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另一種修行的開始——重讀林青霞散文

2021-02-10 雕刻TIME
       

        許多年前無意間讀到林青霞的散文集《窗來窗外》,她謙虛的形容自己的文字是小學生水平,但我讀來卻有一種在欣賞香港老電影的感覺,讓我憶起多年前看過的一部由楊凡導演的香港電影《流金歲月》,這是由張曼玉和鍾楚紅所演繹的一段跨越了20年的女性命運的電影,有一點宿命的感覺在裡面,尤其是伴隨著葉倩文演唱的《流金歲月》的主題曲。

      曲娓娓道來懷舊,而詞則更有韻味。

流逝似金歲月

如何令往昔留住

斜陽歸去

茫茫在匆匆中打轉

如夢逝去瞬息萬變

...

       

早年喜歡看林青霞主演的瓊瑤電影,雖然都是俗套的愛情電影,但她清麗中透著清醒和俏皮的氣質讓我至今難忘,現在還時不時的翻看幾遍。
       

        如今看她的散文,也有著同樣的氣質,但那文筆處處流露出大氣與慈悲,有很多名人給她的書寫序,也有長的,大多溢美之詞溢於言表,但我卻獨獨喜歡蔣勳為她寫的這篇短小的序言,題目是《青霞平安》,他寫道:在從金邊到暹粒的飛機上,青霞坐我旁邊,她說:「一生都在演藝,總覺得沒有好好修行。」.青霞很美,美是負擔,可能也是修行的開始。在吳哥窟時,青霞已經開始隨手做一些小品筆記..多年不見,青霞要以文字修行了。青霞平安。
       

       她已出版三本散文集了,分別是《窗來窗外》、《雲去雲來》及《鏡前鏡後》,我仔細讀過前兩本,她寫人,淺嘗輒止,很有分寸感,但幾句話就勾勒出整個人的氣質,如同電影鏡頭一般,印象最深的是她寫了兩個我們最為熟知的明星,一位是歌后鄧麗君,一位是哥哥張國榮。

    印象鄧麗君 

        她寫道:一九九四年我結婚當天,多想把手上捧著的香檳色花球拋給她,因為我認為她是最適當的人選,我想把這份喜氣交到她手上,可是我不知道她在哪裡。

        婚後不久,我和朋友在君悅酒店茶敘,接到她打來的電話,「你在哪兒啊?我想把花球拋給你的……」我一連串說了一大堆,她只在電話那頭輕輕地笑,「我在清邁,我有一套紅寶石的首飾送給你。」那是我和她最後的對話。

.

      她對所有服務她的人都彬彬有禮,口袋裡總是裝滿一兩百法郎紙鈔,隨時作小費用。我看她給的次數太多,換一些五十的給她,她堅決不收。

.

      有次在車上她拿出一盒卡帶(那時候還沒有碟片)放給我聽,裡面有她重新錄唱的三首成名曲,原來那段時間她在英國學聲樂,她很認真地跟我解釋如何運用舌頭、喉嚨和丹田的唱法令歌聲更圓潤。對於沒有音樂細胞的我,雖然聽不懂也分辨不出和之前的歌有什麼不同,但對她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感敬佩。

   .

       她突然的離去,我悵然若失,總覺得我們之間的情誼不該就這樣結束了。

       這些年她經常在我夢裡出現,夢裡的她和現實的她一樣—謎一樣的女人。奇妙的是,在夢裡,世人都以為她去了天國,唯獨我知道她還在人間。

 

寵愛張國榮

       一九九三年我們一起拍《東邪西毒》和《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那個時候我們倆都住在灣仔的會景閣公寓,總是一起搭公司的小巴去片場。有一次,在車程中他問我過得好不好,我沒說上兩句就大顆大顆的淚珠往下滾,沉默了幾秒,他摟著我的肩膀說:「我會對你好的。」從那一刻起,我們就成了好朋友。

.

      在又一城商場戲院門口的樓梯上方,他靠在牆邊對我微笑,那笑容像天使,我脫口而出:「你好靚啊!」他靦腆地說剛剪了頭髮。

.

      我們看的是《紐約風雲》,這部戲太殘忍、太暴力了,我看得很不舒服,散場走出戲院,他摟著我的肩膀問我好看嗎?我搖搖頭,就在他的手臂搭在我肩膀的時候,我被他震抖的手嚇得不敢做聲。他很有禮貌地幫我開車門,送我上車,我跌坐在後車座,對他那異於往常的紳士風度感到疑惑的同時,他已經關上了車門。我望向車窗外,晚風中他和唐先生走在前面,後面南生那件黑色長大衣給風吹得敞開著,看起來仿佛是他們兩人的守護神。

.

       Leslie走後,幾乎每一位朋友都為自己對他的疏忽而懊惱。他是被大家寵愛的,他也寵愛大家。

    還有一位臺灣的導演叫做楊凡,我之前看過他好幾部電影,都很喜歡,他也是林青霞的好朋友,她也為他寫了一篇散文,名叫《淚王子》,我看過這部電影,喜歡,這部混合著政治、文藝、懸疑與宿命的電影令我印象深刻。

    淚王子楊凡

   

      楊凡又完成了一部作品《淚王子》。他對電影總是那麼不離不棄。他看過無數的中外電影,經常抓著電話跟我訴說他所看到的電影情節,一說就是半個鐘頭,話中沒有休止符,我也不好意思打斷他,也因此我從他那兒獲得許多電影知識。

   不知道他是傻瓜還是聰明人,我想他兩樣都是。平常他省吃儉用的,夏天一雙涼鞋,冬天一雙破球鞋,背的是臺灣最便宜的書包,出門總是搭經濟艙,可是拍起戲來他決不手軟,兩千多萬港幣一部戲,自己掏腰包。你說他傻不傻?拍戲花錢像流水,朋友都為他擔心,他眨眨眼睛,一張帶著酒窩的笑臉,一派優雅地擺擺手:「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些想勸阻他的朋友只有口水一吞,把要講的話給咽了回去。

.

他的人生之路走得比誰都瀟灑都自在。對電影的痴迷,對電影的熱愛,令他勇往直前,一部接著一部往下拍。有時電影票房不如理想,他會說:「人家愛不愛看無所謂,反正我是百看不厭。」 

.

   

《淚王子》戲一開場,有位在樹林裡拉著手風琴的年青人,他眼波迷濛地沉醉在自己拉的音符裡,仿佛他和音樂合而為一,讓你眼前一亮。這個年青人很陽光,很有朝氣。因為《淚王子》楊凡發掘了他。電影裡只要他出現,你就看不見別人,他能掌握住觀眾的視線,這就是觀眾緣。很少用「迷人」來形容一位男演員,但這位演員是迷人的。

   「講出來吧,你尋找的是誰,年輕的手風琴手,你快說……」林子祥唱得盪氣迴腸,我也聽得入了迷,電影早已結束,我還捨不得站起來。

「楊凡,你快說,那年輕的手風琴手,他是誰?」

「張孝全。」

「怎麼從來沒聽說過。」

「他是個特別的男孩子,他不強求,也不在乎。」

「你要他好好地努力,他將會是一顆鑽石。」

    還有一篇寫蔣勳的,題目是《老師的聲音》

     他的聲音真的是非常動人,聽他講任何東西,都是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如沐春風,他的存在真的是神來之筆。

       

       她寫道:聽了蔣勳的有聲書八年,跟他學了些對美的鑑賞和文學寫作知識,他的聲音能安定我的心,仿佛跟他很熟悉,其實見面並不多。很欣賞他進退應對的從容淡定,據他說是受母親的影響。經常穿著棉製衣服,腳踩一雙休閒鞋,頸上圍著一條紅圍巾,舉措之間頗有禪味。聽說他經常念《金剛經》和打坐,我書房裡有一幅他打坐四十五分鐘後書寫的墨寶「潮來潮去 白雲還在 青山一角」,藏青和淺金裝裱,清貴而有氣質,字體很有弘一法師的風格。

.

       我總是陶醉在他的聲音裡,沉迷在他的文學、美學和思想的領域裡,願意做他永遠的學生。

 

相關焦點

  • 《重讀八十年代》⑤ | 史鐵生:一切苦難,都是修行
    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網絡潮人陳村,他用一種類似遊戲的態度做了很多認真而有價值的事情。他的多情讓他深刻理解他人和苦難,用文字把青春歲月浸滿了溫情。
  • 重讀愛玲③ 林青霞撰文「走近張愛玲」:「她的文字像是會發光似的」
    30年過去了,林青霞看完張愛玲小說《小團圓》再拿出《滾滾紅塵》DVD仔細看一遍,發現劇情其實並沒有完全複製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故事,只是女主角沈韶華的身份是作家,男主角章能才是漢奸,戲的開場沈韶華被父親關起來,中場男主角避難期間女主角到鄉下去找他,發現他已經有了別的女人,從此分手,「這一小部分像而已,其他全是三毛的精心創作。我估計三毛是從張愛玲早期的散文和胡蘭成的《今生今世》中汲取了創作靈感。
  • 林青霞第三部散文集《鏡前鏡後》出版
    《鏡前鏡後》是林青霞第三部散文作品,在《窗裡窗外》和《雲去雲來》之後,繼續娓娓道來她所經歷的事、認識的人。書末特別收錄幾篇「朋友的話」,他們識於不同時期,也見證著青霞的成長。多年閱讀滋養下,也豐富了她的創作靈感,身邊的人和事都成了她筆下的主角,隨手拈來,輕鬆流暢。以讀書為樂、寫作為趣的她,對事物觀察入微,寫來惟肖惟妙,所思所想,真情流露。
  • 激情燃燒的時刻——退休是另一種新生活的開始
    聯歡會還沒開始,師生們就精神煥發地提前到達了教室,個個身著豔麗的演出服裝,把教室裝點的五彩繽紛,照相機留下一張張精彩的瞬間,教室裡提前沸騰了。總導演陳海老師和總指揮王秀蘭老師默契合作,緊張有序地指導學員們一次次排練。學員於泓,熱心在網上下載了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歌曲,提前幾天就發到群裡練習演唱,在教室排練時,大家配合默契,熟練地齊聲合唱下來。
  • 李全海|真心領悟 虔誠修行——讀李美娟散文「領悟」有感
    真心領悟 虔誠修行讀李美娟散文「領悟」有感 散文「領悟」內容很精粹,寫出了真情實感
  • 別裁新說:散文產生於文字發明以後嗎(作者 徐景洲)
    此處「散文」,可作兩解,一是指廣義散文,是相對於韻文而言的,一是指狹義的實用性散文。但無論作何解,著者所作的「散文產生於文字發明以後」的結論,都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著者在其後的論述中,自己就認為,作為原始人類口頭創作的神話故事,早在文字發明以前就已經產生了。而神話故事,恰恰屬於相對於古老歌謠而言的廣義的散文。那麼狹義的實用性散文是否「產生於文字發明以後」呢?
  • 原來《聶隱娘》是另一種電影
    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僅看過一部《海上花》,1998年的片子,改編自《海上花列傳》,講了清末時候上海高級妓院裡的一段生活,情節是記不到了,但氣氛仍然在。燈光暖暖昏黃,一個個人,來來去去,洗洗手,打打麻將,日常間的矛盾生活,緩緩地流出來。當時第一次遇見侯孝賢,印象最深刻的是美術,那些角色的服裝,居所,人物的樣子,真真使人回到那個時候。沒有看過《海上花列傳》,但可以想起一點點張愛玲。
  • 林青霞的名流朋友圈
    拍完電影裡的情情愛愛,她就到瓊瑤家去訴說少女心事,經常聊到半夜兩三點。林青霞的媽媽也要打電話給瓊瑤才能知道女兒的動態。接受日本傳記作家屋彰子採訪時,瓊瑤揭秘過秦漢、秦祥林、林青霞的三角戀,還稱自己在1985年促成秦漢和林青霞複合。儘管紅娘當得沒有結果,但瓊瑤仍然是林青霞重要的人生導師,推薦她看書,支持她寫作。
  • 張自言:林青霞的名流朋友圈
    林青霞的媽媽也要打電話給瓊瑤才能知道女兒的動態。接受日本傳記作家屋彰子採訪時,瓊瑤揭秘過秦漢、秦祥林、林青霞的三角戀,還稱自己在1985年促成秦漢和林青霞複合。儘管紅娘當得沒有結果,但瓊瑤仍然是林青霞重要的人生導師,推薦她看書,支持她寫作。林青霞初涉文壇時把作品傳給瓊瑤看,瓊瑤大加溢美之詞,「文字流暢簡潔,小品親切感人,我才驚覺她寫作上的才華。」
  • 《澄源的小散文· ​​​阿怡的修行》
    我很高興,有人喜歡讀我的文字,當然可以轉了。正好有點閒,跑到阿怡的朋友圈轉了轉,她的朋友圈全是她的健康生活方式,各種健康飲食,各種運動方式,各種正能量的文字。有幾張圖是她家裝修時的設計圖,讓我好奇,給她留言,在她不忙時給我發幾張家裡的實景圖,欣賞一下。
  • 重讀《資治》年少不懂資治為何物,讀懂已是史中人!
    時至今日,《資治通鑑》仍是經典,值得重讀。今日之中國,距離司馬光的「通鑑」時代已經近一千年了,告別帝制體系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通鑑》事君的價值早已喪失。但是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由於時代的不同,歷史作品需要不斷的反思和詮釋。今天對《通鑑》的重讀,不僅需要回顧那些生動傳神的記載,而且還應重視歷史智慧的滋養,為時代賦予新的含義。
  • 退出影壇的第26年,林青霞復出霸屏,主動發文破婚變傳聞
    一談到林青霞,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她曾飾演的「東方不敗」一角。憑著豔麗英氣的五官,強大的氣場,林青霞的詮釋讓這部電影成為了不可超越的經典,也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另一方面,關於林青霞和邢李婚變的傳言卻從未停止。早在2006年,坊間便有傳聞稱邢李在外有私生子。雖然夫妻倆闢謠及時,但幾年後,港媒又開始報導林青霞婚變的消息,引起輿論一片譁然。當時,連邢李的前妻張天愛都忍不住站出來幫他們闢謠,稱自己常與林青霞邢李相聚,他們一家人過得好開心。
  • 林青霞百張舊照曝光:美到窒息的真女神
    林青霞的父親林維良年輕時是國民黨的軍醫,1948年隨國民黨部隊前往臺灣。1972年,林青霞從臺灣金陵女中畢業,和好友在臺北市萬華區西門町逛街,被星探發掘,開始演藝事業。1973年,林青霞的第一部電影《窗外》在香港上映,在影片中,林青霞飾演女主江雁容,但此片在臺灣遭禁,所以,當她的第二部電影《雲飄飄》上映時,臺灣觀眾才認識了這位美麗清新的小姑娘。
  • 從清明開始,為自己積福修行!
    從清明開始,為自己積福修行!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清明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與墓祭的好時節。這一方面是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人們的信仰當中,祖先的墳墓也會影響後代子孫興衰禍福。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按當地祭祀者所能拿出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清明祭的是血脈親人,提醒我們不忘來處;清明祈的是心願達成,幫助我們開運祈福。
  • 作家林青霞:要做寬綽的野孩子
    今年5月,我對林青霞的另一重身份開始有了認知:作家林青霞。5月1日,南方周末發表了林青霞的文章《高跟鞋與平底鞋》,閱讀量達到10萬+,底下有很多人評論留言,其中一條是這樣的:我今天才知道,林青霞的文筆竟然絲毫不輸她的顏值。原來,她寫作多年。
  • 最驚豔的東方不敗,最動人的林青霞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奠定了其在影壇的地位,也給她打開了演繹事業的另一扇門——武俠世界的門。從出道開始,林青霞因為其優質的形象主演了太多的瓊瑤劇,以至於"花瓶"這個稱號一直在伴隨著林青霞的前幾年的從影生涯。是不是"花瓶"都憑其他人的一張嘴,既不科學,也不合理。因為偏見來定位一個人,那是堅決不可取的。對於評價林青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最有資格評價的就是她的合作夥伴們。
  • 從《林清玄散文精選》中得到的人生感悟
    林清玄,臺灣著名散文家,他的寫作之路可謂是少年即大放異彩。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30歲前得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35歲入山修行寫成「身心安頓」系列,40歲完成「菩提系列」,作為一個文人來說,這些成就於一生足以夠矣。
  • 今天的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讀《鄉土中國》?
    關於為什麼要重讀這本書,趙旭東寫道:「如果我們想要去理解自己過去的生活,理解彼此和諧相處之道,理解對中國而言的鄉村之重,那首先便要去理解《鄉土中國》這本薄薄小書的精髓。但在費孝通這一代以後,開始接受西方社會科學的影響,知識變成了探索,所有的知識都在探索的過程當中。所以費孝通的討論都是帶有探索性的,不會拋出一個固定的答案讓人接受。
  • 林青霞的美,唯其真,唯其誠
    這些年來,林青霞一直在不斷的閱讀,寫作。 林青霞喜歡深夜寫作,寫完就傳給好友看,總要等到他們早起回應,才能安心睡覺。馬家輝也說林青霞每次一寫就不可收拾,經常凌晨三點半傳真請他看稿子。從2011年,林青霞第一本散文集《窗裡窗外》出版到今年生日出版的《鏡前鏡後》,林青霞的文筆也可見的進步。
  • 《窗裡窗外》、《雲去雲來》 睽違六年,林青霞又一感性創作-----鏡前鏡後(林青霞親筆籤名裱布精裝版)
    《窗裡窗外》、《雲去雲來》睽違六年,林青霞又一感性創作 「我的第三本書在我今年生日出版,算是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也好在疫情中跟大家分享我思、我想和我描寫的人物。」――林青霞 · 美術大師張叔平設計· 精彩人物照片· 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走近張愛玲〉、給故鄉〈我魂牽夢縈的臺北〉 睽違六年,林青霞寫就第三本散文,再次與讀者分享她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