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八十年代》⑤ | 史鐵生:一切苦難,都是修行

2020-12-22 澎湃新聞

領讀 | 艾林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

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網絡潮人陳村,他用一種類似遊戲的態度做了很多認真而有價值的事情。他的多情讓他深刻理解他人和苦難,用文字把青春歲月浸滿了溫情。

今天,我們要完成的目標是《重讀八十年代》的第五部分:寬恕別人卻不願寬恕自己的史鐵生。

輪椅上的史鐵生

很多人知道史鐵生,大概是因為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裡的那篇《秋天的懷念》。

一個只顧自己痛苦的兒子,不理解母親的苦心和擔憂,直到母親離開多年之後,才明白「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史鐵生用這樣一篇散文,表達著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也深深觸動了還在青春期的我們。朱偉評價說,這篇篇幅最短的文章,也是他最感人的文字。

那麼在文章之外,史鐵生,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朱偉的回憶和史鐵生的作品中得出答案。

回憶起史鐵生,朱偉總是忘不了他從自己的工作檯或是床上移動到輪椅上的情景,更忘不了的是,史鐵生從來不要別人幫忙。

因為史鐵生是一個敏感的人,他不願意被同情、被安慰,因為這意味著不平等,而史鐵生是一定要捍衛自尊的。

他認為,康復的意義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復原,更重要的是要擁有做人的全部權利、價值、意義和快樂。

在史鐵生的一些作品裡,不乏他自己的身影,比如在《午餐半小時》中,他寫了一個「癱瘓的小夥子」,朱偉說,那應該就是在說史鐵生自己。

史鐵生在殘疾之前,很喜歡唱歌,殘疾之後,他開始用一種自我釋放式的笑聲,類似於「格格格」的聲音。在《沒有陽光的角落》這部小說裡,史鐵生就把這種笑聲賦予了小說裡的人物,並且把這笑聲寫得極為傳神。

他在小說裡表達著自己內心的脆弱,以及對尊嚴的捍衛。他寫道: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健康的肉體,否則靈魂就會失去做人的尊嚴,也就沒必要再停留在損壞的軀殼裡了。

殘疾給史鐵生帶來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成了他在很多作品裡都繞不開的心結。

比如《在一個冬天的晚上》這部作品就講述了一對殘疾夫婦想要領養一個孩子,卻被人拒絕,因為「誰願意把孩子給兩個殘廢人?」

小說裡的殘疾夫婦還始終懷有希望,想著如果自己真心待那孩子,或許人家會願意讓他們領養。這種希冀雖然靠不住,但也是史鐵生內心的一種期待。

史鐵生外表豁達,其實內心對自己很嚴苛,他會把自己的愧疚一再翻出來,非得形成一道深深的疤痕才算做罷。朱偉說,史鐵生活得太重,他寬恕別人,卻不願意寬恕自己。

他要表達的是命運

史鐵生把自己生病的那段日子寫得濃厚而安靜。他看過那些放大了知青苦難的小說後,跟朱偉說:「比起那些世代在貧瘠土壤上的人,咱們吃的苦算得了什麼?」

在《插隊的故事》裡,他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寫旅途,寫知青歸家又返鄉的欣喜和黯然,那不僅是旅途,也並不僅僅是記憶,更是一種命運。

當知青回憶起或是回到曾經插隊的地方時,都會下意識地去尋找當年的記憶。朱偉和史鐵生認為,那段歲月真正的價值,是讓知青和一個遙遠的地方產生了聯繫,擁有了柔軟的同情心。

寫下這部作品之後,史鐵生似乎更能接受命運,他明白了坦然面對自己的殘疾,才是真正的自尊。從自憐自艾中走出來,是史鐵生新的開始。那幾年,史鐵生的小說都在探討活下去的理由和命運。

在第一個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裡,史鐵生寫了一個空有志氣卻毫無建樹的牧師,他一生都在追求價值感,卻為這所謂的價值感消磨了自己。史鐵生從不逃避現實,滿是辛酸的幽默也算是史鐵生的一種「玩法」。

在《命若琴弦》裡,他把彈斷一千根琴弦設置為一種修行,他想表達的是「人命就如琴弦,只有拉緊了才能彈好。」

《原罪·宿命》更為心酸。第一篇裡面的主人公全身癱瘓,只能通過鏡子反射去看窗外的世界。第二篇飛馳而來的車「不早不晚」地把主人公撞成了癱瘓,這主人公就開始思考,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偶然。答案依然是命運。

在與陳希米相識後,史鐵生才開始真正安靜和鬆弛下來,開始從哲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的確,史鐵生在思辨中享受到了樂趣,他在思辨裡求索生的含義,還寫了長篇《務虛筆記》。

在故事裡,他把一對對命運不同的人安排在一起,讓讀者隨著他的思索而思索,避免了巨大的腦力勞動,帶領讀者在一場人生的務虛中體會到人生的真味和生命的希望。

後來史鐵生腎功能衰竭,在適應透析的過程中,他開始寫《病隙碎筆》。那是對靈魂和肉體的討論,史鐵生更是對有限和無限進行了討論。

就像電影《深海長眠》裡,癱瘓的主人公在自己的想像中,從窗口一躍而出,獲得了他嚮往已久的自由。

他飛到了海邊,在沙灘上用靈活的身體擁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一般,人們總是嚮往無限的靈魂自由,卻忽視了靈魂無法離開有限的身體,只有將有限與無限結合在一起,生命才具有意義。

在寫完《我的丁一之旅》之後,史鐵生徹底放下了背負了很久的東西。史鐵生用後半生的時光,看清了苦難的永恆,不再向外求索,在殘缺的身體裡,尋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結語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史鐵生是如何從脆弱到一步步擁有強大內心的過程,我們看到了他對自身殘疾的悲傷和哀怨,以及他把這個心結投射到許多作品中,同時也看到了他內心的期盼。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於與命運和解,在一系列苦苦的思索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明天我們將繼續領讀《重讀八十年代》的第六部分:文壇的馬拉松選手王安憶。

接受自己

才能好好生活

為內心強大的史鐵生

原標題:《《重讀八十年代》⑤ | 史鐵生:一切苦難,都是修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讀八十年代,讀出了什麼
    而今天,當我們回顧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壇,除了「重讀八十年代」之外,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他們親歷了許多重要時刻,也具備用文字回應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今年,就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一個人的文學史》、中信出版社的 《重讀八十年代》、上海書店出版社的《「80年代文學」研究讀本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的 《激情的樣式——20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文學:終結與起點——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學與文化
  • 《重讀八十年代》⑥ | 在王安憶身上,看到溫柔的強大
    1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史鐵生是如何從脆弱到一步步擁有強大內心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於與命運和解,在一系列苦苦的思索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 《重讀八十年代》⑦ | 是什麼成就了莫言?
    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外表細膩、內在強大的作家王安憶。她總是像一名優秀的馬拉松選手那樣,憑藉著出色的耐力和努力不斷超越自己。
  • 《重讀八十年代》⑧ | 馬原:善於誘惑別人的作家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莫言是如何用自己強大的心力,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風格。他用自己身上悲涼的烙印以及故鄉高密作為寫作的靈感,創造了一系列膾炙人口、關注人的命運的優秀作品。三十一年的勤奮筆耕,讓他獲得了實至名歸的獎項。今天,我們要完成的目標是《重讀八十年代》的第八部分:善於「誘惑」他人的作家馬原。
  • 《重讀八十年代》⑩ | 蘇童:把女性寫活的男人
    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以死喻生」的作家餘華。他總是用極端的殘酷寫溫暖,在精妙和富有張力的敘述裡,給人們希望。
  • 讀史鐵生《命若琴弦》的啟示:人要活著去救贖生存的苦難
    但史鐵生卻把它寫得跌宕起伏,智慧叢生。我們可以將其主旨概括為:在生命的輪迴中,是誰並不重要,殘疾了也不必怪罪命運,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殘疾,重要的是要活著去救贖生存的苦難。一、無字藥方隱喻的雙重涵義在《命若琴弦》裡,表面上的主人公是兩個瞎子,一個老瞎子和一個小瞎子,其實,還應該有一個無形的主人公,那就是老瞎子的師父。
  • 史鐵生:命運再殘酷,也殺不死堅強的靈魂
    1978年,那個特殊的年代剛剛結束,27歲的陝西知青孫立哲被誤判為「流毒」,被關在地委大院的窯洞裡,重病在身,還要每天上午掃院子,下午接受審查。 孫立哲絕望到了極點,一度想自殺。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一千多公裡外遙遠的北京,有一個和他同齡的年輕人,每天寫完上書材料,就坐在輪椅上搖搖晃晃滿北京城跑,到處求人。
  • 人生的不甘來源於苦難,終於修行
    為了比別人幸福,我們無端地生出很多煩惱,跟自己比,跟別人比,後悔著過去,恐懼著未來,當下的事情又不敢確定,於是,苦難來了。人生的不甘其實來源於苦難。生離死別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喑啞聾苦,鰥寡孤獨苦……,這樣細細推究,人生真是一個苦海呵!成功了又如何?當一瞬間的幸福感過去後,新的問題又出來了:怎麼樣保持住名聲不被超越?如何使成功更加地羽毛豐滿?
  • 品讀|龐驚濤:《驚蟄》與《在人間》的苦難敘事互闡
    《十月》長篇小說專號2020年第6期推出的杜陽林長篇小說《驚蟄》,以川北農村少年凌雲青的成長史為主線,以「密不透風」的苦難敘事和隨處可見的年代記憶,細膩呈現了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早期這近10年間,中國農村大地苦難下的人物群像和時代演變,在當代文學的苦難敘事中可謂一枝獨秀。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我常常想,那一天,如果我沒有自作聰明中途下車,如果我找人問一下路,如果我等到天亮再走,如果我沒有一躍跳下站臺,如果......那一切可能就都不會發生了。可是,人生沒有如果,我再也回不到十九歲那年。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十斤好小米是比金子還要貴重的口糧,而這份深情,是再多的金子也換不來的。除此之外,朋友們經常會給史鐵生帶來新書,帶來外面世界的消息,帶來新朋友,然後都成了老朋友。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史鐵生暫時忘記了死亡,忘記了傷痛,對未來又充滿了希望。也正是在那個時候,他開始看書,開始接觸文學。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
  • 鍾求是《等待呼吸》:八十年代,人們的理想與彷徨
    「等待呼吸」也機緣巧合地契合了2020年的關鍵詞,過去的一年中,全世界都在「等待呼吸」。《等待呼吸》從八十年代一直寫到2015年,超長的時間跨度也牽連出不同文化的、不同年代的愛情思考。張抗抗說:「第一樂章是整部作品的基礎,1991年是非常重大的歷史坐標和時間界限,是兩個年代的分界,《等待呼吸》的全部故事,都是帶著八十年代殘留的理想主義的色彩而進入到九十年代。
  • 八十年代,中國「盛行」追星族………。
    將日曆翻回到四十年前,那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還是中國創新創業初興的年代。於此相適應,也形成另類「追星族」。 八十年代中期,我多次去史家胡同8號的于光遠同志家。請求支援,或邀請於老擔任出版物的顧問(將有專題介紹); 或來學校講學。 那時,於老非常忙。去他家,必須經「關係」介紹,提前預約,「現場」排隊。好在學校老校友代成同志,曾長期擔任於老秘書。 一,「追星目的之一」,為學校研究生課程出謀劃策。
  • 對話|鍾求是《等待呼吸》:八十年代,人們的理想與彷徨
    「等待呼吸」也機緣巧合地契合了2020年的關鍵詞,過去的一年中,全世界都在「等待呼吸」。《等待呼吸》從八十年代一直寫到2015年,超長的時間跨度也牽連出不同文化的、不同年代的愛情思考。張抗抗說:「第一樂章是整部作品的基礎,1991年是非常重大的歷史坐標和時間界限,是兩個年代的分界,《等待呼吸》的全部故事,都是帶著八十年代殘留的理想主義的色彩而進入到九十年代。
  • 《美麗人生》看哭無數人:一切苦難,都是修行
    義大利經典影片《美麗人生》,它所演繹的,是一段從遇見到相依、從苦難中產生恩典的感人故事。整個故事,就像敘述者的獨白:「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不易說,像寓言,有悲有喜,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如果沒有之後的苦難,我甚至覺得這是一部愛情喜劇。
  • 史鐵生: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
    甚至連常營回民鄉的李小老燒餅,他都門兒清。 生病後,史鐵生胃口依然不減,尤其愛吃肉,他又正好屬虎,所以朋友們都笑他,人送外號「食肉動物」。 作家王安憶第一次去看他,以為史鐵生會講述自己的悲慘人生,感慨命運無常。結果史鐵生從頭到尾都在和他聊餃子。王安憶說,史鐵生的樂觀和率真,讓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 史鐵生:上帝為人性寫下的最本質的兩條密碼是,殘疾與愛情
    或者說,上帝為人類造設的,地獄和天堂,都在人間;即殘疾與愛情,即原罪與拯救。這種哲理性的思考,很是值得玩味。顯然,史鐵生之所以對「殘疾」有這樣深的體悟,是基於他的身體狀況,然而,就像他所說的,「人即殘缺」,誰能說自己是「完整」的呢?
  • 【夜讀】史鐵生: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
    甚至連常營回民鄉的李小老燒餅,他都門兒清。生病後,史鐵生胃口依然不減,尤其愛吃肉,他又正好屬虎,所以朋友們都笑他,人送外號「食肉動物」。作家王安憶第一次去看他,以為史鐵生會講述自己的悲慘人生,感慨命運無常。結果史鐵生從頭到尾都在和他聊餃子。王安憶說,史鐵生的樂觀和率真,讓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 《我與地壇》:難道只有苦難才能讓人深邃?
    大家都認定一個事實,強者為何會那麼強悍,是他們的意志力堅強,可是你去看看那些所謂的強者們,都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有什麼樣的心理轉變,才知道他們得來的東西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在史鐵生殘疾之初,沒有人認為他是強者,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走出失敗的陰影,他變得格外暴虐,他不願意聽從母親的教誨,他的心中有無數自暴自棄的理由。
  • 史鐵生丨我與地壇
    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