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經常採用比喻的手法,就是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處進行描寫,不僅形象生動,還能深入淺出地化抽象為具體。比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還有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茅盾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讀者都非常熟悉他的長篇小說《子夜》,以及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由於受環境影響和鬥爭形勢的限制,茅盾在創作中經常運用象徵手法,並含蓄地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下面介紹茅盾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立意奇妙。
《白楊禮讚》(節選)
作者:矛盾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這篇散文創作於1941年,當時茅盾離開新疆返回內地,受邀前往延安參觀講學。作者體察了解放區軍民的生活,感懷於他們團結戰鬥的精神風貌,便借禮讚西北高原上的白楊樹,表達了對北方軍民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作者開篇就表明立場,「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作者不吝溢美之詞,全篇共3次高度讚美白楊,還4次說「白楊樹不平凡」。讀者一定會再在心裡問,到底它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
首先從形態上看,作者用了「一律向上、緊緊靠攏、絕無橫斜逸出」等詞句,描繪出白楊樹倔強挺立、百折不撓的品質。其次從它的象徵意義落筆,「樸質嚴肅,至少也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再進一步思考,白楊樹更是象徵了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第三,作者又將白楊樹與貴族化的楠木進行對比,對那些「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表示了辛辣的嘲諷。
這篇散文也有很多寫作技巧,比如「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這裡就採用了化靜為動的方法。另外作者還大量運用比喻手法,例如,將高原比作「大氈子」;白楊樹傲然地聳立,像「哨兵」;還有,作者說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卻是「樹中的偉丈夫」。作者還把白楊比作守衛家鄉的「哨兵」,充分地抒發了茅盾先生對白楊樹的一片深情。
先生還用了一些讚美之詞來歌頌白楊,比如遠觀時,「無邊無垠,坦蕩如砥」;又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形容其對抗西北風;還用「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刻畫其堅強不屈與挺拔。最後用「靠緊團結,力求上進」,謳歌白楊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再看作者的一些心理活動,剛開始進入黃土高坡時,和風吹送,翻起了綠波,仿佛是麥浪,他感嘆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妙手偶得。接下來時間長了,他又感到單調和枯燥,但最終還是被白楊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染,大聲讚美其傲然挺立。
同時先生又穿插描寫了一些微妙的表情,比如旅途漫長,讓他「覺得有點倦怠」;當看見白楊如哨兵一般挺立時,他「驚奇地叫了一聲」;作者還5次動情地用反問句,「難道你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難道你不更遠一點想到…,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如此步步緊逼的語氣,表明了作者對白楊精神的逐步深入理解,也啟發讀者一點點地接受作者的觀點。
細味茅盾的這篇散文,含蓄委婉,手法高妙,而且非常注意選詞鍊字。作者在讚美白楊時也融入了自己的強烈情感,更堅信當時的艱苦鬥爭一定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如今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英雄們,也正如這些白楊,不畏艱險,不屈不撓,仿佛一個個衛兵,保衛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值得人們大讚特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