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求是《等待呼吸》:八十年代,人們的理想與彷徨

2021-02-08 中國青年報

近日,鍾求是《等待呼吸》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辦。作家張抗抗、祝勇,本書作者鍾求是以「等待是一種生命追尋」為主題進行了對話,活動由《十月雜誌》季亞婭主持。

《等待呼吸》是作家鍾求是的最新小說。「等待呼吸」也機緣巧合地契合了2020年的關鍵詞,過去的一年中,全世界都在「等待呼吸」。《等待呼吸》從八十年代一直寫到2015年,超長的時間跨度也牽連出不同文化的、不同年代的愛情思考。鍾求是認為:「60後面對的社會競爭和壓力相對較輕,我記得八十年代初女排勝利我們都會狂歡,中國足球得一場勝利我們都會跑到街上,我們還展望未來,這些理想的東西在我們心理會紮下根,同時,我也想脫離時代的妥協和庸俗,關照這一代人的人生經歷,書寫這一代人的精神史。」

鍾求是為《江南》雜誌主編,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曾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篇小說月報》雙年獎等。

對談現場 季亞婭、祝勇、張抗抗、鍾求是

張抗抗:八十年代殘留的理想主義的色彩而進入到九十年代

張抗抗認為小說吸引人之處在於美感、現實感和新鮮感共存,她從一個寫作者的角度關注長篇小說的故事的搭建過程,從文本結構、女性視角和理想主義三個角度作出解讀。

她認為,書中三個大章節,莫斯科的子彈、北京的問號和杭州的氧氣,像三個樂章一樣跌宕起伏,空間場域的取捨之中給作品一個很開闊的格局。從莫斯科到北京、到杭州,從南到北的非常廣闊的空間感和大起大落的跳躍,從橫縱兩個方向鋪開敘述,使得小說充實和立體。

張抗抗說:「第一樂章是整部作品的基礎,1991年是非常重大的歷史坐標和時間界限,是兩個年代的分界,《等待呼吸》的全部故事,都是帶著八十年代殘留的理想主義的色彩而進入到九十年代。莫斯科的留學生活非常抒情優美,凸顯出年輕人純真的愛情,然而這一切被瞬間打破,一顆「子彈」擊中夏小松——杜怡深愛的男友,他因為肺部感染沒有救過來,後面杜怡所有發生的故事都是跟這段悽慘經歷有關,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退到了背後,為後面的情節提供支持和依據,而杜怡只能獨自面臨人生的變局和她的命運。」

「北京的問號」這部分有很多留白,雖然陌生黑暗的事情藏在城市的皺褶裡面、角落裡面,但是有了杜怡內心的美感支撐,它們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在無法安放的部分,作者跳過十年空白,給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第三大章到了杭州,杜怡若干年以後開了一家舊書店,經歷那麼多苦難挫折以後,她已經不是原來的杜怡,但是她要保留美好的東西,保留著和夏小松相愛時候的自己,最後她選擇回到夏小松的老家去,重返莫斯科去貝加爾湖。」張抗抗說。

從女性的角度看,鍾求是對杜怡這個角色投入了同情、熱愛等等所有美好的感覺,對女性充滿理解和愛惜,傾注了極大的情感和筆墨;夏小松因為子彈感染去世以後欠下醫藥費,杜怡出於同情心和真愛選擇為他還債,經歷了無數屈辱苦難,這裡又能看到他的女性主義態度;這個社會越來越商業,越來越物質,杜怡面對的環境也會越來越艱難,她一直跟這個環境發生衝突,也有自己內心的衝突,最後她完成自己,在此鍾求是給予了女性自尊和自強,對女性充滿尊重。

《等待呼吸》是堅持理想主義的小說,小說的結尾就給了我們關於理想的答案。最後,她帶著很意外的兒子夏小紀重新回到夏小松當年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喚醒他們青年時代愛情的時候,她都在重溫理想、審視她自己大半生的理想。張抗抗認為這本書讀者可以從五十年代的人一直覆蓋到當下,這代人經歷了同一個時代,理解杜怡身上寄託的理想情懷。「等待呼吸」,其實是在等待生命中的一種亮色,我們永遠在等待著理想的到來,即使沒有到來,大家也在朝著理想一直在努力。

書影

從小說中看到「經歷過80年代的一代人」

祝勇和鍾求是是魯院的同學,也是同時代的人,他認為這個小說之所以動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寫出了一代人的經歷。鍾求是的「野心」不是為了建一個巨大的豐碑,《等待呼吸》的核心人物只有三個,作者把全部野心傾注在這三個人的身上。

祝勇從親身體驗中感悟到,經歷八十年代這批人是中國現當代歷史上特別獨特的一個群體。鍾求是把它放到更宏大的國內和國際視野下,這批人經歷改革開放大變動的時期,同時整個蘇聯東歐都在風起雲湧,鑄造了非常特殊的年代。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和沒經歷過八十年代的兩類人是完全不同的,鍾求是的這個小說描述的恰恰是這一代人的成長曆程,所有人都經歷過小說所寫的年代變化。

「小說中還為杜怡的命運安排了很多轉折點,這些拐點有時代巨大變化的因素,也有很多她自己的因素。從那個年代走過來,她在分叉路口做出的選擇也有很強的八十年代的烙印,儘管漫長的三十年、四十年變遷當中有很多偶然性,但是她的精神脈絡轉折有很強的八十年代賦予她的必然性。杜怡和她後來的男朋友章朗隔了七歲,他永遠進入不了杜怡的內心世界。因為這個七歲是有八十年代和沒有八十年代的七歲,章朗的出現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來凸顯杜怡身上的精神痕跡和她的精神特點。這本書很小,主要人物也少,但是卻給整整一代人做了一個精神傳記。」祝勇說。

鍾求是認為寫一本書的影響因素中很重要的一個是性格、天性,這裡有生命的密碼;還有一個是根據生活經歷、生命經歷形成的生命態度。「你一生當中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多餘的,無論你的痛苦、你的高興、你的歡喜、你的悲哀,所有這些東西,你只要是一個作家,你只要去用它,都可能成為你的寫作材料」。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對話|鍾求是《等待呼吸》:八十年代,人們的理想與彷徨
    近日,鍾求是《等待呼吸》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辦。作家張抗抗、祝勇,本書作者鍾求是以「等待是一種生命追尋」為主題進行了對話,活動由《十月雜誌》季亞婭主持。《等待呼吸》是作家鍾求是的最新小說。「等待呼吸」也機緣巧合地契合了2020年的關鍵詞,過去的一年中,全世界都在「等待呼吸」。
  • 人物|鍾求是:從第一頁開始,聽見突突的心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一個理想主義者因意外死了,但他似乎又一直活著,一直在照亮別人。」如果要用一句話講述鍾求是的長篇小說《等待呼吸》,或許可以這樣概括。鍾求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話不就是人們的一種經驗判斷嗎?在一個大變局的時代,人們看多了許多的好,也見識了許多的壞,內心承受是很有彈性的。在沉重的殘酷事物面前,人們最初的反應可能是心哀與沮喪,接下來的應對便可能是反思和突圍。」鍾求是對記者說。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倒爺」是人們熟悉的一個詞。
  • 佳作推介 | 孟繁華:一代青年的心靈史和青春祭——評鍾求是的長篇小說《等待呼吸》
    長篇小說《等待呼吸》,鍾求是   著《十月·長篇小說》2020年第2期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在剛剛綻放的最好年華,他們在莫斯科街頭相遇:夏小松幽默風趣,充滿理想,並才華橫溢,迅速徵服了杜怡。但曇花一現,雖極為絢爛,卻過於短促。很快,夏小松死於一場混亂中流彈造成的傷害,他們的愛情才剛開始,就極速凋落。
  • 謝園離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懷理想的人們去哪了
    京圈裡的大咖也都和謝園有著深深淺淺的交情,八十年代王朔的小說只給京圈的導演拍,葉大鷹把他的《橡皮人》改編成了《大喘氣》,主角找了謝園。這是八十年代啟蒙時期的精英聚合,是那個時代牛人的一次才華碰撞。而張辛欣也是八十年代一個相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女作家。
  • 猛然發現人們開始懷念八十年代了,為啥? ​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那是一個許下諾言就會銘記一生並身體力行的年代,是我們永遠都回不去的往昔。
  • 為什麼人們都開始懷念八十年代了?(下)
    八十年代,另一部家喻戶曉的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故事講述的是日本女排備戰莫斯科奧運會,刻苦訓練奮勇拼搏令人熱血沸騰的青春勵志故事。劇中女主角小鹿純子以堅強聰慧清純的形象深入人心,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 八十年代並不是理想化的「春天」,而是必要的「中轉站」
    當然,那些曾經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因為中國社會在20世紀80年代的那場變革,如今已經成為政界要員、商業精英、大學教授、知名學者、著名文藝家、影像媒體的掌舵者等,80年代改變了這一代生於「50年代」的人的生活與命運,在他們集體性的懷舊與詩意的「青春還鄉」情緒作用下,「80年代」無疑徹底成為一個「被理想化的年代」。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的生活?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
  • 老照片;八十年代的中國
    #老照片#八十年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那時的人們激動、鬥志昂揚,社會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八十年代的流行語中便可見一斑。八十年代的經典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摸著石頭過河;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一,80年代陳衝、張瑜兩位大紅大紫的上海姑娘。二,八十年代當紅的電影女明星,嶽紅、斯琴高娃等。三,八十年代,鞏俐的泳裝日曆。
  • 80年代老照片,八十年代的愛情是害羞而含蓄的
    八十年代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在經歷了多年的動亂之後,人們的生活迎來了很大的變化,生活在慢慢變好。當時的女性也開始注重起自己的形象來,她們開始追求時尚。然而八十年代的美女與現在不同的是她們是不加修飾的美。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組八十年代女性的迷人照片,領略一下她們的風採。
  • 【聖佳四季】閃亮的日子——八十年代青春記憶
    《八十年代中學生》,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 2.《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學生》,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11月。40×60 cm.——阿城 所有八十年代的人都背著七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遺產,渾身上下都是官樣文化的遺傳基因.八十年代是暴病初愈,國家民族半醒過來,文化圈恢復一點點殘破走樣的記憶如此而已.但至少這代人擺脫了前幾代人的一個模式,就是集體思維。
  • 青春散場,不訴離殤:致敬八十年代的情懷
    秋風沉醉的正午,陽光大好,窗外的紫藤沿著牆壁向上攀援,在窗臺印下斑斑駁駁的光影,像極了手中泛著黃漬的黑白照片,它們真實地記錄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生活。這時候,心裡慢慢地滋生出溫暖的感傷,不自覺地便想起了那個青春飛揚的純真年代。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剛剛改革開放不久,社會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新舊觀念也在不斷地進行著碰撞和交鋒。
  • 你好,這是我的八十年代!
    夏天蚊子多,經常一手寫字,一手打蚊子。大人們就坐在院子裡乘涼,聽著他們嘮家常,作業一筆一划地寫著,慢慢地,我就長大了。作詞者陳曉光有感於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寫下了這首歌。1981年元旦前夕,這首歌被送到中央電視臺,從此,傳唱開來,成為1980年代最美的寫照。輕快的旋律,熱情的情緒,就像那個時代和那時的年輕人們,飽含青春,充滿朝氣。這是1983年電影《搭錯車》裡的主題曲,意為「有酒瓶子要賣嗎?」
  • 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秀丨怪奇的輝煌
    美國觀眾的電影院,中國觀眾的錄像廳、VCD,八十年代美國恐怖片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驚嚇記憶,傑森、弗萊迪、恰奇、魔怪與超級英雄的名字一樣家喻戶曉。而如[招魂]和[屏住呼吸]這樣的恐怖佳作在超級英雄的碾壓中殺出了一條小路的當下,再回看八十年代美國恐怖片,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 重讀八十年代,讀出了什麼
    而今天,當我們回顧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壇,除了「重讀八十年代」之外,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他們親歷了許多重要時刻,也具備用文字回應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今年,就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一個人的文學史》、中信出版社的 《重讀八十年代》、上海書店出版社的《「80年代文學」研究讀本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的 《激情的樣式——20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文學:終結與起點——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學與文化
  • 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二十)
    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二十)那年冬天特別冷,可謂是滴水成冰,鄉政府的幾個人擁著煤球爐子談事情。有一人突發感慨,要是時光能倒流就好了,我們就能年輕幾歲了!有一人信誓旦旦地說,我有辦法讓人年輕!溫州人真是厲害,八十年代一個小妹就敢將理髮店開到北方的鄉鎮上。那天廚師去理髮,理的是光頭,理到一半的時候那位好和他開玩笑的林技術員也過來理髮。在等待的過程中林技術員說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吧:也是一個人去理髮店理髮,為活躍氣氛就主動地和理髮小妹搭訕,小妹什麼學歷啊?小妹說你猜猜吧!高中?不是!大專?不是!難不成你本科畢業?
  • 八十年代的恐怖片,屢屢突破人類的底線
    再沒有哪個年代的恐怖片是如八十年代這般的瘋狂了,不僅影像呈現上屢屢突破人類接受的底線,還將恐怖電影名目下劃分各種亞類型。當時的人們似雄心壯志,語不驚人死不休,非要把能想得到的恐怖源頭都給搬上銀幕。他們不懼怕觀眾膩煩,只擔心靈感枯竭。
  • 新褲子樂隊幫唱周深《不會拜拜的Disco》,帶我們回到八十年代
    不知道她在等待什麼樣的人,但迪斯科不會停止,舞蹈一直繼續,就像今晚,每個人都能找到喜歡的音樂和快樂。」搖曳的舞步,反覆的吟唱,雀躍的熱情,迴蕩在腦海的 Disco 音樂,讓經歷過或者沒有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都能感受到那個時代音樂的光芒。
  • 重生年代文推薦(四)——八十年代
    2、《八十年代記事》作者:水晶翡翠肉簡介:一個都市單身女生,穿越到八十年代單身媽媽身上。而且她有兩個孩子。兒子:媽媽。女兒:媽媽楊婧: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不是,我不是啊。睜開眼睛時,回到八十年代,她十七歲的時候,她中途綴學,家境窘迫,名聲極差,但幸運的是:她還沒有嫁給紀彥均!重活一遍,做個名聲不那麼差的女子,帶著家人走向人生巔峰。一句話簡介:農家女重生變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