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很著名的一篇散文,善用比喻,首尾呼應,令人回味無窮

2020-12-27 品詩賞詞

朱自清是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在「五四」以後很有影響力。

寫作上具有紋路細緻、結構精巧,樸素優美、真氣照人的特色。

後來偏於記實和說理,語言更加接近口語。

朱自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不滿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一身重病,拒領美國「救濟糧」。偉人曾提出應當寫朱自清頌,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很多讀者都非常熟悉他的優秀散文作品,比如《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等。下面介紹朱自清很著名的一篇散文,善用比喻,首尾呼應,令人回味無窮。

《綠》(節選)

作者:朱自清

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響了。那瀑布從上面衝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稜角;瀑布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

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像一朵朵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溫暖的懷裡,便倏地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這篇散文創作於1924年2月,當時作者暢遊溫州,第二次到仙巖遊覽。當地優美的風景,以及適宜的天氣條件,讓作者心曠神怡。朱自清有感於此,寫下了這首很著名的散文。

開篇先說,「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梅雨瀑,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然後作者開始描寫潭水的綠,那樣極意描寫和具體形容「綠」的程度和誘人的美,是在前人文字中少有的。

要使文字能夠像繪畫一樣,表現出色的濃淡和光的明暗,這就不只要求作者對描寫對象觀察得細緻入微,而且必須找到恰當的語言,能夠把具體的景象準確地傳達給讀者。

作者用了一連串新鮮的、容易引起人們美的聯想的譬喻,來形容「綠」的厚平、清軟。比如作者說,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又將其比作「隨風飄散楊花」。接下來作者又說,「那醉人的綠,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

這樣的表現手法讀者應該不陌生,早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採用了很多比喻,不僅可以形象生動地展現場景,而且可以很好地融入作者的真摯情感。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作者,朱自清就充滿溫情地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地探身,最後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才終於到達汪汪一碧的潭邊。

如此艱難,自當倍加憐惜,以至於作者真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最後朱自清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妄想,可是讀者的情緒卻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除此之外,朱自清又用兩組具體、近似的美景,來規定讀者想像的範圍,使梅雨潭的「綠」只能在兩種濃淡、明暗的比較中想像得之。

接著又用了一個精當的比喻,「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於是「綠」的無與倫比的奇異,就躍然紙上了。

此時那醉人的綠,不止讓作者驚詫了,更令其遐想無限。作者試圖將這樣的綠贈給輕盈的舞女,必能臨風飄舉。作者還設想能挹一縷綠色以為眼,將其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必會明眸善睞。

如此的「女兒綠」已經是寫到了極致,而最後作者又用「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進行收結,不僅呼應開篇,而且進一步點染主題。如此高超的藝術表現力,讓我們不得不多拜讀幾遍。

相關焦點

  • 名家散文|徐可:朱自清的梅雨潭
    文/徐 可到甌海,不去看看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梅雨潭,總不甘心。是冬天的上午,細雨斜飛,天色陰沉,微風薄寒,地面泥濘溼滑,景區遊人稀疏。這個季節,這種天氣,本不適合出遊;只有我等幾個痴人,會在這個時候來看梅雨潭。梅雨潭的出名,應該感謝朱自清。是他的一篇千字短文《綠》,讓梅雨潭名揚天下。
  • 夕陽已去,皎月方來:朱自清那些如詩如畫的散文美句
    說到朱自清先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那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此,父愛在我們心中,有了不同的韻味。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無數,尤以散文著名,因此他既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帶有詩人氣質的散文大家。鬱達夫先生更是評價他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那一種詩意。」
  • 朱自清散文裡的花兒
    而況,朱自清的散文正是詩意很濃的散文,美文。我們還是進入正題,說一說朱自清所寫美文裡的花兒。朱自清寫花兒的筆力,少人能及,時有創造,時發人所未見、所思。《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是《溫州的蹤跡》這篇散文裡的一個分題目。他是這樣寫海棠花的:「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
  • 朱自清散文《匆匆》僅600餘字,為何幾次教材調整依舊被保留
    朱自清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清幽抒懷,《背影》細緻深沉的父愛,《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的詩意畫境,篇篇成為傳誦的經典,都以「詩意盎然」被稱為散文的典範代表。在眾多作家散文中,朱自清散文有他獨特的風格和審美,雖然他的散文題材大多取材身邊凡人小事,但是,卻傳達了朱自清特有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 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14幅書法真跡鑑賞,網友:不愧是民國才子
    朱自清朱自清的書法端莊舒雅,剛健柔和,鬆緊得當,井然有序,平淡中見雄強,溫婉中露銳氣。朱自清的字繼承了古代文化人的氣質,書卷氣息濃鬱。沒錯,朱自清的字的確是清秀俊雅,古韻氣華,是當今多數書法家不可企及的水平。田蘊章老師說的很有道理,現在一些書家連筆法都沒有練會,卻去玷汙書法家的名稱。一些名人書寫的文字內容很好,但不見的就是字寫得好。就這一點而言,朱自清本身就是民國時期的大才子,寫一手漂亮的字是自然的。今日的很多的文化學者就字而言,是很難比肩的。
  • 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文章,論雅俗共賞,評唐宋詩詞
    下面介紹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文章,論雅俗共賞,評唐宋詩詞。《論雅俗共賞》作者:朱自清「雅俗共賞」是以雅為主的,從宋人的「以俗為雅」以及常語的「俗不傷雅」,更可見出這種賓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土蜂擁而上,固然逼得原來的雅土不得不理會到甚至遷就著他們的趣味,可是這些俗士需要擺脫的更多。
  • 朱自清散文集取名:這些女寶寶的名字詩意濃濃,情景交融!
    翻開中國現代散文史,迎面撲來的是一陣陣清新、雋永之風。散文也分文別類,都已自覺或者不自覺佔據了文壇的某一領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周作人的」小品文體「和冰心的」小詩體「之外,當屬朱自清的抒情散文體。鬱達夫曾經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裡說到:「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著那一種詩意。
  • 茅盾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立意奇妙
    文學作品中經常採用比喻的手法,就是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處進行描寫,不僅形象生動,還能深入淺出地化抽象為具體。比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還有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 一篇《背影》,我們都被朱自清騙了
    1920年夏天,朱自清用3年的時間讀完了4年的課程,從北大提前畢業。畢業後朱自清也想去西方留學,但迫於囊中羞澀,便由蔣夢麟推薦到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當國文老師。講臺上的朱自清顯得有幾分木訥,矮胖的身體,配著一件青布大褂,敦實的外表掩藏不住一股土氣。
  • 李準基《惡之花》結局首尾呼應
    以下小編整理了《惡之花》結局幾個首尾呼應,失憶前後躲雨,賢收只要看到老婆就幸福笑,女兒甜喊:「爸爸是我最大的禮物」神呼應第一集!圖片來源:TVN《惡之花》/右上:TVN《惡之花》(微博@清萄衫)《惡之花》結局首尾呼應
  • 莫言水平高超的一篇散文,比喻恰當,文辭優美
    莫言的散文和小說深受讀者喜愛,他雖然出生於山東省的一個小村莊,但是他的文學作品卻走向了大世界。莫言說自己年輕時怕多言,容易開罪別人,所以筆名就叫莫言。他還說,人就是風的一生。童年時風趣天真,年輕時風姿卓越,壯年時風華正茂,老年時風雨飄搖,暮年時瘋癲無常,等等。
  • 六年級上《燈光》:體會文章倒敘、首尾照應、前後呼應的寫作手法
    六年級上《燈光》:體會文章倒敘、首尾照應、前後呼應的寫作手法一、學習目標理清課文表達順序,體會文章倒敘、首尾照應、前後呼應的寫作手法。千鈞一髮指千鈞的重量系在一根頭髮上,比喻極其危險。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本課指天安門廣場燈光耀眼。華燈:雕飾華美或光華燦爛的燈。本課指天安門廣場的燈。清明節:一年中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四月四、五或六日,民間習慣在這幾天掃墓。
  • 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有感
    讀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的時候,我被這大自然的「綠」,深深地陶醉了,在這「綠」的仙境中,讓人似乎真的感受到,有明亮、深密、醉人的「綠」!文中的梅雨潭是浙江的一處名勝。仙巖屬大羅山脈,坐落在溫瑞平原上。
  • 朱自清散文《匆匆》只有600多字,為何仍保留幾處教科書調整
    朱自清創作了許多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寧靜抒情,《背影》細緻父愛,《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詩畫,這一段成為傳世經典,都被「詩意盎然」稱為散文的典範代表。在眾多作家的散文中,朱自清的散文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美學。儘管朱自清的散文主題大多是以凡人小事為基礎的,但它們傳達了朱自清獨特的人生思想和人生感悟。
  • 朱自清與俞平伯的友誼
    這裡的「俞」與「佩弦」分別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俞平伯與朱自清。寫在明信片上的七言絕句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浙江紹興人,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
  • 朱自清的妻子,結婚11年生養6孩,從不與丈夫搭手,終致結局悽涼!
    提起朱自清,人們往往會折服於他的文學才華,他那一篇《背影》感動了無數中國人,成為中國人心中不朽的傳說。朱自清一生名篇佳作無數,在中國的文學界中佔有舉重若輕的地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文學界的泰鬥,也無法逃脫被家長安排的包辦婚姻。
  • 再讀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當聽到屏幕後,老師的聲音傳來朱自清老前輩寫下的這些話時,我不僅潸然淚下了,他老人家一生有諸多豐功偉績,他不僅是現代的散文家,詩人,還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民主戰士。作為學者,他與葉聖陶一起開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同時還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
  • 朱自清《背影》手繪配圖
    此圖是我用原子筆手繪的。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東海,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寫作背景:《背影》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寫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從北京至徐州,和父親一道回鄉奔喪,喪事辦完後,父親去南京謀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學,父子在浦口車站送別的情景。寫作特點:一 構思巧妙新穎,布局凝練精美。
  • 懷念朱自清:日子如輕煙 氣節存世間
    8月12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72周年紀念日。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他以散文著名,情感真摯;他致力國學研究,恪守治學傳統;他堅守氣節和情操,憂國憂民。50年人生匆匆,朱自清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學遺產,平淡中流動著感人至深的情韻;他的學術風範和人格魅力,也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國文化長河裡熠熠生輝。
  • 讀朱自清自編文集,緬懷大師遠去的背影
    朱自清以散文為人所稱道, 尤其是那篇《背影》。然而,散文的盛名多少掩蓋了朱自清其他方面的才華,譬如他的詩論。他是一位治文學史的學者,又是國內有數的詩人、散文家,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這些著述,「融匯古今,觀點新穎,識見獨到,文字運用達到非常純熟、恰到好處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