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媽(房欲飛)| 教育學博士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現供職於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上海百佳閱讀推廣人,育兒專欄作家。上刊文章500餘篇,著有《讀出一個好寶貝》《愛出一個好寶貝》(修訂版)等。
排版:咚咚 | 一位熱愛教育的90後姑娘
圖片:來源網絡
導語:真相殘酷,不等於教養沒有規律可循。任何時候,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持續不斷的學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儘可能多的了解,尊重和接納孩子的獨特性。不對教育結果期望值過高,不貪多求全患得患失,都是王道。
不存在絕對完美的教養方案
任何選擇都有利弊兩個方面
有時候我分享了一個教育方法,很多朋友會問我這樣做會不會有這樣那樣的負面效應?很多時候我只能回答:沒研究過這個選擇的具體影響,只知道教養中任何選擇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做選擇的時候,這也想要那也想要,前怕狼後怕虎,心懷患得患失的焦慮,再好的方法都會有負面影響。
是的,就像任何選擇都有利弊兩個方面一樣,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教養選擇,你選擇了這個方案的好處,就得承受它的壞處,如果你無法忍受它的壞處,就得放棄她的好處,就是這麼辯證。
比如,看動畫片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識,但也會損傷專注力、視力甚至大腦結構等。具體做選擇的時候,只要評估下來符合你當前的價值取向,就不要再患得患失了,因為你很難又得到好處又能消除負面影響。
今天你用一個方法解決了孩子的問題,得意中以為發現了對於這個問題的金鑰匙,誰知道過了兩天就不管用了。別沮喪,這不是你的無能,而是一個殘酷的真相。因為每個教育方法都是在特定情境和心境下發生作用的。今天和明天,情境變了,孩子的狀態也不一樣了,方法自然可能失效。所以教養是一門藝術,需要隨機應變。
為了養好孩子,你看了很多知名專家、博主的育兒手記,可能還做了一大堆筆記,至今卻只能對著孩子焦慮抓狂,不知道為什麼學來那麼多技巧卻看不到成效,道理很簡單,沒有兩個孩子是完全一樣的。性情不一樣,心之準備不一樣,思維習慣也不一樣,甚至親子關係也不一樣。簡單的移植自然很難落地生根。而且,有時候不得不承認,有的孩子,天生好帶,有的孩子,一般油鹽難進哈。
方法本身重要,但實施的藝術更重要。再好的方法,即使面對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家人那裡,實施效果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比如,外婆說了聽,爸爸說了就不聽,為什麼會有這個區別呢?這其中,你與孩子的關係、說話的語氣等等都會產生微妙的影響。
那是不是說,教養就完全沒有規律可循了呢?也不是的,無論存在多少變量,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持續不斷的學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儘可能多的了解,尊重和接納孩子的獨特性,不對教育結果期望值過高,不貪多求全患得患失,總比沒有任何準備簡單粗暴地上陣要好得多。
不要以為專家的孩子都是說出來的那麼完美,實際上你看到的,只是對方選擇寫出來的。至於孩子的真實狀態如何,教養過程中有多少糾結與淚水,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公開的信息不過是一個舞臺,上面的孩子和父母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臺下幕後有幾多心酸,甘苦自知。另一方面,公開讚賞私下矯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常識,有助於孩子更健康的心理發展,沒有專家會傻到無視這個常識,所以不要指望他們秀孩子的短處,除非這個短處已經不會對孩子構成傷害。
說到底,與其去傻傻羨慕自慚形穢,不如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孩子獨特的優勢與潛能,並幫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點感悟,僅供大家參考。
如果覺得不錯,請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