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資治》年少不懂資治為何物,讀懂已是史中人!

2021-01-17 趙趙的期待

可以說《資治通鑑》代表了中國古代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經典讀物。

但是,《通鑑》與一般史書不同。這是一本政治史書,旨在「治國」,講述治國之道,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其影響遠遠超出傳統的歷史領域。

司馬光生前曾多次為皇帝講讀《通鑑》。從北宋到清朝,「通鑑」一直是皇帝經常使用的歷史教科書,因此被梁啓超稱為「皇帝教科書」。時至今日,《資治通鑑》仍是經典,值得重讀。今日之中國,距離司馬光的「通鑑」時代已經近一千年了,告別帝制體系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通鑑》事君的價值早已喪失。但是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由於時代的不同,歷史作品需要不斷的反思和詮釋。今天對《通鑑》的重讀,不僅需要回顧那些生動傳神的記載,而且還應重視歷史智慧的滋養,為時代賦予新的含義。

首先,不妨將「通鑑」恢復到歷史語境當中,並面對「垂鑑資治學習」的功能,以求「跡得鑑失」。司馬光曾說,歷代史書「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故「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通鑑》的材料和編纂秉承傳統史學的「歷史實踐」思想,儘管「田間子志」無法涵蓋「通鑑」的全部價值,但這是本書最突出特徵,今天在讀這本書不容忽視。

其次,再次閱讀《通鑑》時,應將其置於歷史的語境中,要注意其獨特的編纂方法和敘事特徵。 「歷史」一詞通常包括兩種含義,一種是指過去發生的實際情況,另一種是指對過去發生的情況的描述和研究。與第一含義相比,第二含義更為重要。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知道的「歷史事實」是理解,寫作和解釋的結果。《通鑑》作為歷史著作的彙編,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作者之間的主觀態度和價值取向,甚至有記錄的錯誤和偏頗的評論。當然,其中許多問題已通過學術研究進行了修訂。一方面,今天要讀《通鑑》,一方面要結合學術研究成果,對錯誤進行校對和糾正,以獲取準確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要對「通鑑」進行閱讀。我們也應該掌握「通鑑」文本背後的原因,書寫方式及文字背後的政治寄託。

在漫長的歷史變化中有突破和延續。由於時代的久遠,歷史的教訓並沒有過時。相反,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已經煥發青春。《通鑑》通過對宋朝以前朝代的興衰成敗深刻思考,總結了決策,就業,治理等方面的得失。這些規律與當今各種行政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管理有共同點,並且並非沒有參考價值。同時,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仍然存在著人性的善良和醜陋。讀《通鑑》中的人物形象,讀其在時代潮流中的掙扎和糾葛,也是對個人的一種自我教育。

人們常說,知道什麼比知道為什麼更重要。要閱讀歷史,不僅必須知道人們在談論什麼,還必須知道人論世的規律。否則,在讀完《通鑑》之後,只知知道一部帝王將相明爭暗鬥的相斫書,何談資治?卡爾維諾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說過:經典作品是那些您經常聽到的人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閱讀」的作品。就此定義而言,《資治通鑑》確實是一部值得重讀,需要重讀並且應該重讀的經典。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十國,共計1362年的大事,按年度記載,一氣呵成銜接下來而成的聯結古今的大編年史,也是學習歷史和深度文化者案頭必備之書。

但是現在的生活節奏如此之快,讓我們每天學習和工作之餘,在讀文言版《資治通鑑》的大部分原始版本,學習起來實在太困難了,恐怕那對於很多人來說,甚至會半途而廢,畢竟這太困難了。

現在我們有了這套白話版的對於《資治通鑑》進行了詳細的注釋,非常值得入手和閱讀,因為我在看,它很容易理解,很物有所值,所以我推薦給我的朋友,希望他們像我一樣了解歷史。

《資治通鑑》,原價為498元,現促銷活動99元送貨上門(新疆 西藏 等偏遠地區除外),只需要一頓飯錢,你就可以擁有一套絕對物超所值的「資治通鑑」,絕對貨真價實,點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重讀平凡的世界:年少不懂孫少安,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最近又在重讀《平凡的世界》這本書,裡面的一個人物引起了我的注意。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懂孫少安這個人物,只是覺得他能吃苦耐勞的,但是昨天我重讀的時候,居然溼了眼眶。年少不懂孫少安,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很多人都說"如果我是個男人,那麼我想成為孫少安。如果我是個女人,那麼孫少安就是我最想嫁的男人。"那是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
  • 很精彩的一首詩詞,年少不懂蘇東坡,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相信很多人都會背誦,也經常引用其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無畏和淡然,很多人認為這是5000年來最精彩的一首詩詞。年少時喜歡一蓑煙雨任平生,後來懂得也無風雨也無晴。譯文:不要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為什麼不一邊吟詩嘯歌,一邊悠然地行走呢。竹站和草鞋輕便得更勝過馬,怕什麼?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一生。
  • 曹雪芹:年少不懂紅樓夢 讀懂已是夢中人
    一說起來,小時候的曹雪芹出身好、人聰明,就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他出身望族,生於清代南京江寧織造府,家資巨富。加上祖母溺愛,跟賈寶玉一樣,曹雪芹很是經歷了一段富貴風流的公子哥生活,或吟詩作畫,或彈琴下棋,日子過得心滿意足。
  • 「年少不懂蘇東坡,讀懂已不再少年」,蘇軾的這首詞讓人感慨萬千
    蘇東坡年少一舉成名,備受當時的宰相兼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推崇。也曾少年輕狂、豪情壯志。最終在他43歲時,因為封建王朝內部的權勢紛爭,蘇東坡以莫須有的罪行入獄坐牢,世稱「烏臺詩案」。少年時寫到的歷史只是這樣簡略,完全寫不出蘇東坡那時的幽暗人生。步入中年後又差點兒斃命的親身經歷並沒有嚇倒他。不親身經歷生與死,不足以語人生路。關於命運的不公平,最佳的報仇是活成了清風朗月,天高地迥,悠閒自在。
  • 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百年孤獨》,讀懂已是書中人,受益匪淺
    當時的我,一邊不懂這麼深奧的文字為何能得到這麼多人的青睞,一邊向著舍友炫耀:"我可是讀過《百年孤獨》的人!"其實只有自己心裡清楚,我連人物角色都沒分清。直到十幾年後的一天,一個普通的周末,我無意間瞥見書櫃角落裡的《百年孤獨》,鬼使神差地把它抽了出來。
  • 五篇課文暴露五種人生真相:年少不懂文中意,讀懂已是文中人
    炎熱的夏季,除了大汗淋漓,最舒服的時刻就是在閒暇之餘,讀一本書,回味年少時期讀過的經典課文,重拾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讀著讀著才發現,當年那個在語文課上懵懂的少年,未曾領悟書中意,如今長大成人,才讀懂了文中的人生,成為了文中人。01.失去了童年,不能丟掉童心。
  • 年少不懂父親心,讀懂已是中年人
    小時候總不懂,為什麼我的爸爸不能有錢一點,沒有抓住機會在廣州買房子,不能高大一點,或者為什麼我的爸爸沒有成功?直到我長大了,才理解爸爸曾經也是一個有夢想的男孩,他也想仗劍走天涯,可是生活的重擔和孩子的出生,讓他省吃儉用。
  • 年少不懂李清照,讀懂已是傷心人,一首50字詞說盡了人這一輩子
    年少不懂李清照,讀懂已是傷心人,一首50字詞說出人的一輩子提到才女李清照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情感細膩,聰慧多才,哀怨悽慘,但是不會想到李清照也有厲害的一面,這麼可愛又有趣的女子你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首小詞,不足50個字,卻寫出人這一輩子的各個階段!真的非常的厲害。
  • 【方志四川•資治】李思源 王柳 ‖ 錦繡天府國際健康谷建設中...
    有的在全轄區乃至更大範圍都有深遠影響,形成了德陽人共同認可的文化——核心價值文化;有的在局部區域有較大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在健康谷建設中合理運用這些文化,能使區域更具德陽特色, 更具標識性,從而帶動區域文旅產業發展,提升區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豪感。
  • 當初不懂《長相思》,讀懂已是此中人
    等待靈魂契合的人出現,已然是萬分不易;而靈魂契合的人出現後,又能你情我願、相知相惜,更是難上加難。 就像桐華小說《長相思》中,那句刻骨銘心、催人淚下的話:「長相守是兩個人的天長地久,長相思卻是一個人的天荒地老。
  • 年少不懂《女兒情》,讀懂已不再少年
    在《西遊記》眾多精彩的劇集中一集《女兒國》便成為無數人最美的回憶朱琳演活了一個溫婉多情的女兒國國王徐少華演出了一個真正有血有肉的唐僧兩人成就了一段曠世不遇的未了情但是在86版西遊記電視劇中導演楊潔卻從女性細膩的角度出發把它拍得溫情脈脈、悽美動人讓人覺得電視劇的唯美改編甚至超越了原著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但當你讀懂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上了一定年紀,因為有了生活經歷,所以才會讀懂。
  • 年少不懂俞岱巖,讀懂已經不少年
    《倚天屠龍記》中,許多人不喜歡俞岱巖這個角色。
  • 重讀《小王子》:關於「玫瑰」的多種隱喻,長大後的你讀懂了嗎?
    01 我們從未真正讀懂《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的代表作。他以兒童的視角創作了這本被後世定義為必讀經典的短篇小說。整個故事中,作者通過主人公小王子,帶領著讀者做一件事,那就是尋找生命的本真。
  • 年少不懂曲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
    年少的時候,我們看一部電視劇、看一本小說、聽一首歌,拿到現在重新再看、再聽,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感覺了。隨著閱歷的增長,人生經驗的增加,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已經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小時候我看《小王子》,只覺得小王子可愛活潑,喜歡冒險。
  • 年少不懂詩中意,聽懂已是詩中人
    年少不懂詩中意,聽懂已是詩中人作者:北緯說情感文章原創,抄襲必究從小到大,我們看過很多詩詞、讀過很多詩詞、背過很多詩詞,可是當時只知道字面的意思,並不能深刻體會作者寫這首詩詞時的心境。等到長大以後,因為工作忙碌,已經很少有時間讀詩詞了。
  • 年少不懂雪千尋,讀懂已是夢中人
    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年少看時似乎只是被兩位女神的顏值所吸引,她們的臉似乎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尤其是雪千尋的那一滴淚更讓人我看憂憐。只是那時候卻看不懂雪千尋的感情,教主不愛她,她身邊有個愛她的人,可是她何必如此作,假扮教主,不僅要靠自己苦苦支撐,生生折磨自己,還毀了教主平靜的生活,傷了愛自己的人,最後也被教主廢了。
  • 《圍城》:年少不懂方鴻漸,人到中年才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書中人
    楊絳給《圍城》寫過一段話: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圍城》是錢鍾書先生用兩年時間完成的平生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年少不懂方鴻漸,讀懂已是書中人。圍城,究竟圍住了什麼?
  • 楊家將的史與戲
    關於楊家將的傳說,早在他們生前即已流傳民間。據北宋歐陽修所作《楊琪墓誌》(楊琪為楊延昭之侄輩):「繼業……延昭,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民間口碑較之歐陽公的《楊琪墓誌》還早,當然更在司馬光的《涑水紀聞》、曾鞏的《隆平集》、王偁的《東都事略》、蘇轍的《欒城集》、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以及《宋史》等書有關楊氏的敘錄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