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資治通鑑》代表了中國古代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經典讀物。
但是,《通鑑》與一般史書不同。這是一本政治史書,旨在「治國」,講述治國之道,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其影響遠遠超出傳統的歷史領域。
司馬光生前曾多次為皇帝講讀《通鑑》。從北宋到清朝,「通鑑」一直是皇帝經常使用的歷史教科書,因此被梁啓超稱為「皇帝教科書」。時至今日,《資治通鑑》仍是經典,值得重讀。今日之中國,距離司馬光的「通鑑」時代已經近一千年了,告別帝制體系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通鑑》事君的價值早已喪失。但是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由於時代的不同,歷史作品需要不斷的反思和詮釋。今天對《通鑑》的重讀,不僅需要回顧那些生動傳神的記載,而且還應重視歷史智慧的滋養,為時代賦予新的含義。
首先,不妨將「通鑑」恢復到歷史語境當中,並面對「垂鑑資治學習」的功能,以求「跡得鑑失」。司馬光曾說,歷代史書「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故「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通鑑》的材料和編纂秉承傳統史學的「歷史實踐」思想,儘管「田間子志」無法涵蓋「通鑑」的全部價值,但這是本書最突出特徵,今天在讀這本書不容忽視。
其次,再次閱讀《通鑑》時,應將其置於歷史的語境中,要注意其獨特的編纂方法和敘事特徵。 「歷史」一詞通常包括兩種含義,一種是指過去發生的實際情況,另一種是指對過去發生的情況的描述和研究。與第一含義相比,第二含義更為重要。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知道的「歷史事實」是理解,寫作和解釋的結果。《通鑑》作為歷史著作的彙編,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作者之間的主觀態度和價值取向,甚至有記錄的錯誤和偏頗的評論。當然,其中許多問題已通過學術研究進行了修訂。一方面,今天要讀《通鑑》,一方面要結合學術研究成果,對錯誤進行校對和糾正,以獲取準確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要對「通鑑」進行閱讀。我們也應該掌握「通鑑」文本背後的原因,書寫方式及文字背後的政治寄託。
在漫長的歷史變化中有突破和延續。由於時代的久遠,歷史的教訓並沒有過時。相反,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已經煥發青春。《通鑑》通過對宋朝以前朝代的興衰成敗深刻思考,總結了決策,就業,治理等方面的得失。這些規律與當今各種行政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管理有共同點,並且並非沒有參考價值。同時,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仍然存在著人性的善良和醜陋。讀《通鑑》中的人物形象,讀其在時代潮流中的掙扎和糾葛,也是對個人的一種自我教育。
人們常說,知道什麼比知道為什麼更重要。要閱讀歷史,不僅必須知道人們在談論什麼,還必須知道人論世的規律。否則,在讀完《通鑑》之後,只知知道一部帝王將相明爭暗鬥的相斫書,何談資治?卡爾維諾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說過:經典作品是那些您經常聽到的人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閱讀」的作品。就此定義而言,《資治通鑑》確實是一部值得重讀,需要重讀並且應該重讀的經典。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十國,共計1362年的大事,按年度記載,一氣呵成銜接下來而成的聯結古今的大編年史,也是學習歷史和深度文化者案頭必備之書。
但是現在的生活節奏如此之快,讓我們每天學習和工作之餘,在讀文言版《資治通鑑》的大部分原始版本,學習起來實在太困難了,恐怕那對於很多人來說,甚至會半途而廢,畢竟這太困難了。
現在我們有了這套白話版的對於《資治通鑑》進行了詳細的注釋,非常值得入手和閱讀,因為我在看,它很容易理解,很物有所值,所以我推薦給我的朋友,希望他們像我一樣了解歷史。
《資治通鑑》,原價為498元,現促銷活動99元送貨上門(新疆 西藏 等偏遠地區除外),只需要一頓飯錢,你就可以擁有一套絕對物超所值的「資治通鑑」,絕對貨真價實,點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