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2021-01-06 詩詞風月樓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

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但當你讀懂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上了一定年紀,因為有了生活經歷,所以才會讀懂。也許這就是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下面為大家分享三首詩詞,當你老了,可以帶著這三首詩詞,重溫少年。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導讀】這首詞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即使沒讀過也聽過,尤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與「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兩句。這首詞通過秋天的氛圍來表達詞人自己的思緒,就像秋天一樣哀愁悵惘。也許這首詞年少時讀不出其深意,但當你上了年紀和有了一定經歷,詞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懂了。

《小重山》(宋·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闌紅芍藥,已抽簪。雨餘風軟碎鳴禽。遲遲日,猶帶一分陰。

往事莫沉吟。身閒時序好,且登臨。舊遊無處不堪尋。無尋處,惟有少年心。

【導讀】這首詞是作者故地重遊時,由所發的感慨而作。作者在外做官多年,到了中年再回來家鄉看的時候,卻發現物是人非,已不再是童年的那般情景。當作者踏上故鄉的舊路時,能找得到的,只有自己那顆少年心。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多得是,過年回去時,難免也會感慨物是人非,尤其是自己少年的模樣。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宋·劉過)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繫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導讀】這首詞是作者間隔了二十年後再次重遊故地所作。上闋描寫了秋天中秋節的氛圍,下闋則通過物是人非來表達無限感慨。我們每年都會過中秋節,但很多人每年過中秋的心情都會不一樣吧?

少年是走過的路,做過的事,過了幾年,或十幾年,再次重溫時,難免會有所感慨。少年讀過的詩詞,再到中年讀的時候,也難免會有一番新的感悟。當你老了,可以帶著這三首詩詞,重溫少年。

相關焦點

  • 年少不懂詩中意,聽懂已是詩中人
    年少不懂詩中意,聽懂已是詩中人作者:北緯說情感文章原創,抄襲必究從小到大,我們看過很多詩詞、讀過很多詩詞、背過很多詩詞,可是當時只知道字面的意思,並不能深刻體會作者寫這首詩詞時的心境。等到長大以後,因為工作忙碌,已經很少有時間讀詩詞了。
  • 人生如詩:年少不解詩中意,讀懂已到中年時
    年少懵懂之時,我們只知詩美,一通亂背,卻不解其意。直到中年,才發現自己走過的路,其實在兒時讀過的詩詞中已寫盡。一、世上有一種惆悵,叫做物是人非《題都城南莊》唐·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心情鬱悶。
  • 少年不識愁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在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憂愁是什麼,喜歡登高望遠,登高望遠是為了寫出新詩沒有愁而刻意說出愁。
  • 少時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人生就像一首詩,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往往讀不懂它,只有等我們經歷過世間滄桑,經歷過和那些詩人相似的經歷時,才能真的讀懂。惆 悵《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 閒人詞庫:少年不識愁滋味(8)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就好像辛棄疾這首《醜奴兒》,當你看到「少年不識愁滋味」,或者「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時候,你就知道,好文章少不了。果然,當老師拿著同學的範文念起來的時候,你的內心一定會被那些文字感動,起一身雞皮疙瘩。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寫得這麼好,我曾經一度認為他們一定是情竇初開,然後失戀了,所以才會有這麼深刻的體會,好像不是我們這個年齡應該有的情感一樣。
  •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識盡愁苦已老年
    少年之際,我們無憂無慮,自信樂觀,有時不喜自己身上所帶的稚嫩之氣,反而偏愛歷盡千帆嘗盡苦楚的蒼老氣息,甚至有時我們為顯成熟而故意「找愁說愁」。辛棄疾少年也愛仿效前人強說愁苦,可當他真正經歷苦楚後,卻再難如此輕易的將心中的愁苦盡然說出。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文/雪山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知道唐詩和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經典,唐朝和宋朝又是兩個相距最近的朝代,可以說在很多方面他們都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其實在以前,詞的地位是遠遠不及詩的,但是後人卻逐漸發現了宋詞所具有的魅力,於是便把它和唐詩列到一起了。我們也從小就了解了不少出色的詩人和詞人,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首詞,是出自辛棄疾的,而且這首詞算是宋詞當中最讓人發「愁」的一首詞了,看完它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加憂愁。這首詞就叫《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 少年不識愁滋味,如今欲說還休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 人生不同階段,對愁的理解不同。小時候的我們盼著快點長大,卻不知道大人也有大人的煩惱,沒有減少反而更多。
  • 年少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白頭翁!
    少年不識愁滋味面對浩如煙海的詩詞曾經只愛讀辭藻華麗的句子歲月輪轉,而今識盡愁滋味青絲變為白髮,才恍然驚覺——當時覺得「不過爾爾」的詩詞竟有著令人潸然淚下的力量《問劉十九》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讀辛棄疾的一首《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對於所謂的「煩惱」,少年、中年和老年時期的感悟自然不同,辛棄疾一首《醜奴兒》就道得分明。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人生就是如此矛盾,少年不識愁滋味時往往最多愁善感,終日對月感傷,對風吟嘆,卻不知那時的「風花雪月」之嘆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等到歷經人生坎坷,真正知道愁為何物,那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卻又不足為他人道,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樣深刻的人生感悟非歷經世事之人所不能有,辛棄疾一生也算受盡坎坷,自然能夠體會得到其中的滋味。
  • 美到心碎古詩詞,辛棄疾宋詞名篇,少年不識愁滋味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記得點讚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原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賞析】此詞抒寫的是早年和晚年兩種不同人生體驗。少年時代涉世不深,不知人間甘苦,如今飽經風霜,嘗盡人間疾苦,真正懂了愁的滋味,卻不願說出來,表明胸中埋藏著深沉的憂愁,即使說出來也無人能理解,乾脆就不說了。這個時候的辛棄疾,空有一身抱負、一腔熱血,一心想著金戈鐵馬、揮師北伐,而現實的政治際遇卻使他往往不得不賦閒在家,有話難說,有勁難使,所謂「天涼好個秋」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而已。
  • 少年不知愁滋味,讀不懂席慕蓉的一首詩,如今懂了!
    少年時哪想過要和心愛的人分別?總覺得朋友、家人、愛人之間可以永遠在一起。等到了不得不離開的時候,才發現之前的想法何其幼稚,一時間愁上心頭。早年讀席慕蓉寫的《渡口》,「分別」的那些事從沒有想過會落到自己身上,只覺得很同情詩裡人物的遭遇,想著和愛人、友人分別是很少會發生的事,親人之間就更不會了。後來,漸漸才明白「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詩中的那個人可以是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辛棄疾的詞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晚期的作品,那都是有一種憂愁之感,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作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憂愁也何滋味。《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朝: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畢業季 |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一種幸福
    經典裡人生 2 lifebymusic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是一種幸福。想想我們少年時,同樣懵懵懂懂。少年同學裡有一位,至今令我疑惑羨慕。在他的學生生涯中,似乎從來沒有不開心,遇到我們覺得非常嚴重的事情,他都雲淡風輕,從來都是那種沒心沒肺的樂天派。不是他有意為之,真的是他的性格就是這樣,似乎從來沒有煩惱。人生如此,無牽無掛,是不是一種幸福?至少在感性的我看來,這是一種莫大的解脫。沒心沒肺,活著不累。
  • 魯迅《在酒樓上》:年少不識愁滋味,識得已是書中人!
    年少時讀魯迅先生,是不識其好處的。先生給我們的少年留下的最不可磨滅的記憶,大約也就是一個"早"字。正是這個字,讓無數的課桌飽受摧殘。而課桌上刻"早"(也可能是"旱")最多的人,往往就是最不早的那一個。先生的短篇小說《在酒樓上》,年少時同樣是讀不懂的。我在高中時讀到,除開淡淡的憂傷哀婉鬱結之情外,就是對呂緯甫的強烈鄙視——人怎麼可以活得如此頹廢憋屈而不自信?
  • 年少不懂詩中意,中年體會無限憾: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注】晞:天亮,此指陽光照耀。焜:形容花葉衰枯。這是所有人只要讀過小學就耳熟能詳的詩。全詩主旨在於規勸少年,珍惜時光,努力奮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詩的前四句寫一年之計在於春,園圃裡充滿了生機,春曦傳播著光和熱,施與萬物以德惠恩澤。
  •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詞《醜奴兒》裡的愁緒!
    辛棄疾人到中年的時候,仕途不順,被人彈劾丟了官職,閒居在帶湖,風景秀美,雖時常遊山玩水,卻無一個閒適的心情。畢竟當時國家衰落,面臨外患的侵襲,詩人作為一個熱血男兒,其理想自然是收復故土,揮軍北上,然而朝廷不作為,辛棄疾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奈使得他滿腔愁緒無處可訴,亦無法排解,所以偶然一次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一首詞,名為《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 每天一首古詩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注釋】醜奴兒:詞牌名。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陳慥《無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來不識愁味。」「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識盡:嘗夠,深深懂得。欲說還(huán)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休,停止。
  • 少年識得少年愁」
    是啊,海有著巨大的魔力撫平內心的褶皺…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我想我就是這樣的少年吧,不,應該說是青年。其實我一直覺得他說的不對,少年有少年的愁,青年有青年的愁,壯年有壯年的愁…愁,可以是愛情,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生活…不同的年齡段有著別樣的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