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立意奇妙

2020-12-22 品詩賞詞

文學作品中經常採用比喻的手法,就是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處進行描寫,不僅形象生動,還能深入淺出地化抽象為具體。比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還有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茅盾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讀者都非常熟悉他的長篇小說《子夜》,以及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由於受環境影響和鬥爭形勢的限制,茅盾在創作中經常運用象徵手法,並含蓄地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下面介紹茅盾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立意奇妙。

《白楊禮讚》(節選)

作者:矛盾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這篇散文創作於1941年,當時茅盾離開新疆返回內地,受邀前往延安參觀講學。作者體察了解放區軍民的生活,感懷於他們團結戰鬥的精神風貌,便借禮讚西北高原上的白楊樹,表達了對北方軍民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作者開篇就表明立場,「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作者不吝溢美之詞,全篇共3次高度讚美白楊,還4次說「白楊樹不平凡」。讀者一定會再在心裡問,到底它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

首先從形態上看,作者用了「一律向上、緊緊靠攏、絕無橫斜逸出」等詞句,描繪出白楊樹倔強挺立、百折不撓的品質。其次從它的象徵意義落筆,「樸質嚴肅,至少也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再進一步思考,白楊樹更是象徵了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第三,作者又將白楊樹與貴族化的楠木進行對比,對那些「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表示了辛辣的嘲諷。

這篇散文也有很多寫作技巧,比如「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這裡就採用了化靜為動的方法。另外作者還大量運用比喻手法,例如,將高原比作「大氈子」;白楊樹傲然地聳立,像「哨兵」;還有,作者說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卻是「樹中的偉丈夫」。作者還把白楊比作守衛家鄉的「哨兵」,充分地抒發了茅盾先生對白楊樹的一片深情。

先生還用了一些讚美之詞來歌頌白楊,比如遠觀時,「無邊無垠,坦蕩如砥」;又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形容其對抗西北風;還用「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刻畫其堅強不屈與挺拔。最後用「靠緊團結,力求上進」,謳歌白楊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再看作者的一些心理活動,剛開始進入黃土高坡時,和風吹送,翻起了綠波,仿佛是麥浪,他感嘆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妙手偶得。接下來時間長了,他又感到單調和枯燥,但最終還是被白楊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染,大聲讚美其傲然挺立。

同時先生又穿插描寫了一些微妙的表情,比如旅途漫長,讓他「覺得有點倦怠」;當看見白楊如哨兵一般挺立時,他「驚奇地叫了一聲」;作者還5次動情地用反問句,「難道你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難道你不更遠一點想到…,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如此步步緊逼的語氣,表明了作者對白楊精神的逐步深入理解,也啟發讀者一點點地接受作者的觀點。

細味茅盾的這篇散文,含蓄委婉,手法高妙,而且非常注意選詞鍊字。作者在讚美白楊時也融入了自己的強烈情感,更堅信當時的艱苦鬥爭一定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如今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英雄們,也正如這些白楊,不畏艱險,不屈不撓,仿佛一個個衛兵,保衛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值得人們大讚特贊!

相關焦點

  • 朱自清很著名的一篇散文,善用比喻,首尾呼應,令人回味無窮
    朱自清是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在「五四」以後很有影響力。寫作上具有紋路細緻、結構精巧,樸素優美、真氣照人的特色。後來偏於記實和說理,語言更加接近口語。很多讀者都非常熟悉他的優秀散文作品,比如《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等。下面介紹朱自清很著名的一篇散文,善用比喻,首尾呼應,令人回味無窮。
  • 餘秋雨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氣勢恢宏,讀了兩遍還不過癮
    下面介紹餘秋雨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氣勢恢宏,讀了兩遍還不過癮。《夜雨詩意》(節選)作者:餘秋雨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閒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 莫言水平高超的一篇散文,比喻恰當,文辭優美
    莫言的散文和小說深受讀者喜愛,他雖然出生於山東省的一個小村莊,但是他的文學作品卻走向了大世界。莫言說自己年輕時怕多言,容易開罪別人,所以筆名就叫莫言。他還說,人就是風的一生。童年時風趣天真,年輕時風姿卓越,壯年時風華正茂,老年時風雨飄搖,暮年時瘋癲無常,等等。
  • 中國有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有沒有郭沫若文學獎?
    一1981年3月14日,85歲的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步入了人生的最後時光。茅盾先生在病重之際,留下遺囑,捐出25萬元稿費,設立茅盾文學獎,獎勵作家創作優秀的長篇小說。茅盾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歷程裡,創作了大量的長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戲劇作品。
  • 「專欄·寫作課」如何做到散文的「精品化」「文學化」「個性化」
    沒有好的立意,沒有思考好的內涵,最好先不要動筆。我們寫文章,不管是散文、還是詩歌小說,立意是第一位的。還要看到,散文立意的精彩與否,決定文本境界的尊卑和品位的高低。好的文章,首先思想性要深刻。要體現作者的觀點,體現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你想說什麼,想告訴人們什麼,想用怎樣的道理服人,就是立意。
  • 品讀徐志摩的一篇著名散文,返璞歸真,從頭美到尾
    徐志摩才華橫溢,詩思泉湧時,有如天馬行空,一曲《再別康橋》,令人如醉如痴;紅塵深處,他揮舞筆墨,錦字素箋,一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詩人筆端的佳人仿佛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詩人性情溫厚,雖然活躍在文壇只有短短十幾個春秋,卻留下了無數瑰麗的詩篇和散文。下面就重溫經典,一起品讀徐志摩的一篇著名散文,返璞歸真,從頭美到尾。
  • 張愛玲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描寫精妙,盡顯才女的風貌
    下面介紹張愛玲的一篇散文,描寫精妙,盡顯才女的風貌。《遲暮》(節選)作者:張愛玲在甜夢初醒的時候,她所有的唯有空虛,悵惘,悵惘自己的黃金時代的遺失。咳!蒼蒼者天,既已給予人們生命,賦予人們創造社會的青紅,怎麼又吝嗇地只給我們僅僅十餘年,最可貴的稍縱即逝的創造時代呢?
  • 彭程:真實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曾擔任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評委。出版有散文隨筆集《漂泊的屋頂》、《急管繁弦》、《在母語的屋簷下》、《第七隻眼睛》等數種。曾獲中國新聞獎、冰心散文獎、報人散文獎等。在此不妨套用一個熟悉的句式:當我們說起散文的虛構時,我們是在說什麼?  事物總是在比較中更能夠凸顯自身。散文的最為本質的屬性,和小說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虛構是小說創作的核心,是通過描繪並不存在的人和故事,達到對於生活本質的揭示,是「無中生有」,是虛幻中的真實。相比之下,構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等,都是客觀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建立起自己的藝術開掘。
  • 茅盾會見陳幼石
    這是美籍華人女學者陳幼石長文《茅盾與〈野薔薇〉:革命責任的心理研究》的注釋之一,但茅盾「寫道」的引語後,譯者雨寒有一個括注「原文未注出處」。剛巧手頭陳幼石1993年3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印行的《茅盾〈蝕〉三部曲的歷史分析》專著《後記》寫到了這次會見,正可互補。
  • 推薦丨茅盾在90年前寫下的這本書,如今依然是奇幻與遊戲世界的必備指南
    他請了滬上著名文人徐蔚南為主編,邀請了當時活躍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精英和作家、學者們參與編寫,編成的叢書最終分了24個大類,155種主題,從政治學、數學、工程、路政到藝術、心理、童話神話……一應新知,幾乎無所不包。時年33歲的作家沈德鴻,剛從長篇小說的創作中抽出身來,他也應邀為這套叢書撰寫了兩冊精彩絕倫的神話解讀。
  • 正寧劉政先生獲冰心散文獎
    著名作家冰心女士生前曾是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冰心散文獎是遵照其生前遺願而設立的,旨在彰顯我國散文創作的成就,不斷評選出題材廣泛、思想敏銳、著力表現現實生活,創作形式風格多樣的優秀散文。冰心散文獎是與「茅盾文獎」(長篇小說類)、「魯迅文學獎」(中、短篇小說)並列的我國文學界散文類最高獎項。也是中國目前中國散文單項評獎的最高獎。先後有賈平凹、肖復興、閻綱、趙麗宏、鐵凝、遲子建、張勝友等獲得此殊榮。
  • 散文怎麼寫?
    忽然有一天,他想弄明白自己有40隻腳,應該怎樣才能依次向前爬行呢?他左思右想,總不得要領,結果竟然連已經學會的爬行方法也忘記了。  既然如此,那麼人到底需不需要思考哪?答案絕對是肯定的。比如寫散文,―――很多人都喜歡,有的人寫的精緻典雅一些,有的人寫的幼稚粗糙一些,儘管如此,只要結構體式不致太離譜,不妨礙交流思想,能夠抒發和宣洩獨到的情感,大致都可以稱為散文。
  • 茅盾在90年前寫下的這本書,如今依然是奇幻與遊戲世界的必備指南
    所謂ABC,即是「最基本」。在沈志方的構想裡,這將是一套可以面向所有年齡層的學術文化普及從書。他請了滬上著名文人徐蔚南為主編,邀請了當時活躍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精英和作家、學者們參與編寫,編成的叢書最終分了24個大類,155種主題,從政治學、數學、工程、路政到藝術、心理、童話神話……一應新知,幾乎無所不包。
  • 茅盾文學獎丨新作:莫言《莫言散文全編》觸及人的靈魂,觸及時代的病灶.
    莫言散文既有涉及作家人生經歷的童年趣事、故鄉追憶、旅途見聞等方面的美文;也有對社會問題與現象進行思考與探討的說理散文;同時,觀察的視角面向文學、繪畫、影視、話劇等諸多領域,展現了莫言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對人類命運和文明的深邃思考。在莫言的散文創作中,他以一顆透明澄澈的赤子之心呈現成人世界裡的真話與真相,生活化的文字裡傳遞出智慧力量,幽默戲謔的講述裡滲透著苦澀底色。
  • 茅盾——風雨兼程八十五載,從未「茅盾」過一生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茅盾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為黨的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建國後,作為中國作家協會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長的茅盾負責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組織領導工作,為我國文學事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寫作是我抗疫的最好方式」——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熊召...
    ■人物名片熊召政,湖北省英山縣人,系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已出版長篇歷史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歷史札記、詩集四十餘部。這種光芒,從投江自沉的屈原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的中華兒女,一地又一地的中國人民,讓中華民族的精神傳之久遠,歷久彌新」,疫情期間,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熊召政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談武漢的「暫停與重啟」,談抗疫精神,專門提到了兩千多年前誕生在楚國的屈原。
  • 《北京文學》2017年優秀散文推薦語
    本文《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秉承作家「政論散文」一貫的創作風格,通俗,敏銳,犀利,敘事與抒情相得,感悟與思想融匯,歷史與現實交割,激情澎湃,凝重而深厚,引發我們長久的思考!——葛一敏 梁衡的散文,立意高遠,落筆不凡。他行萬裡江山,讀天下奇書,敢從人所不能見、不能思、不能得處有新見、新思、新得。
  • 文字是另一種修行的開始——重讀林青霞散文
    許多年前無意間讀到林青霞的散文集《窗來窗外》,她謙虛的形容自己的文字是小學生水平,但我讀來卻有一種在欣賞香港老電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