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到心碎古詩詞,辛棄疾宋詞名篇,少年不識愁滋味

2021-01-10 文學名句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記得點讚 ←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小令,是辛棄疾淳熙八年遭劾免職後,閒居帶湖時所作。博山在江西省廣豐縣西南三十裡,風景秀美。稼軒詞中以遊博山為題的有十四首之多,說明作者常流連此地。但這首題壁之作卻非同凡響,短短四十四個字,跨越了幾十年人生時空,上下兩片若極具概括力的鏡頭,總結了詞人少年與中年截然不同的心態特徵。

上片寫自己少時未涉世事,幼稚單純。但在傳統「以悲為美」、「以善悲為雅」風氣薰染下,也模仿著成年文人的習慣做法,不知深淺地登望言愁。「愛上層樓」一句的疊用,強調了不知愁為何物的輕鬆。正緣其無愁才要強去尋愁,當然尋到的並非真愁,只為登樓賞玩平添幾分情趣罷了。也正由於作者當時不知道真正的「愁」是何內涵,才樂此不疲地喜好上為含愁而上或因上而增愁的「層樓」。

登臨之詠在古人那裡,多悲涼感傷情調。他們還常借登高的天地為之廣遠、視野一時開闊來抒發壯慨。因而少年詞人的「強說愁」,實乃瞻前之愁,折映出他躊躇滿志、樂觀自信的情態。凡年少而志向高遠者,對人生期待也多,遂易多愁而善感,應當說,這也符合少年心理特徵,帶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下片突兀而來,一句「識盡愁滋味」與上片「不識愁滋味」,形成反差極大的對比。在這個由「不識」到「識盡」的認識歷程中,可以想見詞人作為抗金名將,飽覽了多少政治風雲、人世滄桑,嘗盡了多少抗金銳志受挫、累遭投降派打擊的苦辣酸辛。愁滋味既已識盡,自然極欲一吐為快,然而卻峰迴路轉,連道「欲說還休」,萬般無奈流溢紙面。

一者,是半生蹉跎,抗金宏圖始終不得施展的滿腹積怨,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傾訴;二者,是屢因憂國而直言蒙禍,擔心流露悲憤再次罹憂;三者,用「識盡」人生愁苦卻不得不欲吐又止,來濃縮半生的激憤痛楚無望無奈,達到一種「無言之美」、含而不露的藝術效果,將不能訴說的原因與悲憤留給讀者去體味。下面,自然過渡到尾句,不即不離地回應下片開頭。

古人素以秋愁一體。秋的淡淡微寒與蕭瑟場景極為契合不遇之士的千古悽怨,因而言秋便往往象徵著歲暮自然特質絕類人的遲暮之感。物華不往,壯志猶存,報國熾願不遂,這一腔愁緒,由何談起?一句「卻道天涼好個秋」,悲極而作曠達調侃語,揭示了蒼涼悲憤的中年心緒。「卻道」是本不該這樣說,然而不得不這樣說:「好個秋」回應上片的「強說愁」,以反彈琵琶渲染實際上的「秋士不遇」深慨,從而將山河淪落的國家悲劇與英雄失路的個人悲劇熔鑄一處,而迥異於上片的少年憨態閒愁。這裡,借對少年強作呻吟的否定,肯定了報國無門之愁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這首小令以「愁」為線索,突顯了詞人自己的心態經幾十年人生磨難而發生的陵谷質變。暗以不同內蘊的「愁」的對比,反映出自己對人生體驗的深刻、抗金宿願的執著。語句淺切,意味悠長,實堪反覆涵泳以味其妙處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 記得點讚,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相關焦點

  • 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宋詞的成功,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除了抒情之外,還充滿了哲理,僅僅是這一點,它便是足以和唐詩一較高低,而且宋詞從宋開始,便是一直活躍,一直到了南宋,也依舊還有很多的詞人,創作出了大量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 都知道辛棄疾「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實他最經典寫愁宋詞是這一首
    少年的時候,曾經讀過辛棄疾的那首著名的寫愁的詩詞。「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首詩詞雖然不長,但是寫出了人生不同階段對於愁的理解。從少不更事的「不知愁滋味」到人到中年的「欲說還休」,體驗出的是人生經歷帶給賜人生命的感慨。辛棄疾是那個時代難得的文武雙全的人。
  • 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文/雪山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知道唐詩和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經典,唐朝和宋朝又是兩個相距最近的朝代,可以說在很多方面他們都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其實在以前,詞的地位是遠遠不及詩的,但是後人卻逐漸發現了宋詞所具有的魅力,於是便把它和唐詩列到一起了。我們也從小就了解了不少出色的詩人和詞人,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首詞,是出自辛棄疾的,而且這首詞算是宋詞當中最讓人發「愁」的一首詞了,看完它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加憂愁。這首詞就叫《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識盡愁苦已老年
    少年之際,我們無憂無慮,自信樂觀,有時不喜自己身上所帶的稚嫩之氣,反而偏愛歷盡千帆嘗盡苦楚的蒼老氣息,甚至有時我們為顯成熟而故意「找愁說愁」。辛棄疾少年也愛仿效前人強說愁苦,可當他真正經歷苦楚後,卻再難如此輕易的將心中的愁苦盡然說出。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辛棄疾的詞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晚期的作品,那都是有一種憂愁之感,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作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憂愁也何滋味。其實作為一位偉大的詞作家,他對於宋詞的發展,也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他本人也是時常的表現的很憂愁,這也正是他作品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作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詞人,他一輩子都是在為了收復北方的失地努力,希望自己的祖國能夠實現統一,僅僅是這一點,便是足以令人尊重。
  • 畢業季 |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一種幸福
    給他準備了同學錄,到散學典禮那一天,居然還沒收齊,典禮結束同學們聚餐K歌,他早早跑回家了。前一天晚上明明說好,答應要參加的。問他原因,輕描淡寫一句:K歌太吵了,不想去。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太愛這類集體活動。早早跑回家,拿起平板,玩起了他喜歡的電子遊戲。沒怎麼責備他,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
  • 閒人詞庫:少年不識愁滋味(8)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不知道你從小身邊是否也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天生就是寫文章的好手,尤其是寫抒情的文章,更是手到擒來,仿佛那些文字變成了精靈,全都有了生命。你看看他們的文章,再看看自己的,真的會被折服。尤其是到高中的時候,每當學到《紅樓夢》,或者宋詞元曲,老師布置相關的作文,就一定會有人拿出驚豔的作品。
  • 讀辛棄疾的一首《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那時候,少年們總渴望快快長大,去做些只有「大人」才被允許做的事情,似乎就連「大人」們的煩惱,也值得羨慕。等到長大之後才漸漸明白,人對生活的感受會隨著人生閱歷而逐漸累加,到了合適的年齡,煩惱和憂愁都會不請自來,只怕那時候被生活的沉重負擔壓身,想逃都逃不開了。
  • 少年不識愁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在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憂愁是什麼,喜歡登高望遠,登高望遠是為了寫出新詩沒有愁而刻意說出愁。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但當你讀懂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上了一定年紀,因為有了生活經歷,所以才會讀懂。
  • 每天一首古詩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注釋】醜奴兒:詞牌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陳慥《無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來不識愁味。」「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識盡:嘗夠,深深懂得。欲說還(huán)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原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賞析】此詞抒寫的是早年和晚年兩種不同人生體驗。少年時代涉世不深,不知人間甘苦,如今飽經風霜,嘗盡人間疾苦,真正懂了愁的滋味,卻不願說出來,表明胸中埋藏著深沉的憂愁,即使說出來也無人能理解,乾脆就不說了。這個時候的辛棄疾,空有一身抱負、一腔熱血,一心想著金戈鐵馬、揮師北伐,而現實的政治際遇卻使他往往不得不賦閒在家,有話難說,有勁難使,所謂「天涼好個秋」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而已。
  •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詞《醜奴兒》裡的愁緒!
    辛棄疾人到中年的時候,仕途不順,被人彈劾丟了官職,閒居在帶湖,風景秀美,雖時常遊山玩水,卻無一個閒適的心情。畢竟當時國家衰落,面臨外患的侵襲,詩人作為一個熱血男兒,其理想自然是收復故土,揮軍北上,然而朝廷不作為,辛棄疾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奈使得他滿腔愁緒無處可訴,亦無法排解,所以偶然一次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一首詞,名為《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 少年不識愁滋味,如今欲說還休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 人生不同階段,對愁的理解不同。小時候的我們盼著快點長大,卻不知道大人也有大人的煩惱,沒有減少反而更多。
  • 「少年不知愁滋味」好,還是「少年聽雨歌樓上」好?你喜歡哪首?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國破家亡之愁可入詞,「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的壯志未酬之愁可入詞,「應是紅肥綠瘦」的傷春悲秋之愁可入詞,「弄妝梳洗遲」的春閨思婦之愁也可入詞,凡是能勾起詞人愁緒,皆可入詞,也可以說正是由於詩人詞人們的多愁善感,才成就了輝煌的詩詞文化。宋代豪放派詞人代表辛棄疾,也是一個寫「愁」高手,他那「獨倚危樓,不信人間別有愁」,「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千古興亡多少事?
  • 辛棄疾的無奈,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首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詞的上片為追憶往昔時光,少年氣盛,樂觀自信,以為只要努力就可以拯救一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何為愁味?登高望遠,詩興大發,故作深沉,無病呻吟,勉強說愁。上片連用兩個「愛上層樓」,前一個為單純表達登高遊玩,後一個則著重強調原因,引出下面「強說愁」的果。詞的下片為書寫今日現狀,辛棄疾出生在中原,當時中原已經被金攻陷,長年戰亂不堪,百姓生活艱難。
  • 辛棄疾的這首詞,少年時候看不懂,看懂時卻已經是中年人!
    但想要讀懂作者詩詞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並非是一種容易的事。它往往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沉澱,所以當我們真正讀懂一首詩詞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自己,早已經告別了天真、單純的少年時代,而邁入了中年人的行列。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便是一首年輕時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的詞作。它出自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之手,是辛棄疾被罷免官職後,閒居帶湖期間所作。
  • 辛棄疾筆下最惆悵的一首詩詞,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細讀此詞,不難發現詞人那沁進骨子裡的憂鬱和惆悵,詞的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寫這首詞時,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
  • 少年不知愁滋味(作文素材)
    少年不知愁滋味(作文素材) 2013-09-05 14:58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辛棄疾《醜奴兒》
    許多古典詩詞的名句到現在還活躍在我們的口語中,像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首詞中就有兩句的使用頻率還是非常高,那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兩句就是出自南宋著名英雄詞人辛棄疾筆下的《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