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讀 | 艾林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
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網絡潮人陳村,他用一種類似遊戲的態度做了很多認真而有價值的事情。他的多情讓他深刻理解他人和苦難,用文字把青春歲月浸滿了溫情。
今天,我們要完成的目標是《重讀八十年代》的第五部分:寬恕別人卻不願寬恕自己的史鐵生。
輪椅上的史鐵生
很多人知道史鐵生,大概是因為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裡的那篇《秋天的懷念》。
一個只顧自己痛苦的兒子,不理解母親的苦心和擔憂,直到母親離開多年之後,才明白「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史鐵生用這樣一篇散文,表達著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也深深觸動了還在青春期的我們。朱偉評價說,這篇篇幅最短的文章,也是他最感人的文字。
那麼在文章之外,史鐵生,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朱偉的回憶和史鐵生的作品中得出答案。
回憶起史鐵生,朱偉總是忘不了他從自己的工作檯或是床上移動到輪椅上的情景,更忘不了的是,史鐵生從來不要別人幫忙。
因為史鐵生是一個敏感的人,他不願意被同情、被安慰,因為這意味著不平等,而史鐵生是一定要捍衛自尊的。
他認為,康復的意義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復原,更重要的是要擁有做人的全部權利、價值、意義和快樂。
在史鐵生的一些作品裡,不乏他自己的身影,比如在《午餐半小時》中,他寫了一個「癱瘓的小夥子」,朱偉說,那應該就是在說史鐵生自己。
史鐵生在殘疾之前,很喜歡唱歌,殘疾之後,他開始用一種自我釋放式的笑聲,類似於「格格格」的聲音。在《沒有陽光的角落》這部小說裡,史鐵生就把這種笑聲賦予了小說裡的人物,並且把這笑聲寫得極為傳神。
他在小說裡表達著自己內心的脆弱,以及對尊嚴的捍衛。他寫道: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健康的肉體,否則靈魂就會失去做人的尊嚴,也就沒必要再停留在損壞的軀殼裡了。
殘疾給史鐵生帶來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成了他在很多作品裡都繞不開的心結。
比如《在一個冬天的晚上》這部作品就講述了一對殘疾夫婦想要領養一個孩子,卻被人拒絕,因為「誰願意把孩子給兩個殘廢人?」
小說裡的殘疾夫婦還始終懷有希望,想著如果自己真心待那孩子,或許人家會願意讓他們領養。這種希冀雖然靠不住,但也是史鐵生內心的一種期待。
史鐵生外表豁達,其實內心對自己很嚴苛,他會把自己的愧疚一再翻出來,非得形成一道深深的疤痕才算做罷。朱偉說,史鐵生活得太重,他寬恕別人,卻不願意寬恕自己。
他要表達的是命運
史鐵生把自己生病的那段日子寫得濃厚而安靜。他看過那些放大了知青苦難的小說後,跟朱偉說:「比起那些世代在貧瘠土壤上的人,咱們吃的苦算得了什麼?」
在《插隊的故事》裡,他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寫旅途,寫知青歸家又返鄉的欣喜和黯然,那不僅是旅途,也並不僅僅是記憶,更是一種命運。
當知青回憶起或是回到曾經插隊的地方時,都會下意識地去尋找當年的記憶。朱偉和史鐵生認為,那段歲月真正的價值,是讓知青和一個遙遠的地方產生了聯繫,擁有了柔軟的同情心。
寫下這部作品之後,史鐵生似乎更能接受命運,他明白了坦然面對自己的殘疾,才是真正的自尊。從自憐自艾中走出來,是史鐵生新的開始。那幾年,史鐵生的小說都在探討活下去的理由和命運。
在第一個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裡,史鐵生寫了一個空有志氣卻毫無建樹的牧師,他一生都在追求價值感,卻為這所謂的價值感消磨了自己。史鐵生從不逃避現實,滿是辛酸的幽默也算是史鐵生的一種「玩法」。
在《命若琴弦》裡,他把彈斷一千根琴弦設置為一種修行,他想表達的是「人命就如琴弦,只有拉緊了才能彈好。」
《原罪·宿命》更為心酸。第一篇裡面的主人公全身癱瘓,只能通過鏡子反射去看窗外的世界。第二篇飛馳而來的車「不早不晚」地把主人公撞成了癱瘓,這主人公就開始思考,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偶然。答案依然是命運。
在與陳希米相識後,史鐵生才開始真正安靜和鬆弛下來,開始從哲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的確,史鐵生在思辨中享受到了樂趣,他在思辨裡求索生的含義,還寫了長篇《務虛筆記》。
在故事裡,他把一對對命運不同的人安排在一起,讓讀者隨著他的思索而思索,避免了巨大的腦力勞動,帶領讀者在一場人生的務虛中體會到人生的真味和生命的希望。
後來史鐵生腎功能衰竭,在適應透析的過程中,他開始寫《病隙碎筆》。那是對靈魂和肉體的討論,史鐵生更是對有限和無限進行了討論。
就像電影《深海長眠》裡,癱瘓的主人公在自己的想像中,從窗口一躍而出,獲得了他嚮往已久的自由。
他飛到了海邊,在沙灘上用靈活的身體擁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一般,人們總是嚮往無限的靈魂自由,卻忽視了靈魂無法離開有限的身體,只有將有限與無限結合在一起,生命才具有意義。
在寫完《我的丁一之旅》之後,史鐵生徹底放下了背負了很久的東西。史鐵生用後半生的時光,看清了苦難的永恆,不再向外求索,在殘缺的身體裡,尋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結語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史鐵生是如何從脆弱到一步步擁有強大內心的過程,我們看到了他對自身殘疾的悲傷和哀怨,以及他把這個心結投射到許多作品中,同時也看到了他內心的期盼。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於與命運和解,在一系列苦苦的思索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明天我們將繼續領讀《重讀八十年代》的第六部分:文壇的馬拉松選手王安憶。
接受自己
才能好好生活
為內心強大的史鐵生
原標題:《《重讀八十年代》⑤ | 史鐵生:一切苦難,都是修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