃面臨擱淺,而一旦出口計劃擱淺,對蘇57項目的後續資金注入則不啻雪上加霜。一旦失去軍購資金輸入,那麼該項目最終只能回到依靠俄國防預算接濟的老路。所以,國家利益認為蘇57的最大殺手來自俄羅斯自身的說法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