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這首詞,少年時候看不懂,看懂時卻已經是中年人!

2021-01-10 慶餘說詩詞

古詩詞最大的魅力就是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但想要讀懂作者詩詞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並非是一種容易的事。它往往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沉澱,所以當我們真正讀懂一首詩詞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自己,早已經告別了天真、單純的少年時代,而邁入了中年人的行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便是一首年輕時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的詞作。它出自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之手,是辛棄疾被罷免官職後,閒居帶湖期間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時,常常到博山(今江西廣豐縣西南)遊覽,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寫下了這首詞。

在這首詞中,辛棄疾通過對自己「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記述了他對「愁」這種思想感情的不同理解。它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辛棄疾在官場飽受壓抑、遭遇排擠後,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全詞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言淺意深,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但正如前面所說,理解這首詞,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沉澱。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首先,我們來看詞的上片,辛棄疾主要記述了自己「少年」時對愁苦的理解。它的意思是說,在我少年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愁苦是怎樣的一種滋味。所以,我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之所以登上高樓,憑欄遠眺,是因為我要寫一首新詞,但是奈何心中無愁,所以便來勉強說愁。

需要理解辛棄疾這首詞上片的真實意思,就必須要知道「少年不識愁滋味」背後的歷史環境。少年時代的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到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加上辛棄疾本身就有抗金收復失地的膽識和才略,所以少年時代的辛棄疾,是豪情壯志,是不知愁的。

然後,我們再看詞的下片,則是辛棄疾記述了自己「而今」時對愁苦的理解。它的意思是說,現在我已經到了中年,更深嘗盡了憂愁的滋味,可再要去訴說,卻發現怎麼也說不出來了。想說卻說不出,只好道一聲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下片中最核心的地方便是「而今識盡愁滋味」。

眾所周知,辛棄疾的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所以這裡他的愁苦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憂民之愁。而辛棄疾之所以會有這種愁苦的情緒,便是源於南宋統治集團的不思進取、一位求和。但辛棄疾又不能直接抒發這種愁,所以他便在這裡含蓄委婉的轉而說天氣,不明所以的情況下,還以為是感嘆時間的流逝。

綜觀辛棄疾的這首詞,通篇言愁,感情真摯委婉,極具藝術感染力。對於我們而言,日常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少年時沒有愁的時候,總是杞人憂天。而到了中年後,有了生活和社會的閱歷,再有愁卻也不輕易表露了。總的來說,這首詞年輕時候看不懂,看懂時卻已經是中年人。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朝: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的這首詞,雖然表面看是在描寫自身的悲痛之感,但是對於這麼一位愛國詞人來說,他更我的還是表達了一種家國之痛,而且在這首詞中,他結合自身的悲痛處境,以及面對家仇國恨,把內心的那種悲痛之情,描繪的更是讓人感動不已。
  • 辛棄疾最美的詞,少年可用來表白,中年可用來自勉,老年用來回憶
    從沙場下來的辛棄疾放下了長劍,拿起了筆,從那一刻起宋代詞壇迎來了詞中之龍。辛棄疾用平生600多首詞作,在文壇颳起了一股強勁豪放之風。哪怕是800年後的今天,再讀「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等名句,依稀間我們仍能看到那個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似乎那個闖入幾萬人敵營的少年一直都不曾離我們而去。但若只憑豪放詞,辛棄疾還不能算是頂級的詞作,他的婉約詞一樣精彩。當他寫起婉約詞來,一出手便寫成了無人能模仿的經典《青玉案。元夕》。
  • 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我個人認為宋詞裡真正的老大應當是蘇軾和辛棄疾,這兩位的詞,無論是從文學性,還是思想性上來說,那都是要比其它的作者,描寫的更為深刻,也更加的優美,雖然蘇軾和辛棄疾並不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是兩人在創作上的共同點,所以也被後人並稱為「蘇辛」。
  • 歐陽修這元宵詞,被辛棄疾《青玉案》碾壓近千年,懂詞的表示可惜
    仔細品來,這首詞最難能可貴處,在於透過柔軟能夠見到堅強、豪邁,磊落狂放之氣,這正是宋詞特有的魅力。從這個角度而言,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歐陽修之作,從意境、文採、格調而言,其實都是不輸辛棄疾的,不少懂詞的朋友都表示它被忽視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 詞中之龍,辛棄疾經典詞十首!
    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託「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表達了內心無限的痛苦之情。
  • 辛棄疾水平很高的一首詞,被譽為「無上上乘」之作,很多人沒讀過
    作為宋代詞壇能和蘇軾爭雄的存在,辛棄疾的寫詞水平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不管是「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還是「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些詞句中的沖天豪氣都讓後世嘆服不已。不過豪氣歸豪氣,寫這些詞的時候辛棄疾其實過得卻並不開心。
  • 辛棄疾一首詞,短短44個字,便寫盡了人間愁苦,成為千古絕唱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人物,都說只有學好了詩才能做好詞,而辛棄疾卻是個例外,他詩寫得一塌糊塗上不得臺面,但其詞作才華卻是震古爍今的。
  • 辛棄疾的這首詞,被認為是「情詩」,實則暗含處世之道
    這首詞就是宋代的偉大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也許有曾讀過此詩的人覺得這明明是首描寫情愛的詩詞,與處世之道好像不太相關。但要經過細心品讀,你才會真正領悟這其中的奧妙之處,足以讓讀過此詩的人回味許久。
  • 見過了太多的人生艱難,無語時辛棄疾也只想說說天氣了
    面對人生艱難,辛棄疾說,聊天氣是古今通用的好辦法人年輕的時候不懂憂愁的滋味 ,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了寫出新詞 ,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說卻說不出 。說回這首詞,這首詞作於辛棄疾退居江西上饒帶湖期間,當時他是罷職退居,修身養性,朝堂上的爾虞我詐,鬼蜮伎倆讓一生磊落豪爽,任氣豪俠的辛棄疾非常的不適應,被人構陷也是意料之中的,而且因為辛棄疾本人的行事作風的確過於嚴酷,他一生都想沙場建功,所以為官之時一直都是為作戰準備,募資招兵,募資的過程中難免有官威過盛嚴酷苛刻之時,所以被彈劾「奸貪兇暴,帥湖南日虐害田裡」,從右文殿修撰、新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的職務上罷職
  • 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文/雪山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知道唐詩和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經典,唐朝和宋朝又是兩個相距最近的朝代,可以說在很多方面他們都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其實在以前,詞的地位是遠遠不及詩的,但是後人卻逐漸發現了宋詞所具有的魅力,於是便把它和唐詩列到一起了。我們也從小就了解了不少出色的詩人和詞人,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首詞,是出自辛棄疾的,而且這首詞算是宋詞當中最讓人發「愁」的一首詞了,看完它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加憂愁。這首詞就叫《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 辛棄疾《醜奴兒》
    在我們的印象中,辛棄疾是那個「醉裡挑燈看劍」「可憐白髮生」的遲暮老兵。可是今天我想通過這首詩,講講更完整的辛棄疾,告訴你,他年輕時候可是個不折折扣的少年英雄,壯年更是個地地道道的霸道總裁,事業有成,還是個有情趣的丈夫。先看詞牌名,《醜奴兒》,原名《採桑子》,這個曲調應該是源自於唐代教坊曲《楊下採桑》。
  • 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寫盡了一生的委屈
    長大了之後常常懷念過去,這大概也是許多人的通病,少年時無憂無慮,不會有任何的煩惱,其實也不知道煩惱,更加不知道憂愁,只是長大了之後,出到了社會,才突然發現其實自己很憂愁,每天都過得很孤獨,面對生活時會迷茫,會有一種無力之感。
  • 若是你也曾深愛過一個人,不妨讀一讀辛棄疾這首詞,道盡相思之苦
    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配圖來源於《墨魂》截屏,侵刪)辛棄疾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著名詞人,然而,歷史上的辛棄疾,武功也很了得。他二十歲出頭的時候,就斬殺叛徒義端。義端一夕竊印以逃……棄疾斬其首歸報,京益壯之。
  • 詞中之龍:辛棄疾經典詞十首
    賞析: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託「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表達了內心無限的痛苦之情。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豪放派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 詞中王者辛棄疾.
    如果把辛棄疾的人生劃分,帶湖前的二十年,他在志節與事功方面的表現,一些有識的朋輩,已經把他比成周瑜和謝安。帶湖後的二十多年,除了提點福建路刑獄、太府卿、主管武夷山衝佑觀等閒職,辛棄疾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同文人名士交往與詞的寫作,這時他面對著莊園稻田,更多的是自比陶淵明了。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 。辛棄疾與陳亮相識,成為摯友。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他有憤怒的理由——和尚曾經是他的朋友,如今卻背叛了他。少年親手掌管的全軍大印也被和尚偷走,他差點因此而被軍法處死。少年只好立下軍令狀:「三天之內,和尚不死,他死。」他還有最後一天的時間。「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輕易組成了兩千人的隊伍。後來,又與附近有足足20萬人馬的天平軍合在了一起。裡應外合,光復河山,就在今日。這一刻的辛棄疾,熱血沸騰。
  • 辛棄疾很特別的一首詞,通篇都在罵兒子,卻道出了千古至理
    你不懂,這大福大貴事實上也是1種危害呀。從此處就可以斷定,辛棄疾的大兒子是挑剔他的官階還不夠大,他的家產還不夠多,因而期盼辛棄疾別罷官。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想做富二代的兒子呀。緊接五句「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辛棄疾則整個用典來駁斥大兒子的觀點。
  • 2首稼軒詞,看辛棄疾是怎麼哄媳婦的?狂傲都沒了,甜到齁!
    說到宋代詩人辛棄疾,恐怕最先映入腦海的就是「醉裡挑燈看劍」,那種俠氣和傲氣,使得辛棄疾有「詞中之龍」的美譽。也成為宋代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但不要忘了,辛棄疾也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的婉約,有「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詞《醜奴兒》裡的愁緒!
    李清照詞裡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是女子的愁;南唐後主李煜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君王的愁;陸遊也曾寫「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這是與愛情有關的愁。古往今來,無論浪漫主義詩人或是現實主義詩人,無論豪放派詞人或是婉約派詞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憂愁」,縱然豁達豪邁如辛棄疾也無例外!